
創作者的創業筆記
✍️真實的創作心法
🍄真誠的個人品牌
🧠助人的知識變現
🌝決不唬爛的自我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atest episodes

Apr 12, 2022 • 9min
Ep. 39 自媒體創業,是要當網紅嗎?
很多人聽到自媒體,腦中第一個冒出來的都是那些很紅的Youtuber,比如說蔡阿嘎、Howhow、館長…等等
但名氣,其實 **不是 **自媒體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你可以很不紅的在這條路上成功
當然,你必須得在某些領域中,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絕對不需要到家喻戶曉,可以放心的在大街上挖鼻孔
知道這件事可以幹嘛?
知道這件事很重要,可以減少你在思想上的內耗,行動也會更有方向
1. 你不用搏眼球
上面提的那些網紅,大多屬於「娛樂」性質,娛樂沒有不好,只是當你提供價值的是娛樂,你的競爭對手就不只是其他的Youtuber,而是所有「其他的娛樂」
手遊、追劇、滑臉書
這些都是超強悍的對手,所以網紅們要使出渾身解術想新梗,讓觀眾對他們持續感興趣
而且,讓人娛樂一次很容易,但要能讓人持續的娛樂,難度超!級!高!
如果你天性就是喜歡娛樂大眾,那當然沒問題,但如果你是為了獲得成果而娛樂,那我跟你保證:
你絕對會痛苦到升天
而自媒體創業,娛樂性不是必要條件,你的存在,是為了幫人解決特定問題;
你產出的內容,只是要幫助你吸引到對的人
所以有時候,光是「事實本身」就已經很吸引人了,根本不用搏眼球、想新梗
你的內容越清晰、越靠近事實,反而越迷人
2. 你不用有天份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句話放在網紅身上,就不成立;有些人,就是無法當網紅,不是努不努力有沒有心的問題,而是沒有天份
娛樂產業跟職業運動員一樣,天份佔比都很高
努力當然重要,但沒有天份,努力全是白搭
但自媒體創業不一樣,你只要有個正常運作的腦袋,任何人都能在這條路上成功,只要你方向對,肯下功夫
知道一點很重要,他代表著你不會衝向一條死巷子
比如說,我今天的目標是打進NBA,那無論我多熱情、多努力、多自律,失敗的機率都比姚明還高,因為這就是一個吃天賦的產業
有句話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我說,選擇一個努力就能產生結果的產業,很重要!
3. 你不用怕出名
人怕出名,豬怕肥
名氣代表著影響力,但也伴隨著一拖拉庫的缺點,這世界上最慘的狀況,大概就是:
“你很有名,但又沒有有名到可以逃離一般人的日常”
我們所追尋財富自由,為的不是財富,而是自由
而出名又不夠有名,大概是距離自由最遙遠的狀態
但自媒體創業,不需要大紅大紫,一旦你發現自己追求的不是出名,就可以放心的去衝
不用擔心自己要紅又不夠紅,很可憐
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執行上的失敗,不在於自律,在於沒有想通透
一邊跑,一邊回頭,這樣的跑者,永遠無法獲勝
我很佩服那些網紅,也鼓勵有表演慾望的人,都可以朝那條路前進
但如果你跟我一樣,想到要娛樂大眾,一點都沒有興奮的感覺,那或許你就不適合踏上那條路
跟我一起乖乖自媒體創業吧,這是一條適合普通人的成功之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pr 11, 2022 • 10min
Ep. 38 養成好習慣的殺手:習慣裂縫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養成好習慣那麼難?
