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吴琦
undefined
4 snips
Jan 11, 2023 • 1h 15min

Vol.57 对话何雨珈:xx 是最小单元的抵抗

本期声音|何雨珈,自由译者、半吊子撰稿人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去年的某一时刻起,何雨珈决定不再做核酸了。如果有活动找她参加,她会提前说明。那段时间她查到一句话,“写作是这个时代最小单位的自由”,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一个胆小的人能够做出的“最小单位的抵抗”。她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一表述,这段话不久就消失了。不做核酸的决定也坚持了没多久,2022 年就在大转弯中恍惚过去。回想这一年,还有什么最小单位的事值得一做?什么令人悲愤,什么令人鼓舞?我们的生活究竟是由什么组成?「螺丝在拧紧」的第二次年终总结,主播吴琦对话自由译者、半吊子撰稿人何雨珈。在吴琦年末听到“最小单位的抵抗”这个说法,感受到了它现实而治愈的力量,于是找来了这位常见面的朋友,寻找支撑着我们走进 2023 年的事物。听上去十分严肃,但这一期节目其实充斥着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故事、环节:老友回顾初见,猫咪 Butter 乱入献声,宣布“找回自我表达的欲望”,点名表白作家和朋友们,信手拈来书和句子,分享「愉悦清单」,表演一段脱口秀大师乔治·卡林的贯口……还有背诵一首何雨珈临时想到的诗,哈金的《中心》。希望我们在面目不明的 2023,都能拥有、守住自己安静的中心。在最基础、最小的单元里,对荒谬的事情说 NO,和愉悦的事情说 YES。|时间线|01:46 初见何雨珈:一个野心勃勃的女记者?——“当时的我已经放弃了新闻理想”04:57 做翻译,你可以完全地活在气泡里11:46 谁是何雨珈?——自由译者、半吊子撰稿人、专业脱口秀观众......(她还有一只猫:特别嘉宾 Butter 献声)13:51 对于一个振奋的人来说,2022 也不振奋20:18 文艺是一根救命稻草:“为了读到好文字、好故事的那个瞬间活着”22:44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是诅咒,也是矿脉26:06 被朋友们的行动鼓舞(点名晓宇、张丰、徐晓、杨潇、小区团长)40:02 为什么会想到“最小单元的抵抗”这个表述?48:05 吴琦:对我来说,每天都是一个最小单元,以此构想生活59:02 何雨珈:怂是长期养成的,很难改变的,这个得慢慢来1:00:02 何雨珈的「愉悦清单」1:06:11 压轴放送:背诵乔治·卡林的贯口-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文章《再会,老北京》,[美] 迈克尔·麦尔著,何雨珈译《单立人喜剧正在变成一个合格的士兵》,何雨珈《单读 32·寻找救生艇:爱尔兰文学特辑》,吴琦主编,颜歌、彭伦客座主编《鱼翅与花椒》,[英] 扶霞·邓洛普著,何雨珈译《东北游记》,[美] 迈克尔·麦尔著,何雨珈译《看不见的美国》,[美] 珍妮·拉斯卡斯著,何雨珈译《当呼吸化为空气》,[美] 保罗·卡拉尼什著,何雨珈译《东京绮梦》,[荷兰] 伊恩·布鲁玛,何雨珈译《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贾行家、东东枪特约主编,吴琦主编《2020 年,这 8 本书让颓废的我支棱起来》,何雨珈《历史的微声》,王笛著《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吕晓宇著《成都的细节》,张丰著《半生为人》,徐晓著《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杨潇著The Junkman Smiles,by G.R.G Worcester《潮汐图》,林棹著,获 2022 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中心》,哈金《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英] 珍妮特·温特森著《劳动者的星辰:北京皮村文学小组作品集》,范雨素、郭福来等著-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汉名何伟,美国作家、记者李雪顺,译者,长江师范学院教授约翰·麦克菲(John McAfee),美国作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吕晓宇,作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螺丝在拧紧#033 期嘉宾张丰,媒体人、作家,公众号「城市的地得」主理人徐晓,作家、编辑、记者灵子,媒体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在读博士生杨潇,记者、作家,螺丝在拧紧#06 期、#20 期嘉宾刘宇昆,华裔科幻作家、电脑工程师、律师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土耳其作家林棹,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1928-2012),墨西哥作家刘宽(Kiva),导演、写作者,螺丝在拧紧#03 期、#50 期嘉宾黄阿丽(Alexandra Wong),亚裔单口喜剧演员、作家杰里·赛恩菲尔德(Jerry Seinfeld),美国喜剧演员、剧作家、制片人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1937-2008),美国哲学家、单口喜剧演员、作家、社会批评家陈鲁豫,主持人哈桑·明哈杰(Hasan Minhaj),美国喜剧演员、作家、制片人-谈话中提到的脱口秀专场/电影Ali Wong:Baby Cobra(2016)Ali Wong:Don Wong(2022)《宋飞正传》(Seinfeld,1989-1998),主创:杰里·赛恩菲尔德(Jerry Seinfeld)、拉里·大卫(Larry David)Jerry Seinfeld:I'm Telling You for the Last Time(1998)George Carlin:Life Is Worth Losing(2005)Hasan Minhaj:Homecoming King(2017)Hasan Minhaj:The King's Jester(2022)-谈话中提到的组织「单立人喜剧」,一家位于北京的从事单口喜剧现场表演和推广的公司「做书」,聚焦于出版文化的自媒体品牌「皮村文学小组」,北京皮村劳动者自发组建的文学兴趣小组-谈话中提到的文艺现场「北平机器」,坐标:北京「敦壩」,坐标:成都-特别嘉宾:雨珈心爱的 Butter!-本期音乐Kinderszenen Op.15 (Scènes D'enfants) :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 Samson François|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何雨珈@热辣黄油 HHButter,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Jan 4, 2023 • 1h 5min

