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八分

梁文道
undefined
Mar 11, 2020 • 32min

184. 被隔离在精神病院,要如何生存?|《失明症漫记》2

收听提示 1、今年的英超会因为疫情被取消吗? 2、失明症是怎么开始传染的? 3、什么是小说里的“爱国式”隔离? 4、被隔离在精神病院,要如何生存? 本集图书 《失明症漫记》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集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 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11月16日-2010年6月18日),葡萄牙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 1922年生于里斯本北部阿金尼亚加的小村庄,家里务农,两岁时随父母到首都里斯本。高中迫放弃学业,尝试过各种工作,做过绘图员、保险公司职员、焊机销售员和翻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47年第一部小说《罪恶的土地》出版,成为文学杂志的编辑,有机会接触文学界。196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可能的诗歌》,收诗148首,1968年成了首都各大报刊的著名专栏撰稿人,1970年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或许是欢乐》,收诗98首。197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1993》,1978年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几乎是物体》。1980年,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 萨拉马戈由于常年生病,身体机能严重衰竭,2010年6月18日中午,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家中去世。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豆瓣 精彩摘录 被众多自私的人背弃,被更多人抵制的道德感其实古已有之,今天依然存在,并非灵魂尚处于混沌状态的新生代哲学家们的发明。随着时代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化和基因的置换,我们最后把道德感与血液的颜色和眼泪的咸淡混为一谈,仿佛这还不够,我们还把眼睛变成了朝向灵魂的镜子,结果它往往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我们嘴上试图否认的东西。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在一些头脑简单的人身上,因做了某件坏事而产生的内疚常常与各种古已有之的恐惧混杂在一起,其结果是他们受到的惩罚无形中比应得的增加了一倍。而在这一案件中,人们无从知道,偷车贼在开动汽车时受到了哪些恐惧和哪部分道德感的煎熬。 一个人手握方向盘的时候失明了,从挡风玻璃往外看的瞬间突然什么也看不到了,毫无疑问,另一个人坐在同一个位子上握着同一个方向盘开车绝不会心安理得,无须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就能知道,他的思绪必将唤醒惊恐那条肮脏的爬虫,那不,爬虫正在抬起头来。 但是,内疚也是道德感的一种加重了的表述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说过,如果我们想用暗示性词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有牙齿能咬人的道德感,现在这种道德感正把盲人关门时无依无靠的形象展现在他眼前,不用了,不用了,可怜的人说,从此以后,没有别人的帮助,他将寸步难行。 ——《失明症漫记》若泽·萨拉马戈 本集问答 为什么总讲不擅长的政经话题? 上集回顾 为什么美股大跌,触发熔断?|《失明症漫记》1 《八分》每周三、周五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10, 2020 • 34min

