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站停车 | Local FM cover image

各站停车 | Local FM

Latest episodes

undefined
Aug 13, 2021 • 1h 15min

JC23 | 「知识付费」是自我升级,还是智商税?ft.消费新知

知识付费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生产与消费形态。自其诞生以来,争论就层出不穷:它是又一种收割韭菜的「智商税」?还是降低门槛、实现知识普及的良方?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消费新知」的两位主播Neo和Renee,为我们从消费与商业的角度,分享他们对知识付费的观点与感受。我们从各自的知识付费体验,探究了“知识付费”的缘起、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的消费群体与模式,对它的生产、消费和售后等环节做了具体分析,并展望了「知识付费」在未来的可能性。希望本期节目能给大家带来对知识付费的不同理解。| 主播经常购买知识付费产品的 蛋妞为知识付费的 小盒子| 嘉宾曾是在线教育创业者的 Neo消费行为研究者 Renee本期两位嘉宾主理的「消费新知」是一档关注消费相关新数据、新事件、新趋势的播客。欢迎大家关注!|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体验、概念与客群          02:44 我们都在为哪些知识“付费”?          12:07 何谓“知识”,为何“付费”          31:38 知识付费的消费群体都是一些什么人?Part.2 消费、商业与洞见          41:33 如何给知识付费产品定价?          46:58 如何确保产品的质量?          58:23 如何防止盗版?如何维权?Part3. 展望知识付费的未来          63:29 知识提供者的自觉,知识渴求者的向往          67:10 信息技术,内容生产,以及新的“知识想象”
undefined
Jul 29, 2021 • 53min

JC22 | 1964年东京奥运会:战后复兴的“成功神话”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申办之初,就标榜“复兴奥运”的口号,意味着日本从311东日本大地震复苏。这个口号试图复刻1964年奥运会战后复兴的“成功神话”,然而事与愿违。“奥运=复兴”的神话,之所以在这样一个多难之邦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离不开1964年东京奥运会让日本从战后中走出,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1964年东京奥运会对于日本影响之深远,就如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于中国。在当下,如果抽离出2020年奥运会纷繁芜杂的现实,将目光投向那场半个多世纪前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奥运,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奥运会意味着什么?那届奥运会的“成功神话”是如何被反复言说的?奥运会可以留下何种持久的集体记忆?       本期将从奥运会体制、电视媒介、根性论、东京的都市改造、市川昆的纪录片电影等方面,梳理1964年东京奥运会留下的历史遗产与集体记忆。最后,我们又回到现实议题,抽象地吐槽了2020年奥运会的开幕式。| 主播只有在奥运会期间才关注竞技体育的 蛋妞| 本期你将听到03:25 回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契机:奥运会标志06:00 奥运会体制的结构反复性:奥运在东亚各国的轮回10:00 奥运会具有竞技性、仪式性、节庆性、景观性12:00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电视的普及          ●  昭和怀旧电影《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围观电视的场景15:45 日本女排“东洋魔女”与根性论18:00 从体育界出走的根性论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社畜文化”20:30 1964年奥运会与东京城市大改造:从“军都”到奥运之城          ●  奥运场馆选址与美军基地返还问题          ●  奥运场馆选址背后反映的世界地缘格局、以及东京都市格局32:00 知识分子看1964年奥运会的复杂心态35:00 市川昆的纪录片电影《东京奥林匹克》          ●  削弱宏大叙事、强调人性细节          ●  这部电影试映时引发的争议45:00 从1964奥运,反观2020年奥运会的矛盾性           ●  开幕式争议:“奥运”与“疫情”主题的内在参差| 相关材料                                                                                                                             1. 吉見俊哉:『五輪と戦後――上演としての東京オリンピック』、河出書房新社、2020年2. 石坂友司、松林秀樹編著:『一九六四年東京オリンピックは何を生んだのか』、青弓社、2018年3. 越澤明:『東京都市計画の遺産――防災・復興・オリンピック』、ちくま新書、2014年4.講談社編:『東京オリンピック――文学者の見た世紀の祭典』、講談社、2014年5.坂上康博:「1964年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 文学者たちの言説をめぐって」、『一橋大学スポーツ研究』、2019年
undefined
Jul 21, 2021 • 37min