Vol.56 猛回头,2022 是撞到南墙的一年

本期声音|吴琦,单读主编、播客主播主播|小胡,单读员工;小菜,单读编辑;小林,单读实习生“我觉得 2022 年像是撞到了南墙的一年。”这是主播吴琦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回头看「螺丝在拧紧」一年的对话,痛感仍在。一年的“撞南墙”之后,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高墙在前,我们是否要回头,还有什么路可走?在放送了 30 期节目后,「螺丝在拧紧」终于再次迎来子栏目「猛回头」。听众和同事反客为主,向主播吴琦提问:这一年的感受是什么?每一期节目是怎么无中生有的?工作到底怎么做呢,朋友该去哪里找?没有办法相信世界会变好,怎么办?|时间线|� 快不了的快问快答02:03 主编相信一见钟情 or 日久生情?「螺丝」谁最难聊?2023 想请谁?主播的 16 型人格?主播想退休了?!…… �「螺丝」怎么拧的09:00 选题从哪里来?14:15 无序而多样的小栏目、小专题——“留一点没有办法收拾的情况也挺好的”16:18 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听「螺丝」?19:42 “其实我们有野心勃勃的商业计划”20:33 有限的条件下,还会关注社会议题吗?——可以再大胆一点!24:03 借由节目交朋友,私心大满足26:40 你发现了吗?节目封面是主播的“私货”放送!�“知心大哥”答听众问33:03 如何与愤怒共存?35:36 没有办法相信世界会变好,怎么办?43:35 如何在危机中爱异地的家人和朋友?48:33 工作中能否找到热爱和理想所在?54:04 去哪里交能谈天说地的朋友? �暖心环节56:16 吴琦:害怕看评论,除了「螺丝」1:00:00 和所有的声音在一起,担负起自己的责任1:01:41 2022 年撞到南墙,回不回头?|一个 � 好消息| 从工作到生活,吴琦给出了从悲沉到治愈的不同回答。可以确认的是,这一年发生的种种——痛苦、疑问、撞南墙后的晕眩,将会成为今后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吴琦说:“「螺丝」没有那种想要成为众声时代当中的英雄的初衷,但是我们想要跟所有的声音在一起。”正值年终总结,我们也想宣布一个好消息:新年之际,单读与泉州的赤子空间联合推出一件向往自由的“螺丝鱼”T 恤——不管你是社会里的一颗螺丝钉,还是大海里的一条自由活动的鱼,这一年我们都被拍打。披戴共同的经历与感受,把自己交给“活下去”的求生本能,每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也可以是一尾充满决心的鱼。微信搜索“单向空间旗舰店”选购!因疫情被迫停止了许久的「单读 Weekend」系列线下活动也将在元宵节重新起航。这一次,单读将在泉州拥抱海洋,开启展览、新书沙龙、茶话会等活动,与大家见面,请期待后续通知。新的一年,「螺丝」会延续刻在骨子里的“拧紧”,也在拧紧之余多走动,和听众朋友们见面、拥抱,活下去。“不要低估一颗螺丝钉,向往自由和大海的决心。”|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文章/书籍《顺从是一种慢性病|封控十日谈》,吴琦《单读 29·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吴琦主编-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黄树立,电影导演、摄影师,螺丝在拧紧#047 期嘉宾牛小雨,电影导演、编剧,螺丝在拧紧#042 期嘉宾王尔卓,电影导演、编剧,螺丝在拧紧#042 期嘉宾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螺丝在拧紧#043 期嘉宾黄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螺丝在拧紧#053 期嘉宾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红卫,电影监制、策划和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螺丝在拧紧#054 期嘉宾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螺丝在拧紧#045 期嘉宾-本期音乐Eine Kleine Melodie- 電気グルーヴHot Topic- Le Tigresimple- 葛仲珊少年は梦の中 - ゆらゆら帝国活下去 - 伍佰 & China Blue|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Dec 28, 2022 • 1h 13min

