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白播客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当下中国最有趣的谈话都是在私下进行的。《不明白播客》希望把有趣的谈话分享给世界各地的中文听众,在这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发出一点光亮和温度。这个播客是几位专业新闻记者联合发起的个人项目,不代表我们供职的机构。取名不明白是因为在这个魔幻的国度有太多不符合常理值得探究的事情。我们希望每周能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不设限制的讨论。欢迎收听、订阅和分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Oct 24, 2025 • 47min
蔡霞:我看四中全会和习近平的大清洗
10月20日至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自从9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决定四中全会召开时间之后,这场会议就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四中全会前,九名解放军上将被宣布开除党籍军籍,更进一步点燃了人们对于共产党权力内斗的想象。会后发布的四中全会公报中则显示,近60名中央委员及中央候补委员缺席了本次会议,而被确认开除党籍的14名中央委员及中央候补委员,也创下了历届全会之最。四中全会公报公布后,中央党校退休教授蔡霞为我们分析了此次召开的四中全会值得关注的细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中共高层缺席?如何解读近期发生的军队“大清洗”?军队清洗的逻辑是什么,谁在清洗谁,在四中全会中成为军委副主席的张升民又在其中充当何种角色?习近平还会一直连任下去吗?时间轴:01:39 四中全会公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06:16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惯例是如何定下来的?11:40 如何看待大量军队高层缺席四中全会?15:22 军队大清洗:习近平和张又侠的权力角力24:26 如何解读军委副主席张升民的上位?34:21 中国经济困局会影响习近平的执政合法性吗?38:01 透过四中全会的公报,习近平在担忧什么?40:31 习近平会迫于压力推出接班人吗?44:16 嘉宾推荐嘉宾推荐:《斯大林之死》阿尔曼多·伊安努奇《EP-175 成蕾:央视主播、泄露机密与国安监狱里的三年》成蕾《自由回忆录》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Oct 18, 2025 • 40min
【DC不明白节】蔡霞:习近平可能的终局是什么?
四中全会召开在即,包括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在内的9名军队高层被明确开除党籍、军籍,再次引发外界对中共权力内斗的想象。第二届不明白节上,从中共的九三大阅兵到军队反腐,蔡霞对习近平与中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做了详尽的分析:为什么说习近平与中共必有一斗,但不是恶斗?外界应该如何看待军队反腐?以及一个也许有十亿中国人都关心的话题:习近平可能的终局是什么?蔡霞于1992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共党建。2020年,她因为批评习近平被开除党籍。采访征集:不明白播客寻找正在中国AI和机器人行业工作和创业的人。在中国最受瞩目的行业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你们怎么看中国的AI/机器人的发展状况?怎么看AGI、AI safety和美国的竞争?你们的工作压力来自于什么?欢迎来信至bumingbaipod@gmail.com ,分享你们在AI、机器人行业工作的状态。注:本期节目录制于9月6日华盛顿不明白节。文字版:https://bit.ly/bmb-176-text时间轴:01:29 蔡霞对九三大阅兵的观看感受07:21 习近平与中共必有一斗,但不是恶斗?12:50 党和军队的关系:党指挥枪还是枪压着党?15:17 中共对国内民众的管控正在松动24:37 习近平上台12年,为何今天才被党内视作威胁?27:53 党内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和影响力来反对习近平?34:42 习近平会接受“体面下台”的选择吗?36:31 是什么在驱动习近平的行为?相关链接:EP-020 蔡霞:我为什么对中共绝望?EP-105 蔡霞:习近平接下来五年要做什么?EP-162 吴国光:习近平失去权力了吗?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Oct 11, 2025 • 1h 1min
成蕾:央视主播、泄露机密与国安监狱里的三年
