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站停车 | Local FM
一档有关 读书 | 语言文学 | 社会文化 的人文对谈播客。主播旅居东京。我们试图以学术视角剖析习而不察的日常,以条分缕析的思考回应纷繁的声音。欢迎你在各大声音平台订阅我们,并在评论区、邮箱、听友群与我们互动。
【主播】
蛋妞:文学博士生。喜欢城市、桌游与摄影
小盒子:二手哲学家,现居东京
【听友群】
添加小助手:Localfm2021,加入听友群(不定期直播、赠书抽奖)。商务合作、约稿也请添加小助手。
Latest episodes

Jul 1, 2024 • 46min
我们为什么总是期待天才?姜萍事件与后真相焦虑
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姜萍,闯进了全球数学竞赛12强,持续引发关注,支持者和质疑者的口水仗延续至今。但我们今天不想讨论事情本身的真假,也无意在各种“证据”里当网络的法官,我们要抽离出来,讨论这件事背后体现着的“后真相时代”的一些特征。后真相时代,不是说没有真相,也不是说不需要真相,而是真相可以自定义,从情绪需求出发,真相被批量生产,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真相成了叙事。真相贬值了,通胀了,但这不是说真相就不重要了,相反,真相成了手机一样的必备品,我们依赖“真相”,正如我们依赖手机。从猫一杯、胖猫等事件走来,类似的反转故事层出不穷,在无厘头的信息爆炸里,社会的舆论和注意力疲于奔命,最后往往一地鸡毛,等待着下一个热点的翻炒。本期试图提供一种对待信息热点的思维应对策略,不让个人的精神生活被社会的浪潮裹挟,减少内耗。|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2:02 我们热衷于寻找“逆袭的天才”叙事,无论是选择相信还是质疑06:50 质疑的伦理:学术性规范与传播学特性混杂交织,常常模糊了焦点11:14 观点的分歧在于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更像对各自世界观的信任与捍卫17:50 翻译海德格尔的农民工VS数学竞赛拿名次的中专生,谁的冲击更大?20:00 后真相时代,带来了一种“后真相焦虑”:真相可以自定义,虽然贬值,却不能没有28:55 事实的澄清与挖掘成了奢望,贡献情绪和叙事成了流量的宠儿36:40 为什么我们渴望在“逆袭天才”身上投射自己的寄托和希望?40:10 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影响着关注的原动力

Nov 21, 2023 • 58min
JC73 | 刻板印象,还是重新认识自己?聊聊MBTI人格测试
人格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识。你曾经思考过自己是谁吗?要如何弄清自己的人格?风靡当下的MBTI测试是什么?它到底准不准?本次我们伴随《我们何以不同》一书,一起探讨人格测试与自我认知的迷思,并分享我们各自的MBTI结果。(小盒子的结果竟然出乎意料?)MBTI不仅是一种测试,更是通达自我认知的钥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何而来,你到哪里去”的心理学回答。不过人格测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格可以发生变化,而人也并不能简单定义,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认识你自己。|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1:34 回忆一次心理学课堂上的人格测试06:32 蛋妞的心有戚戚:MBTI有那么准吗?11:36 MBTI小游戏:ENTJ的蛋妞现场诊断小盒子20:41 你的回答所指向的,是当前的你,还是理想中的你?25:45 信效度考量:要关注每个特质的稳定性与百分比29:32 大五人格特质(Big Five):外向型,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37:25 陷入困惑的“你话不多”——我到底话多不多?43:12 人格特质与道德评价:现代社会似乎有一种“外向崇拜”,内向则被视为性格缺陷47:10 筛选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靠一份人格量表

4 snips
Aug 22, 2023 • 1h 5min
JC71 | 共情与敏感:我们太容易被冒犯了吗?
这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政治正确」,似乎人人都感觉被冒犯,都说要共情,但也常常「玻璃心」。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社会对我们太不宽容?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如何找回得体感,思考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成了现代人迫切的需要。本期我们借助《敏感与自我》一书,尝试来探讨「敏感」与「冒犯」的边界。敏感的人活得更幸福还是更痛苦?为什么我们难以在共情上达成共识?不冒犯任何人的「纯洁语言」是可能的吗?共情又是何以可能的?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5:57 人类是如何变得敏感的?变得敏感,是一件好事吗?14:54 分道扬镳的敏感:太敏感是问题,不敏感也是问题23:25 我们都共情,但共情不到一块儿30:25 被《芭比》整破防了,至于吗?太敏感了吗?36:13 战争让人更敏感还是更凶狠?「敏感」的反义词是「冷血」吗?40:00 语言的冒犯:要激怒一个人,只需要一个符号,甚至一个表情,一个手势49:50 共情何以可能?「濠梁之辩」与认识论基础58:55 健康的社会应该像健康的人体,既要适度敏感,也要做好保护,增强免疫力