Vol.55 对话耐安、徐天琳:乌云密布的电影业,为什么是短片突出重围

本期声音|耐安,监制;徐天琳,电影人、青少年媒体教育工作者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间线|01:50「螺丝」的电影专题:偷偷接近我们喜欢的电影人06:42 徐天琳《有羽毛的东西》:不拍脸,只拍手19:58 为什么大家都在拍短片?——耐安:资金少,周期短,在创作上更宽容——徐天琳:在学习的阶段,短片有比较好的可控性——吴琦:种种局限中,短片给人特别短暂的一丝自由33:30 国内的短片影展,正在起步42:20 耐安:我不希望短片创作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不得不”46:21 让短片抵达观众,还有什么工作可以做?59:26 剧透:嘉宾们的未来工作计划1:06:30 吴琦:保持正常的体感,去喜欢和拍摄电影1:10:53 徐天琳:如果这三年对创作毫无影响,对创作者来说很可惜 |本期介绍|关于最喜欢的电影,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说上几句。但如果问你最喜欢什么短片呢?其实,只要愿意钻入电影世界的角落,短片的一亩三分地几乎和长篇电影一样丰厚。在那里,人们同样津津乐道,谈论那些短片神作——克里斯·马克的《堤》、香特尔·阿克曼的《我的城市》、阿涅斯·瓦尔达的《短角情事》、毕赣的《金刚经》、黄信尧的《大佛》等等。对于导演而言,短片可以作为拍摄长片前的练手,也作为长片理念的预演。在前几期的「螺丝在拧紧」中分享过各自处女长片创作过程的青年导演牛小雨和王尔卓,都分别讲到了《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的前作短片《鱼花塘》和《再见,乐园》的前作《母亲的乐园》,对拍摄第一部长片的奠定作用。但是,在乌云密布的电影业,短片正在变得更加重要起来。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中,制片人耐安谈到,“我不得不承认,这几年,尤其是疫情开始之后的这三年,我对短片创作的认识以及它的重要性,显然跟之前发生了变化。”在行业的颓势下,短片作为一种独立创作的机会开始凸显。短片所需要的资金更少,周期更短,重要的是,“它在创作上更宽容一些”。她建议筹备长片作品受阻的导演们,当有短片创作的机会时,要“尽可能地去拍”。年轻导演徐天琳也感受到了短片在局限中给人的空间。她的短片《有羽毛的东西》在第四届 NOWNESS 天才计划中获得了观众选择荣誉,今年夏天也被选入 FIRST 青年电影展的 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成为母亲之后,她从需要东奔西跑的纪录片转入剧情片的范畴。《有羽毛的东西》仅仅跟随角色们的双手,就轻盈地讲述了一个伊朗-阿富汗家庭在德国的一天,这样别具一格的形式在长片的题材中会变得难以想象。她在这期节目中说,“每一个新的短片创作,我都想要尝试一个以前没有做过的形式。”最早的电影杰作——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人们打雪仗的画面,著名的《火车进站》,还有上世纪三十年代让·维果导演的《尼斯印象》《操行零分》——按今天的划分标准来讲都是短片。百年后,短片本身的实验性与宽容度,让它依旧保留电影初始时的兴奋感。在种种局限中辗转的中国导演,也逐渐发现短片是一个自由度高、操作性强的体裁,一个让他们突破晦暗现实的机会。一如也曾做客「螺丝在拧紧」的黄树立所执导的短片《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今年连续在戛纳获得短片酷儿棕榈奖、在金马获得最佳纪录短片,“对电影行业来讲是久违的鼓励”。耐安说,“我会比较支持主动和自发的短片创作……我不希望绝大多数(创作短片)的原因,是因为不得不。”在国内,短片的支持者正在不断出现。NOWNESS 本身就是一个聚焦短片的平台,而面向所有创作者的 NOWNESS 天才计划来到第四年,每年都遴选出短片领域的新导演。FIRST 青年电影展的 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也包含长片和短片,这两者背后都有香奈儿对电影的长期支持。