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站停车 | Local FM
一档有关 读书 | 语言文学 | 社会文化 的人文对谈播客。主播旅居东京。我们试图以学术视角剖析习而不察的日常,以条分缕析的思考回应纷繁的声音。欢迎你在各大声音平台订阅我们,并在评论区、邮箱、听友群与我们互动。
【主播】
蛋妞:文学博士生。喜欢城市、桌游与摄影
小盒子:二手哲学家,现居东京
【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Localfm2021,加入听友群(不定期直播、赠书抽奖)。商务合作、约稿也请添加小助手。
Latest episodes

Nov 23, 2021 • 42min
JC33 | 「老师」是社交场上称呼他人的万金油吗?谈称谓泛化
现今,“老师”已成为泛用称谓,遍布各行各业。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如下定义,“老师”是“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有趣的是,“泛指”之后的描述,在第6版以前并不存在。那么,“老师”的含义是如何扩展的?它又为何能够胜过其他称谓的“竞品”,变成我们社交场上屡试不爽的“万金油”呢?本期我们从听友群里“入群皆可称老师”的现象说起,探讨了“老师”泛化的原因与过程。诞生于校园生态的“老师”一词,经由销售行业与商务场合,最终进入了大众的日常语言。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的“黑暗森林”里,“老师”是一个最为稳妥且得体的称呼。最后,我们还回应了某种对语词“过度泛化导致衰败”的担忧。可以看到,目前,“老师”这个词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是社交场合称呼方式的“最大公约数”。| 主播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老师”一词的泛用与原因探究03:15 一些感言以及回应08:15 字典,能够折射出语词在社会上的使用状况12:30 原因探究:语词本身的特征,适应时代的需要21:00 泛化过程:从校园内部走向商业场合28:20 日语里“老师”(「先生」)是如何使用的?Part.2 如何在“语词通胀”时代为语词保值31:57 如果大家都可称“老师”,那“老师”还有意义吗?35:26 对语词做“谱系学”与“发生学”的审慎38:50 “老师”曾经面临许多竞品:~君、同志、老板| 相关材料王娥,扬清.“老师”称谓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03):93-96.陈诗,李旭,蒋慧敏.“老师”称谓泛化源流考及其发展走向探究[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1):83-86+101.田正平,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61-67.

Nov 8, 2021 • 1h 35min
JC32 | 从「中英夹杂」谈起:语言混杂性和失语的南方 ft.例外状态
语言与观念类似,依托着多元的现实,却遭受着某种单一化的想象。我们常在播客或综艺节目的评论区看到,讲者的口音、腔调,甚至夹杂英文,都会被猛烈地吐槽。对语言纯洁性的想象,隐秘地根植于人们观念的深处。“中英夹杂”为什么激起许多人的情绪?“中日夹杂”也会如此吗?我们的文化里,为何对“书同文”如此尊崇?本期我们与「例外状态」主播诡谲子一起,从「中英夹杂」、「中日夹杂」等语码转换code-switch现象,聊到语言的纯洁性与本质主义的迷思,经由文学创作与离散经历;最后我们落脚于食物与都市性背后的文化杂糅,畅想了不一样的主体身份认同。在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关系中,我们也面临着对自身状态的再定义,需要重新思考混杂性的意义。食物和语言一样,承担了体现身份的作用,你在何处,你吃什么,同样可以反映你的观念。希望这次对谈,能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对谈人诡谲子(「例外状态」主播)、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4:35 中文播客现状与评论区常见的“中英夹杂”吐槽10:15 “语码转换”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有利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可溯源性18:47 共享「汉字」这一标记符号,让“中日夹杂”比“中英夹杂”更难察觉32:07 人们为什么会反感语言的混杂使用?41:13 对“语言纯洁性”的迷思:预设一种本质的、干净的“中心语言”51:20 德里达的抗议:声音的多元性 VS 书写的统一性58:14 解剖“传统的发明”:一种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69:03 大众化的写作语言,无法呈现在地的丰富与特殊73:40 《后殖民食物与爱情》里的食物与身份交融82:10 要写些什么,才能在文学里捕捉当下城市的细节?91:22 “港式奶茶”式的戏仿与反叛,在“根茎”的离散之间,生成我们的主体| 提到的书阿希克洛夫特 (Ashcoft,B.) 等:《逆写帝国:后殖民的理论与实践》,任一鸣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麥田出版社,2012年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作家出版社,2013年德里達:《论文字学》,《他者的單語主義》

