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青年 cover image

问题青年

Latest episodes

undefined
Jan 25, 2022 • 1h 8min

43.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可能只是一个向上流动的骗局

和时评人陈迪、媒体人郝汉,聊一聊桑德尔的新书《精英的傲慢》。【本期问题青年】陈迪 | 时评人,新浪微博 @陈迪Winston郝汉 | 媒体人【本期主播】阳少 | 青年志编辑【本期介绍】如果细数近当代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西方学者,迈克尔·桑德尔一定是其中之一。年轻人对桑德尔的最初印象,来自哈佛第一节免费对外的公开课《公正(Justice)》,他站在哈佛大学的报告厅里,向大家抛出了那个难解的电车难题。中国的学生们,得益于公开课的萌芽,在地球的另一端以视频的形式看到了翻译引进后的课堂。因为公正课的流行,桑德尔在中国掀起了从民间到官方的现象级讨论,并在2007年后频繁访华。在 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桑德尔的公正课和《金钱不能买什么》等书,就像是在狂奔的发展进程中为我们敲响的一次警钟。我们当时处在一个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加速完备的状态,竞争逻辑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社会的意识底色。而那些深陷市场秩序可能带来的分配不均、个体化等种种问题,在近些年开始逐渐显现,与其说桑德尔预见了未来,不如说中国与他所处的美国,共享了这些问题。在桑德尔最新出版的《精英的傲慢》中,他将批判的目光放到了精英身上。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优绩至上” —— 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功。不论是中国社会还是美国社会,我们都有着通过奋斗攀上成功阶梯的强烈愿望,在新书里,桑德尔否定了优绩制度对“向上流动”的承诺。在这种优绩制度之下,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总是焦虑?失败是因为我们自身还不够勤勉吗?在中国语境下,优绩主义以哪些形式呈现?而桑德尔提出的“社群主义”,又是否足以成为一种可供替代的方案?我们和时评人陈迪、媒体人郝汉,聊了聊桑德尔和他的这本《精英的傲慢》。【收听指北】03:16 作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当代西方学者之一,桑德尔的出圈伴随着视频媒介的兴起07:29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为全世界的瞩目,但桑德尔却在市场狂飙突进的发展后扮演了敲警钟的角色,他在10、11年的流行,是否说明其理论的预见性?09:04 不是桑德尔“未卜先知”,而是在某些方面,中国太像美国。16:32 《精英的傲慢》批判了优绩制度:精英总把成功归结于自身的努力。19:19 这本书拆解了“美国梦”,也可以和《故土的陌生人》作为对照,解释了特朗普当选背后的深层原因。24:38 “这些美国南部的白人,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一座山的半山腰,排队要通往那个名为「美国梦」的山巅。然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觉得自己努力工作遵守规矩,却是女人、黑人、同性恋在不断插队。” 29:37 优绩主义在中国也是深入人心,并且还会以别的形式被包装为文化资本。33:24 在中文语境里,“优绩主义”更像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下简称“社达”),社达在20世纪初起到了鼓动民族自立自强的作用,但彼时是用来指导集体的。但在80年代后,却迅速地成为指导个人生活的思维底色,非常霸道,也非常惊人。40:02 桑德尔在批判“优绩主义”的时候,思想前提在于,个人福祉应该归结于公共责任而不是个体责任,但这个前提在我们的公共语境中是缺乏的。44:50 从《精英的傲慢》到《倦怠社会》,思想家们都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新自由主义,那大家批判的到底是什么呢?54:50 对道德观念的强调能否调和市场的不公?社群主义能成为一条出路吗?为什么桑德尔总被批评“只破不立”?01:03:09 社群的意义在于,它不会让一个人去承担自身所有的成败。【拓展阅读】本期播客提及的书籍[美]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美]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美] 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美] 迈克尔·桑德尔,《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美] 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美] 迈克尔·桑德尔,《遇见中国:中西哲学的一次对话》[美] 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美] 弗朗西斯·福山,《身份政治》[德] 韩炳哲,《倦怠社会》[英] 保罗·科利尔,《资本主义的未来》【本期音乐】选自电影《寄生虫》开头:24 Caprices For Violin, Op.1:No. 2 In B Minor-David Garrett结尾:Opening - L'Orchestra Cinematique | Alala【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Jan 21, 2022 • 1h 5min

42. 年终策划·上海|上海是国内城市的“天花板”吗?

