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站停车 | Local FM cover image

各站停车 | Local FM

Latest episodes

undefined
Mar 25, 2022 • 51min

JC43 | 从灾难记录出发,寻找对话的生命力:谈滨口龙介

获今年奥斯卡提名的日本导演滨口龙介这几年备受瞩目。2011年至2013年间,他和酒井耕一起,拍摄了反映311东日本大地震亲历者的“东北纪录片三部曲”。滨口的导演生涯并非从灾难纪录片起始,但这是他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滨口说过,是这些在镜头前对话的海啸亲历者,让他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生命力,而他想在日后的虚构作品中依然延续这种对话性。本期就让我们从滨口龙介的灾难记录出发,步入他穿梭于偶然与想象间的电影画卷。感谢小雨伞保险经纪对本期节目的赞助,小雨伞提供1V1保险咨询服务,和顾问聊一聊回答你有关的保险的疑问,并帮助你或你的家庭定制合适的保险方案。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听众专属福利:关注公众号【小雨伞】并回复「停车」,限时一分钱领取原价68元的1 对 1 保险咨询服务;预约咨询的同时还可领取一份30000元保额的成人意外险。|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滨口龙介的灾难记录04:05 滨口龙介的基本信息06:10 “东北纪录片三部曲”突破了灾难纪录片的印象09:40 在对话中拷问亲历者,何为故乡?12:30 故乡,是记忆被灾难带走后重新发现的那个地方13:00 灾难记录中的叙述伦理问题:招募受访者的方法15:30 记录与遗忘的辩证法:记录可能不意味着重新记忆,而是选择遗忘17:10 灾难记录中的媒体信源,记录者的自我约束Part.2  对话的生命力19:30 实际意义上的“对话”,抽象意义上的“对话”;日语词“交通”与对话的关系23:30 滨口电影中的两种“工作坊”:1.作为现实场景的工作坊;2.作为电影方法论的工作坊28:00 滨口电影方法论--本读:不带预设地读剧本35:20 生命力:通过自我意识之克制,发现身体之本真39:00 文本、对话与生命力44:00 滨口的地理学与都市性。简介一本书佐藤忠男的《电影中的东京》48:00 滨口的电影情节,像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佐藤忠男:《电影中的东京》,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1年
undefined
Mar 17, 2022 • 1h 2min

JC42 | 他者中的华人史: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为何移民海外?

近来频出的热点话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华人”的问题。海外华人,是一个数量庞大却常被忽视的群体。当他们踏上异国他乡,“华人”的身份,就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纵观数百年华人移民史,我们可以发现,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既要理解与依存,又有竞争与对抗。本期我们借由孔飞力的著作《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综观海外华人群体背井离乡的历史与生存境况。在“通道-小生境”的模型里,移民们不仅在移入地建立起紧密的移民生态圈=“小生境”,还能与家乡保持有机的往来。在这个价值撕裂的时代,海外华人的问题带着我们重思固有观念中的“安土重迁”为何意义。| 本期你将听到00:00 italki是一个全球语言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学习外语,畅聊文化,共同探索语言的奥秘。150+种语言1对1在线母语教学,上一课付一课!下载italki APP,开启你新一年的语言学习之旅吧。第一部分:数据与概念02:20 近来频出的热点话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华人”的问题04:25 华人华侨数量庞大,其作用不容小觑11:25 “侨”字释义:从“踩高跷的人”到“寄居于某地”第二部分:历史与现实15:20 孔飞力提出的华人移民史模型:“通道-小生境”(corridor-niche)20:10 东南沿海省份为何“侨乡”众多?东南沿海的方言群与地理形态27:55 明清"海禁"在东南沿海难以彻底执行30:00 东南亚华人移民的认同变迁:从“同乡认同”到“国族认同”38:00 华人移民成为当地部族与西方殖民者之间的“中介”:包税商模式43:30 殖民体系解体后,作为少数族群的华人处境尴尬47:50 保守主义和排外思潮兴起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关注移民?50:50 如何想象流动?“安土重迁”并不意味着固守乡土54:25 汉语竟然没有能完全对应“emigrant”的词汇?56:58 在撕裂的时代,还有保持全球化想象的可能与必要吗?58:26 “通道-小生境”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演变?| 说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参考书目孔飞力:《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李明欢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东南亚与华人》
undefined
Mar 10, 2022 • 1h 18min