Jul 19, 2023 • 53min
JC70 | 在「消费社会」里,我们更加束缚、还是更加自由?
消费主义是当今社会绕不开的话题。批判消费主义很容易,也大多落入俗套,本期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主流的消费主义批判,尝试为消费主义辩护。我们的讨论从如下问题入手:我们何以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的价值评判是从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其背后的“异化”理论?批判消费主义会陷入自我取消吗?我们能从消费主义批判里学到什么?“消费主义”的道德化,可能会取消消费行为的合法性。我们试图用“消费社会”来取代“消费主义”,描述现代社会的商业运作状况。当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商业化,就有必要重新审视消费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比起拒绝消费从而被消费,不如拥抱消费,进入消费,让消费为我所用。|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02:15 分享最近的消费体验:烘干机治愈了内心,而电子设备延展了世界13:18 疾病还是罪状?用“消费社会”取代“消费主义”19:34 只批判“消费主义”,却不批判消费的个人,能够减轻道德负担吗?22:35 消费是一种暴力,但比起贫瘠和禁锢,它却是相对不那么坏的暴力28:03 “齐泽克T恤”:批判消费主义的声音,也会沦为商业化的符号,变成一门生意33:57 知识分子的需求就比大众的需求更真实、更理性吗?41:52 研究消费主义不是不消费,而是为了防止被骗45:37:商业综观之“消费漫步”:网购平台,超市以及奢侈品店| 参考书目消费主义全球史 / [法]安东尼·加卢佐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

Jun 12, 2023 • 44min
JC69 | 真理越辩越明吗?让人困惑的"不可能三角"
常听到“真理越辩越明”,但是真的如此吗?我觉得这句话是可疑的,因为“真理”、“辩”和“明”这三个概念很可能都未经审视,因此有必要逐一考察。此处也不卖关子了,直达结论:真理越辩越明,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真理·辩·明”三个要求里,最多同时只能满足两样。要想让这句话成立,我们可能需要重构对其中概念的认知。如果是真理,同时又明确,那论辩则无从发生,或者说为此展开的言说,都已不是论辩,而是发感慨,是谈心得;而如果是真理,又经过论辩,那其结果就不再明了,也无需明了;而那些经过论辩,又明了的事,早已不再是真理了,而是说法,也是生活的真实。|谈话人小盒子|时间轴01:55 “真理越辩越明”的神话,是一种知识的本质主义神话04:44 避免预设结论坚信不疑的“征服式论辩”07:25 真理无需,也不可能总是那么明白15:10 辩论的有效性,不取决于结果,而取决于过程25:09 “是什么”与“该怎样”:真理属于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33:05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真理辨明论唱得越响,往往越反对多元化41:07 我们无法打着终极真理的旗号,指点人类的历史和生活

May 10, 2023 • 56min
JC68 | 从「恋爱脑」到国民创伤:新海诚与《铃芽之旅》
新海诚的《铃芽之旅》上映有一段时间了,虽然讨论度下降,不过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聊一次。这部电影很能让我们这些在天灾多发地区生活过的人产生共鸣。从文本到现实,从角色到情节,从新海诚的创作经历到作品理念,我们试图发掘更多的视角,分享各自的观察。本期我们还邀请到了资深新海诚爱好者佐治(他在JC10也登场过),他去日本留学的动机就是源自新海诚的作品,对新海诚的所有作品也是如数家珍,甚至在电影院把《你的名字》看了几十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的热情与厨力!我们或许是最晚聊的,但我们也想聊一些不那么时效性的内容。本期不可避免地是观影体验与影片内容的畅聊,会有剧透,如果还没看过,很建议欣赏完原片再来收听!或许可以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谈话人佐治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01:10 各自的观感:新鲜,共鸣,突兀,责任05:35 不仅是铃芽在关门,也是日本社会的“关门”12:50 需要脑补、看设定、查资料才能解释清楚的影片,是不合格的19:07 从《星之声》到《铃芽之旅》,新海诚一以贯之的主题是“距离”“天灾三部曲”的叙事变化:双螺旋结构→矩形结构→单线叙事23:35 要恋爱,还是要责任?又或者,我全都要?32:33 用娱乐作品唤醒大家对创伤的集体记忆,注定如履薄冰37:39 “关门师”这么攸关国运的职业,居然没有组织化、编制化?42:25 《灌篮高手》和《铃芽之旅》谁的受众更广?47:35 日本的“圣地巡礼”文化,成为了旅行的意外之喜

Apr 22, 2023 • 49min
读书日 | 买书不读怎么办?聊聊堆积起来的“阅读焦虑”
买书不读怎么办?每逢读书日大促,剁手买书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堆在家里、挤占空间,成为尾大不掉的“积读”,又会给人带来焦虑。另外,眼下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在记录我们的读书行为,阅读量、阅读时间的数据化统计,也会加深我们对于读书的焦虑。这期节目,我们就沿着之前的“读书论”脉络,聊聊如何应对读书过程中的各种焦虑。| 谈话的人:蛋妞、小盒子06:10 “积读”:买书“积”在家里,也可以是“读书”行为的一部分16:20 “积读”=买书不读带来的阅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1.“读完的书才有价值”? 实际上,不用读完的书,比需要读完的书要多得多。2.书比其它物件更难断舍离,我们需要定期维护“积读”,让书“流动”起来。30:40 各种读书应用把阅读数据化后,带来了更多的“阅读焦虑”36:50 阅读行为不应限制媒介,也可以碎片化40:40 阅读的初衷在于对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回应,问题意识勾连起我们的“主题阅读”。

