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undefined
4 snips
Apr 21, 2020 • 54min

04 从逼仄的生活中凌空而起:卡尔维诺的城市寓言 | 朱琺&黑伞

今年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马可瓦尔多》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这部并不那么知名的作品开启了卡尔维诺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 本期节目,我们和“卡尔维诺一生推”、小说家朱琺以及青年评论家、书评人黑伞一起聊了聊卡尔维诺的城市寓言,以及他作品中的童话性和游戏感。底层小工马可瓦尔多经历了哪些城市奇遇?他在城市里的“冒险”,是否与我们的城市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底层小工的形象与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中的贫穷现实主义有什么相通之处?从民间故事中汲取创作资源,对卡尔维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他是如何用荒诞、戏谑的手法来书写困苦状态下自由?这种自由如何体现卡尔维诺“轻盈”的美学观?以上问题都将在本期节目里一一解答。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朱琺,小说家。著有《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新书《安南怪谭》本月出版。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黑伞(陈嫣婧),青年评论家、书评人。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时间轴】 02:32 《马可瓦尔多》里小工的城市奇遇 04:50 疫情期间的空城和卡尔维诺的空城 07:11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轻盈美学” 14:37 为什么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不会觉得荒诞,读完后才会 24:07 卡尔维诺的“天才头颅”传说和智性倾向 27:20 民间故事是卡尔维诺重要的创作资源,与安吉拉•卡特、涩泽龙彦有何异同 32:51 朱琺的笔名正是来自《意大利童话》 36:48 王小波的创作受卡尔维诺影响 40:21 最开始,卡尔维诺被当做“进步作家”引进国内 45:07《马可瓦尔多》有着卡尔维诺早期的“肉感”和晚期的“骨感” 47:47卡尔维诺笔下拒绝被学科分类的博物与妖怪 50:12 卡尔维诺的游戏感:通过戏谑与荒诞表达自由 50:34 一种“例外”的自由:困苦的马可瓦尔多在逼仄城市生活中凌空而起 【节目中提到的书】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命运交叉的城堡》[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城堡》[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 《精怪故事集》[英]安吉拉·卡特 《幻想博物志》 [日]涩泽龙彦 【本期分享图书】 《宠儿》[美]托妮·莫里森 《人类砍头小史》[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undefined
Apr 14, 2020 • 48min

03 同人小说:粉丝不是“愚蠢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 | 郑熙青&吴畅畅

最近微博账号@亚非文学bot和@中东欧诗歌bot停更,事情的起因是有粉丝认为bot讽刺了他们的偶像。这两个bot平时主要翻译、分享一些小语种文学内容,以转发投稿为主。其中一篇投稿,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投稿人的微博名引起了肖战粉丝的不满,最后bot经不住粉丝的施压,被迫停更。其实二月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肖战粉丝大规模举报了一篇人物设定比较“边缘”的肖战同人文,导致全球最大同人文网站AO3被墙,这引起整个同人圈的抗议和反击。 饭圈的“执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饭圈思维的“出圈”对文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同人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同人小说怎样促使人们开放地表达自我和欲望? 为此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粉丝文化研究奠基之作《文本盗猎者》译者郑熙青,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一起聊聊饭圈文化和同人小说。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郑熙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本盗猎者》译者。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2:42 粉丝不是从小众走到大众,而是变得更加可见 03:48 举报在日常生活中趋于常规化 08:45 关于“圈地自萌”的问题 11:19 粉圈内部的细分是对微小不同的自恋,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14:53 《星际迷航》的例子:粉丝文化和性少数运动联系密切 18:45 《文本盗猎者》关于粉丝能动性的讨论:粉丝不是“愚蠢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 26:14 现实主义同人文和“高H”文 30:19 《下坠》中对跨性别认同的书写 32:20 “泥塑”是什么?是为了“开车”还是性别转换的思想实验? 34:00 同人小说对多元性别的描写,能否影响现实世界? 38:10 同人圈可能是第一个能让女性写性幻想、表达性态度的安全空间 39:00 粉丝对真人同人小说的不满、耽改剧成名演员摆脱标签和污名之路 43:11 饭圈用语的泛化是否是一种语言污染? 【本期名词解释】 耽美:耽美一词产自日本,原义为唯美主义。现在在中国的网络语境中,通常指女性写作、女性消费、女性欲望为旨归的男性同性爱情文本。 同人:用已经成型的流行叙事文本(例如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中的人物、设定衍生二次创作出来的文章及其他自主的创作。真人同人会运用现实中名人的公众形象,以此作为创作基础。 圈地自萌: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去打扰别人的同时也不希望被别人来打扰。 逆苏(泥塑):逆向玛丽苏。玛丽苏是一种鼓励女性读者和观众自我代入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文本,这个女性角色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喜爱和保护,与他们关系复杂,是文本情节的逻辑核心。逆苏就是将原本是男性的人物当作玛丽苏中的女主角来写。 高H:H是日语“変態(hentai)”的首字母缩写,后成为性行为的隐语,高H即指非常露骨详细的性行为描写。 孽力回馈:指遭恶毒的行为或恶毒的话反噬。 白嫖:粉圈术语。指什么事情都不为偶像做,包括买专辑,打榜投票,评论点赞等,只在网上浏览偶像图频、尤其是盗版的图频,但标榜自己是粉丝。 正主:经常用谐音写作“蒸煮”,是粉丝圈和同人圈中对明星本人的称呼。 【本期分享书单】 《论自由》约翰·穆勒 《城邦暴力团》张大春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undefined
Apr 7, 2020 • 45min

