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者的創業筆記
✍️真實的創作心法
🍄真誠的個人品牌
🧠助人的知識變現
🌝決不唬爛的自我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atest episodes

Mar 11, 2022 • 5min
Ep.19 日更,真的有必要嗎?
日更,到底對創作者是好還是壞?真的有必要這麼做嗎?
這主題其實我在90天不間斷日更部落格時,就回答過了,甚至將優點與缺點各分成一篇(連結放文末)
但經過這幾個月,我重新思考日更這件事,得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就是
日更,是對創作者來說,最棒的一件事
我以前認為,日更應該是階段性任務,也就是當你能創作無礙時,就不需要依賴日更了
但我現在覺得,日更就像是創作者的火車頭,他會帶動很多事情的發生,不管是在什麼階段的創作者,都該嘗試日更,或者是間接性日更
什麼是創作的火車頭呢?
日更,需要大量的題材,所以你的創作雷達幾乎是24小時開啟,你會把很多原本是被動吸收的事情,轉換成主動;
像是閱讀、聽Podcast、看Youtube,如果你創作雷達沒有開啟時,那很多內容就船過水無痕,你只會在內心點點頭,但他們不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而主動吸收,就是你會一直找尋能夠創作的題材,你可能聽到一段話,就會反覆思索這跟你主題中有沒有契合的部分,能否用其延伸成一篇作品
這就是:啟發式輸入
國外稱這種吸收為inspirational consume,啟發式輸入
也就是你不用再去煩惱怎麼畫線做筆記,死記那些知識,一旦你的輸入是具有啟發性的時候,他們在你腦中住下來的機率,就會巨幅上升
這不是就每個學習者,夢寐以求的狀態嗎?
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優點而已,對我來說,還有一拖拉庫的好處,不管是內心還是實體層面都是
身為創作者,我強烈建議你,嘗試日更,或是間接性日更
之前的文章:
優缺點分析|部落格日更,真的有必要嗎?(優點篇)
優缺點分析|部落格日更,真的有必要嗎?(缺點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10, 2022 • 6min
Ep. 18 不是說好自媒體創業,幹嘛聊這麼多自我成長?
欸,早安傑森,你明明是談自媒體創業,為什麼寫了很多自我成長的東西?
因為任何事情的完成,拆解到最底層,剩下的就是兩個要素:知道如何做跟實際去做
說得文雅一點就是知識與執行;
而我談的自我成長,很大篇幅都是在解決「執行面」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篇幅談?
不是因為我愛談(或許有一點),是因為,執行不力,曾經也是我面臨的一大難題,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心力去找到解決方法,讓自己盡可能心手合一,並在面臨多重任務時避免焦慮,不迷失在忙碌中
幾年前,你要我一天產出一篇文章,並轉換成Podcast跟影片,我可能連想都不敢想,會覺得這是瘋子才做的事情
但現在,當我決定要把早安傑森這品牌做起來後,我就去想,有哪些習慣,將引導我走向成功的路上,最後發現,最好的習慣就是每天創作與發佈
這件事,過去很多人都做到了,所以,我也肯定做得到
當你對自己的執行力有信心時,你就可以專注在找方法,或任何能夠借力使力的機會
執行力,可以讓你讀了很多道理,也過好這一生;
我知道你有時候就是會三天捕魚,一年曬網,然後曬一曬不甘心,又起來捕魚,結果補了幾天又曬了一整年
我真的懂,過去的我,也經歷過同樣的感受(那真的很糟)
所以我會繼續分享一些我研究或經歷過,真正可行的解決方案,讓這些方案幫助你,讓你能無礙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漸漸地往目標接近
對我來說,這些是很有價值的內容;
當然啦,如果你覺得自我成長都很廢話,實在不想看,也歡迎回信給我,Maybe,我會考慮減少他們篇幅的佔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9, 2022 • 7min
Ep.17 為什麼你常會寫不出東西?
對任何創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Writer block了吧!