今年6月上旬,曾被中国关押三年的澳大利亚华裔记者成蕾出版了新书《自由回忆录》,首次完整讲述了她被国家安全部门调查、被控“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机密”罪,并被判刑两年十一个月的全过程。她用细腻、感性和悲悯的笔触记录了这段残酷不堪回首的经历,也展现了个人如何在国家机器面前保持人的尊严和独立。成蕾1975年出生于湖南岳阳,10岁移民澳大利亚,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002年,他在中国开启了记者生涯,在中央电视台、美国的CNBC电视台做财经记者和主持人,报道中国的商业和经济。2020年8月,成蕾在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英语频道)工作期间被国家安全部门带走调查,她被单独关押和反复审讯长达三年零两个月,直到2023年10月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外交努力下获释。成蕾为何被关押?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和被监禁的日子,她都经历了什么?国安部门掌控下的监狱是什么样的?从新闻主播到监狱里的“21003”号犯人,她如何面对巨大的人生落差?案件前后,她如何理解中国的新闻和法律环境?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如何处理面对中国的复杂情感?文字版:https://bit.ly/bmb-175-text大家可以在季风书园官网买到成蕾新书《自由回忆录》:https://jfbooks.org/products/9781460717912时间轴:01:40 被国家安全局找上门之前,成蕾的生活是什么样的?05:01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日子如何度过?11:37 被调查的理由:七分钟,一句话15:08 被国安案件伤害的友谊,如何面对曾经好友?19:26 从坚信自己无罪,到慢慢内化“我有罪”22:50 拘留所的环境、食物与友谊31:30 “囚犯有多少是间谍,而不是国际关系动荡的附带损害?”33:26 案件之后,成蕾的身份认同发生变化了吗?39:30 成蕾还想回到中国吗?44:22 在央视做财经主播时,如何理解中国的新闻环境和法律环境?48:36 书的结尾:“我希望读者能区分中国、中国人和中共”51:22 出狱两周年,成蕾的生活状态如何?57:21 书籍推荐,以及“希望能收到监狱室友的消息”嘉宾推荐: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细菌与钢铁》安东尼·多尔《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相关链接:《Cheng Lei:A Memoir of Freedom》《Cheng Lei's story: China's horrific, ultra-secret prison facilities exposed》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1 snips
Oct 5, 2025 • 60min
硅谷也要996,美国的“中国焦虑”揭示了什么?
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之后,美国和硅谷充满了关于中国如何厉害的言论。硅谷对中国科技的看法从单纯的看不起和戒备,转向羡慕、嫉妒和好奇。本期节目的嘉宾Afra曾在硅谷工作,现在写一个Substack Newsletter叫Concurrent,她的写作主题聚焦中美两国的科技与文化生态。这期节目,我们并不寻求中美竞争的答案。Afra是如何感受到硅谷的“中国焦虑”这一现象的?当硅谷的科技精英们表达羡慕的时候,羡慕的是什么?这种羡慕是否高估了中国的技术突破与需求错配的矛盾?硅谷对中国科技发展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美国精英感到失落?当硅谷开始学习中国的996工作制,有哪些需要警惕的地方?我们还谈论了中美AI生态的不同,以及最近在硅谷和美国流行的一些关于中美竞争的书籍和论调。文字版:https://bit.ly/bmb-174-text时间轴:02:21 硅谷的“中国焦虑”是如何出现的?06:56 为什么以前没有出现大规模地对中国的羡慕?08:38 当硅谷工程师说羡慕中国,羡慕的是什么?12:47 “中国靠抄袭”和“中国赢麻了”,为什么两极化的叙事在美国如此有市场?19:11 美国知识精英的巨大失落:美国发明的东西在中国被广泛应用起来20:21 理想主义和产业落实,不同侧重如何影响了中美两国的科技发展路径?23:32 美国意识到“水面下的冰山”有多大了吗?28:17 如何理解中国AI大模型选择开源,而美国的AI大模型大多都是闭源的?32:57 内需不足、失业、依赖补贴和产能过剩,美国是否高估了中国的技术突破与需求错配的矛盾?38:54 硅谷真的羡慕中国政府强力资源调配的能力吗?42:30 律师治国和工程师治国的说法,可以解释中美竞争态势吗?45:37 硅谷开始学习中国的996工作制度,“硅谷最早就学习坏的东西!”47:47 最不想要政府来管的一帮人,为什么会羡慕中国极权治理模式?51:41 如果可以重写对中国的叙事帮助美国读者理解中国,Afra会如何做?嘉宾推荐:Dan Wang《Breakneck》墨磊宁《中文打字机》Kerry Brown《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相关链接:Concurrent:https://afraw.substack.comEP-166 许成钢:中美科技竞争,中国要赢了吗?EP-155 李厚辰: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 snips
Oct 1, 2025 • 50min
【DC不明白节】Robert Daly:万一中国赢了——如何更现实地看待中美竞争?