JC21 | 社会信任的危机:日本防疫骚操作

奥运延期的这一年,日本防疫政策反复无常,骚操作频出,登上国内热搜者不占少数。从缺乏强制力的所谓“紧急事态宣言”,到鼓励大家出游外食的迷惑政策“go to eat/go to travel”,再到随意散漫的隔离措施。这些林林总总的对策都饱受质疑,不仅未有效控制疫情,也让人心浮动,取消奥运之声不绝于耳。防疫失效不仅源于日本行政手段的弱势,任何政策都受到法律约束,无法具有强制约束力;也源于政策制定基于日常形态的“信任社会”,忽视人性在例外状态面前可能展露的阴暗面。政策欠周全的考虑,每每出台,都要应对意想不到的漏洞。本期我们就聊聊在东京这一年,经历的防疫政策。| 主播疫情以来一直待在东京的 蛋妞在家防疫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1:00 回顾奥运延期的这一年04:50 日本防疫政策里的“骚操作”          ● 反复出现的“紧急状态”          ● 颁布防疫政策时的语词暧昧性          ● “Go To Eat”政策的缺陷          ● 关店潮与服务“缩水”25:00 日本社会的“信用危机”          ● 政策制定要考虑人性里坏的一面30:30 “反对奥运”的国民心理
undefined
Jul 13, 2021 • 51min

JC20 | 中文70%词汇来自日语吗?浅谈中日的“语词漫游”

我们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现代汉语里有70%的词汇都来自日语”,或是“离开了那些日语词,我们将无法正常说话”。这些说法有根据吗?现代汉语里有多少词汇是来自日语的?日语在中文欧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探索词汇的源流,能让我们对语言的全貌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文献资料,我们得以看到,在清末民初中国留日学生把日文新词带回中国之前,早在明清之际与19世纪初,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就已经参与了新词的翻译的创造,并编纂了《英华辞典》。辞典流传到日本,为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接受,并以此开始了译介西方新事物的过程。因此,有些看似来自日语的“新词”,其实早已出现在汉语之中。在这样语言相互影响的“环流”里,不仅汉语影响着日语,日语也反过来影响着汉语。本期我们就来梳理中日间的“语词漫游”。本期书目: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主播不觉得中文和日文之间存在“同型同义语”的 蛋妞偶尔会蹦出日文词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1:45 现代汉语里有70%的词汇来自于日语?05:01 汉语与日语之间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          ● 传教士与《英华辞典》          ● 严复翻译的“崇古情结”13:56 借助《英华辞典》,日本人编纂了《英和辞典》23:28 梁启超的《和文汉读法》,一本日文速成小册子29:08 日语对汉语的影响:长定语、被动态、构词法          ● 鲁迅的“硬译”          ● 郁达夫:“连买半斤黄酒的金钱也没有的我的境遇”          ● 构词法:接头接尾词:~主义、~化、~性39:28 《共产党宣言》不同译本的情感色彩变化          ● 从“保守的”“复古的”到“反动的”          ● 语词的流动,也是观察世界的角度43:05 现代汉语里的日语借词到底有多少?| 相关材料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沈国威:《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袁进:《新文学的先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undefined
Jul 2, 2021 • 37min

JC19 | 年轻人不吃「吃苦说教」这一套

我们听过太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教。吃苦固然必要,但一昧让生活不易的年轻人多吃苦,已然成为某种居高临下、回避问题的姿态。面对年轻人的困惑与牢骚,一些长辈仍然奉行「吃苦叙事」:他们诉说着年轻时的条件多么艰苦,进而大发议论,指责年轻人「吃不了苦」,甚至批评年轻人「不劳而获」。年轻人果真如此吗?「吃苦叙事」为何大行其道?本期我们从白岩松那段引起热议,甚至成了「不会吧.jpg」的发言说起,辨析他话语里的逻辑漏洞与事实偏差,以此为切入点,聊聊这背后根深蒂固的「吃苦叙事」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吃苦叙事」混淆了「吃苦」与「努力」的关系,缺乏对苦难的理解与共情,还会把那些本该解决的问题推向个人问题,并加以合理化。| 主播不相信「吃苦说教」的 蛋妞忆苦思甜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49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与白岩松的「不会吧」05:33 「不会吧」言论中的稻草人谬误:扭曲你的观点,揣测你的动机     ● 区分「夸张修辞」的抱怨与「真实想法」10:23 日本的住房状况真像白岩松说的那样吗?     ● 租户的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20:50「吃苦叙事」为难以接受:把问题推向个人并「合理化」26:15 从「宿舍装空调」看「吃苦」与「努力」的区别     ● 学生宿舍装不装空调,很多时候不是硬件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 成功者的「幸存者偏差」:「悬梁刺股」传统下的成功者形象32:41 如果不能改变,至少试图理解
undefined
Jun 25, 2021 • 50min