我们邀请了不合时宜的主播孟常和社会学学者围绕上海的城市治理和都市文化,聊了聊上海的现代生活,为何上海似乎变成了「天花板」一样的存在,以及现代都市如何在《爱情神话》中被呈现,同时,催生了消费社会和网红化的现代性需要被如何反思。【本期介绍】上个周末,我们在上海神兽之间书店,开始了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的第四场对谈。这一场对话由上海的现代性切入,延伸至对城市更新和公共生活的探讨。面对上海,我们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其多元、现代的城市文化,让它取代北京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落脚点、「逃离北京」之后的目的地;疫情期间,细致到建筑的风险区划分、人性化的管理,使上海被誉为全国城市治理的「天花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上海?是什么让上海得以成为国内现代都市的样板?但另一方面,拱廊街与霓虹灯、高楼大厦和巨型商场正持续吞噬更大的土地,网红化的景观入侵了日常的生活。在便捷、包容之外,面对消费主义,我们如何对这种现代性进行反思?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不剥夺根植本土的文化和真实的市民生活?受疫情影响,主持人孟常无法到达现场,这场对谈改为线上进行。但孙哲老师坚持来到神兽之间,先是作为观众观看了前几场对谈,转而又成为面向公众的表达者,开启了新一场的公共对谈。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击穿网红化」的解法:在各种尺度的公共空间中,去进行公共对话。【本期问题青年】孙哲|巴黎高师社会学博士,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本期主播】孟常|媒体人,「不合时宜」主播,「问题青年」嘉宾主持【收听指北】4:50 孙哲谈在上海和巴黎的生活经历,观察到上海和巴黎的相同性与差异性12:34 是什么让上海成为了上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上海?18:18 当现代性已经处于被反思的阶段,如果我们对于现代都市的想象,仍然停留在咖啡馆、林荫道、拱廊街,是不是太慢了?20:03 击穿现代性中消费的部分,就要把消费社会变成创意社会,把城市还原成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社群和社区。30:26 回应对于《爱情神话》电影的批评:电影中的洋房、小街道是不是一种跳出了中产叙事的上海?31:08 《爱情神话》不是拍出了上海性,而是拍出了影视剧里很少看到的现代都市生活38:01 对精致都市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可能本身也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42:58 “网红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种“景观剥削”,正面影响是塑造了公共空间。击穿网红化的方式,就是去各种尺度的公共空间进行公共对话47:03 除了“士绅化”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本真性”去理解城市更新的项目。“本真性”作为时空的延续性,同样能击穿网红化50:41 我们如何维持城市生活的“本真性”?54:27 分析“乌中市集 Prada 展览”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56:47 对抗资本规律的方式是“双向教育”,本质是形成社会对话。我们需要公共教育和公共活动来激发公共活力【本期音乐】MILANO Extras - Uptown Getdown【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Jan 18, 2022 • 1h 11min

41. 年终策划·成都 | 女性社群是当下时代里难得的同温层之一

我们和「相当女子」主理人小毛、「琴包装机关枪的少女」小组成员 zebra 围绕“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走进与拥抱社群”,结合我们彼此的生命经验,聊了聊女性社群与我们的关系,女性社群中存在的分歧与困境。【本期介绍】在2022年第二个周六的晚上,我们在成都举办了一场女性围炉,这也是青年志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成都站的第二场对谈。在过去的这一年,成都这座城市曾频繁地出现在与性别相关的活动与话题中。我们看到了像「2021成都女性月」、「相当女子」脱口秀、暴女派对、HERSTORY等性别友好的社群活动在这座城市萌芽、落地。这让我们看到了在不确定性滋生的后疫情时代,女性社群开展、鼓励女性参与创作与表达的一种可能。在性别友好空间「muchroom」中,前来参与活动的朋友们围坐在一块,在昏暗的灯光中,我们从彼此的生命经验出发,聊了聊女性社群与我们的关系,怎么看待女性社群中不同的成员与分歧,女性社群运营中遭遇的困境。在一次次的话筒的传递中,也有更多的声音加入进了这场讨论,把它延展至了更远的远方。用小毛和zebra的话来说,女性社群正是当下难得的同温层之一。我们在这里确认彼此的能力与价值,相互拥抱取暖,重拾走出去对抗恶意的勇气。【本期主播】小曾|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本期问题青年】小毛|「相当女子」主理人zebra|「琴包装机关枪的少女」小组成员【收听指北】03:48 你认为什么是好的“女性社群”?15:59 女性社群的线上活动都关注些什么?23:46 女性社群运营者怎么看待非女性成员?29:45 女性社群跟女性一样,是被凝视的31:19 怎么看待不同流派的女权主义者之间的分歧?39:17 在经营女性社群的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48:00 观众提问环节:怎么看待“女权恐怖主义”的论调?52:49 女性应该在女性共同体中完成自我探寻,还是拥抱更性别多元的社群?61:18 要接受下一个阶段的自己去打破曾经立下的想法,这不是失败!66:50 属于悲观积极主义者们的happy endings【本期音乐】Amparo - Dark Sky CityDigiffects Sound Effects Library - Matches Ignite Bonfire【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Jan 15, 2022 • 1h 22min