Oct 30, 2021 • 48min
JC31 | 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的生与死
苏格拉底说:“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句箴言影响深远,其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他是在怎样的场合说出这句话的?他为何要这么说?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其人其言呢?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信神”与“败坏青年”的罪名遭到指控,面对由五百余位雅典公民组成的审判团,他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申辩,这被柏拉图记载在《申辩篇》中。在法庭上,苏格拉底驳斥了那些不实的指控,陈述了自己的哲学观念与哲学生活,还分享了他对生命与死亡的豁达与从容。但最后,他未能说服审判者,依然被判处了死刑;他没有悲伤或愤怒,而是平静地接受了一切。他的申辩,也与他的死亡一起,成为了人类史上极富深意的象征性事件。本期,我将从介绍此次事件的一部专著出发,梳理苏格拉底审判与申辩的结构与脉络,解析他被起诉的原因,以及他内心坚定的信念。受他启发,最后我还会聊到死亡这件事,与大家分享我的生死观。本期书目:C.D.C. 里夫:《<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孔祥润、王月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8年| 说话者小盒子| 你将听到Part0 导入01:15 哲学思辨的魅力,遇见苏格拉底的缘由05:15 本次内容的三个目的:说人物,荐好书,谈体悟Part1 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06:53 苏格拉底的两个罪名:不信神,败坏青年13:47 “灵魂拷问”的话术:以游叙弗伦为例Part2 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是无罪的?20:54 驳斥梅里图斯(Meletus)的不实指控25:46 一只“牛虻”:叮咬昏睡的城邦,让雅典保持警醒Part3 苏格拉底为什么视死如归?30:30 “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知行合一的苏格拉底36:00 死亡并不可怕,因为它不值得我们害怕Part4 番外:回答两个常见问题40:30 如何区分文本的虚构与纪实?43:32 如何理解“自知其无知”?

Oct 20, 2021 • 50min
JC30 | 食物与身份:没有食物的野性,也不会有城市的烟火气
早餐和夜宵,一早一晚,演绎着食物的流动性:流动的食客与流动的摊贩。却因为并非正餐,又时常在匆忙中解决,让人习而不察。久居异乡,我们得以凭不同的文化视角与生命经历,审视食物与身份。本期我们将和朋友小格一起聊聊食物与异文化。有着美国留学经历的他,也与我们一样在东京这座城市居住了多年。我们从各自的早餐体验出发,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国内的早餐文化,讨论了城市的“烟火气”。同时,与早餐遥呼应,夜宵作为一天结束前的闲暇,是食物与城市街道交织得最为紧密的部分。但东京的夜晚却少了些许食物的惊喜与“野性”。最后,我们还聊了食物与身份认同的关系,或许在想象世界公民时,除了观念和语言,食物的影响也应该加以重视。| 主播蛋妞、小盒子、小格|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日本的早餐竟然“乏善可陈”?02:50 分享各自的早餐经验18:00 早餐文化背后的社会习俗与“烟火气”27:00 “喝早茶”喝的不仅是茶,还有社交Part2 夜幕降临,夜宵登场30:55 同质化的夜生活,缺乏“野性”的秩序39:27 夜宵的丰富,也是生活的丰富Part3 食物,身份认同与世界公民40:35 语言不通可以忍,食物难吃不能忍45:13 方言中的食物:文化传承的密码

Oct 9, 2021 • 1h 9min
JC29 | 如何理解我们身处的亚洲?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
本期的关键词是“亚洲主义”。亚洲,一个边界模糊且并不自足的地理范畴,却承载着复杂的历史与政治意涵。同时,亚洲也是我们想象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之时绕不开的一个概念,而想象、认识亚洲的一系列观念,也从日本明治到昭和早期,对整个亚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在中日近代的思想史上,“亚洲”一词如何被使用,又牵动着哪些情绪与思想?亚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亚洲又为何值得讨论?这些都是我们所关心的。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在早稻田大学研究“亚洲主义”的朋友小格,他将以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这三位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为线索,为我们介绍“亚洲主义”作为一种源自日本的思想资源,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我们看到,哪怕“亚洲主义”的所指因人而异,其背后也共享着类似的“心情”,那便是主体面对“他者”介入时的深层焦虑。| 主播小格: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亚洲概念的模糊性04:20 地理上的亚洲,与认同上的亚洲13:57 “亚洲主义”莫衷一是,为何还要谈论它?Part2 日本亚洲主义的脉络与进程14:35 摆脱“恶邻”,拥抱“文明”:脱亚与联亚18:10 “黄种人”意识与“同文同种”情结23:45 日本亚洲主义的变质Part3 亚洲主义与中国知识分子31:00 19世纪的60后,70后与80后:孙中山、梁启超与李大钊54:45 为什么中国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亚洲主义?65:25 即便“同床异梦”,面对“他者”时,也仍需共情| 相关材料嵯峨隆:『アジア主義全史』、筑摩書房、2020年孙歌:《寻找亚洲: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

