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k 100
向他人、自己和生活发问。2019年创刊。如果你和两个年轻女孩一样对生活充满疑惑,那就加入她们,一起用问号砸开世界吧!——某个爬虫网站说我们是“自我完善”类播客,反正现在关注的话,就算是第一批入股的老精神股东!等我们30岁生日可以来分蛋糕吃!
Latest episodes

Jan 16, 2022 • 59min
Epi.50 当我身处衡中,一切稀松平常
本期嘉宾为《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的作者杜萌。本期涉及许多朋友的人生,其中既有最负盛名的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有教育系统中的失意人。既是反思,也是辩护。教育,关乎政策制定,既是事理的广袤;关乎个人成长,也是情绪的纤细。「0:00-13:52」为什么外人觉得衡中很可怕?我恰恰是在那里感受到了自由「14:25-20:23」衡中的尖子并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聪明的,因为大家都足够努力了「20:48-35:27」教育能提供给我的,真的配得上我所遭受的苦难吗?「36:20-52:25 」“你想过反叛衡中吗?”——什么才叫反叛?「52:25-59:49」“待到革命成功时,一人一个女学生。”高考结束了,可原计划的“女学生”呢?BGM衡中校歌- 《衡中,我们起飞的地方》罗大佑 - 光阴的故事GALA - 追梦赤子心GAI周延 - 兰花草Bob Dylan - Forever Young陕西民歌 - 白马调本期拓展阅读中详细介绍了讨论精英教育的书目,可查阅公众号阅读正反双方主要观点。

Dec 23, 2021 • 1h 10min
Epi.49 是否要推翻重来我们长大的地方?
11月下旬,房屋改造综艺《梦想改造家》一期节目引发了一阵风波:来自北京的建筑师陶磊在为甘肃农民建造新房时,用价格低廉的红砖材料打造了一栋成本100余万的“清水砖房”,引发舆论哗然。涂色刷本意采访陶磊,但在造访其工作室后被婉拒。正在涂色刷懊恼之际,曾上过Ask100的丁字尺与他的建筑师朋友们打算聊聊这件事,于是涂色刷就带着一堆问题进入线上沙龙,由丁字尺“代陶磊接受采访”,开始了这期节目。(2:52)回顾梦想改造家事件 (14:20)使用红砖,陶磊的得与失 1.作为建筑土建材料的红砖,在地、易得、便宜。尤其是在甘肃农村,红砖几乎成为唯一可选择的土建材料。而以红砖传达建筑视觉效果的方案,也已被国内外大量运用。2.选择逻辑没有错,错在想法与现实环境的匹配上;人工费又太贵,最后视觉与成本双输。3.“成熟的设计师画出设计图后,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问题,而在北京的陶磊没有去设想甘肃农村的施工难度。”(22:50)商业化的综艺和设计过程的冲突 建筑师需要综艺扩大名气、成为明星建筑师;综艺需要制造社会矛盾来引爆舆论,追求效率的剪辑手法又删减了大量信息,以至于最终真实的设计过程被压缩和边缘化。在真正设计过程中,甲方和乙方间应是说服与被说服、教育与被教育的双向互动。丁字尺认为,陶磊一定也从西北老汉身上学到了很多,但综艺形式并不具备呈现建筑师的心理活动与漫长沟通的余裕。为了赶上综艺档期,施工留下了诸多不完美。赶工对于建筑师只是一次项目的遗憾,对于综艺只是一期节目的瑕疵,可对于户主却是一生居住体验的欠缺。(26:10)建筑师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这个房子从构成和手法来看是悦目的,但是当地施工水平和造价的客观限制,使它没有达到纯粹悦目的效果。不过,建筑师有权力去引领大众对于悦目的定义吗?(37:06)设计过程中允许建筑师多大程度上去表达自我? (57:56)丁字尺自白:不应该被轻易对待的建筑