JC41 | 看不懂,就要打差评吗?对谈方言文学和语言纯洁性 ft.席地而坐

近年热议的文学作品,有不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色彩,其中使用方言、改造方言成为一种常态。但方言的出现,自然会招致“看不懂”的非议,它默认的前提就是,好的文学必须是通俗晓畅的,而这种符合直觉思维的前提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性的、是需要反思的。作家也在创作的同时,不断平衡各地读者的阅读经验,调和方言与普通话的裂隙。本期,我们结合几部被热议的方言作品,探讨方言在现代文学中的暧昧处境,以及看不懂就给差评本身所基于的评判标准是否值得商榷。这期应该是近来我们准备周期最长的一期。我们的讨论会涉及下面几个层面:其一:方言写作的历史与概念面向。“方言文学”是需要谨慎对待的概念,研究领域中很少使用。从新文化运动到延安文艺时期,当“救亡压倒启蒙”,白话文写作进入文艺与政治融合的历史阶段,胡适、瞿秋白等人如何看待“方言文学”?当时又有哪些创造性使用方言的经典作家?其二:梳理近年来流行的“方言写作”,代表作及原因。以吴语写作和岭南方言写作《海上花列传》《繁花》《潮汐图》等作为具体案例来讨论。其三,我们会纵深下去,反思“语言纯净主义”。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值得怀疑,纯净的方言景观是一种幻觉。就比如不纯在纯净的粤语,岭南地区粤语、客家话、黎语、普通话等总是互相混杂。并从青年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谈谈对方言写作的探索和理解。最终,我们回到对一些偏见的反思,提倡一种更开阔、鼓励创造的文学尝试,而不是秉持着某一种“正确观念”约束文学的创造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常规的宠物,恰恰是打破常规,在陈旧的空气中燃起激动人心的崭新火焰。| 说话的人宗城、蛋妞| 本期你将听到02:15 为什么我们想要谈论方言文学这个话题04:30 当一部作品因为方言被批评“读不懂”,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批评08:30 区别语言与方言的准则。方言和语言之间的关系10:20 “方言文学”的定义值得推敲,方言在现代文学中的尴尬处境16:50 《爱情神话》是外地导演,运用上海方言来创作的例子:文艺作品不是纪录片,追求的不是事无巨细的表面真实,而是精神、气质与历史情景的真实。23:00 “上海这城市本身不就挺悬浮的嘛”27:04 漫谈上海文学:韩邦庆、程乃珊、陈丹燕、王安忆、金宇澄、王占黑等32:30 《海上花列传》的吴语写作;汉字的特征“言文分离”;胡适对方言文学的态度: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38:00 不存在某种纯正的方言;广东境内其实分布了三大方言41:40 《繁花》的“方言改造”为何成功?恰恰是在警惕方言的纯正性中,打开了方言使用的可能性44:50 语言纯洁性真的值得追求吗?47:00 林棹《潮汐图》在不同部分中,呈现了多元的语言风格50:30 如何看待文学的易读性?经典作品恰恰是难读的53:00 中国现代文学强调易读性的历史传统:从五四到延安01:03:30 文学市场、文学杂志与方言创作的关系
undefined
Feb 24, 2022 • 1h 2min

