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站停车 | Local FM cover image

各站停车 | Local FM

Latest episodes

undefined
May 14, 2021 • 39min

JC13 | 文学的好或坏,「普通读者」说了算吗?

本期谈谈文学评价的话题。我们都读过小说,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一本小说好不好,到底由谁说了算?是那些资深评论家、还是广大的读者呢?我喜欢的小说,在“权威人士”看来并不入流;“权威人士”赞不绝口的作品,我却不屑一顾。那么,“权威人士”又是什么呢?他们何以有权力规定一部小说的地位?这些问题都并非个例。它们频繁出现在不同时空下不同读者的心里,并以类似的说法表达出来。我们当然可以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我觉得好的那就是好的”,把自己当成评价的尺度。但是,评价仍然具有公共属性。一部作品公开发表,也就随之具备了被公开评论的资格与必要。如何评价“评价”本身,这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讨论。本期我们将从一条某乎上的问题入手(见下图),逐步拆解,剖析问题之中的漏洞与直觉。“读者”与“文人”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彼此交叉。所谓“读者”,很多时候只是“普通读者”,它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以不同的心态阅读,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消费行为并不能还原作品的方方面面,一个带有同行评议的复杂机制才更值得我们注意。个人的口味值得尊重,而评价的严肃性,也同样不容忽视。最后,我们也对文学批评的生态做了展望。| 主播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 蛋妞打击题主爱好者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1:30 一种常见的困惑:文学作品的好坏为什么不由读者评判?03:43 疑点一:“读者”和“文人”真的构成一种对立吗?05:54 疑点二:菜肴/电影的好坏真的由食客/观众说了算吗?06:57 评论的资格,与评论的质量,分属于不同的层面11:40 “一小股”并不小,它可能是一套传统而严谨的评审机制14:05 疑点三:“文学圈”里真的“球员与裁判都是一伙人”吗?19:17 初衷的不同,导致了评价的不同,要区分日常场合与专业场合23:20 疑点四:“文学圈子”真的越来越小了吗?25:40 我们依然不可避免地成为读者27:26 伍尔夫的“普通读者”其实并不普通29:44 “普通读者”并非固定的身份,它更像一种可调节的心态32:08 从“批评志”的盛行看日本的多元批评生态,以及一些展望| 相关材料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2.批评杂志『エクリヲ』官网:http://ecrito.fever.jp/3.日本文艺批评志封面几种:
undefined
May 7, 2021 • 57min

JC12 | 偏狭 抑或 接纳:我们如何面对「方言」与「口音」?

本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方言与口音的消逝,以及我们如何面对这种语言的变迁。前现代社会中“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割据现象,自然与地理阻隔、社会交往、宗族文化所带来的封闭性有关,而国民国家的认同与建构,又离不开全民共通语的确立。普通话的推广让每个人都卸下了鸡同鸭讲的担忧、享受到了跨地域的交流便利。但与此同时,方言尤其是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南方方言,使用场景愈加狭窄、年轻世代的熟练程度逐渐降低,方言消逝的焦虑愈加严重。面对这种语言生态危机与差异性的磨平,创作者们通过说唱、脱口秀、音乐、文学、戏剧等多重艺术形式试图唤起方言的活力,也确实取得了积极的市场认可。但我们依然无法忽视,对方言与口音的傲慢与偏见,依然深埋在观念之中。我们看到,脱口秀或说唱综艺的弹幕中飘过“某种方言比另一种方言搞笑”、“某种方言天生不适合搞脱口秀”的言论;我们看到,播客评论下,指摘主播口音,进而对其是否有资格做主播进行评判;我们还看到,极端的唯普通话论者一味强调效率至上与透明化的语言观……种种走向偏狭的观念,都基建于一种方言与口音的鄙视链中,这或许是某种文化教育的长期结果,方言被贴上了不文明、低俗、市井的标签。对方言与口音的歧视,指向了使用方言与口音的人。我们往往对地域歧视非常敏感,但很容易将语言歧视合法化、自然化。我们支持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语言政策,也认为普通话在教育普及中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方言与口音?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性的,语词的均质化使文化与生活方式趋于单一,语词的丰富性,则可以让文化与生活方式更为多元。本期或许是我们未来讨论语言与方言话题的基础,我们将从方言与口音的概念与范畴入手,对“学校教育是否应该纳入方言”、“影视剧中是否应该呈现方言与口音”、“播客与方言、口音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能与我们一起理性探讨。| 主播只会讲半种方言的 蛋妞为口音而苦恼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43 一段导语Part1. 普通话、方言与口音的基本概念02:30 口音是语言的“字体”06:05 “方言”、“口音”与“标准音”的辨析:弦的比喻09:36 “普通话”的定义与方言的分类13:54 在一些被规定的场合,方言的使用是被禁止的16:06 北方方言比南方方言更接近“普通话”Part2.方言与学校教育18:25 学校是公共场域,但其中也有私人的部分(教学场景与非教学场景)20:40 方言进课堂:是“形式”还是“内容”?23:25 方言背后的语言观念,比方言本身更值得普及教育27:16 从“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看语言格差30:50 方言能够为普通话提供丰富的语词,表达一些生动的概念31:45 如果方言提供的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词汇,是否说明方言更为低俗?36:10 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Part3.方言、口音与影视剧、播客41:39 影视剧里的方言表现仍然存在限制43:33 某些大型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不断形塑口音的刻板印象45:35 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否应该淡化口音48:24 播客里的方言与口音:宽容接纳,丰富表达| 相关材料1.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2.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3年3. 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 李佳: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语言文字应用》,2017年5月第2期5. 纪莉、吴逸悠:口音歧视与社会群体的文化规训,《现代传播》,2015年第7期6.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8/31/content_27920.htm7.《2021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 :http://edu.sh.gov.cn/yywz_zcfg_flfg/20210401/d67687e14f184a84b17bf9c1de44796d.html
undefined
Apr 30, 2021 • 50min