183. 为什么美股大跌,触发熔断?| 八分特别篇完结《失明症漫记》1

收听提示 1、《八分》特别篇完结,内附30天完结小礼物。 2、美股大跌,触发熔断,是怎么造成的? 3、如果所有人突然失明,世界会怎样? 4、如何理解荒谬的虚构小说,我们生活在怎样的秩序里? 本集图书 《失明症漫记》 西方国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势。政府在惊恐中将失明的男男女女关进了废弃的“疯人院”,以期在隔离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与无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以武力垄断了食品的分配权,更惨无人道地强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谋的少妇,逆来顺受的丈夫,炽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恶棍,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人性中的恶与善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变形记》 《变形记》(台湾志文出版社译《蜕变》)是一部中篇小说,奥地利德语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发表于1915年。在《变形记》中,职业为推销员的主人翁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也包含很多象征意义,和许多不同的阐释。 格里高尔·萨姆莎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虫子,但他不哀叹自己的样子,反倒是担心该如何去工作。格里高尔是家中的财务支柱,照顾父母及妹妹。格里高尔的主管来到家中,要求他走出房门,当他下了床,打开了房门,样子着实地吓了家人以及主管一跳。主管逃离了屋子,格里高尔试图追上去,但家人阻止了他。妹妹尝试着照顾他,给他牛奶和发霉的面包,他变得只爱腐败的食物,个性也变得像虫一样,只要有人类赶走动物的嘘声以及踱步声,就会变得很害怕。然而,格里高尔依然是个孝顺的孩子,有人进入房间时,他就会躲到床底下,避免他们看到他的样子。一个人的时候,他会望向窗外看看景色,或是爬到墙壁或是天花板上来娱乐自己。 本集作家 若泽·萨拉马戈 若泽·萨拉马戈(1922年11月16日-2010年6月18日),葡萄牙作家,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修道院纪事》、《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等。 1922年生于里斯本北部阿金尼亚加的小村庄,家里务农,两岁时随父母到首都里斯本。高中迫放弃学业,尝试过各种工作,做过绘图员、保险公司职员、焊机销售员和翻译,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47年第一部小说《罪恶的土地》出版,成为文学杂志的编辑,有机会接触文学界。 196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可能的诗歌》,收诗148首,1968年成了首都各大报刊的著名专栏撰稿人,1970年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或许是欢乐》,收诗98首。197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1993》,1978年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几乎是物体》。1980年,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 萨拉马戈由于常年生病,身体机能严重衰竭,2010年6月18日中午,在西班牙兰萨罗特岛家中去世。 卡夫卡 弗朗茨·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奥匈帝国一位使用德语的小说家和短篇犹太人故事家,被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变形记》、《审判》和《城堡》有着鲜明的主题并以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与隔阂、心灵上的凶残无情、亲子间的冲突、迷宫一般的官僚机构为原型。以及有着对人物角色恐怖的追求和使角色发生奇异般的转换在小说中都有所表现。 本集相关 美股大跌,触发史上第二次熔断 北京时间3月9日晚间,隔夜美股开盘暴跌,标普500开盘跌7%触发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道指跌幅达到7.29%,刷新2019年初至今的最低值。据悉,在美股交易时段,熔断机制可以分为三级。一级市场熔断,是指市场下跌达到7%;二级市场熔断,是指市场下跌达到13%;三级市场熔断,是指市场下跌达到20%。(《新京报》) 页岩油 页岩油,也称母页岩油或油页岩油,是一种非常规石油。 制备方法是加热分解油页岩,加氢或热溶解。这个过程把在岩石中的有机物质转变为合成石油和天然气合成原料。所得的油状物,可以立即作为燃料或用于提供炼油厂。原料的性质可以通过加入氢和除去杂质如硫和氮等来改变。其制成的产品可用于和原油相同的目的。油页岩是首先被人类使用的矿物油,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早期的瑞士和奥地利。 黑天鹅效应 黑天鹅效应是指极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却又发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 这个事件是个离群值,因为它出现在一般的期望范围之外,过去的经验让人不相信其出现的可能。它会带来极大的冲击。尽管事件处于离群值,一旦发生,人会因为天性使然而作出某种解释,让这事件成为可解释或可预测。(此非要件,只是解释人类现象的一环,仅满足前两者即可称之黑天鹅事件)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他的2001年书籍《Fooled by Randomness》中讨论了黑天鹅事件,而该书涉及金融事件。他在2007年出版的书籍《黑天鹅效应》中将这个隐喻扩展到金融市场以外的事件。 欧盟文学奖 欧盟文学奖(英语:European Union Prize for Literature)是一个由欧盟颁发的文学奖。该奖项由欧盟文化部创办,并由协会协调后,由委员会选出。其财团是欧洲书商联合会、欧洲作家协会以及欧洲出版商联合会。每年将有11或12个国家的评审参与评选工作,最后每个国家推荐一位得主。三年内可以将所有国家都将有机会参评。每位获奖者将获得5000欧元的奖金用以支持其作品的翻译与推广工作。 Fado 法朵/法多(葡萄牙语:Fado,意为命运或宿命),或称葡萄牙怨曲,是一种音乐类型,可追溯至1820年代的葡萄牙,但起源可能更早。在大众观念中,法朵的特色是有着悲恸的曲调与歌词,其通常与海或贫困的人生有关。然而,事实上,法朵仅单单是一种歌曲形式,其可以与任何事物有关,但必须遵守一定的结构。 法朵音乐普遍与葡萄牙文的“Saudade”一词(可以理解作怀念或渴望某物或某人)有关。有些爱好者主张,法朵的起源是非洲奴隶节奏融入葡萄牙水手的传统音乐,并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所产生的混合体。 米希亚Misia Mísia(1955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是一位葡萄牙fado歌手。Mísia是一个会说多种语言的人。尽管主要演唱法朵,但她还是演唱了一些西班牙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英语甚至日语的主题音乐。节目中推荐歌曲是《fado ah5inha》。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 本集问答 炒股会让人更焦虑吗? 上集回顾 做读书节目的用意是什么?|《永生的海拉》5 《八分特别篇》今日完结 即日起《八分》常规节目,每周三、周五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9, 2020 • 35min

