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一档泛文化类播客,每周三中午12:00更新,新浪微博@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Jan 27, 2021 • 1h 29min
【随机波动040】赛博格、人造子宫与单性生殖:我们可以从代孕想到多远的未来?
本期节目可谓“一场吃瓜引发的军备血案”。在围观了郑爽张恒代孕争议之后,我们对其中涉及的代孕、弃养、堕胎权等等议题有了更加深入也更加发散的思考。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首先复盘了此次全民大讨论中的社会舆论点及其反映出的诸多问题:为何在涉及生育议题的讨论中,男性得以隐身,女性或被攻击或陷入焦虑?为何性别议题被窄化为性别化的议题?为何本可以延伸至生命是否可以商品化、技术优化机体的伦理边界何在的讨论,再次沦为了对神圣母职的强化和对核心家庭的巩固?
之后,我们和青年学者王雨童、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魏颖一道,针对生育技术和生殖想象展开了一场思维实验。如果人造子宫技术成熟且被广泛使用,它是否将成为女性从生育和母职中解放出来的福音,又是否会以一种标准化批量化的模式,颠覆人类既有的家庭结构和情感模式?更进一步,当我们进入流动性别的想象和性别自由转换的世界,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模式会被打破和颠覆吗?男女二元对立的表象背后整个西方认识论的二元对立又能够被拆解吗?再进一步,如果单性生殖技术取得突破,女性是会被当作彻底的生育机器遭到奴役,还是会在父亲缺席后发展出近似母系社会的形态?
在进行上述思维推演的过程中,我们回溯了西方科学、文学和哲学脉络中顽固的生殖想象——男性对母体的持续恐惧和试图取而代之自我增殖的愿望并存:母体只是容器,而父亲才是生命的力量之源。我们检视了在技术高歌猛进的科幻外衣之下仍然以传统西方白人男性和父权制血缘繁殖为内核的陈旧想象,也探讨了随着第二波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学者和科幻作者对于母体-机器的重新诠释与解读。
在这期烧脑节目接近尾声之时,我们意识到,上述种种讨论和推演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并非只存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技术发展带来了身体的碎片化,也使得生殖的性与享乐的性步步分离。而当技术发展到不再需要异性繁殖的程度,剥离了生殖的性是否还有意义?有何意义?那时的我们又是谁?是男性,是女性,还是超出性别二元对立的全新的存在?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魏颖,策展人、研究者,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
王雨童,青年学者、撰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电影与文化研究方向博士在读
[05:46] 复盘郑爽代孕弃养事件
[12:48] 对郑爽的讨论强化了女性和母职的捆绑
[20:58] 所有技术都有被滥用的风险
[23:06] 技术的客观、中立、普适是一种文化建构
[28:19] 母体和胎儿之间关系的两种模型
[33:56] 人造子宫可能带来《美丽新世界》式的未来
[35:38] 科幻作品对于生育的想象总是十分传统和保守的
[39:24] 西方文化中顽固的男性自我繁殖想象以及对母亲的抹除
[43:43] 未来可能蓬勃发展的生物学经济
[46:14] 基因编辑中治疗和优化的边界在哪里
[51:33] 《赛博格宣言》对二元性别对立的挑战
[1:02:30] 艺术作品对性别流动的想象
[1:08:28] ABO的性别设定有进步性吗
[1:15:51] 如果女性可以单行繁殖会怎么样
[1:20:07] 剥离了生殖功能之后的性还能在后人类时代存在吗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文章与电影】
《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生育制度》费孝通
《无母体的子宫,无器官的身体》罗西·布拉伊多蒂
《如果我们可以“订制”后代:怎样的健康算健康?怎样的平等是平等?》张之琪
《反对完美》桑德尔
《美丽新世界》赫胥黎
《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
《赛博格宣言》唐娜·哈拉维
《沙人》霍夫曼
《黑暗的左手》厄休拉·勒古恩
《游戏玩家》伊恩·M·班克斯
《特立童》塞缪尔·德拉尼