JC11 | 在狼人杀里,重新发现社交游戏的性格 ft.小铁

你玩过“狼人杀”吗?是否曾因“黑话”而感到苦恼?你认为狼人杀讲逻辑,还是讲演技?狼人杀家喻户晓,也惹上了各种争议。有人认为游戏的本质就是娱乐,而狼人杀过分强调术语和逻辑推演,这无疑增加了玩家的负担。但也有人说,狼人杀并不需要逻辑,有口才和演技就足够了;狼人杀缺少牌面信息,还有着不少“潜规则”,在团建或班级聚会等场合引来吐槽。种种现象,都给狼人杀蒙上了层层迷雾,让喜欢它和讨厌它的人各执一词。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资深狼人杀玩家•小铁,请他分享关于狼人杀的体验与思考。狼人杀作为一款曾经的现象级“国民桌游”,都有着哪些魅力,让人欲罢不能?围绕它产生的那些争论,又该从哪些角度剖析和阐释?我们该如何走进这款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交游戏?且听他为我们娓娓道来。| 嘉宾 沪上狼人杀资深玩家 小铁| 主播桌游爱好者 蛋妞超高校级的村民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1:39 嘉宾简介05:14 为什么狼人杀有黑话?不用黑话能玩吗?11:06 我们为什么玩游戏?游戏的目的是什么?16:03 “规则”与“逻辑”:人为规定与自然法则19:11 不同视角下,狼人杀有着不同的样态21:40 狼人杀像辩论,要为自己的持方而战23:44 角色的目的和玩家的目的之间会存在偏差26:40 你喜欢的对象在对立阵营时该怎么办29:28 桌游店扮演怎样的角色34:40 剧本杀与狼人杀的对比41:00 桌游的魅力在于面对面的交流44:20 新人的加入能够丰富游戏的视角,拓宽可能性
undefined
Apr 23, 2021 • 40min

JC10 | 弹幕护体,评论区见:「评论」中的自我表达

评论电冰箱,我还需要会制冷吗?评论有资格门槛吗?当你网上冲浪时,你会选择“评论”吗?播客又与“评论”行为是否天然地不兼容呢?评论是我们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形式。我们通过评论,分享着我们的观点与感受,参与到一个开放的意见市场里。评论表现为许多形态:传统纸媒的评论文章、观点密集的长评、寻求认同与归属感的吐槽、补充性的解说、“前方高能”的护体弹幕等等。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评论行为的多样化,也让评论与评论对象一起,构成了共同的景观。“评论”这种司空见惯的行为,背后也有着值得挖掘的内涵。我们都会评论,我们的评论也都免不了受到“再评论”。而在声音彼此碰撞中,观念得以拓展,也更趋于成熟。本期,我们就来聊聊“评论”行为本身,对“评论”做一番评论。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主播痛批抖机灵的长评用户 蛋妞“如无必要,不发弹幕”的 小盒子友情现声认为评论有时比内容本身精彩的 佐治|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查缺补漏01:29 听友评论反馈,回应往期内容的一些缺漏05:35 公共表达与私人表达的界限Part2. 评论行为与媒介07:50 “评论”本身是什么?有哪些“评论”?10:20 长评与弹幕:评论的形式影响评论的质量12:40 弹幕的作用:归属感、认同感、参与感、共时性的信息补充16:13 评论的样态被技术所牵动:从纸媒时代到网络时代17:56 技术降低了评论的门槛,这是好事吗?22:20 从评论里,可窥见受众之一斑23:40 “听播客”与“发评论”的冲突26:26 评论冰箱还需要会制冷吗:“评论”的资格论31:31 不专业的评论却获得了高人气怎么办?32:56 平台方对评论的选择性呈现,是其价值观的反应
undefined
Apr 16, 2021 • 39min