回想看看,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你下定決心要開始常發布文章,但當你坐在電腦前,那片白皙的螢幕,就跟你腦內的畫面一樣,一片空白
平常的文思泉湧全都快閃消失,只留下放空的你,完全該不知道寫些什麼,於是你想…等我有靈感再寫吧
這一等,可能又過去了一個月…甚至更久
這是我自己曾有過的體驗,我知道那有多難受,明知道自己該創作,要產內容,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總是被Writer block擋在門外
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週更、日更,難道他們就比較聰明嗎?
其實不是,你跟他們最大的差距,在於:靈感管理
如果你認真關注過自己的靈感,會發現,靈感通常不會在你努力想的時候出現,反之,他們會在你沒特別用腦時湧現,像是散步、沖澡,或是熱Pizza等微波爐叮一聲的時候
相較於專注,這是你腦子比較發散的時刻
所以,你要特別注意這些時刻,並確保這些時刻,你的腦子是發散的,不要在沖澡時聽有聲書,也不要在散步時聽Podcast
只要你平時都有慣性輸入,靈感,就會在這時候不請自來
而你要做的,就是把他們馬上記錄下來,記住,是馬上,存在一個固定保存靈感的地方,像是Google Keeps、Notion或你寫文章的草稿區都行(盡量存數位,實體很難保存與同步)
我有過很多次沒有馬上紀錄,想說晚點再寫的經驗,結果他們就再也沒出現了,或是再怎麼努力,還是只想得出70%當時靈感的原貌,那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那洗澡時怎麼辦?我會確保自己一直想著他,暫時不想別的事情,直到我把它完整記錄在草稿中
一但有了靈感管理,你就不需要每次都從頭發想該寫些什麼,只要專注去想,該怎麼把這思想,用屬於你的方式表達出來
發想靈感跟書寫內容,用腦方法截然不同,如果你每次都嘗試一次用兩種腦,那肯定會遇到不管用的時候,Writer block就會在這種時候趁虛而入
希望你也能掌握靈感管理的方法,之後就能跟馬力歐一樣,用頭把Writer block頂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9, 2022 • 4min
Ep.16 帕金森定律
「我好忙!」
「我真的沒時間!」
「如果我有個完整的空擋,我就能完成更多事!」
對上述的句子熟悉嗎?
如果你中招了,那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看的。
不瞞你說,我也是中招的那位,我不是個很常喊忙的人,但我常常會想,如果我有更多時間的話,就能做到更多
但事實是這樣嗎?我發現不全然是,有時候時間越少,我反而能完成更多
在管理學中,有個有趣的定律,叫做帕金森定律,跟帕金森氏症無關,只是提出這定律的人也叫做帕金森
它的原理就是: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
在工作能夠完成的時限內,工作量會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時間都被填充為止
有點饒舌,但翻譯成對我們有意義的意思就是:當你給任務多少時間,你就會花多少時間來完成它
暑假作業你可以花一整個暑假完成,但如果明天就要開學了,你就可以在一天內搞定
有時候只能工作兩小時的時候,比我可以工作一整天,完成的還多;
這是為什麼呢?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我們要控制的從來都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我們的注意力
特別當你是腦力工作者的時候,可使用時間的長短,更是極不重要,你能夠專注多少時間,才是真正影響你進度的關鍵
而有限制的時間,會加深注意力集中的強度
就像黑鏡編劇的那句幽默名句:
「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不要幻想自己坐在星巴克,悠哉地花一整天寫一篇文章
反之,按下你的番茄鐘,讓自己在25分鐘內快速衝刺,一次又一次完成後,你可能也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6, 2022 • 8min
Ep.15 到底是長文好,還是短文好?