JC40 周年号 | 在自我提升的长途,依然如履薄冰

本期是我们的周年特刊。过去一年,我们讨论过语言、读书论、身份认同、食物等人文话题。一年的积淀,记录了我们的思想轨迹,也让我们结识了新的朋友,踏上了自我提升的旅途。播客记录了我们,也改变了我们。本期是对这一年来历程的回顾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展望遐想。我们历数了一年来的个人成长与收获,从观点磨合、表达斟酌、后期剪辑和社群运营四个环节复盘了节目生产的流程,也分析了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对未来的选题方向与商业合作的策略做了前瞻性的规划。这其实也是我们对播客,以及做播客这件事的心得归纳,希望也能给有志于声音表达的你一些启发。感谢大家的陪伴,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坚持。一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本期我们升级了片头音乐,因为之后就用于前情提要的背景音乐了,这期就好好空放一次,希望大家喜欢,顺便感谢为我们制作音乐的皮瓶老师。另外,小盒子在我们公众号写了一篇「我如何用播客,串起了文史哲主题阅读」的文章,欢迎大家点阅:https://mp.weixin.qq.com/s/1Imcb734whlyL6sjnARHrA| 说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第一部分:回顾03:05 出发的契机,竟是一款语音聊天软件09:35 播客让我们接触新的技能,还让我们找回了尘封的记忆13:50 输出与摄入的辩证关系:为何呈现?如何平衡播客与个人兴趣?20:15 通过播客,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年龄段、不同领域的人21:43 生产环节秘辛:选题磨合,表达斟酌,后期剪辑,社群运营25:50 如履薄冰,把水端平:如何拿捏观点与表达的尺度28:50 听友群的讨论氛围相当重要36:45 再谈“人设”与“口音”:比起“呈现什么”,更关注“如何呈现”第二部分:展望42:04 回应调查问卷:未来会聊电影吗?怎么聊?45:27 未来会聊热点吗?谈我们对“紧跟热点”的看法50:19 对平台的一些期待:商业化支持、“打赏”功能、更多的“播客人口”54:23 致出版社/出版公司:未来我们选题将继续聚焦于人文社科类书籍56:15 致品牌方/广告主:期待未来口播商务的合作
undefined
Feb 9, 2022 • 55min

JC39 | 「横滨中华街」:日本华人社区的兴起与身份认同纠葛

横滨中华街,是横滨这座城市绕不开的“名片”。提到它,很多人都会想到气派的牌坊,红彤彤的灯笼,热腾腾的烧麦和小笼包。在电影《唐人街探案3》和电玩《如龙》系列里,横滨中华街也有着相当的存在感。中华街变成了旅游胜地,也变成了文化的符号。不过,横滨中华街并非只有景观化的建筑与饮食,在此定居、融入当地的的华人,他们的思索与认同,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本期我们来到了位于横滨的中华街,借由一次走访和一本书,聊聊这座折射了近代中日历史的华人社区。在这座符号化的华人社区里,除了名片般的精致美食,还有复杂的身份认同。从华人融入并扎根于中华街的历史里,我们可以窥见“单一民族国家”叙事下少数族裔的微观生活。本期推荐书目:[美]韩清安、尹敏志译:《横滨中华街: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说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 A. 寻访横滨中华街02:31 我们对横滨的初步印象:地理位置、饮食风貌17:19 “外国人居留地”与中华街的形成23:30 中华街是横滨绕不开的“名片”Part B. 中华街的历史与认同25:52 国家之间的战争,拷问着侨民的“国族认同”28:31 不断瓦解的“日本单一民族神话”32:30 两种救国策略:孙中山派与康梁派在横滨的舆论争夺38:02 从一次请愿运动看华侨派别的分化41:36 跨国婚姻带来的国籍问题47:46 “滨之子”:用地方性的认同,化解宏大叙事的焦虑横滨中华街地图(图片来源于《横滨中华街》图片插页)以下街景是主播近期拍摄的
undefined
Jan 28, 2022 • 34min

JC38 | 如何面对“亲戚提问”?来点“口述历史”吧

过年团聚时,难免遇到亲戚们的“灵魂拷问”,像“结婚了没有啊”“学什么专业的啊”“准备买房了吗”,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沉默不语稍显尴尬,而如实作答又有些难以启齿。有人说,“亲戚提问”或许并不是关心你的情况,而只是为了找个话头,活络气氛,甚至充当谈资。因此,年轻人往往对此颇为反感,上网发帖,大吐苦水。不过,对话真的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吗?我们从“口述历史”的角度,设想了面对亲戚时不同的对话方式,试图提供建设性的方案。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由记录者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并从中提取相关史料,让历史得到更具体和全面的呈现。口述历史,不仅是拉进我们与亲人关系的润滑剂,还是观察个体之于时代的放大镜。当我们侧耳倾听,身边亲人的话语,能让我们体认宏大叙事里的“微观史学”。| 说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02:17 过年遇到亲戚,可以记录“口述历史”04:07 亲戚们的“灵魂拷问”,只是想找个话头?08:23 如何做一个优雅的话题的发起者?13:06 日常谈话与采访记录的区别21:12 叙述这件事本身,比叙述的内容更重要26:45 如果实在不想聊,那还是保持沉默吧28:30 在口述的个人经验里,重新理解宏大的历史
undefined
Jan 10, 2022 • 56min