182. 做读书节目的用意是什么?| 八分特别篇《永生的海拉》5

收听提示 1、做读书节目的用意是什么? 2、我们为什么需要读哲学? 3、要付出多少,才能得到一个人的信任? 4、海拉一家,为什么没得到应有的补偿? 本集图书 《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 本集相关 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有时音译为海乐细胞,亦称实验用增殖表皮癌细胞)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源自一位美国妇女海莉耶塔·拉克斯的子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这名美国妇女在1951年死于该癌症。为了让拉克斯保持匿名,此细胞株原宣称是依“Helen Lane”命名。HeLa细胞系被视为“不死的”(即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类细胞,此细胞株不会衰老致死,并可以无限分裂下去),至今都被不间断的培养。此细胞系跟其他癌细胞相比,增殖异常迅速。 KB细胞 KB是一种被指属于学术丑闻的细胞系,由哈里·伊格尔在1955年建立,那时候伊格尔也研究着海拉细胞。最初它被认为是一种人类口腔表皮样癌细胞系,但是后来通过同工酶、HeLa标记染色体和DNA指纹分析发现起源细胞已经被海拉细胞所污染,应为一种与人类乳突病毒相关的内子宫腺癌细胞系。 1966年,遗传学家斯坦利·加特勒发现这个事实后,翌年发表一篇名为《Genetic Markers as Tracers in Cell Culture》的文章。Gartler的发现已通过多种方法得到了多次确认。例如1976年,Nelson-Rees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确实此事,又例如2001年Masters等作出的研究。 社会达尔文主义 社会达尔文主义,也称社会进化论,是将达尔文进化论中自然选择的思想应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理论。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英国哲学家兼作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风行从19世纪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有人认为现代的社会生物学也可归类到社会达尔文主义学派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于1944年初版的著作《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所以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词来指称1944年前的相关思潮是不确切的,但这种用法已被历史学界广泛采用。 尚·贾克·米尔多(Jean-Jacques Milteau) 爵士口琴大师 J.J.MILTEAU于二战后的195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父亲是名厨师)。充斥着摇滚的60年代使他有机会选择是过平淡而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还是当一名豪放不羁的艺术家。他决定去欧洲和北美旅行,打打小工,会会各种各样的人和艺术家。 在路上,他听说了一些不是很著名但极富有灵感的蓝调艺人,于是开始了他演奏口琴的生涯。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本集问答 社会达尔文主义,会带来弱肉强食吗? 上集回顾 重要的人和伟大的人,有什么区别?|《永生的海拉》4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8, 2020 • 39min