Sep 25, 2021 • 56min
JC28 | 开启「主题阅读」,不再书单焦虑
本期我们将围绕“主题阅读”这一阅读的方法论展开。关于读书,总离不开一些常见的困惑与焦虑:读哪些书?怎么读书?读不进怎么办?……光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足以组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因此,恐力有不逮,我们选择从自身出发,分享那些缓解阅读焦虑的方法。以“主题阅读”为线索,我们串起了一次探寻读书的尝试。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功利性的阅读也绝非一无是处;在比对了许多阅读习惯与心态之后,一种以自律阅读为导向的读书观念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单纯消遣还是自我提升,偶然相遇或是主动寻找,在阅读这趟旅途中,你都将发现你自己。最后,我们还聊到了“书单焦虑”:渴求书单,可能反映出某种主体性的缺失;而基于特定主题的阅读,才是自我身份的由衷呈现。| 主播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阅读的困惑02:15 阅读中的一些常见困惑:量化焦虑与质化焦虑07:33 功利性阅读真的那么不可取吗?Part2.主题阅读的方法论15:20 阅读的准备——辅助阅读:导读、访谈、传记25:20 读“全集”,是进入主题的“正确姿势”吗?31:23 自律读书VS他律读书:主动的,才是自己的38:56 六经注我式的“学霸式阅读”有损于我们的谦逊Part3.阅读的身份认知43:00 自媒体上“书单泛滥”的背后,是身份与知识的焦虑49:50 自己为自己开书单:读什么书,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 参考资料[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杨照:我为什么反对学霸式读法

Sep 14, 2021 • 50min
JC27 | 黄种人的忧郁:种族观念与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人种/种族(race),是一个既敏感又疏远的话题。敏感之处在于,当今世界,族群歧视与冲突频发,种族问题既是现实世界里冲突的聚焦点,也是网络空间中无休止的火药桶。而说它疏远,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固有观念,就是认为中国不存在种族问题,只存在民族问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往往进入我们的种族讨论的,是白人与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而在东亚社会,人种构成较为纯粹,似乎陌生而又遥远。本期,我们便试图从现实与历史两个侧面,探讨潜藏在诸多话语之下的种族前提。这期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维度,审视我们的人种意识;第二部分介绍了一本近期所读的好书:真嶋亚有的《“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本书以时间为轴,以不同时段里人物的事迹为线索,为我们呈现了近代以来,日本在遭际西洋文明时所直面的种族困境。这种“肤色”的忧郁,也是近代日本凝视自己时留下的一抹阴翳。本期书目的封面:真嶋亚有的《“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昭和麦克阿瑟与昭和天皇的合影长得像尼采的内村鉴三| 主播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种族(以及肤色)何以成为一个问题?03:15 从晚会小品,看谈论种族问题的困难性:历史与译词(民族&种族)11:10 种族观念的逻辑,让偏见得到了精致包装14:18 “黄种人”的概念建构Part.2 《“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18:25 通过“肤色”媒介走向近代的日本27:20 内村鉴三:做一个“长得像尼采”的日本基督徒是怎样的体验?36:22 远藤周作:西方文明之于日本,是“不合身的洋装”41:25 肉眼可见的“他者”,难以调和的“差异”| 相关材料1.真嶋亜有:《“肤色”的忧郁: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宋晓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2.看理想节目:陈迪:《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3.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4.奇迈可:《成为黄种人》,方笑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5.罗新:世上本无黄种人——读奇迈可《成为黄种人》 ,见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5月