Bun or Bump? (https://aeon.co/essays/is-the-mother-a-container-for-the-foetus-or-is-it-part-of-her), Suki Finn
Ectogenesis and Mother (as) Machine, Irina Aristarkhova
Abstract Sex, Luciana Parisi
《黑客帝国》莉莉·沃卓斯基,1999
《银翼杀手2049》丹尼斯·维伦纽瓦,2017
《异形》雷德利·斯科特,1979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Time (Remaster), by Pink Floyd, from Echoes: The Best of Pink Floyd (Remaster)
Welcome to the Machine, by Pink Floyd, from Wish You Were Here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an 20, 2021 • 1h 20min
【随机波动039】当妈妈忘记了我:一次关于照护、记忆与死亡的对话
在之琪休假这一周,随机波动迎来了开播历史上最年长的一位嘉宾——年近七旬的陆晓娅老师。在60岁生日那天,她离开了自己创办的公益机构,开始照护认知症进入中期的妈妈。母亲失去了语言,失去了记忆,最终失去了抬头的能力。一直到6年后母亲离世,她在这一过程中靠写作抵抗母亲患病带来的沮丧和伤痛,她成为了妈妈的妈妈。认知症无可挽回,但母女关系似乎可以,她们在共同面对疾病的同时也在修补创口、达成和解与爱。即便承担了如此漫长而艰苦的照护责任,陆晓娅依然警惕孝文化背后的压抑和强迫,思考着以爱代孝对于孩子和父母双方的意义,以及一个个体超越原生家庭伤痛和叙事的可能。
许多书籍都曾写到阿尔茨海默,乔纳森·弗兰岑说“在家父心跳停止之前,我已为他哀悼多年”,凯博文说妻子患病后对他的恐惧彻底打破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固链条,而陆晓娅对于母亲认知症的书写本身,也是一次对于中国政治历史如何投射在一个小家庭内部的记录。母亲青年投身革命,她自己也曾亲历“文革”,我们从她母亲患病后失去的个人记忆,延伸谈到了更具历史性与集体性的遗忘与记忆。
在目睹母亲衰老的过程中,陆晓娅也不可避免地思考着自己的晚年与终点。我们聊到了照护的不易与重要、专业养老机构的意义等等,以及更重要的,如何面对死亡。她曾在高校开设“影像中的生死课”,年轻人与死亡(亲友离世/自杀想法)的距离之近令她惊讶。在学习理解死亡的过程中,她看到学生们也获得了生的热情和教益。从个体的照护到更大范围的照护,从个体的生死到更大范围的生死,如果说这一场漫长而残酷的疫情教会了我们什么的话,陆晓娅说,要记得给他人多一点关怀和爱意,做阿巴斯电影《樱桃的滋味》里的那一颗樱桃。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陆晓娅,新闻人,心理人,教育人,公益人。退休前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
[03:50]“斜杠老年”陆晓娅的过往经历
[10:48]阿兹海默症V.S.认知症
[14:10]退休后成为照护者:“我要打一场硬仗”
[18:04]人到晚年如何寻找幸福感
[22:02]心理咨询和照护让陆晓娅逐渐与母亲和解
[25:40]照护者之间的支持互助网络
[28:50]如何破除“孝文化”的迷思
[35:40]照护者的纠结与挣扎:要不要将家中老人送养老院
[42:30]照料机构能提供专业的照护
[47:20]母亲的日渐萎顿让女儿思考自己的老年和作为母亲的角色
[52:20]陆老师对母亲的陪伴和照料修复了母女关系
[55:20]从个体遗忘到集体遗忘:历史需要证言
[1:00:30]从衰老到死亡:谈死也是谈生
【本期节目提到的文章与书籍】
《父亲的脑》,[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收录于《如何独处》
《照护:哈佛医生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美]凯博文 著,姚灏 译,中信出版社
《给妈妈当妈妈》,陆晓娅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查无此人》,于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Seven Days Walking/Day 1:Golden Butterflies” by Ludovico Einaudi/Federico Mecozzi,from Nomads OST
片尾:“No Secrets” by Ilan Eshkeri,from Still Alice 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an 17, 2021 • 20min
【随机信箱】从父辈的工厂到我们的大厂,人要逃向哪里?