181. 重要的人和伟大的人,有什么区别?| 八分特别篇《永生的海拉》4

收听提示 1、重要的人和伟大的人,有什么区别? 2、人权意识淡薄的时期,医生会对病人做什么? 3、《纽伦堡公约》为什么会遭到无视? 4、海拉细胞为什么可以“不死”? 本集图书 《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 本集相关 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1934年3月9日-1968年3月27日),苏联航天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科罗廖夫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7年1月12日-1966年1月14日),苏联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与美国太空竞赛时火箭工程师与设计师领导;20世纪航天事业的先驱之一。他也是斯大林在1938年大清洗被迫害者之一(坐牢近六年),这几年里还有几个月是被关在西伯利亚的古拉格,出狱以后,立刻重用他的科学长才,成为苏联发展宇宙火箭及洲际导弹计划的主持人,之后又被派往主持苏联太空计划,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就是他全程成功督造。 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中(从左向右)的戈林、赫斯、里宾特洛甫、凯特尔,后排:邓尼茨、雷德尔、席拉赫、绍克尔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又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俗称纽伦堡大审或纽伦堡审判,是盟军根据国际法和二战后的战争法举行的一系列军事法庭。 这些审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纳粹德国政治、军事、司法和经济领导人员的起诉。他们策划、执行或以其他方式参与了大屠杀和其他战争罪行。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故被称为纽伦堡审判。这些判决标志着古典国际法与现代国际法之间的转折。 3K党 三K党是指美国历史上和现代三个不同时期奉行白人至上主义运动和基督教恐怖主义的民间团体,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美国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黑人待遇政策。1871年,共和党的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组织。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 本集问答 1、看理想能不能推出一档爵士乐节目? 2、如何看待《八分》被抄袭? 3、如何看待有道德争议,甚至被法律审判的艺术家的作品? 上集回顾 环境不可信,人会有怎样的价值观?|《永生的海拉》3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7, 2020 • 41min