年终策划·成都 | “有效”这个事情就很不“社区”

我们和一介·巷子里建筑师张唐、策展人胡燕子、青年组织「海浪公社」以社区这个话题为圆心,聊了聊我们能如何在社区营造中远离网红、流量、标准化,通过对话、协商和搭建关系创造包容性。【本期介绍】上个周末,我们前往了成都,进行了年终策划的第二场对谈。在这一年里,我们发现,「成都」这座城市,曾无数次出现在与「附近」、「社群」相关的词汇中,逐渐成为了人们探索「生活附近性」的向往之地。除了有空间作为载体的社区设计,还将公共生活、公共艺术、居民生活、本地青年进行了深度的连接。在玉林社区比邻的老居民区锦绣区,一介·巷子里坐落于此,沿着街边的居民区隐隐停靠,木质的修葺,通透的木质落地门窗,镶嵌于一众青灰色的老小区楼房中。与巷子里空间打通的,是玉林东路社区居委会,一个像茶馆儿一样的地方,这个空间中的家具、老物件儿都由玉林街区的居民收集而来。观众们在竹制的、木质的小板凳中围绕而坐,就在这样一个蛮有社区氛围的场景下,我们以社区为圆心,以此发散,探讨了社区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在哪?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社区工作的有效性是否是一个伪命题?当社区营造沦为网红的造景点时,我们能如何参与使之不沦为噱头与空壳?如果用张唐的话说,谈论社区时的精彩之处就在于要“吵架”,才能形成一个双向输出的过程。在抛出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在一来一回的辩驳之中逐渐对于社区、生活在社区中具体的人、参与社区的工作者们有了更立体、多面的认知。【本期主播】Sharon | 青年志编辑、问题青年主播【本期问题青年】胡燕子 | 策展人、社区工作者张唐 | 一介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祝贺 | 成都本地青年文化组织「海浪公社」创始人【收听指北】06:58 与社区的联系,我们是怎么踏入社区、参与社区、再进行社区实践和创造的?16:24 社区工作是一种链接和破界,需要教育各方去达到一个平衡的点21:45 社区在公共空间的重要角色之一,是让本不该相遇的人聚在一起26:06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回到社区,可以接触到现实层面的问题,去面对我们共同的处境,才能够反过来再去认识艺术是什么32:41 社区工作是矛盾而复杂的,张唐认为做社区没有有效的方式,也不想去找有效的方式,有效这件事就听起来很不“社区”35:39 张唐分享CAP社区艺术计划,废弃自行车棚改造案例45:38 胡燕子对“方法论”进行拆分,当我们去警惕方法论的时候,警惕的一是有效性,二是方法论48:20 胡燕子分享在2020-2021发生的“社区年度计划”案例01:03:30 网红化是一种工具,当我们在批判社区网红化的时候,我们批判的第一是轻浮,第二是单一和标准化01:06:49 观众提问:如何提高社区原住民的参与度?如果一个地方变得很网红,它对于原住民是否有冒犯?【本期音乐】Camilla George - The People Could Fly【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Jan 11, 2022 • 1h 25min

年终策划·深圳 | 在停不下来的每一天,我们如何减速并抵抗?