而正是在 NOWNESS 天才计划和 FIRST FRAME 第一帧的单元,耐安、吴琦与徐天琳的短片《有羽毛的东西》相遇了。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大,会发现短片几乎重新成为了“世界性的征候”。香奈儿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发布高级手工坊系列时,也支持了聚焦当地短片创作的电影节 Dakar Court Festival。如果我们登上香奈儿持续支持的流媒体平台 Le Cinema Club,也会发现几乎一半的展映存档都是短片,包括作家、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否决之手》和获得过柏林金熊奖的导演卡拉·西蒙的《后来也一样》。香奈儿还与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罗马美第奇别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展开合作,呈现具有独特视角的长片与短片。但在国内,观看短片的渠道依然稀缺。“我们的短片拍出来之后,它们在什么样的平台、借由什么样的机制跟观众见面,这在国内还是相对比较欠缺和需要进一步去完善的部分。”吴琦说。本期节目作为「螺丝在拧紧」电影专题“未来电影编辑部”的结尾,也是 2022 年的最后一期。经过电影院的反复关门、电影制作的间断性停摆,希望我们还能对电影保持正常的体感——让电影工作者正常地去拍摄,让影迷正常地去观影。希望我们可以在短片精神的鼓舞下,突出重围。明年一起,多多看电影!|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项目「NOWNESS 天才计划」(NOWNESS Short Film Awards),旨在关注当代短片影像文化,用自由的声音为新生代影人提供国际平台的传播与交流。2021 年起,香奈儿为「NOWNESS 天才计划」提供特别支持,2022 年第四届主题为“以影像联结未来”(Film the Future)。「FIRST FRAME 第一帧」,2021 年 FIRST 青年电影展与香奈儿携手共同开启「FIRST FRAME 第一帧」单元,将目光投注于华语新生代电影人作品中的多元女性形象。「成为导演之前」,2022 年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China Film Directors Guild,简称 CFDG),推出「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支持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青葱计划),通过电影大师班、主题影展与论坛,加快初生创作者不断生成为电影人的进程,激发新生代电影人透过镜头与更广阔的社会产生对话,在当下的中国电影话语空间鼓励青年创作力量、推进新的艺术超越与突破。「Dakar Court Festival」,非洲首个短片电影节,2022 年「Dakar Court Festival」由香奈儿支持。-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黄树立,电影导演、摄影师,螺丝在拧紧#047 期嘉宾牛小雨,电影导演、编剧,螺丝在拧紧#042 期嘉宾王尔卓,电影导演、编剧,螺丝在拧紧#042 期嘉宾王红卫,电影监制、策划、编剧,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螺丝在拧紧#054 期嘉宾-谈话中提到的短片/电影《有羽毛的东西》(2022),导演:徐天琳《不要再见啊,鱼花塘》(2021),导演:牛小雨《再见,乐园》(2021),导演:王尔卓-本期音乐Heart of Gold,Neil Young|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林星妤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undefined
Dec 21, 2022 • 1h 36min