Nov 28, 2021 • 50min
Epi.48 我们还可以怎么关心校园偷窥事件?
2021年11月5日,微博出现了 #网曝南京大学一男生偷窥女生上厕所# #南京大学偷窥男被罚400元后释放#等相关热搜,词条实时热度一度上亿。与此同时,另一篇曝光偷窥人正面照片的豆瓣帖子也被广泛转发。到微信推送发出的今天,这次恶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舆论震动,已经在校内校外渐渐平息。然而,近一月以来的各方讨论也好,校方最终决定也罢,是足够的了吗?我们认为还不够,所以有了这期播客。即便如此,恐怕依旧还不够;但我们希望,针对这样的事件,大家能够遗忘得缓慢一些。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00:00-10:08)警方接案出警的共有两次偷窥事件,偷窥者均为刘某某:10月11日,第一位受害女生报警;到10月25日,受害女生收到“因客观原因无法在法定期限作出处理”的通知。10月26日,第二位受害女生报警,刘某某被警方罚款400元。在10月11日监控所提供的信息上,官方最终通报与女生说法不一致:女生在校园表白墙发帖时表示,当日监控能够清晰辨认刘某某身份,而官方予以否认。那么,10月11日至25日的冷淡处理,到底是由于无法辨认身份还是其他原因所致?11月3日,数学系给出“初步处理意见",“院系初步处理意见”具体是什么?除了沿用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作出的400元罚款处理外,还有其他来自院系的处罚吗?二、学校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10:08-18:08)1.学校处理事件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高校对偷窥事件的反应趋于一致? 为什么南大会援引复旦对偷窥事件的警告处罚? 为什么高校更倾向于更保守、相对不严苛的处罚,而非更严格的处罚。(13:42) 在这种规章制度导向的价值观中,将会出现学生和学校逻辑的背离和不理解(15:21)三、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1.学校将偷窥事件定义为“校园安全问题”,淡化处理女性权益的问题 (18:08) 2.为什么普及着女性主义理论和视角的高校,自己却漠视方圆之内的女性事件?(29:25) 3.南大学生的标语上墙是大字报行为吗?“有大字报那味儿了。”是吗?(34:19) 什么叫做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南大学生的言论上墙不是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讨论总有大字报嫌疑?本期歌单:1.海朋森-新都人2.P.Murk 陈思江-人们有一口井3.Arcade Fire-Abraham's Daughter4.海朋森-我们这些晶莹剔透的模型5.Roy Orbison -Pretty Woman 参考文献:关于女性理论中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研究:[1]Kimberle Crenshaw.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关于行政机构同构化(Isomorphism)倾向的研究[2]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关于校园学生活动的研究:[3] Katherine Soojin Cho. (2020). Responding to Campus Racism: Analyzing Student Activism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UCLA.

Nov 8, 2021 • 1h 1min
Epi.47 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并不一定会达到的目标吗?
涂色刷十月结束隔离后,进入北京一家非虚构特稿写作公司实习。在这里,她了解了真正的媒体人如何看待新闻写作和媒体业,也开始和众多北漂青年一样,在庞大的城市地铁线中穿梭。生活好像一个残酷的作家,它的笔势变得陡峻,让人生一切苛刻而严肃的议题显现,铺一张空白的答卷让赤手空拳的人填写;而从前发生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性去发生了,成为可供追忆但无需怀念的日子。这一期以“小城青年初入京”的真诚心情,聊了下各自紧绷的精神世界。1.“许多记者有作家梦想。他们不仅想成为记者,还想成为作家。但是我没有。”(2:00) 2.媒体行业丧失公共性,从业者向文学性靠近。( 8:30)3.“并不确定是否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并不一定会达到的目标。”(16:50)4.“为什么公共讨论、市民运动最终都会沦为反对运动?”(10:55)5,“平等、社会性、重视个人的生活是我的价值观,但我后面才知道这是非常边缘的价值观。听众听了估计会觉得有点搞笑的程度。”(16:48)6.“哪儿都难取标题。一个人可以预判大众情绪吗?”(23:40)7.“情感是女性特有的特质吗?女性只需要沉溺于情感中吗?如何用理性去驾驭情感?”(32:38)9.“北京,激活了生活中最严肃和苛刻的议题。在一个看起来不太美好的城市,20岁出头,面临人生一切重要选择的拷问。”( 52:30)10.原来当时在南京郊区,身边人一起塑造了一种小动物式的生活氛围。(57:30)