我很常強調習慣的重要,一旦好習慣養成,好事都將水到渠成
但這並不容易,人天生就偏好吃懶做,只要不刻意養成,人很容易就會開啟自動導航,變成一個癡肥的沙發馬鈴薯
而我今天就來談談,一個養成好習慣的大殺手:習慣裂縫
先從自身談起,因為我認為養成「寫作習慣」很重要,所以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寫作
這其實不是我第一次設定這目標了,可能是…第十三次了吧
我有過很多失敗經驗,一開始自控力還很差時,沒兩下就會把這目標拋到腦後
但隨著幾次習慣養成的經驗後,我發現自控力不再是主要問題,最常讓我失敗的主因,就是習慣裂縫
到底什麼是習慣裂縫?
讓我解釋一下
你本來預設好每天都要寫作,但就是會有那麼一天,你什麼都不想寫,可能是沒有靈感、精神渙散、不能專注,各種狀態都有可能,於是你做了一件事
饒過自己一天
這個,就是習慣裂縫
千萬別小看她,這裂縫會像牆壁漏水般,越來越滲透,越來越嚴重,你會饒過自己第二次、第三次、很多次…然後就徹底遠離這個好習慣了
更慘的是,當你因為裂縫,養成習慣失敗後,你如果想要再重新開始,會比上一次更困難,你內心會有個聲音
「我嘗試過了,我就是做不到,我可能再也找不到上次的狀態了」
一旦你陷入自我懷疑,別說養成好習慣了,想做點正經事都很難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習慣真的不允許一點點裂縫嗎?
對,也不對
在習慣養成的初期,真的不允許任何一點裂縫!
你必須風雨無阻的執行,因為這階段,習慣根本還不是習慣,他們極其鬆動,只要你稍不注意,他馬上會掉頭就走,毫不留情
等到習慣漸漸比較接近習慣時,你才能開始考慮第二種做法:**兩天法則 **
這是國外Youtuber Matt D'Avella提出的解決方案(或許他也不是原創),也就是你允許自己擁有習慣裂縫,但是,絕對不能連續兩天
比如說我想要天天寫作,但某天就是發燒了,那我就允許自己休息一天,但隔天就必須回歸
也就是說,可以有裂縫,但隔天就必須回歸
這麼簡單?對,就是這麼簡單!
簡單很重要,養成習慣已經夠難了,你不能再引進複雜的系統來分散注意力
我認為兩天法則非常有效,因為你真的不可能「完全」沒有裂縫,意外總是會發生
但同樣是休息,一個是你允許自己休息,另一個是你放棄承諾去休息
這兩種休息,是天差地遠的感受
前者,你隔天就會滿血回歸,後者則會讓你降低自我認同,一不小心還會失去自信
但也千萬不要因為有兩天原則,就常常休息,你的目標還是盡可能避免任何習慣裂縫,但當意外出現時,你就允許自己休息一天,這樣的裂縫,才不會對你產生永久的傷害
以這次寫作習慣來說,我目前還是維持零裂縫的狀態,但也不確定是連續幾天了
學會養成好習慣,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課題
只要別讓習慣裂縫傷了你,好習慣,終將長駐於你的體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pr 8, 2022 • 7min
Ep. 37 閱讀,有可能改變人生嗎?(心理學理論)
「這5本書,改變我的人生」
你有被這種標題吸引過嗎?
每次有人用這種標題,屢試不爽,我都會忍不住閱讀,反正口袋書單永遠不嫌少
但你有想過,閱讀,真的有可能改變人生嗎?
畢竟這麼多人都宣稱閱讀改變了他們,到底是以訛傳訛,還是,這真的是一件可能發生的事情?
說說我的論點:
先撇開你看什麼書、怎麼看
閱讀這件事,確實會對你產生改變,而且是一連串的改變,而促成改變的核心,來自於一個心理學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認知失調,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 1957年提出的理論
理論核心是什麼?