Vol.54 对话王红卫、梁鸣:我们还能为未来的电影做些什么?

本期声音|王红卫,著名电影监制、策划和编剧;梁鸣,导演、编剧、演员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间线|06:38 今年中国电影人的工作状态——梁鸣:突然害怕写剧本,陷入更巨大的担忧——王红卫:从被迫骤停到“赶场”,12 月电影人最忙14:53 青年导演的创作:疫情三年,今年最颓、最沮丧20:46 梁鸣:如果没有“青葱计划”,《日光之下》未必能拍出来31:11 王红卫:帮青年导演做片子是因为它们有趣——“我更喜欢开盲盒,喜欢手里有好几个‘游戏’在同时进行”38:25 “老同志给新导演最重要的帮助,其实是方向性”44:08 电影是个承认天才的行业,“失败是成功之母”行不通48:26 从相互提防到互通有无,新一代导演在进步57:54 梁鸣拍《逍遥游》:我想讲一个当代年轻人的故事1:05:08 王红卫:年轻一代作家能为电影注入不同以往的新动力1:12:46 “今天我们所面临和发生过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型实验电影”1:16:02 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中国电影?1:24:29 吴琦:这三年我们承受的所有,在艺术上不会被浪费1:25:26 彩蛋:文学接力朗读|本期介绍|12 月中,电影《阿凡达:水之道》火爆上映,如同广义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重新走进电影院,肉身参与一个行业的复苏,见证生活的回摆。而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我们都已经被这三年所改变。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在持续的不确定中等待开机、上映的信号,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与可能。这些改变会呈现在一部电影中吗?还是会体现在一个群体的创作中?中国电影有什么样的未来?创作者如何抵达那样的未来?这是一道开放的命题。从青年演员转向导演的梁鸣觉得,未来的电影可能是“更当下的”。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第二部长片《逍遥游》(改编自班宇同名小说)的后期工作。“班宇是一位用方言写作的作家,他所描绘的集体创伤就是他自己的经历,那些故事、氛围都让我感到熟悉。读完《逍遥游》,我就觉得我要拍一个‘新’的电影,讲一个当下的故事。”80 年代,文学曾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普遍的智力支持,同代创作者消弭行业的界限,汲取彼此的营养,以作品形成跨媒介的互文。近些年,随着年轻作家与导演的活跃,这一支持系统也开始重启,当下的文本与影像,正试图一起回答关于未来的追问。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青葱计划”理事长王红卫老师曾为许多青年导演的电影做了监制或者制片工作,他觉得,未来中国电影从文学中找到滋养的更大希望,在年轻一代身上。“一个更美好的愿景,是中国的年轻一代的文学作者们,能够提供完全不同于既往的新的文学图景,而绝不是去等待新的莫言、新的王朔。”电影和文学一向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字是影像的基石,影像拓宽文字的表达。今年,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支持“青葱计划”,共同开启“成为导演之前”主题大师班,以跨代际的对话,赋能青年电影人,潜入电影艺术的创作核心,持续滋养年轻创作者的电影观念与艺术知觉;同时,在北京、上海共同呈现“青葱计划”主题影展与论坛,展现“成为导演之前”的成长之路,也深入探讨“文字与影像之间”的紧密关联,将新一代的电影创作放置于更多元的语境、更广阔的社会之中,持续激发原创思考,鼓励前瞻性的表达。至今,“青葱计划”已经走过七年,成为我们找到电影当代性的关键渠道,也成为青年导演走向市场的重要平台和摇篮。《过春天》《兔子暴力》等电影,都经由“青葱计划”走上了大银幕,梁鸣转型为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日光之下》,也在“青葱计划”的支持下收获了观众,并在平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香奈儿女士曾说,“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也没有超前于时代,我的时尚追随着生活”,“我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时代”。而今天,我们关注青年导演的创作,正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表达主体,是我们同代人感官的延伸,借助他们的眼睛和身体,我们会体察到自己时代的温度。在香奈儿女士的时代,她的身边一直聚集着最先锋创作者,她也通过各种途径,支持他们创造深具实验性的艺术、文学和电影。今天的香奈儿也延续了这种精神,在支持“青葱计划”之外,与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罗马美第奇别墅电影节、西宁 FIRST 青年电影展以及釜山国际电影节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塑造电影的未来。这种对青年创作者的支持,一是如王红卫老师所说,由行业前辈为青年导演提供方向性建议和规划,帮助他们在最初的电影创作上尽早取得成功,获得继续创作的自信与动力;二是如香奈儿女士构建时尚与电影、时尚与文学的关联一般,构建电影与文学及其他领域的联结,创造同时代的创作语境;同时,它也为年轻创作者间的彼此支持提供了帮助,促进着创作者间的串联。录制完这期「螺丝在拧紧」,王红卫和梁鸣就要准备动身前往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 2022 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观众等来了坐满人的电影厅,中国电影人也迎来了“报复式复工”。而当短暂的狂欢结束,我们将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电影市场?看到怎样的电影作品?蛰伏已三年的创作者和观众,都在期待答案。|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项目「成为导演之前」,2022 年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China Film Directors Guild,简称CFDG),推出“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支持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青葱计划),通过电影大师班、主题影展与论坛,加快初生创作者不断生成为电影人的进程,激发新生代电影人透过镜头与更广阔的社会产生对话,在当下的中国电影话语空间鼓励青年创作力量、推进新的艺术超越与突破。-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忻钰坤,导演陆庆屹,导演闫冰,导演仇晟,导演王沐,导演王尔卓,导演娄烨,导演班宇,作家李少红,导演侯晓东,制片人黄树立,导演王猛,摄影师、导演郭帆,导演路阳,导演饶晓志,导演吴觉人,制片人双雪涛,作家郑在欢,作家-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日光之下》,导演:梁鸣《逍遥游》,导演:梁鸣《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导演:梁鸣《万里归途》,导演:饶晓志《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过春天》,导演:白雪《兔子暴力》,导演:申瑜《蕃薯浇米》,导演:叶谦-谈话中提到的文学作品《逍遥游》,班宇著《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加]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著《冬泳》,班宇著《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郑在欢著《小区》,胡迁,收录于《大象席地而坐》《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本期音乐English Suite No.1 in A Major,BWV 806,Glenn GouldRiver Flows,Lele MarchitelliTime,Tom Waits|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梁鸣@梁鸣,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撰文:Di编辑:蔡芷芩,林星妤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undefined
Dec 7, 2022 • 1h 26min