JC09 | 读书会遍地开花,但什么才是好的「读书会」?

你参加过读书会吗?你对读书会有着怎样的印象?在读书会上读书,和自己在家读书有什么区别?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也如此吗?在书籍获取早已不是难事的今天,读书也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读书会,就是一种集体共同参与的读书行为,越来越多的读书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读书会这种形式本身鲜有人追问:到底什么才是(好的)读书会?在读书会里,我们不仅与书相遇,也与人相遇。“书”本身有它的脉络。而“读书”本身,同样值得我们细察,这期就是延续JC06/JC07的“读书论”系列。读书会自然需要离不开“书”,而书籍的选取,就成了首要问题。什么样的书适合读书会?不同的书会让读书会呈现怎样的样态?其次,要有合适的成员,志同道合的书友。最后,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有观点的交锋,但也需要有人控制节奏,避免偏离主题。我们总结了读书会的四种类型:精读型、荐书型、朗读会、分享型,它们各有不同,却也彼此渗透。作为阅读者,我们本期就来聊一聊读书会。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主播组织过好几次小型读书会的 蛋妞比起线上更喜欢线下读书会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50 读书论:讨论“读书”行为本身03:03 从选材到选人——组织一场读书会06:22 如何在读书会上读一本书?09:05 “读书”的私人性与公共性13:05 “技术性的阅读”:虚构类作品的一种读法17:50 《读书会入门》中的选书原则:经典的,耐读的22:27 我们总结了读书会的四种类型:精读型、荐书型、朗读型、分享型27:45 日本江户时期的读书会(会読):相对平等宽松的对话场域30:42 在读书会上应该进行观点的交锋吗?34:20 读书会的展开方式需要遵循一定的讨论原则| 相关材料1.上海思南读书会:2.山本多津也:『読書会入門——人が本で交わる場所』、幻冬舎、2019年3.前田勉、『江戸の読書会』、平凡社、2018年
undefined
Apr 9, 2021 • 32min

JC08 | 暗中观「茶」:奶茶在日本水土不服?

你喝奶茶吗?奶茶在日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觉得奶茶只适合一些人喝,而不适合另一些人喝吗?奶茶在国内早已成为日常饮品,而在日本正处方兴未艾之时。这几年,“奶茶”还一度成了日本的年度关键词。但日文里的“奶茶”,即“タピオカ”(Tapioca)一词,本意为“木薯粉”,也就是珍珠奶茶里“珍珠”的原料。因此在日本,“奶茶”主要指的就是“珍珠奶茶”。依国内奶茶的演变史来看,珍珠奶茶无疑是奶茶的初级形态。对于日本来说,即做即饮的奶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需要与日本本土的饮食文化与社会心理需要相互磨合、彼此交融。“边走边喝”的“游食”文化、严格垃圾分类下无处扔掉的奶茶杯、以及奶茶特定的消费人群,这些都塑造了奶茶这一时尚饮品在日本语境下的独特风景,甚至让人觉得它“水土不服”了。无论如何,奶茶不仅仅是饮料,也是一种文化的万花筒,从中,或许能发现不同文化的碰撞。作为奶茶爱好者,本期节目我们将分享一些对奶茶在日本的思考,聊聊它的现在与未来。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与我们一起分享、讨论。奶茶容器归宿的尴尬(拍摄者:小盒子)| 主播热衷尝鲜各种奶茶的 蛋妞喝奶茶是喝一种氛围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2:00 2019年,日本的“奶茶元年”03:54 タピオカの謎:在日本,无“珍珠”,不“奶茶”07:56 手摇饮料——奶茶需要晃动,口感才能均匀10:00 东京奶茶风景的沉浮与兴衰13:10 奶茶产业链的移植14:37 奶茶,一种社交饮品15:21 “游食”文化下丢垃圾的烦恼:奶茶的杯子扔哪?18:17 夜市文化与外带饮料许可——奶茶的生存空间20:30 奶茶店的菜单也在因地制宜发生改变21:20 由价格看奶茶的消费群体:身份象征与社会心理27:23 外卖的发达或许能够打破“身份饮食”的障壁| 相关材料《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かぐや様は告らせたい〜天才たちの恋愛頭脳戦〜)第一季11话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259780
undefined
Apr 2, 2021 • 34min