02 小镇青年文学:穷、丧、性苦闷?| 魏思孝&林潍克

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指出,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 可以肯定的是,小镇作家的写作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更丰富的表达。他们隐匿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之外,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并不生活在乡村。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现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魏思孝(代表作《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和上海文艺社编辑林潍克,一起聊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经验,以及小镇青年文学的创作特色和内部差异。小镇青年书写穷与丧,是自我放弃还是诚实面对?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在节目里,魏思孝回忆起了自己获奖后被朋友借钱的经历,林潍克则谈起了他作者的父亲在看到他的小说后默默流泪的故事。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青年小说家。著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等多部,长篇《余事勿取》近期出版。 林潍克,原创文学编辑,译者。编辑出版的代表作品有《万物停止生长时》《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纸上寻仙记》《嫉妒》等,现就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轴】 01:40 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吗 03:10 在朋友圈晒干农活的照片也是一种炫耀 05:50 小镇青年初到大城市感到困惑和窘迫,后来通过文学建立自信 07:43 为什么要关注张敦、赵志明、郑在欢、魏思孝这批小镇青年作家的作品 12:38 小镇青年文学:穷、丧、性苦闷 17:03 20多岁和30多岁,各有各的穷与丧 18:54 「在文学上我一无所避,如果我丑陋,那就写我丑陋的一面」 19:46 聊聊“屌丝知识分子写作” 26:31 文学对穷人友好,是一种「公平的艺术」 27:10 小镇青年的自传式写作经验: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咋样 28:17 以前借别人钱的魏思孝,出书后被人借钱 29:45 郑在欢的父亲读了他的小说后偷偷大哭 32:13 魏思孝为什么写那么多绑架女青年的情节 37:30 看小说里的人物过得惨,心里会产生慰藉吗 39:00 对崇高的消解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尊重 41:00 青年作家只靠出书很难养活自己 【节目中提到的书】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魏思孝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郑在欢 《万物停止生长时》赵志明 《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 《兽性大发的兔子》张敦 《嫉妒》张玲玲 《火车梦》丹尼斯·约翰逊 《断背山》安妮·普鲁 《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安妮·普鲁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undefined
Mar 30, 2020 • 57min

01 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在倒退?| 张莉&Alexwood

这是「跳岛FM」的第1期节目。 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和“别的女孩”主编、“别任性”电台主播Alexwood,从100+作家性别观调查聊到这个时代的性别意识。 男作家在性别问题上的反思,是否是一种政治正确?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雌雄同体”是文学创作最完美的状态吗?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念是否在倒退? 【时间轴】 03:24 张莉曾担心没有男作家愿意参加性别观调查 05:10 性别观的代际差异在男作家中更凸显 16:48 好的文学都是“雌雄同体”吗 18:26 艺术性和性别意识哪个更重要 22:11 文学的讲述方式由男性制定,女性一开始要模仿男人写作才会被认可 23:42 为什么2000年以后,女作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 27:17 女性写作这个概念本身已经难以避免被污名化、标签化 29:00 《水浒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厌女” 35:19 “女”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37:50 避开女性身份为什么成为女作家“趋利避害”的写作策略 40:13 消费主义与文学中的性别观有什么关系 41:26 中国当代女作家为什么不写生育、哺乳等主妇题材 43:35 大众把女主人公形象代入女作家本人,导致她们在写作上自我束缚 46:04 要从私密的、羞耻的部分去写,发明女性自己的语言 47:16 带有女性受害者思维的写作缺乏文学艺术品质 49:36 性别观是观察文学的重要角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 51:00 鲁迅的作品深具性别意识,是一个高级的标准 52:25 如今很多人的性别观反而不如100年前的男性知识分子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Alexwood,“别的女孩”主编,播客“别任性”主播。 【分享书单】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Kathi Weeks, The Problem with Work: Feminism, Marxism, Antiwork Politics, and Postwork Imaginaries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undefined
Mar 24, 2020 • 2min

3月31日,开始跳岛

欢迎来到「跳岛 FM」,这是一档文学主题播客,一份可以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 每周三更新,每期邀请作家、译者、书评人,围绕文学话题展开圆桌讨论。 你可以在「跳岛 FM」探寻作品诞生的起点,分享与碰撞文学灵感,研读热门作品解读文化现象,亲临全球文学现场。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