Vol.53 对话黄瑜:大部分人一无所有,还是要面对工作

本期声音|黄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教授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年轻人鄙弃“狗屁工作”、高呼躺平,农民工抗争讨薪、维护权益——这两种讨论同时发生,不同群体对工作的不满,有没有共同的出路?每一日占据着我们生活的所谓工作,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都需要选择自己面对工作和劳动的态度。本期「螺丝在拧紧」,主播吴琦邀请深耕于劳动研究领域的黄瑜老师,与“内卷”“躺平”等时髦话语对话,标记主流讨论中缺失或掩盖的部分。他们聊了聊今天的知识青年如何发现自己失去了精英光环,体力工人如何在“机器换人”的趋势下既被需要又被贬值,“自我雇佣”为何是一个伪命题……“铁饭碗”已被打破,“白领”不再光荣,工人的现实继续,而话语凋零,我们该如何面对一切有关工作的危机?或者,该以怎样的决心开启一天的劳动?我们不必孤独地面对这些问题,在共同的探索和行动中,出路才会显现。 |时间线|02:13 年轻人讲“狗屁工作” VS 农民工讲劳动权益——两种话语间有联系吗?05:08 当我们说“内卷”,其实在说能否多劳多得12:03 “躺平大师”的故事为什么受到知识青年推崇?23:57 黄瑜:大部分人自由得一无所有,还是要面对工作29:15 知识分子与工人的相似命运:去技术化与无产化35:48 劳动权益不是“躺”来的,而是在工作场所中争取来的39:00 黄瑜:人工智能也需要大量低端、枯燥的体力劳动47:19 “打零工”跳不出资本控制,“自我雇佣”是一个伪命题52:57 黄瑜:“工作”不是一个好概念,“劳动”更有解释力1:01:35 问“什么是一份好工作?”之前,先想一想——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有好/坏工作之分?1:10:33 如果大家都自我雇佣,劳动者团结的基础在哪里?1:22:42 吴琦:不能把孤独作为一种反抗|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by Clifford Geertz《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黄宗智著《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美] 哈里·布雷弗曼著《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美] 迈克尔·布洛维著Fresh Fruit,Broken Bodies:Migrant Farm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by Seth M. Holmes《德意志意识形态》,[德] 卡尔·马克思,[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沃尔特·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2003),美国经济学家、政治理论家唐纳德·罗伊(Donald Francis Roy,1909-1980),美国社会学家骆华忠,因在互联网发帖记录自己的“躺平”生活而走红三和大神,是生活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景乐新村附近的一群居无定所、以极低成本生活的打工者的统称黄斌欢,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特聘研究员保罗·梅森(Paul Mason),英国经济记者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英国经济学家-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决裂》(1975),导演:李文化|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林星妤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
undefined
Nov 23, 2022 • 1h 4min

Vol.52 对话阿乙:整个时代没有一点声音,你我就像走在大雨中

2012 年夏,在出版社门口局促的一角,新晋作家阿乙接受了新人记者吴琦的采访。2022 年秋,作为「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又翻出十年前的问题与回答,与刚在单读出版了新作《通宵俱乐部》的阿乙进行了一场播客 Live。十年过去,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什么在改变,什么没有?阿乙的回答依然惊人地诚实且准确。他说自己始终感到羞耻、无聊、“摊尸”、懊丧……聊到与已故父亲的关系,他坦言,父亲去世后对自己的影响更如影随形,“我是父亲的一个卫星国”。但他也觉得自己幸运,能够把不得不与之共存的情绪变成小说,不受体裁、字数甚至客观处境的限制,在精神世界里通宵生活。吴琦找到他十年前在采访中的表达——“就像走在大雨中”“整个时代一点声音都没有”——精准传达了今日的感受。他们决定通宵行走,给这个时代再制造一些声音。就像阿乙说,“如果不写出来,这一切会成为更深的荒谬”。本期声音|阿乙,作家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时间线|02:04 吴琦:把十年前对阿乙的采访作为“照妖镜”06:02 阿乙:十年间,我在写作道路上有一个重大的选择15:31 70 一代,是“历史上的怪物”?19:44 为什么把羞耻作为书写对象?——“我是一个比较失败的情绪制造者”26:44 “卡夫卡解放了我”:限制都消失了,我只管写35:48 阿乙:其实大家都对通宵生活有本能的渴望38:37 无聊、“摊尸”、懊丧……还好这些感受变成了小说45:46 吴琦:阿乙和他的作品之间有一种血肉联系48:10 “我在描写整个社会时出现了一种无以为继的窘境”56:39 “我的父亲变成了一个司法机构,住进了我的内心”58:05 整个时代一点声音都没有,你我就像走在大雨中59:22 一个作家该如何自处?——如果不写出来,这一切会成为更深的荒谬|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通宵俱乐部》,阿乙著《月桂树已砍尽:意识流先驱小说选》,[法] 爱德华·迪雅丹,[法] 瓦莱里·拉博著《骗子来到南方》,阿乙著《尤利西斯》,[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追忆似水年华》,[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著《小说的艺术》,[法] 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堂吉诃德》,[西班牙] 塞万提斯著《包法利夫人》,[法] 福楼拜著《寡人》,阿乙著《阳光猛烈,万物显形》,阿乙著《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奥地利] 卡夫卡著,叶廷芳等译《边缘之书》,[法] 埃蒙德·雅贝斯著《永生》,[阿根廷]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美] 纳撒尼尔·霍桑《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阿乙著-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1885-1967),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法国作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阿图尔·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1931),奥地利作家格非,作家,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小林秀雄(1902-1983),日本作家、文艺评论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德语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阿乙@阿乙,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Nov 16, 2022 • 1h 5min