當一個人發現到兩個認知、信念或行為彼此不能調和一致時,就會感覺到內心衝突,非常不舒服,而為了消除這種不舒服,人們會做兩種選擇來恢復調和,消彌衝突
改變信念
改變行為
很模糊嗎?我舉個例你就明白
假設小明是個保險業務,他每天都必須陪客戶喝酒,因為天天喝,酒量越來越進步,業績也越來越好
但某一天,朋友傳來一份醫學期刊,上面說:
每天喝酒的人,平均壽命會少15年
這時他的認知就會產生失調,喝酒到底是好還是壞,就會在他心中產生強烈衝突
他必須做出選擇:
改變信念:
「喝酒沒有那麼可怕啦,這只是一個偽科學罷了,這麼多人都在喝也沒怎麼樣啊」
改變行為:
「開始適時減少喝酒次數,以茶代酒,偶爾還奉勸客戶少喝一點」
這樣解釋,你應該懂認知失調是什麼了吧
但,這跟閱讀改變人生有什麼關係?大大的有關係
當讀到好書時,你的認知就會感受衝突
像經典好書《窮爸爸,富爸爸》鼓勵你不要只當個受薪階級,要往其他象限(事業/投資)前進,要是你腦中本來沒有這些想法,那這個新觀念,就會對你產生認知失調
一旦產生認知失調,人就必須做出選擇
該改變行為,跟上新認知?
還是把新認知擋在門外,並找理由來說服自己:這新認知不靠譜啦!
其實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後者比較不費勁,大腦喜歡不費勁的事
但當你讀夠多的書時,你就會發現,乾,不靠譜的是自己,因為有太多比自己厲害的人,都承認這新認知才是對的
於是,你開始嘗試改變行為
一旦開始改變行為,你改變人生的巨輪,就會慢慢的轉動
當你讀越來越多好書,你輪子轉動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之後每次產生認知失調時,你不會再選擇找藉口,而是選擇馬上改變行為,因為你看見了改變帶來的好處
這就是為什麼,閱讀,真的能改變人生
前提就是,你讀的是好書,並根據書中提供的新認知改變行為
你如果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就是黃金的所在之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pr 6, 2022 • 8min
Ep. 36 現在開始自媒體創業,會不會太晚了?
想開始自媒體創業,但始終停在原地的人,這個問題,很可能就是卡住你的羈絆
這篇文章,就讓我來好好回答你
現在開始自媒體創業,真的太晚了嗎?
會,真的太晚了!
想想看你錯過了什麼
A級關鍵字(被先進者壟斷)
Facebook的超高免費觸及
Podcast/Youtube的早期流量紅利
還有很多很多…老實說,你早就錯過自媒體創業的最佳時機
現在的市場比以前更擁擠、更競爭,甚至企業都舉旗跨入,跟你搶食注意力的流量大餅
3年前,哪一間企業會錄Podcast?現在連一些根本不需要自媒體的產業,也開始弄自己的頻道
那怎麼辦?是不是就不要自媒體創業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知道這句話頗老梗,但自媒體創業真的就是這樣,若你還沒開始,就是…開始就對了
一旦看見了這條路的優點,也願意付出心力前進,那真的無需遲疑,往前走,前途依舊光明
想想看你所能累積的技能,就算你最後不走了,當你返回職場時,這些技能也絕對不會虧待你
再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我知道這句話更老梗,但讓我舉個實際的例子;
假設你今天開始做自媒體,學習創作內容,寫文章、拍影片、錄Podcast,但成果非常一般,始終都沒有突破性成長
但,就在某個時間點,突然一個 ***新趨勢 ***出現,大量注意力的紅利流入,基本上只要做得好,馬上就有數不清的機會
這個前提下,你覺得:
你的成功機會高?
還是另一個才準備開始自媒體創業的人機會高?
當然是你,100%是你
因為你已經把技術準備好了,你不用再學怎麼架攝影機,怎麼錄音,你只要專注去學這個「風口」上的新知識即可
這就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更不用說有新平台出現時,剛產生的流量紅利,一定都是準備好的人搶奪走,看看之前的Clubhouse,能搶到早期紅利的人,都早就在經營自媒體了,他們只不過是換個平台發揮而已
所以,若你真想走上這條路,就不要再東想西想了
出發了,你才知道這是不是你要做的事
相信我,如果你現在不走,十年後,你還是會問重複的問題
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pr 6, 2022 • 14min
Ep. 35 為什麼上班族很難幸福?