JC37 | 催眠真的科学吗?近代中国的催眠术、心理学与大众科学

催眠术因其神秘性、猎奇性与表演性,承载了来自民间的想象与科学的目光。催眠术属于科学吗?在实证主义心理学看来,催眠术过于神秘,无法控制变量;但在精神分析流派的实践里,催眠却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技术;社会大众,更是从不同的私人体验出发,提供着丰富的催眠“案例”。因此,围绕催眠术的争议,也从未停止。不过,让我们先把目光稍微投向历史,考察近代中国与催眠术的相遇。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来自西方的催眠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并在各个阶层传播开来。上至精英阶层,下到市井百姓,都积极参与了催眠的知识建构;学院与民间的声音相互竞逐,呈现出对于“科学”的多元解释,促进了心理学学科的自我划界。本期我们继续邀请到了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朋友小李,从心理学实证科学的视角,借由《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一书,回顾了催眠术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争议,探讨了催眠术及其背后的科学主义话语与大众科学传播的关联。从催眠术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科学人口”不仅仅是知识精英,还包括了民间参与到“集体事实生产”中的普罗大众。正是在不断的互动与碰撞中,什么才是“科学”,这个问题不断激荡,似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泾渭分明,或许只有搁置“伪科学”的批判冲动,我们才能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本期书目:张邦彦:《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1年 | 说话的人小李:东京都立大学在读博士 社会心理学方向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 A. 催眠术的学科界定02:08 我们对催眠术的一般印象:伪科学or治疗良方05:04 心理学界如何看待催眠术?它的应用场景如何?10:38 如何区分“催眠”“暗示”“诱导”和“洗脑”?15:23 催眠术重在“控制”而非“睡眠”:以日本电影《X圣治》(黑泽清,1997年)为例Part B. 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心理学建设19:05 孙中山竟然也是催眠术的体验者?!24:04 催眠术通过新式出版物、展演和讲习所三种路径,逐渐走进近代中国(两位留学生:鲍芳洲和余萍客,以及他们的“中国精神研究会”、“中国心灵研究会”)31:45 催眠术为自身辩护的两种路径:“生机论”与“机械论”(让-马丹·沙尔科[Jean-Martin Charcot]的“大催眠”与“小催眠”,李海涛的“电”与“灵”)42:55 “科玄论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科学与历史的传承(讴歌精神世界的张君劢,极端科学主义者丁文江,以及打圆场的蔡元培)50:15 “科学人口”并不等于“精英阶层”,社会大众依然能够提供知识生产
undefined
Dec 30, 2021 • 1h 8min

JC36 | 如何在不确定中把握人生的可能?谈谈“人生规划”

本期聊人生规划。“规划”常常给人以“不自由”的负面印象,人们向往“说走就走的旅行”,追求“想买就买的自由”,“计划赶不上变化”,拒绝过被规划的人生。然而,问题可能不在于“规划好不好”或“如何做规划”,在心理学的视域里,我们发现,规划行为本身,关联着人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诸多环节。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限制,而是顺应个人成长的动态过程。如果说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那规划便是拥抱自由的手段。或许我们可以用“设计”一词替代“规划”,重塑对它的认知,过一种自律而非他律的人生。我们邀请到了一位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朋友,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解读人生规划以及“规划”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是我们播客今年的最后一期节目,以“规划”承上启下,也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说话的人小李:东京都立大学在读博士 社会心理学方向蛋妞、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 A. 心理学、人格特质与人生规划04:22 “行动派”与“熟虑派”:惠更斯的“控制焦点理论”(Regulatory focus theory) 12:57 经得起诱惑,人生就更容易成功吗——论“棉花糖实验”与“延迟满足”20:54 对环境的信任程度,影响着人们对规划的预期: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案例27:37 齐格蒙·鲍曼与“液态的现代性”: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使“变化”成为常态Part B. 年关将至,又到了总结与规划的时候31:13 “规划”与“自由”水火不容吗?辨析“他律”与“自律”42:11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设计”比“规划”更加主动,更加动态48:58 需要“强规划”的留学,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规划体验?58:56 “太阳之塔”与三种活法:活在过去、活在当下、活在未来61:35 做规划并非私人的,它可以发生在互动与交流中| 参考资料比尔•博内特、戴夫•伊万斯:《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大阪的太阳塔:
undefined
Dec 17, 2021 • 51min