我们和《打边炉》主编钟刚、青年学者袁长庚,在宝安城中村的「附近closer」书吧,探讨了“快”在深圳为什么会是一个问题?并实践了“减速”的可能性。【本期嘉宾】钟刚 | 资深媒体人,《打边炉》主编袁长庚 | 人类学青年学者,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本期问题青年】阳少 | 青年志编辑,深二代【本期介绍】速度就像深圳的同义词,为此还诞生了一个组合:深圳速度。它吸引着不同年代的青年投身于此,在以极大的热忱打拼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形态和尺度。然而速度太快也会让人吃不消,就像很多人的诉苦:“我在深圳没有生活”。这句话的前提在于,“工作”被预先排除在“生活”以外,似乎人只能在不属于自己的节奏中,被动加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力被钝化,经验变得稀薄,目标明确且单一,每个人都化身博尔特,在狭窄的跑道上,既找不到“我”,又看不见其他的人。今年11月,青年志在《一个深圳人的逃离与回归:搞钱之都、文化沙漠和边缘的可能性》一文中,采访了一些在深圳生活但不与“速度”同步的朋友。延续这篇文章的探讨,在年终策划「觅地而栖:找个时代的角落安顿自己」深圳站的第一场播客Live中,我们和青年学者袁长庚、《打边炉》主编钟刚展开讨论,关于“加速”的观察与与反思,以及“减速”的可能。【收听指北】04:18 城市的空间安排体现了速度感,比如深圳有很多适合跑步的地方,但没有太多可以闲逛的去处。08:48 袁长庚认为,当一个社会快了四十年,慢是必然会到来的现实,但习惯了“快”的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去处理“慢”下来的状态,从价值观到身体机能。12:08 系统对个体有着巨大的消耗与牵制,个人只有进行一些干预和扰乱才能获得自主呼吸的空间,《打边炉》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打破“媒体”工作的惯性与传统。18:24 关键不在于刻意地“慢”,而是重新定义事物的逻辑,并反复追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25:31 有人说在深圳谈论“速度”会显得“矫情”,因为它的定位就是经济特区,每个城市有它自身的节奏,快也好,“搞钱”也罢,这些因素能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吗?32:18 “搞钱”和“艺术热”是一对矛盾体,但却同时发生在深圳,这意味着一些深圳人开始在追求金钱以外的东西了。但外部的目光关注的依然是深圳的资本和艺术市场,钟刚认为这里面有很多的“陷阱”。38:39 身为“深二代”,阳少觉得自己和周遭的同学,彼此的经验有明显的同质化,大家也习惯了一直生活在深圳,只有离开这座城市才能对“深圳人”的身份进行检视和反思。这是深圳独有的症候吗?42:27 袁长庚:“一个城市要重新讲自己的故事,想重新找到自己位置,它需要一个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我们对什么样的艺术,对什么样的文艺,对什么样的文字,对什么样的信息是敏感的。”45:55 钟刚:“有一句话叫‘来了就是深圳人’,它强调大家要努力去成为一个深圳人,但在来深圳之前的经历以及故乡带给他们的影响,就不太被谈及了,但我觉得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深圳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个体的工作,每个微弱力量的坚持,在这个城市显得非常珍贵,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个城市文化的书写就变得特别重要,其影响力甚至可能会超过一些由主流资源推动的事情。”51:38 现场观众互动一:两位老师对年轻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坚持做一些事情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01:00:57 现场观众互动二:深圳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如果你很强调它“慢”的话,跟你很强调它一定要“快”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生活得很快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样子的一些优越的条件,他们需要去支撑家庭,但是当他们的生活条件到达一定程度后也会想说要慢下来。01:14:22 现场观众互动三:在网络媒介高速运转的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完整读一本书了,甚至《指环王》这样的电影重映都会被批为“烂片”,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提倡一种“沉淀”会不会显得过于理想化?另外,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经济飞速发展后的停滞,也受到了儒家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经验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期音乐】Sleeping at Last - Atom 1Sleeping at Last - Atom 3【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Jan 7, 2022 • 54min