JC07 | 没有情怀的电子书,让读者遇见读者

你会阅读电子书吗?你都用哪些设备和平台?有的电子书app还带有评论互动功能,你会选择参与这种形式的交流吗?如今,电子书在我们阅读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阅读本身得以拓展。无论是疫情期间的禁足生活,或是在外奔波无法背着书柜的不舍,都突显了电子书的存在感。接着上一期JC06纸质书的话题,本期我们谈谈与之相关的电子书。我们讨论了电子书的诸多优势:获取成本的低廉,检索功能的精确,携带阅读的便捷,阅读主体之间能够产生互动,这些都切实改变了我们的阅读生活。诚然,它的不足与缺陷显而易见,与纸质书的区别也难以忽视。但我们并不需要在两者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它们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创造出不一样的价值,孕育丰富的可能性。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与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主播也会阅读纸质书的 蛋妞手持iPad阅读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2:31 界定论域:兼具电子书与纸质书的正规出版物03:40 电子书阅读的平台:你用什么来读电子书?05:01 电子书里的互动:你会利用电子书里的评论功能吗?06:47 电子书的四个特征:成本低,检索快,更便捷,有互动11:17 便捷性拓展了人的阅读可能15:17 互动性:读者行为在阅读中的显现18:15 读者接受批评:读者的参与让作品更完整20:20 即时的互动性让“读者”看到彼此,更为鲜活23:56 当“读者”参与了“对话”27:43 电子书时代的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30:10 开放的可能性中,更要有谨慎的态度
undefined
Mar 25, 2021 • 36min

JC06 | 无纸化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纸质书

你还在阅读纸质书吗?电子书或纸质书,你会如何选择?这些年,书籍的形式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厚重的纸质书正从我们的书架上隐退,电子屏方寸之间即可成为便携的掌上图书馆。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媒介似乎正在告别纸张,纸质书“寿终正寝”的论调也一度甚嚣尘上。尽管如此,纸质书依然有着它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一种实体的存在,纸质书占据着空间,从购入、借阅到收纳、转卖都伴随着空间流转,其背后内含着行动、故事与记忆。纸质书的阅读,更多地介入了我们的感官,勾连着独特的身体性。正如电影院未曾在流媒体的冲击下消亡,纸质书亦然,它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装帧、排版,以及与技术的结合上自我革新。技术是生活的补充,而生活永远充满活力。让技术服务于我们,而不是让我们被技术所定义。作为阅读者,我们试图对纸质书的魅力做一番申辩,这既是对自己阅读生涯的一种回溯,也在构思着它未来可能的样态。我们认为,纸质书不可替代,因为现实不会被虚拟打败。我们还开通了听友群,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与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主播也会阅读电子书的 蛋妞想住在图书馆里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3:00 澄清讨论范畴:两种形式兼有的正规出版物05:10 从电影院看纸质书给我们的记忆强化07:53 特殊的实体空间:书店14:30 二手书文化里凝结的故事15:56 《忒修斯之船》:一本可以“互动”的纸质书17:00 按图索骥:纸质书里的时间传承18:46 纸质书对信息的检索与保存作用20:20 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角度看纸质书的优势——五官的介入22:37 纸质书阅读与身体姿势25:50 作为社交货币的纸质书:以漫画为例30:25 绘本,纸质书的绝佳栖息地33:02 做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让技术定义我们| 相关材料•[美]J.J.艾布拉姆斯/[美]道格·道斯特:《S.——忒修斯之船》,颜湘如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56515/•Bilibili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28220315/•读库2006: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https://mp.weixin.qq.com/s/aP1nNVdAHFXIIuZotvNvng
undefined
Mar 19, 2021 • 34min

JC05 | 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浅谈“世界公民”