你一定聽過一個說法,如果要拼SEO並獲得搜尋排名,就一定要寫長文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數據上來看,的確是這樣,根據統計,搜尋排行在前三名位置的文字數量,大約落在2,000字左右的英文字
我以前也只寫長文,覺得寫在臉書的短文,沒有什麼累積性,且時效很短
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長文都大於短文
另外,寫長文,還有幾個很重要的優勢:
實力展現
一是實力展現,一個主題能寫到2,000字、2萬字,甚至到出一本書,那就代表著你對這主題的垂直理解夠深刻,才有辦法寫這麼多,有時候一篇長文代表作,就可以帶給你源源不絕的機會
Proof of Work
二是Proof of work,這其實是加密貨幣的用語,但拿來這裡用也挺恰當
每當你產出長文時,別人下意識地會感覺:「哇…這花了很多時間寫吧!」
像我看到一些有料的超長文時,都會很佩服,只要你寫到讓同行都忍不住佩服,那好事肯定很快就會發生
容易被分享
三是更容易被分享,咦,不是短文更易讀,更容易分享嗎?其實長文被分享的機率更高,有時候,讀者會先分享,之後找時間看,另外,分享一篇長文,會讓讀者有「沾到光」的感覺,他的自我認同感會提高
「嘿嘿,各位朋友們,看看我都在讀些什麼厲害的東西吧」
那該怎麼產出長文呢?
如果你就是沒辦法一次寫那麼長的文章,可以先把文章架構好,包含核心思想、主標、副標先一次想好,之後在各個段落分開寫
你甚至可以把這些章節,先當短文發布,之後再把文章完整拼湊起來,進而成就一篇巨大的文章
咦,那早安傑森最近怎麼開始寫臉書短文呢?
雖然長文比短文更好,但回到最底層來想,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價值給讀者,一但想通這點,那其實篇幅就不是我在意的重點,長短皆宜
再來是這些內容,很常回過頭幫助到我自己,所以說這種利人利己的事情,不做真的是棒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6, 2022 • 5min
Ep.14 內容創作者的基本功
前幾天聽了于為暢的暢學宇宙Podcast;
那一集的標題叫做:「什麼才是基本功,又該如何練好?」
老實說,是個一點也不吸睛的標題,他主軸在談
「創作者」的基本功是什麼?
而暢哥總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功夫—知識萃取
什麼是知識萃取?
也就是你吸收任何資訊後,經過你身體,轉換出新內容的能力
有點饒口,我直接舉例,就像我聽完這集Podcast後,將其轉換成這篇文章,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知識萃取,只要能不斷重複完成這件事,就是在訓練創作者的基本功
就這樣?這麼無聊?
對,基本功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但只要你肯下功夫練,帶來的回報將巨大到不可思議
其實叫知識萃取,會讓人有必須要萃取出精華的錯覺,但這過程不僅限於節錄精華,而是任何從你身上反彈出的內容,都可以是一種練習
有一句話叫做,拿著鐵鎚的人,看世界都是釘子;而身為創作者,你就該拿著你屬於你主題的槌子,無論什麼資訊來,你都可以跟你主題做連結,反彈出對應的內容
我以前在保險業工作時,當時的處經理就有這種神力,他無論碰上什麼天南地北的鬼東西,都可以扯回保險,而且扯的有模有樣
這真的是創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當你越練習,你腦中的神經元就會產生更多的連結,讓你將陌生的知識點串接,產生全新的內容,慢慢的,你就會像武俠小說裡的大師一樣,信手捻來都是招,此時無招勝有招
你就再也不會為寫不出內容煩惱了
在這個時代,資訊取之不盡,但唯有從你身上折射出的內容,他才是屬於你的知識
歡迎各位一起馬步蹲好蹲滿,狂練基本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3, 2022 • 6min
Ep.13 3個關於生產力提升的想法(保證不是老梗)
Productivity,這幾年來變成一個很夯的字眼,甚至有一整套的書系都圍繞著他
我自己也曾很著迷於提高生產力這件事,今天就來談一談,關於生產力提升的3個好點子
勇敢Say No
我發現,最強的生產力原則,不是做越來越多的事,而是說越來越多的NO