JC18 | 我们的语言和认同:想象「世界公民」的可能

无论世界如何纷扰,「世界公民」始终是一个值得反复玩味的词。有人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过是痴人说梦;也有人以身作则,终其一生践行着这种理念。作为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说一种心态,「世界公民」有着它不容忽视的魅力。令人好奇的是,如果世界公民真的存在,那么他们说什么语言呢?语言在我们对「世界公民」的想象里,又占据着怎样的位置?本期我们找到了一位非常切题的人物:乔治·斯坦纳。他是著名的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1929年生于法国巴黎,在美国求学,在英国工作。他是一位有着「世界公民」认同的犹太人,掌握英、法、德三门母语,撰写过大量关于语言与翻译、文学与社会的著作。他有「像风一般」的客人心态,对知识与世界充满好奇,他透过多种语言的视角,不断反思着生活本身。从他的经历和思想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关于「世界公民」的一种全新面貌。本期书目:[美]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漫长的星期六》,秦三澍、王子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0年| 主播无力拥抱世界的 蛋妞试图拥抱世界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2:22 往期回应:关于中文的「灵活性」,以及概念的「学术性」09:03 一位传奇的世界公民:乔治·斯坦纳  ● 从访谈录入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人生平  ● 正视历史,记录世界16:28 多语环境对成为一个世界公民有什么影响?   ●「如风一般」的客人心态   ● 做一个不断学习、保持好奇心的学习者28:13 不同语言体现着不同的精神  ●「母语」与「第一语言」  ● 做一名双语使用者是怎样的体验?  ● 反思英语霸权36:20 性别言说、脏话与「语言的性格」  ● 案例:伊藤诗织的《黑箱》:没有脏话的日语44:41 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星期六」  ●「世界公民」是一种保持好奇、不断学习的心态| 相关材料1.乔治·斯坦纳:《巴别塔之后》,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2.乔治·斯坦纳:《语言与沉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伊藤诗织:《黑箱》,中信出版集团, 2019
undefined
Jun 17, 2021 • 41min

JC17 | 在「东西」这句口头禅里,发现一些东西

我们常说「这是一个XX“东西”」。那么,“东西”指的是什么?东西,可指东方与西方,表方位,比如“各奔东西”;也可作为口语中对物品的称呼。我们总在不经意间使用这个词,像“我去买个东西”,或者“这是什么东西”,仿佛对它再熟悉不过。然而,它既随处可见,又颇为神秘。我们不妨从它的词源追问下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本期我们以“东西”一词为线索,从它在口语中的使用,聊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方位词的内涵;最后,我们来到了哲学的领域,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尝试触摸“东西”的本质。这是一场思辨之旅,“东西”,也似乎变得更加有些“东西”了。| 主播在播客中不愿使用「东西」这个词的 蛋妞一个「东西」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55 问题缘起:藏在生活和语言里的「东西」·它是一个口语层面的「口头禅」·它也是一种对所有「具体」与「抽象」的概括·它还是一种源于生命经验的空间隐喻07:36 见惯不惊,却又耐人寻味的“东西”·“五行学说”对应“东西南北中”·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说一个人“不是东西”,和说“是个东西”,有什么区别?14:25 从“东西”看汉语方位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日出于东,而没于西”:生与死的交相辉映·鸿门宴的座位里,体现着“东尊西卑”思想·从“四夷说”到“东风压倒西风”:“东”与“西”政治色彩的变迁25:16 “东西”是什么东西:在哲学层面的追问·一个本体论问题:“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的“废话”: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打了许多“补丁”的亚里士多德VS釜底抽薪的维特根斯坦·“本质上相同”和“本质上不同”哪个更有道理?38:17 刨根问底之后,“东西”仍然是一个谜·第一声的「东西(dōng xī)」和 轻声的「东西(dōng xi)」
undefined
Jun 8, 2021 • 45min