180. 环境不可信,人会有怎样的世界观?| 八分特别篇《永生的海拉》3

收听提示 1、感恩的逻辑是什么? 2、子宫颈癌的影响有多大? 3、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为什么会对医院产生强烈的陌生感? 4、如果生活的环境不可信,人会产生怎样的世界观? 本集图书 《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 本集作者 丽贝卡·思科鲁特 美国科学作家,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电台实验室》节目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科学新星》节目记者,《大众科学》杂志特约编辑。她先后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和非虚构创造性写作硕士学位,曾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协会(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副主席,在孟菲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纽约大学等校教授写作课程。《永生的海拉》是她的处女作,出版后旋即登上《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 本集相关 韩国总统文在寅向公众道歉 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总统文在寅周二(3月3日)表示,随着大邱和附近的庆尚北道新冠病毒危机达到顶峰,韩国宣布对新冠病毒“作战”,政府所有机构进入24小时全面戒备状态。截止3月3日,韩国累计确诊病例达4812例。报道称,文在寅还就未能迅速充分向公众供应口罩深表歉意,他呼吁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以解决此问题。(环球网) 亚力克西·卡雷尔 亚历克西·卡雷尔(1873年6月28日-1944年11月5日),法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与优生学家。在1912年因为对于血管以及器官移植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他也曾是法国群众党成员。此政党是维希法国时期的亲纳粹政党。 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 乔纳斯·爱德华·索尔克(1914年10月28日-1995年6月23日),美国实验医学家、病毒学家,主要以发现和制造出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而知名。他出生在纽约的一个俄裔德系犹太移民家庭。虽然他的父母没有受过多少正式教育,但他们决心让儿子获得成功。索尔克在纽约大学医学院时就十分成功,但后来他选择做实验医学家,而不是当一名医生。 195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发明前,脊髓灰质炎是战后美国对公共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每年流行的情况都越来越严重。1952年的大流行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爆发。那年报道的病例有58000人,3145人死亡, 21269人残疾,多数牺牲者是小孩。 塔斯基吉研究所 参加试验的试验者 塔斯基吉梅毒实验是美国公共卫生局性病部门在1932年至1972年间于阿拉巴马州与塔斯基吉大学(当地历史悠久之黑人大学)合作,对近399名非洲裔男性梅毒患者及201名健康非洲裔男性所进行的一系列人体试验。 这些实验参与者皆为生活贫困的阿拉巴马州梅肯县佃农。该实验以提供免费医疗、餐点、丧葬保险以吸引居民参与实验,也以此目的募集基金。但在经济大萧条导致经费补助中断后,参与者将不再有机会接受任何医学治疗,但研究者仍在未告知参与者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实验。自始至终,研究者都不曾对罹患梅毒的参与者告知罹患梅毒的实情(而是宣称患者接受的治疗是为了医治败血症),也从不曾施予参与者有效的治疗方式。 实验开始之初(1932年),梅毒还是无药可医的绝症;但1943年,医学界发现青霉素可有效医治梅毒后,研究人员为了使该实验继续进行,故意不对患者施以有效治疗手段,甚至企图阻止参与实验的梅毒患者接受有效治疗。此实验一直持续在相关领域期刊发表研究报告,少数学者呼吁终止该实验,却遭无视;一直到1972年,实验知情人向大众媒体揭发,该实验才终止。美国政府则迟至1997年才对受害者作出赔偿及公开道歉。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 精彩摘录 细胞培养的故事开始于1912年1月17日,那一天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法国医生亚历克西·卡雷尔(Alexis Carrel)宣布培养出了“长生不死的鸡心”。 从19世纪末开始,科学家就开始尝试培养细胞,但不论什么样品最终都难逃一死。很多科学家因此认为组织脱离了人体就无法存活。可卡雷尔决心证明这些人都错了。他在39岁就发明了血管缝合术,接着利用这种技术实施了人类首次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发明了器官移植的方法。他希望有一天能在实验室培养出完整的器官,然后把肺、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存在巨大的仓库里,再寄到世界各地去实施器官移植。不过首先,他试着培养了一块鸡心切片,结果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成功。鸡心细胞持续跳动,像在鸡体内一样。 几个月之后,卡雷尔由于血管缝合术和器官移植方面的贡献赢得了诺贝尔奖,这让他一夜成名。这次获奖和他培养鸡心毫无关系,但是媒体报道中却把这件事和他的器官移植贡献相提并论,好像他发现了不老泉似的。全球新闻都用头条报道: 卡雷尔的研究又创新奇迹,有望阻止衰老!…… 科学家培养出不死的鸡心…… 死亡或许不再是宿命 科学家都说卡雷尔的鸡心细胞是上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进展之一,另外,细胞培养将揭开一切生命之谜,从饮食、性爱,到“巴赫的音乐、弥尔顿的诗歌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天分”。卡雷尔是科学界的救世主。报纸把他的培养基称作“长生不老药”,宣称如果用它洗澡可能获得永生。 可卡雷尔对让全体人类获得永生没有兴趣。他是优生论者:在他看来白人是优越的种族,器官移植和生命的延长都是为了保护白人,他认为白人受到智力逊色的人和下等人的污染,也就是那些贫穷、没受过教育的人和有色人种。他觉得应该让有价值的人永生,让其他人都死去或者强制绝育。后来对希特勒种族清洗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卡雷尔更是大加赞赏。 媒体疯狂地报道卡雷尔的工作,他那些古怪的举止正合他们的胃口。他是个身体敦实、说话飞快的法国人,两眼颜色不一,一只是褐色,另一只是蓝色,出门总戴着手术帽。他错误地认为光线会杀死体外培养的细胞,因此他的实验室看起来活像三K党照片的负片,技术员在工作的时候都要穿上长长的黑袍子,整个脑袋被罩在黑帽子里,只露出两只眼睛,所有人坐在黑椅子上,在黑色的桌上操作,房间看不见影子,因为地板、天花板、墙壁都给涂成了黑色。唯一的光亮来自一扇落满尘土的小天窗。 ——《永生的海拉》 本集问答 做医务工作志愿者,可能给家庭带来风险,这是自私吗? 上集回顾 免费医疗的代价是什么?|《永生的海拉》2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6, 2020 • 34min