全球化时代,“世界公民”成为了高频词。那么,什么是世界公民?什么是世界?我们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想象?如果在百科上检索“世界公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定义:世界语的倡导者,推动建立世界政府的人,持有以下信念: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民族主义……这些有关“主义”的词条下,总有一些共通的关键词。而其中最核心的,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回归。世界公民,更像是一种基于人类的共通价值,而超越国籍、民族认同的身份选择。世界公民并不否认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也不会理所当然地对“国家”“民族”嗤之以鼻。这个概念更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因为民族、国籍的差异,而将那些与我们不同族群与国家的他人视作异类或敌人。我们要看到人与人之间,远在民族身份之外的其他共同点,视他人为同类,以同理之心,平等待之。当然,一个概念应该如何使用,和它实际上如何被使用,是两个问题。在你身边,或许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出境旅行,说走就走;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追求;他们享受着全球化生产力提升带来的美好成果,对科技的创新充满激动……是的,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掌握着多门外语,似乎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这背后是一种精英视角与消费主义形态下的“世界公民”,它勾勒了一种同质化的生活形态,“世界”在物质层面上变得扁平了,失却了其本身的丰富内涵。本期我们就来聊聊“世界公民”,试图梳理出它背后的脉络。另外,我们的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wx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主播无力拥抱世界的 蛋妞试图拥抱世界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1:12 对“世界公民”的想象,通常是精英主义的,消费主义的05:00 衣、食、住、行的扁平化:到哪儿都一样,世界还存在吗06:45 实践性的“世界公民”,理想性的“世界主义”09:25 “世界主义”的情感基础:普适性、同理心11:36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追忆左派理想13:06 世界主义是一种想象并理解他人的苦难的能力15:22 物质的身份,与精神的理想发生了割裂16:04 从留学生群体的变化看“世界公民”:情怀使命,职业规划,生活选择21:45 上海的地方性与国际性:“与国际接轨”的想象24:45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张力与调和29:55 把“世界”问题化,保持反思,拒绝单一化,回到“人”本身| 相关材料喜马拉雅:项飙02: 成为世界公民:追逐外在于你的世界,只会使你迷失自我https://www.ximalaya.com/gerenchengzhang/29648636/218163122
undefined
Mar 12, 2021 • 46min

JC04 | 消失的街区,更远的附近

在许知远与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的访谈中,项飙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附近的消失”。所谓“附近”,即我们的居住空间之所在,以及由其延展的生活内容。但由于互联网思维的深化与算法机制的成熟,人们对附近的概念逐渐模糊。打个比方,如果现在问你,父母当时为什么在这买房?你居住的地方在这座城市里占据怎样的经济或者政治位置?你周围有哪些熟悉的店铺和店主?这些问题,很多人答不上来,即使强答,也大多模棱两可、不甚清晰。这反映了我们对附近的需求在减少,对附近的叙述愿望与叙述能力在降低。以前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没有近邻。本期我们将继续沿着项飙所说的“身边——附近——世界”的坐标轴,来谈论两个端点之间、本应极具层次感的“附近”为何日渐稀薄。这是因为成熟的汽车社会、大规模基建的城市综合体导致的无地方性,抑或因为技术系统重组了社会环境,还是说个体原子化的现代社会终将难以避免磨平附近。我们又将如何构建一种良性的附近,如何面对附近的消失对人际关系模式的重组?让我们走近这正在消失的“附近”,描摹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另外,我们的听友群开通啦!你可以在微信里添加:Localfm2021 加入,分享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看法。| 主播思考如何叙述附近的 蛋妞试图重新建构附近的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0:40 节目上线后的一点反馈06:49 问题导入:“附近”的消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08:50 “身边”侧重社会关系,“附近”偏向实体空间11:30 “附近”是介于私人生活与遥远想象之间的过渡区域17:20 感官的多重作用形塑了我们鲜活的体验19:20 汽车构成了流动的空间,汇聚在“无地方性”的地方24:00 “附近”的内容不仅取决于空间的距离,还有空间的内容26:00 技术重组了社会关系:从“广场社交”到“数字社交”28:27 从熟人社会到原子化社会:孤立个人,网线联结30:50 “信任成本”与人际关系新模式37:51 我们如何建构一种良性的“附近”| 相关材料《十三邀》第四季04:对话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飙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c5sxk4p.html老蒋巨靠谱:我们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孤独焦虑的一代人——附近消失之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z4y1k7pu?from=search&seid=7608228840477934464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