纪录片里的转型社会:伤口,阵痛与绵延的生活

在HiShorts! 厦门短片周,我们和纪录片导演郭熙志聊了聊,他用二十年时间完成的《渡口编年》系列,下岗潮对三个家庭的影响,他和故乡的关系,以及纪录片的伦理,时间与空间。【本期嘉宾】郭熙志,“中国新纪录片运动”代表人物、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独立影像作者。1998年他创作的纪录片《渡口》被视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运动”的一个标志,并获第三届中国纪录片短片唯一金奖。他经历了“体制内”纪录片走向低谷“体制外”纪录片高潮到来的时期,从实践到想法,推崇真正的独立影像思考。主要作品:《渡口》、《迁镇》、《典型》、《回到原处》、《喉舌》、《工厂青年》、《渡口编年》系列等。【本期问题青年】阳少,璐璐 | 青年志编辑【播客重点提及的影片简介】《渡口编年》系列:1998年股份制改制,渡口轮船公司要求职工下岗,要改革成私人性质的承包单位。自1998年开始,郭熙志跟踪拍摄轮船公司的三个工人家庭二十年,其中,周家、陶家都是下岗职工,贺家则因交不起承包费从渡口撤出来了。拍摄时间跨越了二十年,故取名《渡口编年》。《工厂青年》:影片分四个部分,工厂、青年、故乡和日记。“工厂”部分是以凝视的方式观看工人的一天;进入“青年”则是一些碎片,从对命运的茫然到对命运的无奈,工厂青年们似乎生活在某种“天注定”中。而“故乡”已经成为他们拍照的背景。他们是故乡的“游客”,是土地的“游魂”。真正触及内心的是将工厂青年变成我们自己,“日记”的部分记录着崩溃与炼狱般的折磨。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无处可逃的空间之中,甚至自杀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收听指北】03:12 199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从股份制改制引发的下岗潮到洪灾。在社会转型之际,当初郭熙志是怎样捕捉到那些瞬间的?06:56 在社会开放的氛围中,90年代的影像创作者受到了小川绅介、怀斯曼等导演的影响,开始反叛之前那类抒情式的散文诗纪录片和专题片,镜头开始对准田野,嵌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并进行作者化的表达。11:03 持续二十年的跟拍后,《渡口编年》系列最终成为了一部由时间塑造的作品。周家、贺家和陶家,三个下岗家庭的变迁折射出了难以回避的命运感。16:54 从1998到2019,《渡口编年》具有怎样的当下性?20:54 在《渡口编年·周家》中,周鑫的父母意外溺水身亡。作为导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巨大的痛苦?以及纪录片所存在的“天然剥削性”?纪录片的介入又该到达哪个程度?26:13 “很多人和拍摄对象的关系是题材的关系,而我 20 多年所建立起来的是人跟人的关系,因此我觉得我超越了伦理,”30:52 与其为被摄者发声,不如让他自己扛起摄像机。作者的介入和自发的纪录具体有什么区别呢?36:21 小说技巧和影像创作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读雷蒙德·卡佛?43:39 作为纪录单元的复审评委,郭熙志这次在Hishorts!厦门短片周里看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品?为什么青年创作者很难用长时间去纪录、贴近一个人了?50:29 不要迷恋“金句”【拓展阅读】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2185254/?_i=1284810NJsSQ03,1284816NJsSQ03戏剧与影视评论,《创作者谈 | 回到生命:岁月、生活和人──纪录片<渡口编年·贺家>的拍摄》https://mp.weixin.qq.com/s/BNkt60H1_K0CBoxjxumZ-g【本期音乐】Stan Getz,Bill Evans - Grandfather's WaltzSangre De Muerdago - 53º 40,6 N 008º 06,3 E【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Dec 31, 2021 • 1h 33min