179. 免费医疗的代价是什么?| 八分特别篇《永生的海拉》2

收听提示 1、武汉居民反映“都是假的”,官员干部该怎么办? 2、为什么《表彰决定》里有提出“肺炎不会人传人”的王广发医生? 3、特朗普为什么说世卫组织(WHO)的数字不准? 4、免费医疗会带来什么后果,病人会付出什么代价? 本集图书 《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 本集作家 丽贝卡·思科鲁特 美国科学作家,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电台实验室》节目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科学新星》节目记者,《大众科学》杂志特约编辑。她先后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和非虚构创造性写作硕士学位,曾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协会(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副主席,在孟菲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纽约大学等校教授写作课程。《永生的海拉》是她的处女作,出版后旋即登上《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 本集相关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武汉指导工作 3月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中央指导组到武汉市青山区翠园社区、江汉区西桥社区,实地察看社区防控和群众生活保障情况。针对群众现场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孙春兰立即要求省、市领导深入调查,不回避矛盾,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务实作风,实事求是、切实解决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引自《人民日报》) 卫健委等机构引发表彰决定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表彰名单里包括李文亮医生和王广发医生。 中国政府网人事司官网 人事司发布的表彰决定附件内文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建于1889年,是一所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大型综合医院。 该医院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最佳医院并已连续23年获此殊荣。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多项第一,包括第一例完全变性手术、第一例心脏搭桥、第一例新生儿法洛氏四联症手术等等。 许多今天医院里习以为常的操作,如在外科手术中使用橡胶手套,心肺复苏术,肾透析,都是在霍普金斯医院开始的。人类第一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发现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发现脑内啡,也都是由霍普金斯医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 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医院,但并不附属于大学。两者共享资源,但行政上相互独立。 精彩摘录 海瑞塔不省人事地躺在手术室中央的手术台上,双脚踩在脚镫上,当天施行手术的是小劳伦斯·沃顿医生,他坐在海瑞塔张开的两腿之间,撑开她的子宫颈,向里窥看,准备处理癌变部位。但是在动手术之前,沃顿医生先拿起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从海瑞塔的子宫颈切了两片硬币大小的组织,一片来自癌变部位,一片是旁边的健康组织——这是特林德的主意,没人告诉海瑞塔有人要从她体内取样本,也没人问过她想不想捐细胞,就这么干了。 ——《永生的海拉》 本集问答 怎样摆脱对媒体信息的路径依赖? 上集回顾 一个细胞怎样改变整个医疗史?|《永生的海拉》1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5, 2020 • 36min

178. 一个细胞怎样改变整个医疗史?| 八分特别篇《永生的海拉》1

收听提示 1、世界各国在防疫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2、海拉是谁,什么是海拉细胞? 3、什么是科普写作? 4、一个细胞,可以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吗? 本集图书 《永生的海拉》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 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 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 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本集作者 丽贝卡·思科鲁特 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的官方网站 丽贝卡·思科鲁特,美国科学作家,曾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电台实验室》节目和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科学新星》节目记者,《大众科学》杂志特约编辑。她先后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和非虚构创造性写作硕士学位,曾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协会(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副主席,在孟菲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纽约大学等校教授写作课程。《永生的海拉》是她的处女作,出版后旋即登上《纽约时报》和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 本集相关 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细胞,源自一位美国妇女海瑞塔·拉克斯的子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这名美国妇女在1951年死于该癌症。为了让拉克斯保持匿名,此细胞株原宣称是依“Helen Lane”命名。HeLa细胞系被视为“不死的”(即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类细胞,此细胞株不会衰老致死,并可以无限分裂下去),至今都被不间断的培养。此细胞系跟其他癌细胞相比,增殖异常迅速。 精彩摘录 多年来,我就这样端详这张照片,想象她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她的孩子们在哪里。如果这个女人知道自己数以亿计的宫颈细胞在她死后获得了永生,被打包,被买进卖出,再被运往全世界的实验室,她会作何感想?这些细胞在第一次太空任务中飞入太空,验证人类细胞在失去重力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它们还成就了医学史上几项最为重要的成果,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化疗、克隆技术、基因图谱,还有体外受精……如果海拉看到这些,心里又该是什么滋味?我敢肯定,倘若她知道曾经栖居于自己宫颈内的那些细胞已经在实验室中被扩增了亿万倍,她定会像我们一样震惊。 如今,海瑞塔的细胞究竟有多少活在世上,我们无从得知。一位科学家估算,如果把人们培养过的所有海拉细胞堆在一起,它们将重达5000万吨——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因为一个细胞几乎没有任何重量。还有一位科学家进行了另一种估算,如果把世上所有的海拉细胞依次排开,总长度将超过10万公里,这个长度几乎可绕地球三周。而海拉本人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多一点。 ——《永生的海拉》 每次去医院体检,我都说我妈是海拉。他们立刻就兴奋起来,跟我说一大堆东西,什么没有她的细胞就没有我的血压药和抗抑郁药,所有这些重要医学成果都是因为她的细胞。可除了这些,他们也不会解释什么东西,“没错,你妈上过月球,被放在核弹里,制造出小儿麻痹疫苗”。我不明白这些事儿她怎么干的,可我想我还是为她高兴,毕竟她帮了好多人。我觉得她可能挺高兴的。 可我总觉得这一切很奇怪,要是她的细胞真的为医学做了这么多事,我们家怎么都看不起病呢?一点也想不通。好多人都靠我妈妈发了,可是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人从我妈身上拿过细胞,而且我们一毛钱也没见着。好长时间我一想到这就生气,后来因为这都得病了,得吃药。可我现在一点也不想再争这个了,只想知道我妈到底是谁。 ——《永生的海拉》 本集问答 1、弱者之间为什么总是互相内斗? 2、对想学哲学的人有什么建议? 上集回顾 我们的现实,跟得上理想吗?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4, 2020 • 36min