Sep 3, 2021 • 1h 5min
JC26 | 对话资深一线教培老师:揭行业现状、谈教育公平
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很多老师可能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刚刚落地的“双减”政策,引发了K12(即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教培行业的巨大震荡。文件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不得在节假日、寒暑假展开学科类培训”、“不刊登教培广告”等等。这些措施,对K12教培机构的治理力度是史无前例的。据有关分析推测,政策颁布后,将有70万家教培机构与200多万教职员工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教培机构陷入困局,教职员工也面临去留的抉择,而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教育公平的未来我们又该如何想象?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活跃在教培机构一线的汤老师,他不仅是一线的教学者,也同时兼任教务、教研与管理的职位,可谓是全方位参与到了教培行业的各个环节。汤老师将与我们分享目前身边同行的处境,以及他对教培机构的现状与未来的看法。在汤老师看来,“双减”政策的镇痛主要是短期的失业问题,至于未来效果,还需观察之后的配套措施。如果将目光放长远,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总体而言,前景仍然乐观。| 说话的人汤老师:中型教培机构的数学老师、教研组长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来自一线教学岗位的视角 03:10 公办学校和教培机构的不同生态 08:20 教培机构教师的特点:年轻化,标准化、同质化Part.2 “双减”政策以后的行业现状 14:55 为何要“痛下决心”出手整治? 22:10 流水线的“磨课”值得重视 26:50 教培从业人员难以言说的“苦涩” 31:33 家教未来的生存空间并不乐观 40:40 学生发出了怎样的声音?Part.3 教培机构、公办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未来 46:40 向“素质课程”转型:以“少儿编程”为例 50:15 “双师双屏授课”:公立教育如何发挥补充作用? 58:20 “双减”只是教改的一环:展望未来,还需关注配套措施

Aug 27, 2021 • 40min
JC25 | 学者出圈:直面网络时代与公共讨论的争议
学者“出圈”,屡见不鲜。远有易中天、于丹登上“百家讲坛”,近有刘擎、项飙登上微博热搜。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份量。学术圈指责学者“不务正业”,而一般大众,也会认为学者“不接地气”。我们要如何理解“学者出圈”?如何在公众讨论中,找寻他们的坐标呢?本期我们从近期的一些学者“出圈”现象入手,讨论了学者们在介入公共生活时可能具备的特点与可能面临的争议,还分享了我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我们认为,“出圈=公众表达”是学者的社会职责,是学者的“知识分子”属性所要求的。公众表达固然有风险,而知识的自我要求,便是使公共生活具有更良好的面貌。| 主播非常支持学者“出圈”的 蛋妞边缘知识分子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学者出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01:55 学者们“出圈”的不同姿态:综艺、自媒体、访谈等 06:25 公众表达的两种面貌:知识传播与观点输出Part.2 学者介入公共生活,有哪些特点?可能面临哪些争议? 08:50 学者依托其“知识传播者”的形象,天然具备下场优势 11:55 学者需要维持学术研究与公众表达的平衡点 18:25 “出圈”是学者的义务:公共写作与公共表达Part.3 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如何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价值? 24:30 定义“知识分子”复杂且困难 30:00 公众表达的风险与责任,让“知识分子”不得不带上“软弱性” 34:07 从某玄毅“人设崩塌”事件,重新审视“学者出圈”| 相关材料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刘爱生:教授,请花点时间为公众写作刘擎、许纪霖: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

Aug 20, 2021 • 54min
JC24 | 万物皆可「复盘」:激活对生活的反思本能
“复盘我们的人生”、“复盘我们的生活”,“复盘”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在不断延展。搜索引擎里输入“复盘”,结果不可胜数,比如“复盘某某事件”。可“复盘”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如何进入了我们的语言?它又折射出怎样的思考与观念?往往那些习而不察的语词,更值得我们梳理与剖析。本期我们从“复盘”一词的日常语用与词典解释出发,讨论了这个词背后复杂的面向。我们看到,“复盘”是一种对“反思”的延伸使用,是有目的性的反思,也是人类叙述能力的一种体现。“复盘”仍然需要审视,而这样的审视,对于现代人而言尤为重要。| 主播在游戏后复盘的 蛋妞在棋盘上复盘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词语现象与溯源02:00 游戏术语、商业术语、etc.:复盘承载了各种“高大上”的含义14:00 复盘与成功学 ● “复盘”何以出圈?“复盘”如何翻译?Part2 “复盘”背后的焦虑与渴望23:00 “复盘”和“反思”有什么区别?29:37 什么可以成为复盘的对象:论“情感复盘”Part3 理性的审视,反思的本能37:25 现代人对复盘的想象,既过于简单,又过于复杂了41:37 “讲好自己的故事”:叙述能力与自我认识49:50 反思能力,支撑着主体意识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