影展漫游:短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无限的情感与世界

我们和青年导演陈佳妮、关天聊了聊他们创作的短片、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思考,同时和短片节策展人张博实聊到了短片节独特的策展思路以及短片的意义。【本期嘉宾】陈佳妮 | 青年导演、编导、制片人,执导短片《南海姑娘》,个人追求多媒体创作,打破媒介和空间限制的纪录片关天 | 青年导演,执导短片《捉迷藏》,个人追求表达人与人权利关系的影片创作张博实 Bryce | 开眼CMO,Minute 国际短片节策展人【本期主播】小曾、Sharon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90分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个注意力的分割点,过了90分钟,注意力就有可能会被转移、分散。而「短片」的创作,恰恰好就是尝试在这个注意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让观众捕捉所有的信息与情感。按阿彼察邦的导演话说,短片创作带有某种冒险精神,总在试图打破常规。而短片既不像电影,我们能去到电影院观看放映,也不像短视频,随时随地都能在视频和媒体平台上随时观看。它的观看门槛在一个模糊、尴尬的位置,也导致了人们看短片的意识还未流行起来。但短片这种听似和看似简单的形式,却一定不是缩短了的长篇,它的内容构思和创作手法与长篇都相差甚远,亦不能以时长来定义一部影片的质量。这次编辑部来到了成都Minute国际短片节的现场,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短片导演,也是我们第一次真正了解到了短片创作的意义。这一回,我们邀请到了我们的新朋友们,两位青年导演和minute短片节的策展人来到了我们的播客,聊聊他们创作的短片、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思考,这次短片节独特的策展思路以及短片的意义。有意思的是,在这回与他们的聊天中,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内容却延展到了短片内容之外,直击了我们共有的生命经验。就如我们和陈佳妮导演聊到了传统家庭环境中性别不平等的对待带给我们的困惑,和关天导演聊到了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权利关系,和策展人Bryce聊到了一个他作为一个策展人真实、热忱的初心。【收听指北】和陈佳妮导演从《南海姑娘》聊到家庭中性别不平等对待所带来的困惑,以及如何与父母和解03:24 《南海姑娘》的短片拍摄由多种媒介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影像、照片、日记、VCD,是喜庆与悲伤的交叠08:19 产房外的冲突故事,就因为我们是女孩10:53 福建宗族体系的历史渊源对性别观念的影响,男性也是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15:22 在自我否定中成长,贯穿至亲情关系到亲密关系18:04 联系到电影《我的姐姐》,貌似二姐姐的身份往往在家庭中是多余的,最终仍与父母选择和解20:12 翻阅日记、老照片,在将它们放到大荧幕上是极需勇气的一件事25:18 “拥抱”的意味,为什么中国的家庭都不擅于通过语言、肢体表达亲密的情感30:22 无论以何种媒介或方式,鼓励女性进行更多的表达,不要沉浸在惨痛的经历情绪里和关天导演从《捉迷藏》聊到人与人、人与群体的权利关系,包括家庭中的权利、性别权利等37:50 《捉迷藏》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40:05 通过台词的设计捕捉一个小孩的心理空间41:30 在不平等权利结构下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产生的幻想是心理最深层次的恐惧45:47 将影片分成三屏来制作的初心与意义49:26 多数人压制少数人的权利关系体现,拍摄与构思的困难之处54:38 短片可以模糊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人人都可以拍短片01:00:53 不要恐惧权利趋向平等的过程,活在幻想里是无意义的和策展人Bryce从短片节的策展聊到看短片之于每个人生活的意义01:03:59 短片节策展的核心思路:希望让大家看见短片,看到好短片01:07:11 短片场景的扩展,从大荧幕、美术馆到城市中的LED屏,融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01:10:50 短片区别于长篇电影、短视频的意义01:14:18 短片评判的标准是开放的,表现观众性01:20:00 短片的策展思路与编辑设置议题思路的同构性,是选择迎合观众的作品,还是迎合自身审美的作品01:25:12 具有短片精神的作品也应该被大家看见01:27:13 「灵感市集」的小巧思,导演展示影像作品,编剧展示故事,手工艺人展示手作,寻找灵感的碰撞小彩蛋:现场毕赣导演对阿彼察邦导演的一个提问【本期声音素材】Minute 国际短片节现场声音捕捉,已获主办方授权短片《捉迷藏》选段,已获《捉迷藏》导演关天授权【本期音乐】Ezra Collective - FootprintsBill Evans, Jim Hall, Percy Heath - Skating in Central Park【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Dec 23, 2021 • 1h 31min

我们在“工作”和“消费”中是如何被物化的,又该如何与系统博弈?