本期信箱的缘起是最近引发热议的一系列拼多多新闻。随机波动的一位朋友在来信中说,“如果说普通人在读这些新闻和自述时体会到的是一种窒息和无语,那么对曾经在大厂上过工的我来说,我读到的是无声的呐喊,是愤怒,是对曾经卑躬屈膝的自己的蔑视,和对这个世界的沮丧。”她开始思考工作如何改变了自己,也深知抵抗和心理复健远非辞职离开那么简单。
这两天我们收到了许多来信,有对专业毫无兴趣、感到前路渺茫的在读大学生,有感到自己正在日益透明化的大厂劳动者,也有在压力和清闲之间难以做出选择的辞职者。还有人写到了自己的父亲,那些在地方工厂或工地上的爸爸们,皮包骨头、瘦骨嶙峋,常年的苦累让他们的体检报告箭头密布,在三四十岁已显露出了六旬的老态,他们不知向何处呐喊,于是默默忍耐。
人有逃离的机会吗?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呢?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我们听到的疑问,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底的疑问。
本期信箱的插画作者鲁潇长期关注身体在日常生活琐碎中的生存样态,从去年开始创作“we work” 和“填表格”绘画系列。前者以身体姿态与办公用具之间的重组,呈现出在标准化空间中身体的工具化、被动、服从、过度使用的机械性状态;在后一个系列里,她回收废表格和空表格,用简单的线条填满它们,以呈现“填”这一无限重复动作,及其所代表的无意义却巨大的工作量。
【写信人】随机波友们
【读信人】适野、建国、之琪
【配乐】
“Main Title: Modern Times” by Charlie Chaplin, from Modern Times
“Elegy for the Arctic ” by Floraleda Sacchi/Ludovico Einaud, from Elegy for the Arctic
“Seven Days Walking/Day 1: Ascent” by Ludovico Einaudi, from Seven Days Walking
“Like Sunday, Like Rain” by Ed Harcout, from Like Sunday, Like Rain
”菜埔的苦衷” by 林生祥,from 《大佛普拉斯》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an 15, 2021 • 1h 18min
【随机海啸004】喜欢是喜欢,不喜欢是“扔炸弹”:交友软件可以女权吗?
新年新气象。2020年只更新了3集的随机海啸回归了!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以橙app新的“丢炸弹”功能为契机,与即刻COO、橙app负责人林航探讨了交友软件、亲密关系、性别意识以及情感表达。在林航看来,目前交友软件的很多设置复制了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对他们来说,反对这种凝视的方式之一是在产品设计层面增加女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甚至赋予女性在软件使用层面上决定男性“生死”的权力。但他也认为,爱情不靠算法,交友软件只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制造人和人相遇的机会,至于具体的相处,还是要看个体和个体之间是否足够坦诚、开放和勇敢。从交友软件谈开去,我们也真诚地与男嘉宾聊到了一些更难聊的话题:女性与男性在想象亲密关系时有何不同?性别意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份亲密关系?当男性作为一段关系或婚姻的既得利益者,他是否有可能审视自己的位置?达成共情与做出行动、相信性别平等与实践性别平等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林航,即刻COO,橙app负责人
· 交友软件“大脸照”和“局部照”助长了男性对女性的凝视
·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和接受的教育中,表达爱是“可耻”的
· 女性如何在交友软件上“杀死”男性
· 男性和女性塑造理想伴侣的方法差异
· 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 交友软件会助长男性的“虚伪”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Stand By Your Man”,by Carla Bruni,from French Touch
片尾:“Great Blue Heron”,by Chad Crouch,from Birds Of Oaks Bottom:Piano Solos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an 13, 2021 • 1h 19min
【随机波动038】是谁在抑止女性冒犯和写作?