我當過近十年的上班族,現在,雖然不能算全職創業,但絕對不是一個上班族
我想跟你談談,為什麼當一個上班族很難幸福?
注意,我說的是幸福,不是賺大錢,不是快樂,是幸福,就是全方位的滿足於人生
付出跟獲得之間沒有正相關
首先,當一個上班族,就代表著你一天之中有6-8小時的注意力,要賣給雇主
如果你是一個懂自控的人,就知道6-8小時的注意力,拿來自己用,可以換取多少資源
而且,大部分的工作,付出跟獲得之間沒有正相關,你掏心掏肺犧牲與家人相處的寶貴時間,可能只換得雇主的一句:「Good Job!下次再繼續努力」
而當付出與收穫沒有正相關時,你就沒有動力進步,因為你付出更多,犧牲更多,換來的是什麼?可能只是一場空
以前當上班族,我發現每次老闆說要進行什麼新企劃時,大部分的員工內心都是反抗的
Why?
員工只想繼續做熟悉的事情,領原來的薪水,這樣不是很好嗎?你搞新企劃,有要多分我錢嗎?沒有嘛,那我幹嘛還要花心力學新東西
看到這心態多毒了吧?
這不是上班族的錯,就是因為付出與獲得沒有正相關
久而久之,你就會學到一些老屁股的招式,用一些說法讓老闆不進行新企劃,用一些做法讓這些麻煩事,都落在其他新人的頭上,還會去書店看「職場生存法則」,裡面就是教你如何在這場爛遊戲中獲勝
有人獲勝嗎?沒有,你可能輸掉你的人生
老闆跟你之間,永遠存在巨大的謊言
這巨大謊言是什麼呢?
「你不應該繼續為我工作,你應該為自己工作」
一旦老闆把這謊言戳破,他就失去你這個員工了,所以,他必須一直說這個謊,說服你繼續為他工作
為什麼他需要你?
若想創造財富,槓桿,是很重要的元素
無論在農業或工業時代,人力槓桿,都是最好創造財富的工具
你請五個人,幫你做出一個可賣十萬元的商品,扣掉利潤、各種營運成本,把剩下的錢分給這五個人,這就是人力槓桿
其中一個人問你:「老闆,我幹五年了,能不能幫我加薪?」
這時候,他想的不是你有沒有努力、有沒有忠誠;
他想的是:「我十萬元的利潤又沒有增加,幹嘛幫你加薪?」
就算利潤真的增加了,他想的也會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或是再投資,總之…你不會是他第一個想到的人
這不是老闆的錯,這是人之常情
不對啊,報章雜誌不都說那些企業家最在乎人才、年終發到爆?
當你的產業,人才是稀缺資源時,雇主才有可能在乎你;
不然,你就只能祈禱自己的老闆是個無腦愛員工的人,願意犧牲自己的利潤,來成就員工的生活品質(機率很低)
大部分的痛苦,都不在你的控制範圍
假日的咖啡廳內,你常會遇到一群上班族在集體抱怨
抱怨的主題都很類似
老闆很雞歪或很笨、同事很雞歪或很笨、薪水給很低、福利有夠差…等等
發現一個共通點了嗎?