特別對創業者而言,當你開始運轉後,一定會有非常多的機會向你招手,每一個機會都閃閃發亮,尤其是還沒開始的機會
但如果你認真想完成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你就必須要跟這些誘人的機會說不,堅決地說不
因為時間、專注力、精力都是有限的資源,不管你對哪個新機會說了YES,你的潛台詞就是跟其他事情說NO
所以對我來說,除非是hell yes,不然都盡可能地說NO
捨棄好習慣
很多時候,要提高生產力,光捨棄壞習慣還不夠,你必須把很多好習慣也捨棄
我以前總會在早晨去健身,但我後來發現,我把最好的時光給了它;不是健身不好,而是他不值得我把最佳狀態給他
所以,我把健身給移到其他時間,甚至就少健了點,把最好的時光拿來創作,因為這才是我事業核心的那80%
運動很重要、閱讀很重要、準備優良飲食都很重要,但你不該把最好的時光給這些事情,甚至有時候要犧牲他們
這些好習慣,有時候甚至比壞習慣還可怕,因為他們會給你「做很多好事」的錯覺,但你只是以為自己在前進,其實都在原地踏步
不要太在意生產力
最後這點挺反直覺,就是要你:不要太在意生產力
這是真的,就像自我成長一樣,生產力也很容易讓人掉進Rabbit hole,就是你會一直陷進去,到處學、到處上課,以為生產力就是開啟成功人生的鑰匙
但他真的不是
你可以用非常沒生產力的方式做對的事情,慢慢做,很大的機率,你還是會走向成功;
反之,你也可以用非常有生產力的方式,像個無頭蒼蠅樣到處亂竄,還越竄越快,然後一直追問自己: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竄的有生產力嗎?
生產力只是輔助的工具,而不是本體,你真的不用花太多心思去探究怎麼最佳化;其實當你把心思放在正確的事情上時,生產力很自然地就會提高
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關於生產力的一些觀察,我偶爾還是會看一些生產力的文章與影片,但非常適可而止
雖然把生產力說的鳥鳥的,但我未來還是會分享一些提高生產力的文章,沒辦法,大家喜歡看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3, 2022 • 5min
Ep.12 完美,會摧毀你
如果你看了很多影片、讀很多文章,聽很多Podcast,卻遲遲沒有出發自媒體創業之路,那我要談的這件事, 很可能就是你最大的絆腳石
先談談我自己,當我知道Youtube對於自媒體創業來說,是個多重要的渠道後,我開始進行很多”研究”
怎麼打造Studio、怎麼打燈、怎麼寫腳本,再來是器材,相機、麥克風、隔音設備等等…真的有太多可以研究的事情
但你知道我研究了多久嗎?大概兩年多…或者更久
Why?因為我想拍出最好的影片
於是這個idea就像一條千斤重的腳鏈,拖著我,讓我遲遲無法前進
我明明只想追求更好,也自認為行動力不錯,但卻被這個「完美」的鎖給困住了
如果你仔細想就會發現:
完美,並不存在;你認為的完美,也不會是受眾眼中的完美
更重要的是,接近完美的過程,絕對不是靠想的,靠看的,而是靠執行
你就算花3年時間研究S.Curry怎麼投三分,也不會變成一個三分射手
只有不斷在球場投球、接受反饋並改進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變成一個射手
當我想通這件事後,我用了最簡單的方式,開啟自己的Youtube之路
沒有Studio,就在房間,沒有專業燈光,只用檯燈、沒有單眼,只用1080P的Webcam
我其實有器材,但我不想用,我決定要用這最陽春的設置,拍完前一百支影片,目前已經到了第五十六隻
在這過程中,我體會到很多用看的,絕對學不到的東西
你說我的影片完美嗎?NOP,一點也不,但我願意忍受自己的狗屁作品,慢慢進步
如果你也曾跟我一樣,被完美困住手腳,這篇文章是獻給你,希望能當你的翅膀
這是我在去年寫過一篇短文叫做:忍受你的狗屁作品,這篇文章也算是啟發了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2, 2022 • 6min
Ep. 11 關於寫作的3個簡單方法論
這是我在網路寫作超過10年,慢慢精煉出的一些方法論
不過,寫作本質算是藝術創作,審美有主觀性,沒有絕對的優劣,只是當你做到這些原理時,傳播性、易讀性和影響力都會增強
少大於多
寫作這件事,大部分時間是在編輯
而編輯呢,大部分時間是在刪除
刪除不必要的字眼,讓文章顯得精瘦,像是乾貨,沒有多餘的脂肪
特別是傳達思想時,思想本身才該發亮,而不是華麗的形容詞或是破壞想像的副詞
想一想,你希望讓讀者得到什麼?