欢迎收听2021年的第一期随机波动。在又一个新的轮回的伊始,我们重访了两年前剩余价值开播第一期的主题。在那一期被熊阿姨评价为“主播表现生涩、音质灾难级别”的节目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好笑的女人经常被认为是不性感的,而性感的女人则被认为是不好笑的。当时,我们还只能从春晚小品里的女喜剧演员和国外的女脱口秀演员中寻找例证,而在过去的两年间,随着国内脱口秀行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本土的女脱口秀演员被大家所熟知,她们用表演不断反驳社会对于女性和女喜剧演员的刻板印象,也拓宽着女性公共表达的边界。
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从杨笠引发的争议说起,也谈到了不久前网络作家七英俊遭遇同行性骚扰的事件。两位女性表达者/写作者的遭遇都说明了,男性同盟是如何通过围猎、举报甚至人身威胁的方式,试图使女性噤声,也说明了女性的创作和智识成果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质疑、贬低和排斥的。尽管如此,一代一代女性仍然在以她们艰难甚至痛苦的人生经历,以她们对远方的向往和近处的体察,创作了出色的文学与艺术。这些作品又激励和安慰了一代一代的女性后辈,让她们感到被理解、不孤单,并继续勇敢地创作和言说。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8:30] 杨笠不仅有冒犯性,还在试图讲述有时代性的新内容
[14:28] 过去好笑的标准一直是男性制定的
[15:20] 老舍和鲁迅如何看待讽刺
[20:07] 边缘群体只能靠自我贬低获得说话的权利
[30:02] 传统相声和春晚小品里的性别观
[37:49] 喜剧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由于创作者性别意识欠缺,还是在创作上偷懒
[42:56] 喜剧的惯性被春晚和东北俗文化所塑造
[55:41] 七英俊事件背后是对男频文的系统性过誉
[58:31] 不应该问为什么女性只关心家庭和亲密关系,而应该问男性为什么不关心这些
[1:01:13] 要在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一个文本的功能
[1:04:15] 随机波动在元旦直播时也遭遇了性骚扰
[1:07:03] 女性创作者常被归类为男性创作者的妻子、情人、女儿或母亲
[1:10:06] 同性的榜样在女性成长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与文章】
《支持性别平等对男性而言更难吗?从杨笠争议说起 | 随机信箱》
《谈讽刺》老舍
《论讽刺》鲁迅
《伦理哏、相貌嘲讽、旧生活:相声真的有新人吗?》董子琪
《从麦瑟尔到黄阿丽:女性单口喜剧中的苦痛言说》傅适野
《杨笠“冒犯”了吗?单口喜剧、厌女文化与“大家保护的人”》戴桃僵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乔安娜·拉斯 著 章艳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
《阅读浪漫小说》[美]珍妮斯·A. 拉德威 著 胡淑陈 译 译林出版社 2020年
《2019中国女性文学选》张莉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年
《男性气概》[美]哈维·C.曼斯菲尔德 著 刘玮 译 译林出版社 2009年
《女性的艰难一年 | 2017性别新闻盘点》张之琪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诙谐》,by 阿鲲,from 纪录片《人生一串》OST
片尾:A Last Reading, by Adrian Johnston, from Becoming Jane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Dec 30, 2020 • 1h 51min
【随机波动037】新年特别节目:朋友们问随机波动