Vol.51 号外:《把自己作为方法》英文版访谈大放送

 号外号外!《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有英文版啦!英文版Self as Method:Thinking Through China and the World 由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和历史系教授 David Ownby(王大为)翻译并作序,由 Palgrave Macmillan 出版,目前已被下载 113,000 册。为了帮助国外的读者理解《把自己作为方法》诞生的语境,David Ownby 专程飞往德国,与项飙老师进行了一场英文对谈。今天的「螺丝在拧紧」特别放送其中的一部分,向大家汇报这个好消息——也是时候把英文听力捡起来啦!在本期节目中,项飙重新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从“浙江村”、全球 IT 产业的“猎身”体系,再到近来的平台经济,追问全球化、跨国贸易等大结构如何被层层织造?小人物如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找到缝隙,促成改变?知识人,甚至知识本身,在今天还能发挥哪些作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文版也在持续热销中,还没有读过的朋友可以关注公众号「单读」搜索相关内容。本期声音|项飙,社会人类学教授;David Ownby,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和历史系教授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间线|03:33 David Ownby:我从未见过与《把自己作为方法》类似的书09:09 项飙: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小的行动如何构成大的模式?16:56 一个关于嫁妆的小故事,以及背后的大趋势30:45 平台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什么?37:11 项飙:不止要发现现在的能动性,还要发现潜在的能动性42:11 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需要一些接地气的回答52:10 David Ownby:在美国,我们永远不会想到找一位知识分子来做这本书58:43 在当下的现实里,知识人还能做些什么?|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王铭铭,人类学者,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奥普拉·盖尔·温弗里(Oprah Gail Winfrey),美国脱口秀主持人、电视制片人、演员艾伦·李·德杰尼勒斯(Ellen Lee DeGeneres),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演员-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文章《去帝国:亚洲作为方法》,陈光兴著《“流动性聚集”和“陀螺式经济”假说:通过“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看中国社会的变化》,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项飙著《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项飙著-谈话中提到的项目Reading the China Dream - Blog,由 David Ownby 运营“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 50 人”,《南方人物周刊》2004 年第七期特别策划|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与主播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Nov 9, 2022 • 1h 7min

Vol.50 愉悦清单|我们真正喜欢却很少谈及的事

“音乐。爱。不加掩饰的情感。岩池。游泳池。花生酱三明治。意大利温暖黄昏的松柏味道......”英国作家马特·海格曾在抑郁的泥沼中记录那些让他感到愉悦的事物,从中获取度过漫漫长夜的能量。单读也曾经邀请过身边的作家在“单读”公众号上分享他们各自的愉悦清单。《螺丝在拧紧》推出最新专题节目「愉悦清单」,让交换清单的火光,照见那一张在灰暗时刻托举我们的“安全网”,推动我们关照那些很少被鼓励,却真正源自内心的喜好。第一期「愉悦清单」,主播吴琦和老朋友刘宽(Kiva)在一来一回的分享中,重新整理和看见自己的生活,重新面对和处理成长的经验。为避免省流剧透,本期“螺丝”用“填空”的方式呈现他们的首份愉悦清单,听众朋友们可以循着线索提示,猜测可能的答案,也方便大家同步组织自己的「愉悦清单」,或在评论区分享那些托住你的愉悦瞬间。本期声音|刘宽(Kiva),导演、写作者、蹦迪高手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时间线|02:46 在______中,冲刷所有疲惫和混乱05:58 用______的方式,自己跟自己说话11:41(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去______14:00 有点“变态”,难以被理解的愉悦怪癖:______19:39 到任何地方,都找个______逛逛23:51 与______告别27:48 光是和______待在一起,就足够治愈了35:49 便宜又唾手可得的城市愉悦指南:______42:17 闻到______的味道44:03 为喜欢的人______48:13 不想长成千篇一律的大人,那就______55:28 听出______的言外之意57:26 提早到达______的时刻1:02:42 在______中,和世界共振|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孙一钿,艺术家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国画家西川,诗人|本期音乐|Cha Cha Cha,Finzy Kontini|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刘宽@Kiva--,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Oct 26, 2022 • 1h 22min