Sep 16, 2021 • 44min
Epi. 46 谁说大学教授就一定不是民科?
几个月前有两则科普界的新闻,一是科学松鼠会等科普媒体的退圈风波,二是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的“推翻相对论”观点被报送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这两件事都有很强的荒诞色彩。好事之徒涂色刷找来了去德国攻读理论物理硕士的计算器,和去美国攻读天体物理博士的测量员(两个非常scientific的代号),想知道在自然科学的学徒眼中,怎么搞科普才能不翻车。欢迎关注公众号“Ask 100”查看文本内容,并加入社群与我们互动。「02:28」科学界的研究和网络热点的交集并不常见,尤其是科学松鼠会一事,似乎打破了科普和现实政治关系不大的普遍认知。对这件事,两位的第一反应是什么?「04:43」你们怎么定义“科普”?「07:31」两位有没有接触过令你们印象深刻的科普作品呢?「08:38」那我们在这里可能需要再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科学精神?「09:43」我去搜了一下测量员提到的第一推动丛书,发现它18 年的时候再版了。再版之后的封面设计得很好看,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说测量员是觉得丛书内容的选取吸引了他的注意,那么对我来说,我对这个领域并不是很熟悉,但由于它的装帧设计很好看,我也被它吸引了,进而我再去了解它的内容,可能就会对内容也产生兴趣。「14:40」如果我们空谈科学精神的话,听上去还是有点抽象。具体来说,你们觉得可以怎么样把科学精神更好地传播出去呢?「15:50」想起前几天阅读中科院物理所一个知乎回答时遇到的困难。那个回答发布了好几天了,但是关注者寥寥无几,我当时就怀着好奇心去通篇阅读了整个回答。然而要想理解它在讲什么,应该需要一定的先备知识,而由于我并不具备,到最后也没读明白。「18:20」“学着像科学工作者那样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口号。它可以作为一个自我激励的准则,但是很难指望每一个人都实时以此来鞭策警醒自己。你们觉得科普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有什么办法帮助公众去培养科学精神吗?「22:20」(笑)刚刚大家讨论到民科,之前科学松鼠会事件之中去攻击他们的网民,很大部分也是属于这种比较偏激的、难以听进他人意见的人,我觉得这可能是科普工作中会遇到的另外一个困难,而且出现概率还很大。两位觉得在科普工作中应该怎么去应付这种偏激的人比较好呢?「26:23」刚刚我们对“民科”以及部分偏激的人作了一些探讨。今天想聊的第二个事件,就是自称推翻了相对论的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显然这个观点的推出使得他迅速被归入民科队伍——你们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29:32」两位刚刚从专业角度解释了为什么“推翻相对论”是典型的民科措辞。但我觉得李子丰这件事之所以比一般的民科引起了更多声讨,和他本人的大学教授身份是相关的,公众会觉得,为什么大学教授也可以成为一个民科?「34:25」拆解因果关系的说法很有意思。会不会有具体的例子体现“有科学知识,没科学精神”的人还有一定影响力的情况呢?「40:01」测量员讲的局部的事实与更宏大的事实间的关系,对我个人也非常有启发。在录这期节目前,我虽然看到了两则新闻,但能看到的只是事件本身,它属于一个局部的事实,对于并非科研工作者的我而言,我可能只能局限于此处;但有赖于两位嘉宾今天的讨论,我听到了一些有关科学精神的更宏大的事实。希望我们都能慢慢地向科学精神靠近一些。