Robert Daly戴博在美中关系领域已经工作了将近 40 年,其中有 12 年是在中国。他做过美国驻华外交官,教过中文,出演过90年代最火的电视剧之一《北京人在纽约》,后来长期研究美中关系。作为美中关系变化的亲历者,戴博对两国的基本感受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认为必须用“新冷战”框架理解当下中美关系?如何看待美国近年的对华政策?在新冷战背景下,对美国现实的悲观情绪和对中国科技的过度夸赞,会如何影响两国的政策?作为一位“非鹰派”的分析者,在愈发封闭与对立的氛围下,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文字版:https://bit.ly/bmb-173-text时间轴:00:00 intro01:17 作为中美关系变化的亲历者,戴博对美国和中国的基本感受如何变化?06:22 这是新冷战吗?新冷战是关于什么的竞争?10:37 对美国现状的悲观论调如何影响对华政策的制定?18:20 北京方面会如何利用美国社会的悲观情绪?20:16 如何看待外界对中国科技业的无限夸赞?24:52 现场提问:反对美国当下的威权主义倾向是否也是为打败专制的共产中国而努力?26:53 美国对华政策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30:35 现场提问:对美国制度的韧性是否太低估了?32:27 现场提问:如何看待一边批判共产党、一边支持川普的人?34:51 现场提问:特朗普上台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6:41 如何看待“是川普的第一个任期让美国对中共的威胁有了比较清醒的认知”39:04 中国政权的致命弱点是什么?39:58 是否在中国观察到任何民间自治痕迹?41:57 现场提问:在中国听到的“满意论”是真心话还是出于客气?43:12 哪吒、霸王茶姬、labubu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了?47:35 作为非鹰派的中国政策专家,目前工作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相关链接:EP-166 许成钢:中美科技竞争,中国要赢了吗?EP-155 李厚辰: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0 snips
Sep 27, 2025 • 1h 11min
人们为什么怀念“经济上行期的美”?
今年,“经济上行期的美”忽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语。据新榜统计,“千禧年”、“经济上行的美”等怀旧主题标签在中国互联网获得超百亿次的浏览量。怀旧的方向有很多,从街头时尚、流行文化、毕业拿工作offer拿到手软、到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当然,千禧年后的中国社会并不完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人被时代落下,也有很多人被铁拳蹂躏。今天流行的“经济上行的美”,或许并不能完整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但无论是真实的回忆,还是事后的想象,它都承载着某种集体情绪。我们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城市和不同行业的人来谈论这个话题,Ta们眼中的“经济上行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经济上行期的社会氛围如何影响了Ta们的工作、生活和对未来的想象?当一切过去,Ta们打算如何应对经济下行期的生活?除了怀念,在本期节目,Ta们也反思了当时只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经济上行期”不仅关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更关乎社会氛围、价值观念与个体命运。当增长的“止痛药”消失,隐藏的问题重新显现,我们对“过去的美好”的怀念,也成为理解当下的重要线索。文字版:https://bit.ly/bmb-172-text时间轴:02:12 韦先生的经济上行期记忆:非主流发型、《无间道》、《刺客信条》07:35 经济上行期的结束:从刚毕业时很快买房买车,到找工作困难11:30 他怀恋的韩寒和一个充满批判的时代16:17 如何度过经济下行期?18:22 Cora的北京记忆:个体小店、夜市经济,“特别朴素,又特别有生机”23:26 清理“低端人口”带来的不安全感29:26 承认对经济上行期的想象不完美,但珍视“个体可以发光”的社会氛围31:38 余先生:29岁,从上海大厂辞职,现居柏林33:23一场大厂高管的同志婚礼:“好像只要挣够了钱,就能无视社会与政治的规则”39:41 对经济上行期的反思:以为赚钱是最重要的43:48 大厂也要过“紧日子”,高薪、团建、年终奖一去不复返47:30 林女士:70后,“人生每一步都是贴着时代走的”48:36 毕业即多份offer,工资年年上涨,消费乐观51:49 2011年辞职创业,从未想过经济下行的可能55:38 “2019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会是往后十年最好的一年”58:08 疫情期间的挣扎:从积极应对到黯然离场01:06:43 两代人的对比:以前想要自由,现在想要编制相关链接: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EP-157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ep 24, 2025 • 36min