就是這些問題,都不在你的控制範圍內
所以…你只能抱怨,用抱怨讓這個痛苦轉移出去,但他不會消失,等你開始上班,這些痛苦又會出現,累積,直到你再次抱怨把他轉移出去
久而久之,你甚至會愛上抱怨本身,我相信大家身邊一定遇過這種人,他每次抱怨的主題跟內容都差不多,你根本不用幫他想辦法,因為他,就只是想要抱怨而已
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出了關注圈跟影響圈的概念,也就是我們關注的範圍,往往超過我們能影響的範圍
而被我們關注,卻無能為力改變的事情,往往就是痛苦的來源
身為一個上班族,你遇到大部分的痛苦,都是你無法改變的,你只能「轉念」,只能擁抱小確幸,這不是缺乏狼性,而是在痛苦中,讓自己感覺好一點的唯一辦法
綜合以上三點,讓我真心認為,上班族,很難真正獲得幸福
先說喔,我沒有鼓勵大家離職,很多人離職,只因為覺得工作很痛苦,就貿然離職,但如果沒有先想清楚,這樣的離職,只會走進下一段痛苦而已
在連假結束後的第一天,發這種文很靠北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Apr 1, 2022 • 13min
Ep. 34 錄了30集的Podcast,真的有人在聽嗎?
我寫下這篇時,剛好錄完早安傑森的第30集Podcast(發布時應該更多了)
不知道你會不會好奇,真的有人在聽嗎?有任何成效嗎?
今天的內容就是要揭開面紗,順便自我省思一下,未來怎麼樣可以更好
先回答最重要的問題,真的有人在聽嗎?
答案是:有,但…還挺少的
就Soundon的數據上看,目前累積下載數是366,不重複下載數是87,Spotify的數據因為我剛換帳號,還很少就不說了,之前大概是Soundon數據的一半
總數加起來,約是500次下載左右,不過,下載也不等於收聽,所以再打個折扣,可能是被聽了300次左右吧(?
再分享一個特別的數據,我發現大部分的收聽,都從第十三集以後開始,之前的集數都只有零星的1、2次收聽
這建立了一些假設
集數到一定程度,被找到的機會才會提高
內容不夠好,所以人們不會想回頭聽更早的集數
我後面下標題的能力提升了?
但,這都還只是假設,可能要數據更多之後,才有辦法確認是否成立
那…這麼少人聽怎麼辦?
這收聽數字用網路數據來看,根本弱爆了,趕快回老家種田還比較快,但換個角度想,就會覺得其實還不差;
你想想看,你這生有多少機會,可以跟300人以上,單方面發表你的想法,就像是舉辦一場300人的大型演講
一般人肯定是沒機會吧?但Podcast給了我這個機會
Podcast,一向都不是走瘋狂傳播的路線,他是一種陪伴型的自媒體平台,一但你開始聽了,就很容易聽完,若是內容讓人有收穫的話,觀眾的黏性很高,可能會一集一集的聽下去
他不像Youtube,人們訂閱後,可能也不會常看你的影片;
所以你可以不用做最吸睛的內容,一直去搏眼球,只要照顧好這些黏性很高的聽眾即可
另外,做了30集後發現,我近期發布的這些內容,最適合發布的平台,可能就是Podcast
怎麼說呢?
因為做成文字,對網站的SEO不行,在臉書傳播力也很普通
做成Youtube影片,不夠有爆點,留存率也不高(但我還是會做50隻啦,屬於測試性質)
反倒是Podcast,雖然內容可能還不夠好,但…挺剛好的,且因為Podcast內容是有複利效應的,我現在做的這些集數,可能一、兩年後,都還會有人願意聽
那到底該如何成長呢?
我其實暫時不煩惱成長的問題,會這樣傻傻的做50集,如果都沒起色,我就能大膽的跟你們說:「沒有策略的亂衝是無效的」
而之後的主要成長策略,就是邀請來賓;
其實這節目本來就是要以來賓為主,我希望邀請到的人,都是真的在自媒體創業中賺到錢,擁有好生活,並且比較正派的人,藉由他們分享經驗跟知識,達到你好我好他也好的正循環
但要邀請這些厲害的來賓,我就必須先證明自己有收聽量,或至少證明我是認真要做這件事,不只是三分鐘熱度而已,不會有任何厲害的來賓,想上一個只做五集就腰斬的節目
如果你心中有什麼推薦的人選,也歡迎告訴我,我會想盡辦法邀請他們(付費也可以)
今天內容就是這樣啦,希望你能從我的鳥數據中找到一些勇氣,你看我錄的節目根本沒人在聽,還是一直錄,所以你真的不用想太多啦,趕快出發,行動中會找到方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31, 2022 • 14min
身為創作者,你到底該不該蹭時事?