Aug 3, 2021 • 1h 10min
Epi. 45 从调查报道到科普漫画,十年媒体人的西天取经
欢迎关注公众号“Ask 100”查看文本内容,并加入社群与我们互动。当过九年深度报道调查记者,曾供职于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知名华语媒体的华蕾,曾经每日“腥风血雨”,和罪犯、性工作者、尸体打交道;然而现在她“金盆洗手”,歇业来到伦敦读宗教人类学硕士。想当记者并正在读人类学的涂色刷想知道,华蕾和自己时序刚好相反的人生故事是怎么展开的。「01:42 回想起来,喜欢当记者时那种满世界到处跑的工作状态吗?」 「03:53 所以确实经常会半夜接突发电话,晚上都不敢关机吗?」 「05:01 写报道的视角是“帮助弱势群体”,但如果受访者想进行更多私人接触,你觉得侵犯到了自己的边界——怎么化解这种矛盾呢?」 「06:57拒绝得多了之后,回想起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吗?」「07:58 采访太多社会边缘人物,自己的生活也被黑暗占据了,所以会觉得不适是吗?」「09:26 也许只有保持这样“变态的兴奋”,才能成为一个职业上更出色的记者?」「11:18 记者需要消化的内容密度似乎比其他职业高很多。在反常变态的环境里,到事故现场、和边缘人物接触,会使你感到紧张吗?」「14:04 暗访的时候怎么取得对方的信任呢?」「18:21 做调查报道,很可能会得罪人,有没有被网络暴力骂过?」「19:36 刚刚说到记者会尽量追求客观,你写作的时候也会追求把“我”隐藏起来吗?」「22:36 那后来怎么不做记者,而是转型当编辑了呢?」「23:31 所以转型当编辑,退隐到后台,是因为对自己的写作技术始终要求有创新?」「24:18 2017年之后,你离开了传统媒体去做漫画公众号,是想彻底换一条赛道吗?」「25:14 当记者的时候会带着崇高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够改变社会现实吗?」「26:32 我本科的时候上过一门课,老师曾经也是记者,她开头就说,2003-2013是中国新闻波澜壮阔的十年,但是十年结束之后,大家发现撞得头破血流也没有结果。我们一群大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上课,结果她开口就浇了一盆冷水。」「28:41 时代的波浪也打到了你的身上。」「29:51 所以你接受了时代的变化,让自己也开始新的生活。」「30:43 现在不写调查报道了,但你还是没有离开“媒体人”的身份。」「31:52 那回头看,当时怎么想到要来读宗教人类学硕士?」「32:32 真的吗?你现在后悔来学人类学了吗?」「35:51 记者和人打交道的方式和学术场上的交锋肯定很不一样。过去一年,你和我们这些一直在读书的人相比,是不是对学术体制有更多的反思?」「38:24 所以你会把这段学习当作人生的一个注脚,回国就会做回作为媒体人的那个自己?」「39:54 每次做不同的选题、接触不同的人,就会去恶补相关知识吗?」「41:08 那怎么去应对摄入过量信息后的疲惫感呢?」「42:00 每多接触一个选题,是不是就觉得自己的社会认知像拼图一样,越拼越多了?」「44:01 记者和人交流的需求和你的社恐属性不会很矛盾吗?」「45:03 我在做播客时也需要和很多陌生的受访者联系,在聊天之前常有些胆怯。所以我觉得自己也很社恐,很希望能够拥有一种根本无所谓、和谁都能随便聊的底气。」「47:02 当记者之后,是不是觉得自己成长得特别快,迅速变成了一个中国社会的老油条?」「48:04 现在再看到一些很夸张的社会新闻,你会见怪不怪吗?还是依旧会不平静?」「50:01 作为一个前调查记者,你喜欢自媒体这种新形式吗?」「50:29 现在你自己的漫画公号呈现的搞怪科普,和调查报道的调性很不一样,这种休闲搞笑的内容是对此前经历的社会黑暗面的疗愈吗?」「55:41 你说想做一些建设性的东西,可有的时候它们不会讨大众喜欢。」「59:11 做记者时的很多同行是不是都转型去做自媒体了?」「01:02:36 现在对回国之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期许?」「01:03:54 所以你想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打破严肃写作和商业内容的界限?」「01:06:01 今天的聊天让我觉得,你一直在以积极的方式去调适自己应对社会。」「01:07:25 那就期待你拍一个新片子出来!」

Jul 31, 2021 • 53min
Epi. 44 现代艺术沙龙(下):普通人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在这场多方参与的劫夺中,我们普通人可以获得什么?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sk 100”,接收更多信息,加入社群参与互动。0:40 「上期概要」1:28 「如何理解一些观念艺术和道德伦理的冲突?艺术创作者需要在乎道德标准吗?」17:02 「对于普通人来说,美术馆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没有看懂怎么办呢?」34:45 「大众如何欣赏某个具体的现代艺术作品?以草间弥生的波点南瓜为例。」

Jul 31, 2021 • 47min
Epi. 43 现代艺术沙龙(上):艺术品与商品的分界在哪里?
“艺术审慎地选择一种面目呈现,却往往在之后肆无忌惮地走向其他。”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sk 100”,接收更多信息,加入社群参与互动。1:28 「本期缘起」2:43 「“现代艺术”中的“艺术”是如何定义的?定义的权利来自谁?」8:43 「为什么谈“艺术史”的时候,基本上指的都是视觉艺术?」10:50 「艺术和商品的界限,在现代艺术中是否变得不那么明晰了呢?」17:42 「如果艺术圈外的一个人创造了一个观念/极简作品,该作品有可能被认为是艺术品吗?」26:50 「观念和形式在现代艺术创作者心目中孰轻孰重?」36:04 「古典的艺术形式现在仍有学徒,他们在当今世界是否会陷入困境?」