Vol.49 对话李静:如果没有爱,其实也没有批评

“批评”两个字总是让人紧张。在文学的范畴里,在今天的语境中,批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豆瓣上的一条差评、平台上的一番吐槽,或者日常生活中两三句尖锐的话——这些评论往往能轻易地拉开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但真正的“文学批评”发展到现在,背后支撑着它的绝不是竞争的、指责的冲动,而是一种相互靠近的愿望。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中,主播吴琦向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单读新书《我害怕生活》的作者李静发问:真正的文学批评是什么?在二十多年的批评与创作工作中,她秉持着什么原则,又如何看待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当批评不仅意味着保持审慎的距离,还意味着承担共同的命运,我们该如何将这种批评的精神,用于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本期声音|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间线|04:42 李静:第一份工作是主持《北京文学》批评栏目14:02 文学批评一直式微?——“我感觉现在好像还有点回暖呢”15:25 当思想难以打捞现实,文学是可以回去的故乡23:38 文学是个“椭圆”,人生和艺术两个焦点不可偏废27:15 反思二十世纪末文坛:文学怎么能不冒险?31:17 换工作:从文学期刊到传媒业——“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对文学的爱会更纯粹”36:30 批评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生命,生命是自由的46:23 批评家和作家几乎不能当朋友?——“诚实是最大的善意”53:57 怎么看待互联网上的酷评、辣评、差评?57:54 逐步成为一名创作者:“我会无限延宕我想做的事情“1:07:15 从狭义的批评,到广义的批评——吴琦:批评作为交往的方式,随时可以化用——李静:如果没有爱,其实也没有批评1:13:02 人类真正的冒险,在于敢不敢互相理解|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刊、文章《我害怕生活》,李静著《北京文学》,文学月刊,创刊于 1950 年《羊的门》,李佩甫著《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林贤治著《五四之魂》,林贤治著《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李静著《读书》,人文学术月刊,创刊于 1955 年《方法》,交叉科学类月刊,创刊于 1987 年,1999 年停刊-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王小波(1952-1997),作家、学者任洪渊(1937-2020),诗人、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曾祺(1920-1997),作家、戏剧家林斤澜(1923-2009),作家、编剧刘恒,作家、编剧章徳宁,编辑、作家李洁非,文学评论家、作家吴亮,文学评论家、作家王干,文学评论家、作家、书法家潘凯雄,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家贺绍俊,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林建法(1950-2022),编辑、文学评论家孙郁,编辑、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苏联现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美国文学理论家、文学评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1929-2020),美国文学评论家、作家、哲学家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瑞士新教神学家|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李静@李摩诘,与主播和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undefined
Oct 19, 2022 • 1h 19min

Vol.48 和任宁一起散个步|岔路也很有趣啊!

「螺丝在拧紧」又喊你来散步啦!这次我们聊聊,人类为什么需要散步?散步对于这次的嘉宾、「迟早更新」的主播任宁,和对于我们的主播吴琦,有着显著不同的意义。即使在小区里散步拿快递,任宁也会停下来观察一只正在掏洞的斑姬啄木鸟,由此想到动物的繁殖、小区的宣传、人与生态的关系,保持思维“流动的紧绷”。而对于吴琦来说,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商场散步,也是一种放松。而在这次云散步的途中,他们也如同线下散步的经历一样,频频在聊天的岔路上体验到奇妙的乐趣。当大城市所提供的主流道路失效,“散步”本身能否成为目的?当中心化的议程设置统领一切,看似不能通向任何地方的岔路,能否带来别样的乐趣?来一起云散步吧!嘉宾|任宁,播客《迟早更新》、《提前怀旧》主播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间线|01:32 又发现一枚「间谍」:主播、投资人、文艺青年、自然爱好者……08:18 任宁:我在等车的时候,会蹲下来看蚂蚁16:02 吴琦:你好像非常享受「岔出去」的时间——两人第一次散步的回忆——两人“提前”过文学节的回忆26:55 任宁:我不必以不同的模式对待不同的人——吴琦:你时不时说出一些日本电视剧角色会讲的话39:31“散步最大的用处是观察,只要观察得足够细,身边的东西就不太会无聊”42:55 希望对附近发生的事有真实的体感——天气变冷、黄桷树截枝、卖冰粉的开始卖羊肉汤……46:33 be human 的方法:ok,我退到自然里去51:00 散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练习 or 放松?1:09:44 任宁:散步的功能是保持一种“流动的紧绷”1:12:55 吴琦:我希望散步本身能够成为目的1:16:08 最近听的歌、看的书:《散个步》、《鳗鱼的旅行》|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韩松落,作家枪枪,播客《迟早更新》主播重轻,播客《不在场》主理人,本节目第 35 期嘉宾王放,动物学博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本节目第 9 期嘉宾吕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本节目第 43 期嘉宾-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任宁著,收录在《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著《鳗鱼的旅行:一场对目标与意义的探寻》,[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著-谈话中提到的剧集《我们由奇迹构成的》(2018),导演:河野圭太、星野和成,主演:高桥一生-谈话中提到的地点龙泉山,位于四川成都深圳湾公园,位于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深圳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悉檀寺,位于云南大理|本期音乐|散个步,小老虎 / 也是福 / 周士爵|本期封面|摄影:吴琦|来互动|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或者微博找到吴琦@五七,任宁@renning与主播及嘉宾互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挑选一些问题,由主播吴琦做出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编辑:蔡芷芩剪辑:昂视觉设计:李政坷,杨濡溦节目运营:刘雨萱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林星妤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