我沒打算討論言語霸凌或暴力,而是探討身為創作者的一道難題:
你到底該不該蹭時事?
近期有很多創作者都拿「巴掌事件」做文章,各種角度都有,不是揮掌的角度,是分析事件的角度
不瞞你說,我另一個自媒體《南漂作家》也發了三篇關於這件事的內容(兩篇只是事實還原的影片翻譯,加上一篇個人意見)
我就以一個創作者的身份來談談,蹭時事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新觀眾的引入
時事熱點的共鳴度高,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有時候你甚至不用說太多,只要提供一個「讓別人說」的空間,就會有一堆人來發表高見了
站在臉書的演算法看來,一篇貼人如果一堆人熱烈發表意見,他就有義務推播給更多人看見
我那幾篇「巴掌貼文」的觸及數,都是我粉專追蹤數的兩倍以上
要知道,平常觸及率有個15%就要偷笑了,這可是200%啊!
一旦觸及高,你就有機會引入全新的觀眾
當然,有多少人能留存是另回事,但這種臉書幫你免費擴散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可能”產生快速傳播
再來就是瘋傳的效果
平常一篇貼文要達到瘋傳,難度很高,你必須下很多功夫再加上運氣成分,基本上可遇不可求
但小米創辦人雷軍有句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飛得起來
而熱點時事,就是風口,你的內容根本不用太厲害,也能達到瘋傳
但也別以為只要蹭時事就能瘋傳,那是倖存者偏誤,其實還是有一堆蹭了也沒人屌的貼文
只能說蹭時事,讓達到瘋傳的難度降低跟機率提高
但如果你不知道大家想看什麼,不懂得切換角度,又沒搶到快,那很有可能,你就只是在角落自己蹭
練習高速創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其實時事熱點,很關鍵的點就在於:快
我應該是全網第一個把中文翻譯影片貼出來的(我也不確定),所以傳播效果還算不差,你想想看,我要是今天才貼那影片,會有人屌我嗎?
因為要搶快,所以你有機會練習高速創作,在有限時間內,產出有料的內容,這是對創作者一個挺棒的練習,越熟練,你遇到熱點時被瘋傳的機率就越高
無論你打算從什麼角度去談熱點,都必須要快,因為時事就像一陣風,吹過爽完大家就忘了
你看現在誰還在管王力宏的婚變?奧運的羽球金牌?Makiyo打計程車司機?
缺點
談完優點,再來談談缺點
時效性短(沒有複利價值)
看看剛提的3個新聞熱點事件,王力宏婚變也才過了幾個月,但你當時創作的內容,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養分了,沒人現在有興趣聽你對這事件的想法
所以,創作者要盡可能多做一些Evergreen的內容(長青型內容,英文比較對味)
長青內容才有累積性,才有辦法累積真正有益的觀眾
很多經典書籍,即便過了四、五十年,都依舊有重複閱讀的價值,依舊有人願意掏錢購買
相對的,蘋果日報每天追熱點追那麼辛苦,但推個付費訂閱制,卻不到半年就腰斬
吸引到牛鬼蛇神
雖然一篇爆文可以擴散到新觀眾眼中,但你可能會吸引到很多牛鬼蛇神
因為會在新聞熱點上,「瘋狂發表意見」的人,通常都…有點怪怪的
這些奇怪的人,未來可能會在你的粉專搗亂,引入負能量,而且是沒頭沒尾的負能量
現在的臉書,粉絲濃度比粉絲數量重要,你不用追求高數字,而該追求高品質的追蹤
我發現每次產生爆文後,我過幾天後的貼文觸及都會創新低
為什麼呢?