我们和几位咨询顾问聊了聊企业是如何在技术和资本的“加持”下一步步将工作者和消费者物化的,而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坏世界”中博弈?【本期嘉宾】狐狸 | 品牌咨询顾问,长期服务科技类品牌,曾在广告公司、内容公司工作小有耳 | 从事青年文化研究及市场营销咨询,长期服务内容产业与内容营销类客户Veronica | 为新兴消费品品牌的创始人及 CEO 提供市场营销顾问服务,曾在五百强企业工作【本期主播】Lisa | 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在工作者和消费者这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身份之下,我们似乎一直在经历着挣扎与阵痛。不论是“打工人”的自嘲,还是“摸鱼学”的盛行,都让人觉得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或价值这件事在今天是不合时宜的。在重大消费节日激情下单之后,我们又反复陷入一种自我拷问的虚无之中。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意义感和尊严?为什么我们在消费之后总是感到空虚和不满足?和几位近距离观察企业的咨询顾问对话之后,我们发现“数字基建”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模式,“资本运作”改变了市场的信任基础,“赢者通吃”创造了鱿鱼游戏一般的规则,而“消费主义”侵蚀了我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而纵然这是一个十足的“坏世界”,我们自己的空虚也是难辞其咎的——“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总是被接下来所欲求的东西贬低。”如何摆脱焦虑,如何与这个系统对抗?我们有一些“浪漫”的想法。“一个坏世界,就是人人明知故犯的世界。”我们总是期待有人把这个系统变好,自己就可以践行一种意义感和收益平衡的工作,然而事实上,改变这个系统是无比艰难的,而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面临艰难的选择。【收听指北】8:45 数字基建和每个人对自己的数据量化增加了可获得的数据量,互联网的数据追踪能力变强了15:21 相比科层制,互联网扁平化的制度看起来为“干实事”提供了更多可能,但赛马制度机制派生出了更多的问题,在赤裸的生存模式之下,只能持续地“自己卷自己”19:13 从“精耕细作”到“圈地运动”的范式变化,吞金兽和赢者通吃的模式,是一场“鱿鱼游戏”21:09 从囚徒困境反思赛马制度和长期主义的消失:更底层的逻辑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崩塌24:14 企业的生存和向善是互斥的吗?为什么为了生存可以让渡商业伦理的底线?25:29 中国的长视频平台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33:45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这个时代专业主义的丧失,不论个体还是企业的经验都失效了51:23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动改变的可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01:02:31 消费主义在制造一些假需求,但依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01:09:27 建立一套自我的价值判断系统,以抵抗社会的评价系统01:18:31 意义营销的滥用会导致那些没有真正被看到的、没有“商业价值”的东西被忽略01:20:32 作为消费者,我们怎么和这些不断创造出来的问题对抗,与充满焦虑和欲望的环境抗争?【延伸阅读】本期播客提到的书籍和文章许纪霖,《脉动中国: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上海三联书店,2021[英] 彼得·沃森,《虚无时代: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英]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现代性哲学+,《重磅首发!哈贝马斯2021年最新文章:重思数字化时代中公共领域的转型|“矫正错误的媒介结构是宪法的要求”》,2021【本期音乐】Moondog - Lament I, "Bird's Lament" (Instrumental)Mammal Hands - Boreal Forest【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Dec 16, 2021 • 1h 7min