【DC不明白节】王男栿:《流氓燕》之后,中国公民社会的坍塌与可能
今年不明白节,我们放映了王男栿导演的纪录片《流氓燕》,这部拍摄于2013年的片子记录了“海南校长嫖宿幼女案”后,叶海燕、王宇律师等公民行动者的抗争,以及当年公民社会的景象。时隔12年,片中每一个人物的人生都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坍塌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和王男栿导演一起回望了中国公民社会活跃的历史,当年拍摄过程中惊心动魄的时刻,《流氓燕》的诞生和当年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必然联系?“围观改变中国”的可能性是如何被磨灭的?这部影片如何影响了王男栿的创作生涯?她如何面对拍摄中的灰心、愤怒和恐惧时刻?在万籁俱寂的年代,我们如何才能战胜恐惧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字版:https://bit.ly/bmb-171-textps:本期开头播放的是《流氓燕》片段,大家也可以到YouTube收看视频版本。时间轴:00:00 《流氓燕》片段01:25 当年为什么拍这个电影?时隔12年再看电影是什么感受?04:44《流氓燕》的诞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必然联系?06:54 叶海燕、王宇、以及她们的孩子后来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13:25 一个初心是改变现实的纪录片导演,面对现实有没有灰心的时刻?16:02 未来还会拍摄中国议题吗?17:50 现场提问:全民监控越来越普遍,如何自处或济世?21:34 当年的footage(录像带)是如何带出中国的?23:27 恐惧、冲击和愤怒也是做出片子的动力27:12 观众提问:片子的遗憾、中国的改善之处、如何启蒙大多数30:33 观众提问:如何消解面对公权力的恐惧?相关链接《EP-122 王男栿:我如何看待美国的民主?》《流氓燕》(又名《海南之后》)Hooligan Sparrow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Sep 19, 2025 • 54min
从上海到华盛顿:季风书园与中国公民社会的覆灭与新生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一家书店的命运?去年9月,季风书园在华盛顿开业,唤醒了许多人对上海季风的记忆。成立于1997年的季风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独立书店之一,巅峰时曾有8间店。2018年,季风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被迫关闭,书店的负责人于淼经历了283天的漫长告别、冲突与压力。这不仅是一个人和一间书店的故事,季风书园在中国近二十年的起伏,折射出中国公民社会的命运。本期节目,我们请于淼讲述了他从上海到华盛顿的经历: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政府容纳不下一间书店的存在?季风闭店之后,他和家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代价? 6年之后,他为什么有勇气在美国重开季风?开业一年,在热闹的讲座、络绎不绝的媒体采访和拥挤的人潮背后,书店的经营状况究竟如何?海外离散社群能托起一家独立书店吗?文字版:https://bit.ly/bmb-170-text时间轴:01:17 上海季风书园被迫关闭前的漫长告别、对抗和冲突07:12 为什么一个如此强大的政府容不下一间书店的存在?08:18 于淼的闭店演讲:巨大伤疤里的无知和荒谬12:03 失去国内活动空间、于淼赴美留学、妻子回国探亲被边控17:00 在美国重开季风的动力源自哪里?20:22 为什么是华盛顿?24:29 过去一年,于淼印象深刻的读者28:30 揭秘过去一年最畅销的五本书!31:59 书店的财务与经营状况35:41 已经做了80多场活动!接下来还有华语影展43:08 来自上海的照片和读者留言装饰了DC季风:怀旧还是新生?47:46 于淼心目中的“跨越伤疤”时刻是什么样的?48:58 嘉宾推荐书与电影53:10 上海季风的最后两日,全场合唱《友谊地久天长》相关链接:季风官网,欢迎报名影展与购书:jfbooks.org《季风书园的最后两天》:https://youtu.be/mnBt59s3uXY?si=2_VluyIdC35Dd9Ag季风书园的讲座与播客:https://youtube.com/channel/UCGOYsM0GJXbdrRydvXLl8vQ?si=L78SkrUjuamL2Lfi嘉宾推荐:德博拉·陶克海默(Deborah Tuerkheimer):《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李一凡:《杀马特我爱你》余心妍:《埃塞俄比亚制造》(Made in Ethiopia )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10 snips
Sep 11, 2025 • 1h 8min