因為臉書可能會把將新貼文對這些新粉絲測試,但他們就…不是你的粉絲嘛,只是被新聞熱點吸進來的,當然不會對你的相關貼文感興趣,一旦他們都沒反應,臉書就認定你這則貼文爛爆了沒人愛,當然不願意幫你傳播
所以…原本看似的優點,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優,除非你就是打算靠流量變現
不太健康
我之前有篇文寫過,看新聞是現代人該戒掉的壞習慣
同樣的,蹭時事追熱點,也不太健康,而且這是條不歸路,像在跑步機上試圖前進,你只會越跑越辛苦
而且就像上述的缺點,時事很容易吸引到牛鬼蛇神,如果你心臟不夠強,那隨便來幾個酸民,兩三下就把你心態擊跨了
不過,如果你本身就是那種奇奇怪怪,很熱愛筆戰的人,說不定就很適合啦
總之,我認為蹭時事是弊大於利的,實在沒必要特別去蹭,自媒體創業不是要你當娛樂線記者
但如果你看到真的很有fu的時事,發表一下看法倒也無傷大雅,只要不是為了蹭而蹭,那都是健康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30, 2022 • 8min
Ep. 32 這世界上沒有「舒服的進步」
你想在任何技能上取得進步?關鍵就在不舒服;
何謂不舒服?
一件事當你做起來有點吃力、有點壓力,甚至懷疑自己的時候,那就是進步準備靠近你前的幻象
這聽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不瞞你說,我自己也曾掉進「舒服進步」的陷阱很久,所以特別想談談這件事;
我以前一直覺得,最好的進步方式,是找到輕鬆的事情做,並在其中不小心進步
例如:一邊看美劇,一邊不小心進步英文
看美劇這件事能否進步英文?
如果你是”舒服”地看,連中文字幕都開著,那我可以跟你保證,絕對不行,就算有,也是小到不會有任何影響的進步
如果你想看美劇進步,就得挑個自己不舒服的方式
關掉字幕,聽不懂的地方,放棄劇情,來回聽好幾次,並在每集看完後,把新學到的單字記錄下來
然後你就會發現,還不如專注學英文就好
前幾年,有個很紅的概念:刻意練習,談的就是這件事,追求進步,你該做的就是超出你舒適圈外一些的事情,不然就只是重複熟練而已
就像你天天開車,也永遠不會是個職業賽車手
曾經的球王Tiger Woods也說他揮竿時,從頭到尾都是有意識的,決不允許自動化,練習時也盡可能在極端的狀況下,讓自己在不舒服中進步
那寫作與創作,是否有刻意練習呢?
當然有,最直接的刻意練習,就在於重複編輯自己的文章;從用詞、流暢性跟文章結構性上,都可以來回編輯,讓一篇文章趨近當下能力的完美
這做起來絕對不是舒服的事,我以前文章一寫完就直接發佈,連從頭看一次都不想,因為覺得好不容易寫完了,還要改來改去有夠痛苦
但當你理解了,取得進步,關鍵就在不舒服後,你就會享受每次不舒服的降臨
說享受可能有點誇張,畢竟不舒服,就是…不舒服,但至少你知道你的不舒服,是為了一個重要的理由,產生進步
下次,如果你發現自己已經得心應手駕輕就熟的時候,要小心,你可能已經讓自己停止進步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29, 2022 • 9min
Ep. 31 創作到底是「質」還是「量」重要?
這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針對不同階段的創作者,答案就會不同;但我可以跟你保證,如果你剛出發:
量,絕對比質還重要
只要你不是天縱英才,就該摸摸鼻子,埋頭創作,盡你身體所能地,創作出一大堆與主題相關的內容
怎樣算多呢?