编辑部闲谈:我们都是看过去的电视剧“下饭”的

经常看以前的电视剧下饭的我们,一起聊了聊自己的宝藏经典电视剧,电视剧曾经为我们带来的影响以及感觉电视剧“今不如昔”的原因。【本期嘉宾】阳少 | 历史剧爱好者小曾 | 幻想成为杉菜十年陈陈 | 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小孩【本期主播】青豆 | 爱看《武林外传》的问题青年主播【本期介绍】“额滴个神啊!”“我要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江同学你好,我是F班的袁湘琴。”……这些经典的电视剧台词你还记得吗?是否在你的回忆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曾经,电视剧陪伴过无数家庭的漫长岁月,见证了一代人的发展成长,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视与电视剧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即便到了现在,这些经典电视剧也依然让我们忍不住一再回看,工作日的午餐时间、深夜即将入睡的时刻,周末的放松时光……当熟悉的片头曲在耳边响起,我们不仅被带入到了精彩的剧情之中,更像是退回到了曾经的无忧岁月里。本期播客,我们聚集了几位经常看老电视剧下饭的朋友以及一些线上的听众朋友,聊了聊那些让自己百看不厌、视作珍宝的电视剧。我们从过去的电视剧为何这么香开始聊起,聊到这些电视剧在当年引发了怎样的文化影响,以及大家现在再去回看这些电视剧时是怎样的感受,为什么总会产生电视剧“今不如昔”的感觉?或许,让我们上头与迷恋的不止是电视剧,而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经典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稳的角落。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能瞥见一个个具体的人,在过去是如何生活。*本期播客是在MyClub App上进行的一次线上播客live活动,音频中涉及一些现场听众的讨论及分享,欢迎未来有更多朋友加入到我们的播客live活动中。【收听指北】04:43 虽然都是90后,但大家印象深刻的经典电视剧各不相同。12:57 听众分享:人物在90年代具有典型性的《编辑部的故事》,与曾经风靡中国的电视剧《渴望》。17:12 台湾偶像剧与韩剧带来的文化影响:穿着发型、职业选择、饮食文化与爱情幻想。24:47 北漂族的电视剧怀旧,是在烦闷的生活中寻找喘息的角落与来自过去的慰藉。28:35 过去的电视剧变成自媒体的宝矿,现在重新回看会感受到曾经的开放性。比起主角,现在回看会更加关注剧中配角的心理变化与成长过程。36:45 为什么对现在的电视剧失望?IP的谜之创新与脱离剧集本身的过度营销。39:32 十年后,我们会像怀念《家有儿女》一样谈论《隐秘的角落》吗?44:05 电视剧的悬浮感:脱离真实的生活场景,看不到令人信服的角色。49:28 听众分享:现在的电视剧,最大的变化可能是类型上的突破。52:03 互联网的“造梗”文化,让经典电视剧不断闪回到我们面前。54:21 “科技三定律”可能同样也适用于电视剧怀旧现象。【本期音乐】《会飞的心》-章鹏 《我爱我家》主题曲《我爱我家》、《家有儿女》片段混剪【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undefined
Dec 9, 2021 • 1h 16min

“元宇宙”会重蹈社交媒体的覆辙吗?我和科幻作者进行了一次思想实验

我们和科幻作家双翅目、科幻编辑浦岛,一起推演了“元宇宙”的可能性,以及在技术的宰制下,面对多重的现实,人又该如何建立自我的世界?【本期嘉宾】双翅目 | 科幻作家,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著有《公鸡王子》,《猞猁学派》。浦岛 | 科幻编辑。【本期介绍】自今年十月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后,元宇宙(Metaverse)成为了刷屏社交网络的第一大热词,不同圈层的人趋之若鹜,仿佛万物皆可“元宇宙”。然而“元宇宙”所指涉的未来似乎并不像大家热捧的那样美好,从 web 1.0 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权重被层层加码,互联网巨头是否会进一步占据人们的时间与金钱,悬置并遮蔽现实困境,让我们彻底进入“高科技,低生活”的时代? 作为从科幻小说《雪崩》中诞生的概念,“元宇宙”一词早已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推演,我们可以从文本中看到具体的期待和警示,以及人与技术,虚拟与现实的多维度关系。而科幻作品又能够为现实提供怎样的参考与对照呢? 带着这些担忧与困惑,Lisa 与科幻作家双翅目、科幻小说编辑浦岛,聊了聊元宇宙及其想象的可能。【收听指北】03:02 在人们对元宇宙的追捧中,科幻作家对于技术之于人的影响,是希望更多?还是警惕更多?11:26 怎么理解双翅目小说中“技术充满机会,精神只能趋之若鹜”这句话?17:55 国内新生代科幻作家,对“元宇宙”有过怎样的推演和畅想?24:37 在《前往未知之地》中,作者noc将“元宇宙”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推演出了元宇宙的三种未来:由巨头和政府把持的超级都市、充满了危险和诱惑的地下世界和无政府主义的人工群岛。31:49 当虚拟实境里的意识和现实中的人同时共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40:00 在一个“元宇宙”的世界,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又在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去处理多重的现实?52:21 刘慈欣在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的一个演讲中说:“从一个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是不是今天新一代的科幻小说家,对畅享宇宙中的星辰大海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01:02:50 科幻小说对于星辰大海的想象也是和殖民时代、二战和冷战密切相连的。当代社会暴露出了更多人类内部的问题,也影响了小说家对于技术的想象。01:08:08 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推演大都不一定是有效的,更重要是通过不同文本的对照,在多重的现实和选择中,去塑造自身的主体性。【Logo设计】Sam【后期制作】Unico【关于我们】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青年志Youthology」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