Apr 7, 2023 • 1h 4min
JC66 | 年轻人困在孔乙己的长衫里了吗?聊聊“学历社会”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忽成热点。先是有找工作难的失意年轻人感慨,“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是脱不下的长衫”,正所谓“少年不识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番话也引起了网民的共鸣,大家纷纷以此自嘲。用孔乙己自比,本是互联网上常见的情感宣泄。然而,正如我们在“吃苦叙事”那期分析的,主流媒体急忙下场,对网民的自嘲展开居高临下的批判和说教,“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我们只有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跑起来”等等言论,激起了舆论的热议。本期我们从鲁迅创作《孔乙己》的时代背景出发,讨论学历社会与“学历通胀”的形成与困境。标签化盛行的现代社会,流行着病态的暴富神话(像是日入xx元的副业等等),但在社会兜底与保障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这些神话并不能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良药。学历作为现代社会中“信任体系”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而学历通胀是学历社会难以避免的倾向,但一味鼓励大家“脱下长衫”,不去反思大学教育、社会保障等机制性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 时间轴1.争议缘起与社会背景03:10 向来居高临下的主流媒体又“翻车”了?09:33 我们从小接受的“批判旧社会”的训练,如今却指向了当下13:30 孔乙己是新旧时代交替下的牺牲品,也是折射社会病理的镜子19:46 长衫不是你想脱就能脱下来的,体能的限制难以逾越25:46 “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对社会物质条件的焦虑却与日俱增32:50 我们需要的不是“暴富神话”,而是兜底和保障2.学历社会与“学历通胀”36:24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学历成为一种评价他人时好用的标签44:57 学历是社会信任体系里不可或缺的“资格”51:20 哲学家修摩托车:人们并非不知道体力劳动的充实和快乐,而是担心没有生活保障57:25 如果追求学历不可避免,至少努力改进教育方式和培养机制

Mar 25, 2023 • 53min
JC65 | 通向「田园城市」:日本铁路文化如何打造生活方式?
地铁/铁路是我们生活出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交通工具总是让人感觉是机械的、冰冷的,但它们却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出行、消费以及文化生产。本期我们将结合光启书局出版的《天皇与铁道》一书,聊聊地铁/铁路如何影响近代城市的塑造,中日之间铁路文化有何差别,以及如今地铁/铁路又是如何打造它们的文化品牌的。相关单集:JC50 | 车站如何连接我们的生活?在铁道文化发现附近性本期书目:原武史、王笑语译《铁道与天皇:日本近代城市的帝国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3年。| 谈话的人盘子:铁道爱好者,在东京新宿站不会迷路的人蛋妞| 本期你将听到03:40 铁路与现代性:“要致富,先修路”;增强国民凝聚力07:25 铁路促进了时区划分10:00 “国有铁路”与“私有铁路”:中日铁路运营形态对比15:00 日本的“私有铁路”不能通进市区?19:40 城市规划中的“田园城市”理念:远离“大城市病”23:10 铁路如何创造我们的出行需求?案例:宝塚&甲子园27:30 铁路制造了“生活方式”案例:《花束般的恋爱》,通过电影打造沿线品牌32:50 地铁沿线打造文化品牌36:40 日本“国有铁路”如何转型打造文化品牌?43:40 日本“私有铁路”商业进军国内,案例:上海莲花路站46:50 文化产品与铁路塑造JR东海广告曲:山下達郎丨クリスマスイブ丨Christmas Eve

Mar 2, 2023 • 50min
JC64 | 中文的技术现代化:汉字如何从废除的危机中脱困?
拥有繁多汉字的中文,要如何兼容于“所打即所得”的打字机?近现代以来,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表音文字的重重阻碍,其一便是无法适应西式打字机。美国学者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就以此为切入点,为我们讲述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展示了汉语世界的机械革命,探索了中文寻求生存、适应且影响科技变革的历史。本期我们就借由该书,一起回到中文初遇打字机的时代,考察汉字突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狂想,以及前赴后继的失败,这是一场以汉字为线索的文化探寻。《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美]墨磊宁 著,张朋亮 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23年。|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问题意识:中文如何在打字机时代生存?01:55 如何在打字机上打出中文,这是一个难题06:00 设计中文打字机会面临的最大障碍:汉字数量太多09:53 技术语言史与被文学化的打字机:效率与准确的象征15:00 输入即所得的鸿沟:格格不入的“他者”19:05 尝试的解决方案:常用字法、拼接法、转码法30:38 输入法的前身:林语堂与他的“明快打字机”39:15 如何理解被塑造的习惯?“英语霸权”“字母霸权”与横排左起的书写43:50 保存汉字,很可能需要先颠覆汉字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