多到連受眾都跟不上你更新的速度,那就算夠多了
若你仔細檢視任何創作者的草創期,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大量產出作品,像周杰倫出第一張專輯前,就寫超過一百首的歌(還被一堆人退貨)
這就是創作者求進步的常態,瘋狂創作,只是有些人公開創作,有些人私下創作
不過,也不要以為量產出一堆垃圾就有用,質還是要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並不斷去思索一個問題:
怎麼做,才能讓我的內容更好?
那什麼時候,質會大於量呢?
我認爲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你就可以把質看的比量重要
第一是當你創作阻力為零,想寫就能寫,完全不用準備,信手捻來就是內容
第二就是當你累積足夠的觀眾,而且是會期待你作品的觀眾
只要這兩個條件都成立時,你就可以憋大招了
但其實,我覺得就算到了這階段,持續量產還是很棒的選擇,行銷大神Seth Godin,時至今日,都還是天天更新,恆久不衰
創作需要動能,所以持續不間斷,反而更不費力
對我來說,在網路時代創作,最強的起手式,就是產出一堆水平之上的作品,他們會像蜘蛛網般,擴大你幸運的捕捉範圍,寫越多,範圍越廣,而機會就會像誤入歧途的小蟲,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掉進來
總之,如果你還在思考「量跟質哪個重要?」,那我可以大膽地跟你說:
別再想了,趕快去創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28, 2022 • 10min
Ep. 30 養成好習慣的秘密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可能聽了某場激勵演說或新年到了
於是你下定決心:林北要開始好好過人生了!
你會訂下很多關於習慣的目標,早睡早起、健康飲食、閱讀、運動、冥想…等等
第一天可能很棒,你完成了每個習慣
第二天,你可能在健康飲食這項目失敗了,因為隔壁飲料店剛好買一送一,於是你參加了辦公室團購
到了第三天,剛好週五,同事約你下班唱歌,於是你熬了夜,沒有閱讀、沒運動,還吃了一堆垃圾食物
到了第四天,因為睡眠不足,你情緒會低落,就會覺得自己很廢,什麼好習慣都不想維持
後面的劇情,不用我多說…如果你經歷過,肯定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全盤皆輸!
如果你夠慘,可能會經歷這種劇情好幾遍,直到你放棄治療,不再期許自己有任何改變
到底該怎麼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這就是標題說養成好習慣的秘密:一次養成一個習慣
談談實際面:
如果你要養成的習慣是閱讀,那就只專注在這習慣上,不要同時想要健身、早起
你必須等閱讀這件事,變成一種自動狀態,你才能考慮養成下一個習慣
自動狀態,就像是洗臉刷牙,你天天都會做,做完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因為他就是一件你本來就會做的事情,達到這種程度,那個行為才真正算成為你的習慣
多久才能達到自動狀態呢?
其實每個習慣都不同,快的可能33天,慢的可能要花上你好幾個月,甚至是年,才有可能達成
要把任何原本不在你生活中的行為,轉換成一種習慣,難度比你想像的高非常非常多,初期需要你大量的注意力跟意志力,一不小心他們就會「跑掉」,然後又會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再次找回節奏
若你同時追尋多個習慣,意志力肯定不夠用,然後就會產生骨牌效應,明明只是一個習慣沒養好,卻因為自我懷疑,讓其他習慣也跟著塌陷
所以,一次養成一個習慣,這就是養成習慣的秘密
一旦你有成功經驗後,養成其他新習慣就會變簡單,因為你已經知道:怎麼去照顧一個好習慣
那該怎麼選第一個好習慣呢?
我會建議閱讀、健身或冥想;這三個都是很棒的選擇,他們都屬於基石型的好習慣,一旦養成,很容易會帶動你人生其他面向的發展
如果你想把人生過好,好習慣絕對是你最好的麻吉,而學會怎麼養成好習慣,可能會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我是早安傑森,希望能在早晨時光,給你一些額外的動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