【DC不明白节】查建英:我为何要自绝于人民、精英与妈宝男
这是第二届不明白节特辑的第一集。嘉宾查建英是文革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80年代,她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上学,1986年,查建英回到中国,但很快,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八十年代终结在广场的坦克之下,查建英以决裂的姿态离开了中国。然而,她和中国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此后,她一次次回到中国,她以作家的身份观察中国的变迁。过去,她因为《弄潮儿》、《中国波普》、《八十年代访谈录》等书籍为人所知。最近,查建英发表了新的文章《火车:铁路旅行、流亡和生存的中国家族史》,文章描述国家暴力之下的家族命运故事。我们从她的新作《火车》谈起,她为什么选取“火车”作为意象贯穿家族史写作?她为什么选择“跳下火车”和“自绝于人民”?经历了文革、六四、新冠疫情之后,她如何看待自己和国家的关系、又如何思考”中国情结”这个问题?文字版:https://bit.ly/bmb-169-text时间轴:01:47 查建英的扒火车往事,《火车》一文的缘起与“火车”的含义04:35 家族命运的开端:留法十年的外公1929年被“骗”回了中国12:30 Dongsheng阿姨:从目睹文革中的父母悲剧,到支持镇压天安门18:11 家族里的人如何看待哥哥查建国:因组建中国民主党被判刑9年21:19 “跳火车”的选择: “自绝于人民”,不被爱国话语绑架30:03 六四之后的幻灭、改国籍的过程、疫情记忆37:51 查建英对精英的失望41:03 谈写作:《国家公敌》和《国家公仆》,如何写熟悉的人?48:17 观众提问:家人还在国内,如何不审查自己?49:24 查建英吐槽妈宝男56:04 如何看待导师夏志清40年前的话:“太关注中国是一种局限”相关链接:《Trains: A Chinese Family History of Railway Journeys, Exile, and Survival》《China’s Bizarre Program to Keep Activists in Check》《国家公敌》(Enemy of the State)《国家公仆》(Servant of the State)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 snips
Sep 7, 2025 • 57min
老安:一个意大利人对中国气呼呼的爱
1981年,意大利青年老安第一次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当时的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1986年起,老安在香港和北京为意大利公司工作。1999年,他决定辞职,成为一名独立影像人,从此在中国有了更多奇妙的体验,其中最被称道的一件事是,他拍下过王小波生前唯一的访谈纪录片。过去四十年,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大量外国人来了又走了。老安留在了这里,他在中国结婚,有了两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孩子。他在中国旅行、摄影、生活,伴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全球化与经济腾飞,老安目睹了“无数旧规则瓦解、新规则尚未建立”的混乱时刻,和那些混乱里独特的美感与残酷。如今,老安是一个有中国绿卡的意大利人,他的新书《气呼呼的小词典》记录了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的日常与荒诞。他在中国有过哪些疯狂往事?他的旅游、摄影和生活里有哪些“中国特色”?四十多年来,他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作为一个仍然留在中国的外国人,他又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文字版:https://bit.ly/bmb-168-text时间轴:01:47 袁莉和老安是老朋友03:17 老安差点以为书无法出版,“路全被堵死了,旁边突然窜出来一条路”05:05 从“气呼呼”到“没那么气呼呼”,老安的观念变化06:17 1978年,老安为什么决定学中文?09:59 老安对80年代中国的印象14:08 在外国人需要“旅行证”的年代,老安“混”进了三亚18:11 老安辞掉高薪工作,决定去做独立影像人21:13 老安关于宋庄的纪录片《五+五》23:29 老安的中国开车往事:开过出租、吓吐过朋友28:54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驾校”32:06 中国的城镇化:同质化、艰难与残酷36:08 ”稀有动物“、外宾、鬼子、老外40:10 2023年,老安回到意大利,街上“全是中国的生意”44:57 中国的形象越来越差,老安为什么还住在中国?45:59 即使拿到中国绿卡,生活仍有不便之处51:18 老安会觉得过去的中国更有意思吗?54:08 《气呼呼的小词典》里,被审查的词条写了什么?相关链接:老安《气呼呼的小词典》老安《稍息》王小波纪录片播客提到的宋庄纪录片《五+五》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