欢迎收听2020年最后一期随机波动!✿✿ヽ(°▽°)ノ✿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共制作了58期话题多样但笑声常在的节目,根据小宇宙的数据统计,随机波动2020年共计发布节目时长4010分钟,被播放981103次。在这些节目之中,我们是倾听者,是提问者,我们走近嘉宾的研究和作品,发掘和追问其中或隐或现的脉络、思想与观点。在这2020最后一期节目中,我们和嘉宾进行了身份互换。
我们向数位过往嘉宾和一些新朋友征集了他们想问随机波动的问题。这些问题或俏皮或诡异或脑洞大开,在大面积的“不正经”中零星点缀着一些严肃的问题(和有望发展成一期节目的思考)。
P.S. 2021年1月1日(周五)晚上8点有随机波动一年一度的直播(a.k.a.随机春晚),敬请关注!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It's the Most Wonderful Time of the Year, from The Holiday OST
Amazing Grace, from The Holiday 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Dec 23, 2020 • 1h 49min
【随机波动036】年度论坛实录: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性别与思想
上周六,随机波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场活动,一场绝不随机又充满随机的活动。说绝不随机,是因为我们已经想象、策划和忙碌了几个月之久;说充满随机,是因种种波折直到本月初才最终敲定时间地点,并且以有点随机的方式从1000多位报名者中选出了与我们共度下午的80位听众。
随机波动年度论坛时长四个多小时,我们身后是一扇落地窗,观众可以望见窗外天色由明变暗,直至华灯初上。在上半场论坛中,作家辽京和淡豹带着听众沿年龄这条线索展开思考,打破了对性别意识、失独家庭、母职反思、老年书写等议题的一系列思维惯性,为我们打开了审视、共情、实践女性生命的更多可能。在下半场论坛中,学者汪民安与王炎回望三月份西方思想界在疫情之下的剧烈动荡,为我们揭开了阿甘本与大卫·哈维、乔姆斯基等人观点冲突背后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思想的产生,同时也引导听众共同思考瘟疫之中民族国家、国际组织、技术力量的意义、局限与走向。
有没到场的听众好奇座位下的纸袋装了什么。除了一瓶水和一张贴纸以外,随机波动还为每个波福娃准备了一本书。其中大部分为剩余价值在今年年初为支持疫情寒冬中的独立书店、以微薄打赏从国内五家书店购买来的罗新老师的两部作品。现场每一位提问听众都获得了由当场次嘉宾签名的最新著作,还有两位过生日的听众收到了淡豹的签名书和随机波动的祝福卡片。
环视金杜艺术中心墙面悬挂的艺术品,我们仿佛是艰难跋涉过雪山,来到一池春水边与鸭鸭戏水,共同完成了一次从寒冬到暖春的旅途。然而冬天还远未结束,正是寒冷时节,我们有幸在线上线下始终与所有人相伴左右,这就是我们的附近性。
感谢一直以来无私支持和关怀我们的嘉宾老师汪民安、王炎、辽京、淡豹和伍勤,感谢为这次论坛忙前忙后数月的冰心,感谢许许多多不计回报热心帮忙的朋友们,感谢站了一下午的摄影师丛妍与小汪,感谢金杜艺术俱乐部的场地支持与dresscode的美丽桌花,感谢到场的和没到场的你,愿我们一起走向春天。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15]很多感谢!
论坛上半场:女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房间吗?
[05:20]母女关系vs父子关系
[10:06]有关母女关系的书写越来越被看见,但还不够
[17:40]年轻女性在母亲身上识别出自己将面临的问题
[23:30]辽京的小说《吮吸》:如何呈现产后女性的欲望
[27:50]成为母亲后的复合主体性
[33:05]淡豹和辽京如何书写失独夫妻
[36:55]背叛与被背叛的感觉
[41:50]文学作品会把死亡浪漫化
[45:05]成为母亲的喜与悲
论坛下半场:思想资源在2020年不足够了吗?