JC16 | 我们的中文还纯正吗?浅谈「欧化中文」现象

“欧化中文”,指的是那些在语法、用词和文笔上受到欧洲语言过度影响的中文。通常意义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腔”。所谓“欧洲语言”,主要指印欧语系中的英语。“欧化中文”现象,包括抽象名词、“的”“地”修饰语、复数后缀的泛滥等,在书面语里多有体现。这使得我们的文章,失却了中文原本的韵味。本期我们借助诗人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了解“欧化中文”的语言现象。我们梳理了五四以来欧化中文在语文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反思我们的语言,审视我们的言说。| 主播嘴巴蹦出书面语的 蛋妞严格区分“的地得”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55 概念界定:什么是“欧化中文”07:00 从余光中的文章,看几个典型的“欧化中文”现象• 滥用抽象名词:政策的推行,收入的减少• 弱动词:做出了反应,进行了研究17:51 名词单复数:“听众”就够了,不必说“听众们”• 并列词的节奏感与模糊性• “的地得” 问题:“的”字泛滥,“地”字多余25:33 “欧化中文”的利弊,它如何进入汉语的历史• 五四时期,引入“欧化中文”是为了语言改革(例如《觉醒年代》中的钱玄同)• “西洋”进入中国,经历了“日本”这一跳板35:13 “欧化中文”与日常语言使用• 区分语言的使用场景• 所谓“文科黑话”只是欧化语词层面,更底层的问题是“欧化中文”带来的语言逻辑• 思考“欧化中文”,有助于我们反思中文的渊源| 相关材料1.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2.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1919年3.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undefined
May 28, 2021 • 54min

JC15 | 被发明的传统:「日式拉面」里的中日渊源

本期我们聚焦于日式拉面(ラーメン;Ramen),漫谈它的前世今生。说起拉面,你会联想到什么?是醇厚的浓汤、面条的筋道、抑或是酥软的叉烧?拉面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如何成为今天风靡全球的现代日本料理的象征?本期我们借助英国历史学家顾若鹏的《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从食肉的观念、调味、消费客群、观光产业等方面与大家一同走进拉面这种日式美食。本书作者通过大量中日饮食交流史的材料,以及对普通食客与业内人士的走访,为我们清晰梳理出日式拉面的发展脉络。拉面,是中国的发明,还是日本的创造?顾若鹏认为这个问题难以回答。他不断提醒我们,很多文化并非自发产生的,而是跨文化交流的结果。“国民美食”是在现代民族意识的构建过程中,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日式拉面,正是这种文化观察的绝佳切入点。* 本期提到的“拉面”,如无特别注明,皆指“日式拉面”。本期书目:[英]顾若鹏、夏小倩译:《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19年| 主播各种拉面都吃的 蛋妞深夜杯面好伴侣 小盒子友情现声 每周都会尝试一家新拉面店的 佐治| 本期你将听到02:23 “拉面”的名字可能源于一声“好啦”06:03 拉面的定位:“日本料理”与“和食”09:04 解构拉面:肉,汤,面,以及其它配菜15:52 制面工艺、调味技术与外来移民共同为拉面奠基22:29 平价又热乎的拉面,提供了劳动人民所需的能量29:51 “二战”后,日本海外侨民的回潮,与美援物资的进入,促进了拉面的繁荣35:31 从拉面的消费客群,看食物背后的社会规训44:20 拉面的现状与未来:装修,配菜,支付手段与品质管控50:05 日式拉面:一种被发明的“国民美食”| 相关材料[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顾杭译:《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 2020年
undefined
May 21, 2021 • 51min

JC14 | 向人与生活敞开:聊聊「文科」偏见

围绕“文科”,总有着许多争议,“文科歧视”随处可见。前有“文科无用论”,后有“文科误国论”,甚至衍生出“文科生误国论”。可是,“文科”是什么?我们对“文科”的态度真的经得起审视吗?在批判文科“误国”之前,我们是否已经“误解”了文科?文科缺乏一个判断的标准,常常给人“玄之又玄”的感觉,但与此同时,它的门槛又显得很低。只要识字,谁都能说上两句。有人说这体现了文科之“简单”,但我们往往忽略了文科研究对象背后的自指性。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些究其本质无法被量化,却又必须有人钻研的东西。它不是不需要规范,文科所关心的,恰恰是“规范”本身。本期我们从“文科”一词的概念出发,讨论了当前社会上关于文科的一些误解,对文科的培养机制、文理分科以及文科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区分里,展望了“交叉学科”的未来。“无用之大用”的托辞,可能遮蔽了文科真正的价值。那些永恒的问题,始终是关乎“人”的问题。| 主播文科生 蛋妞热爱智慧的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02:45 “文科”与“文科生”,一种片面的想象11:02 “文科”为什么看上去比“理科”容易学?17:30 符号化让学科产生理解门槛20:33 学科的交叉,并不会否定学科的存在30:48 奇妙的回归:学科从一体化到细分,再从细分到一体化34:40 不能用“无用之用也是大用”回应“文科无用论”37:28 “自指性”是“人”的特权,也是“人”的价值所在| 相关材料如何回怼文科无用论? - 飞奔的马达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621537/answer/1123561608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