Jul 8, 2021 • 1h 25min
人间|命运之中的灵魂,信念之外的短歌(接上期)
本期主播:涂色刷 本期嘉宾:丁字尺本期内容上一期的播客中聊到了丁字尺如何与建筑结缘,本科阶段不知道何为好建筑的标准,又如何在新疆民居看到了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圆融建筑。本期节目中,涂色刷会深入他和建筑交互的个人精神世界,聊一聊当前作为建筑师在大都市上海的生活,以及他创作短歌、祷词和童书的尝试。播客提纲一、当前工作与未来打算0:30 「当前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30 「你对当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大致满意吗?工作和你上学时接触的内容相关性大吗?」12:40 「如何看待建筑师行业的加班现象?」16:10 「“确认了自己可以做一个好的建筑师,计划在35岁之前能够独立执业。”你是如何获得这种确信的呢?」19:26 「独立执业以后,有什么样的打算?」22:40 「独立建筑师更像创作者创作的权利。」二、建筑与文学,宗教与现代生活的张力24:38 「你在互联网上创作了很多短歌、小说等作品,你觉得这样的创作和设计一间建筑相比有什么异同?」32:50 「短歌、祷词和诗的异同分别是什么?」45:03 「能感觉到你的短歌和祷词中的宗教气息,你也在豆瓣上提过自己“有强烈的宗教倾向,但没有皈依任何一个系统化的宗教”,为什么选择向宗教靠近呢?」1:01:05 「关于童书:为什么你会想到要写一本童书?可以谈谈它的大致内容吗?」

Jul 2, 2021 • 1h 11min
Epi. 43 接纳建筑是自己的命运,在行动中获得信念
本期主播:涂色刷 本期嘉宾:丁字尺本期缘起:涂色刷:去年下半年,我偶然看到一位友邻转发了丁字尺的文章,讲自己作为建筑学研究生在新疆农村调研和实践的故事。作为一个内地城市汉族人,一个人类学的学徒,我对于新疆(遥远的、被神秘化的、多元的、广袤的),对于民居(风俗的、顽固的、不容于时代的、美丽的),对于建筑(和人有关的、实体的、坚固又脆弱的),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甚至到有些胆怯的地步:尽管它们对我来说如此未知,尽管我认为它们非常重要,我却不知该从何处开始发问。于是姑且默默关注了丁字尺的账号。后来,从那些日常动态所思所想中,我大胆推测他是乐于向我们这样懵懵懂懂的“外行好奇心人群”分享自己的思考的,所以就不妨先发问,好在我没有猜错。播客提纲:一、丁字尺如何与建筑结缘2:22 「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学建筑?」4:22 「可以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在建筑这一领域的具体经历吗?」8:33 「从求学到如今的九年里,有没有对选择建筑这门学科产生过怀疑和动摇?」11:32 「什么是“好的建筑”?」15:06 「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主要是你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你觉得课堂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二、丁字尺与传统民居19:10 「你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前往新疆,从此前你写下的一些文字看来,很多人对你的决定有所不解,那么你当时对这个选择的憧憬是什么呢?后来实现了吗?」23:56 「此前你在互联网上关于建筑的分享大多聚焦于在传统民居调研工作的经历,对于不太熟悉这个领域的人而言,你会怎么定义“民居”?」26:30 「现代城市人的住宅楼,也算民居吗?」30:57 「从大趋势看来,城市化和现代化吞没了大量的传统民居,你觉得在当下中国,传统民居还有可能和时代共存吗?如果不能,你自身是如何消化这一事实的呢?」三、传统民居在消亡,城市人将如何继续现代生活?37:06 「纯粹谈“美”的话,你认为(宏观来讲)传统民居比现代建筑美吗?建筑学上有比较通行的美学判断标准吗? 」51:30 「在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极速城市化建设让大多数聚居点(从特大城市到村庄)的建筑都变得面目全非,而人们也似乎对传统的建筑群有自发的怀念:我的证据是,残存的和仿造的传统建筑群(古镇、老街等等)几乎都被打造成了旅游热点,人们愿意以那些建筑为背景拍照留念。但当旅游结束,他们又要回到相对平凡的城市空间里去居住生活——你自己既有对民居的深入接触,也有在大城市生活的经历,上海的空间景观曾令你感到沮丧吗?如果有,你如何消化这种沮丧?」56:22 「最近看到你为《一住一万年》写的书评,里面提到你小时候曾幻想为自己打造居所,这种幻想还保留着吗?」57:17「这种理想在乡下仍有实现的可能,你想过到乡间长期生活吗?」四、乡村民居调研之后1:00:05 「在对广西几百个村落进行民居调研、在新疆农村进行三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你是否时常感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肩负的责任等超出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师?」1:01:48 「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的基础资料,将来会用于研究什么样的课题?」1:05:23 「不少人谈建筑时会说这个学科是“技术与人文的交叉”,技术过关应当是成为建筑师的必要前提,那么,把人文考量纳入工作是否只是个人兴趣选择?」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