如果某段落,對這份思想一點幫助也沒有,就狠心刪除吧
也記得多念幾遍,把不必要的贅字、重複的代名詞,通通丟進垃圾桶
關於寫作,少,反而更好。
注意節奏
吃牛排時,你都會把他切成小塊對吧?
因為這樣才好入口,也適合咀嚼
文字也是一樣,請盡可能把文章切分成能舒服咀嚼的分量
除非你寫的是宇宙起源這種知識結晶,不然一大塊塞給讀者,他們不會細嚼慢嚥,只會咬兩口就放旁邊,跟著冷凍花椰菜一起腐爛
一個句子,也盡量不要太長,畢竟英雄氣短,如果得讓人來回讀好幾遍才看得懂,那大部分人不會選擇看懂,而是選擇不看
但也不要通篇都超短句,體會人說話的情境
有長、有短,有停頓、有起伏
越能讓讀者聽見你在他腦中說話,你們的關係就會越緊密
真誠語氣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說話很正常,但一寫作,就變得官腔官調,八成是學生時代被作文課荼毒
其實寫作,就像說話;只是要說什麼,你都可以來回打磨,把話說到更精準
但你依舊可以保留自己說話的語氣跟慣性,不用把文章弄的像清洗冷氣的說明書,看幾秒就想燒毀
如果抓不到感覺,你甚至可以用語音輸入來寫文章,把所思所想直接講出來,再用編輯去修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字風格,不用嘗試模仿誰,只要真誠、易讀、有思想,那即便你說話有點靠北,大家也都能欣然閱讀的
這就是我稍微精煉出的3個重點,當然還有很多可以說,但今天就先這樣吧,希望你沒有收假症候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ar 2, 2022 • 4min
Ep. 10 從磁磚,來談一談習慣
我以前在菲律賓的時候,是在一間磁磚工廠的廠內工作;
沒那麼忙碌時,我偶爾會站在生產線旁,看著一片片的磁磚,從履帶上經過,看著他們轉彎、翻面、淋釉、上墨,接著進入窯爐
整個過程挺療癒,很像小時候看玩具火車運轉
有時候,如果履帶速度不對,就會導致釉上的不夠均勻,燒出來的磚,上頭就會有穿孔,只能當次級品賣,當然,產出次級品的原因很多,這只是其中一個;
欸,不對…這到底跟習慣有什麼關係?有啦,別急。
履帶,其實就像是習慣。
有時候我們訂定目標,發現結果不如自己預期時,常常會想說:
「我是不是少做了某件事?」或「少知道某個妙招?」
打個比方,就像想減肥的人,他可能會一直換不同的減肥藥,改各種不同的運動,更換特殊的飲食法
但有減肥過的人一定都知道,這些招數最後都是不了了之,甚至還會讓你變得更胖
其實要減肥,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一個,就是找到瘦子的生活習慣,並讓自己習慣那個習慣
回到那條載著磚的履帶,如果我每次遇到磁磚穿孔,都得用一些特殊材質去補,總有一天我會撐不下去,就再也不想補了
但如果我去調整履帶的速度,從根本調整,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會好,而且會一直不斷、不斷地好下去,甚至會變得毫不費力
So,無論你想達成什麼目標,都從習慣的角度去想
只要養成了哪個習慣,結果就會是水到渠成?
從這角度想,你就能避開很多雜訊,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