[53:20]以防疫为名带来的生活改变:公私领域的界限模糊
[57:10]从individual到dividual:“个体”被数字化
[1:00:09]疫情对于教育的影响:网课下的中产学生和流动儿童
[1:08:05]疫情下的末世论
[1:12:30]疫情期间西方思想界的响应
[1:15:03]阿甘本和例外状态
[1:21:40]安格鲁撒克逊思想家vs欧洲思想家
[1:26:12]阿甘本是个福柯主义者
[1:30:49]福柯意义上的“生命政治”如今是否可能更新和升级?
[1:37:30]疫情如何让人反思民族国家和主权问题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City Lights” by Chad Crouch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Dec 16, 2020 • 1h 18min
【随机波动035】杀马特与三和大神:漂浮在城市孔隙中的年轻人
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的新作《杀马特我爱你》近期引发了很多讨论,在各地的线下观影会上,李一凡发现,来看纪录片的大多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在《杀马特我爱你》的豆瓣评论区也有观众提到,杀马特的故事让他联想到另一个因为纪录片而进入大众视野的边缘群体——三和大神。
本期随机波动,我们邀请了李一凡导演和长期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做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者李勃良,一起聊了聊杀马特和三和大神这两个既有相似之处又非常不同的农民工群体。
为了拍摄和研究,两位嘉宾都曾长期生活在珠三角的工厂区,在他们看来,珠三角有很多暧昧的空间,仿佛农村扔到城市中的一块飞地,为身份模糊的流动人口提供了一个生存的“孔隙”。而与三和大神离开工厂、靠日结工维生的“自我去稳定化”策略不同,看似在工厂里做着一份全职工作的杀马特,终究无法留在城市里拥有一份稳定的生活。在李一凡看来,“农民工”这个称呼本身即是有问题的,他们为什么不被称为“深圳工人”?因为城市并不打算为他们提供保障,他们终将回到农村。
李一凡认为,一直工作、不停加班却无法达成任何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民工和城市白领共有的一种状态,也是两者之间共情的基础,年轻人无不处于一种随时准备挨打的防御状态之中。李一凡的纪录片和李勃良的民族志,为我们揭示了夸张叛逆的彩色头发和“修车大水”的闲散生活背后,农民工群体真实的困境与苦痛。“让本不该被遮蔽的东西重新被看到”,这是共情和联结的第一步。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李一凡,艺术家,纪录片导演
李勃良,人类学研究者
[06:10] 城市里的年轻人对《杀马特我爱你》特别感兴趣
[12:27] 工厂区是农村扔到城市里的一块飞地
[21:26] 珠三角有一些暧昧的空间,可以让身份不明的人生存下来
[25:20] “小厂”和“大厂”的区别在哪里?
[34:34] 农民工这个称呼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40:58] “阶级”这一概念在现实政治中正在丧失感召力
[44:42] 前现代的问题还没解决好,后现代的问题又压过来了
[48:18] 如何鉴赏土味视频?
[54:18] 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有什么不同?