JC35 | 众里寻TA:女性代词「她」字的诞生与论争

“她”,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个字进入汉语,至今仅百年时间。“她”字被认为是五四时期中国人“所发明的最迷人的新词语之一”。它的创生、论争与认同,既是跨语际实践中的语词现象,又是性别文化现象。“她”字是谁发明的?难道有人反对用“她”吗?“她”如何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并流传至今?本期我们从“她”字入手,结合史料,考察它的发生,以及它所引发的论争。我们将看到,即便“她”字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与便利性,当时也遭致了许多反对,甚至还有人以“男女平等”为由拒绝使用这个字。但最终,“她”字依然普及了,进入了汉语的规范体系中。节目最后,我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能够让你重新思考这个常用字:“她”。| 主播蛋妞  小盒子| 本期你将听到Part A. “她”字的需求、发明与论争3:00 如果没有“她”,我们要如何书写?9:00 来华传教士与编字典的烦恼13:15 刘半农和周作人的努力:女性第三人称的备选方案16:30 首都使用“她”的文章来自康白情21:00  反对使用“她”字的理由:“他·她同音,不好区分”与“已有古义,不好更改”27:50 反对“她”字的人,竟然也是性别平等支持者?31:00“她”字笑到了最后,是教育,或是习惯?Part B. “她”字的抽象意涵与哲学追问37:40 性别意识,更广泛的象征40:55 为什么从梵文翻译佛经时,没有遇到“她”字问题?42:30 追求符号/语词的精确性,需要一个限度吗?| 参考文献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刘禾:《跨语际实践》,宋伟杰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以下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部分历史使用案例:周作人翻译的小说,大量使用了“他+小写女”的写法《新青年》上对“she”翻译的讨论叶绍钧使用“她”的小说
undefined
Dec 6, 2021 • 47min

JC34 | 从附近消失的记忆坐标:我们还需要报刊亭吗?

报刊亭,时代的记忆坐标,行将消失的附近。随移动互联网兴起与纸媒的衰落,报刊亭正迅速消失。不曾有过报刊亭记忆的世代,或许会无动于衷。而大多历经过前互联网时代的人,把报刊亭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空间,弥漫着对报刊亭的怀旧情结,思索着它未来的转型路径。这也促使我们思考这些问题:当下我们还需要报刊亭吗?如果需要,那报刊亭如何转型、复兴?如何看待我们这种“怀旧”情结?本期我们从一份早年的通知文件聊起,探讨了报刊亭的四种功能:安民功能、便民功能、文化功能、安全功能。由此,解开了我们尘封已久的报亭记忆。最后,我们还讨论了报刊亭的衰败与转型问题,从成本与可持续性的角度,对那些自我满足式的怀旧表达了警惕。| 主播蛋妞  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Part.1 报亭的历史与功能02:42 尘封的记忆,特殊的空间06:52 《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提到的四个功能:          安民功能:保障下岗&残障人士的就业          便民功能:贩售杂货,接收快递,或建立人情上的往来          文化功能:获取更广泛的资讯          安全功能:维护社区治安环境16:15 前互联网时代的“自定义信息窗口”Part.2 衰败的报亭要如何“再生”?24:08 徘徊在遗忘边缘的报亭,它何以走向衰败?29:08 当下我们还需要报亭吗?30:26 报亭如何转型?37:13 便利店是一种好的替代方案吗?43:25 怀旧需谨慎,报亭入黄昏| 相关材料1.宗城:上海报刊亭的消亡,“青年志Youthology”公众号,2021年11月5日2.于恨水的知乎回答:是谁“干掉”了报刊亭?!3.下图是早年点卡的购买渠道: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