[1:06:57] 李一凡在工厂区经常被误认为是黑社会
[1:09:15] 审美是一种元政治,可以把人连结在一起
[1:13:52] 直播让农民工可以在一定程度掌握自己
[1:18:17] 周六北京线下论坛见!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风神125,by交工乐队
片尾:I Miss You,by罗百吉

Dec 13, 2020 • 20min
【随机信箱】父亲、母亲、老师与我:在教育中找寻自己
最新一期与海淀妈妈聊天的节目,在波友内外掀起了复杂多样的情绪,有人惊吓,有人焦虑,有人痛苦,有人生气,也有人——比如小宇宙最高赞评论——表示已当场绝育。
我们希望通过随机信箱听到更多人的教育故事,仔细想来,这个世界上关于教育的故事,大概比租房故事、比爱情故事更加普遍。那些不走海淀妈妈鸡娃之路的父母选择了怎样的生活?那些今天的或曾经的被鸡娃或者不被鸡娃过得快乐吗?补习班的阴影在我们成年之后散去了吗?它们可能改善了成绩,但也改善了我们本身吗?父亲在育儿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培训机构的老师又如何看待学习的兴趣和自身沉重的KPI?如果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与其他孩子不同,他的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感谢来信的波友们让我们得以从更多角度来审视教育的问题,并不断思考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期信箱我们首次尝试有声模式,三位主播从下面6封来信中各选一封读给大家,希望以声音的形式赋予这些故事更多亲近与理解。
【写信人】随机波友们
【读信人】适野、建国、之琪
【配乐】
Peaceful Morning, by Lobo Loco
Lemonade, by Chad Crouch
Historiette #5, by Fabrizio Paterlini
朝 (早晨), by GONTITI (ゴンチチ)
うみかぜ (海风), by GONTITI (ゴンチチ)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Dec 9, 2020 • 1h 42min
【随机波动034】与海淀妈妈聊天:理想中的主体性,现实里的鸡娃战
随机波动年终暴击继续,上周聊了房子,本周我们关注教育。日前一张海淀家长招聘家教的微信截图引起热议,一片哗然中混着些许嘲讽与不屑。海淀鸡娃大战究竟白热化到了怎样的程度,“海淀六小强”“上岸”“锁区”“点招”这些黑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低幼水平的Python和水涨船高的PET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奥数为什么成为了鸡娃标准姿势,机构在京城教育大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随机波动和海淀妈妈刘老师聊了聊。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是媒体人熊阿姨,她在去年采访了20余位黄庄妈妈,也亲身体验了奥数课的玄妙和刺激,目睹了妈妈社交圈里广泛存在的量化倾向、“疯妈妈”污名、天赋崇拜和父亲缺席。
我们都是通过普惠性教育的路途走到今天,在谈“海淀六小强”所代表的选拔式教育时不免显得摇摆。刘老师说她有很理想主义的一面,认为教育还是要培养人,要充分发展个体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很现实的一面,孩子的的确确身处竞争环境之中,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熊阿姨在节目尾声部分也坦陈:“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作为置身事外的人,希望国家更公平,教育更公平,但我去年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见的所有妈妈也许就是10年之后的我,她的谈吐或者打扮、她来到北京的方式可能跟我都是一样的,没有办法保证我10年之后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熊阿姨,媒体人(微博@熊阿姨)
刘老师,“海淀妈妈”之一
[04:10]何为海淀“六小强”
[08:20]在中考中“致胜”的机遇被提前到小升初
[09:30]“鸡娃”和“牛娃”,“天牛”和“人工牛”
[15:30]为何“六小强”可以自主招生?“普惠式教育”和“特制教育”
[18:30]“天赋”的量化和基于“天赋”的选拔
[22:54]熊阿姨采访“海淀妈妈”的契机
[24:35]海淀区选拔的标准水涨船高
[29:50]熊阿姨听海淀名师奥数课的感想
[34:20]培训机构在海淀教育版图中的重要作用
[38:40]海淀“六小强”学生的教育成本
[44:20]“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逻辑如何影响“海淀妈妈”
[47:40]北清学生和黄庄培训机构老师的“完美闭环”
[52:04]我们对于成功的评判标准是否过于单一
[58:10]“教育就是父母的能力有多大,容错率就有多高”
[1:02:28]育儿中的性别分工:“海淀妈妈”、“顺义妈妈”、“疯妈妈”和缺席的爸爸
[1:09:30]“海淀妈妈”是否要全职育儿?
[1:14:20]孩子也是主体,无法承载家长过高的期待
[1:20:40]孩子的表现成为母亲称职与否的评价标准
[1:24:46]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等
[1:30:06]谈论“海淀妈妈”时因身份差异产生的不同视角
[1:34:20]“智商”可以遗传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Moanin’” by Lambert,Hendricks& Ross,from The Hottest New Group in Jazz.
片尾:”Pretty Bird“ by Rob Simonsen,from Gifted 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