177. 我们的现实,跟得上理想吗?| 八分特别篇

收听提示 1、《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 2、对待外国人时,我们为什么有时候过于客气? 3、移民会给一个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4、如何看待“要求中国道歉”、“世界应该感谢中国”等说法? 本集相关 《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月27日在网上公示后,引发大量评论。 环球网刊载《理直气壮,世界应该感谢中国》 文章结尾称,“现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表示,美国欠中国一个道歉,世界欠中国一声感谢,没有中国的巨大牺牲和付出,就不可能为全世界赢得宝贵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间窗口,可以说中国一己之力,硬生生的将新冠肺炎疫情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相关资料引自司法部官方微博、环球网。 本集问答 中国需不需要向世界道歉? 上集回顾 如何看待《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3, 2020 • 33min

176. 如何看待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 八分特别篇

收听提示 1、谈到外国移民来中国,为什么很多人情绪化? 2、中国人往海外移民的数字有多少? 3、谈论移民,为什么总会谈到性别? 4、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外来族裔? 本集相关 司法部发布《外国人永居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南中国的世界城》 在国际都会广州,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都在寻找商机,开始新生活,重新认识自我。新移民中有不少非洲小商人,他们在中国采购廉价或假冒名牌的产品,然后运回家乡销售。人类学家麦高登(Gordon Mathews)通过对这些生活在广州的外国人的田野考察,描述了异乡人在全球化下的故事,编织出一本引人入胜的民族志。 本书深化了作者在《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中提出的“低端全球化”概念,探究广州如何成为“低端全球化”的中心,也使我们理解这一全球重要的人类商业和文化现象。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呈现生动的全球化个案,让我们得以近景观察广州这座南中国世界城内跨文化和种族交流的丰富细节。 《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 在本书中,“种族与其说是强调不同民族的生理方面,毋宁说是强调它们的社会文化方面。”在我们的印象中种族是与“种族歧视”、“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讨论“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时,因为近代中国之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种族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主要方向就是“保种强国”。 但是,本书所论没有这么简单,它追述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历程,展示了近代中国种族观念的复杂形态。种族是“作为文化的种族”、“作为类型的种族”、“作为宗教的种族”“作为民族的种 族”、“作为种类的种族”、“作为种子的种族”和“作为阶级的种族”。“种族观念”是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之一,对它的思考无疑会丰富我们看待那段历史的眼光,特别是这种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今日仍还有着重要的影响。 《成为黄种人》 《成为黄种人》实是解构种族思维的一部极为有趣、却又无比沉重的历史。 *相关资料引自司法部网站、维基百科、豆瓣等。 本集问答 喜欢看《樱桃小丸子》肤浅吗? 本集推荐 梁文道 x 陈丹青《尔雅:包豪斯革命》 上集回顾 传染病过后,人们的财富会怎么变化?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undefined
Mar 2, 2020 • 52min

175. 传染病过后,人们的财富会怎么变化?| 八分特别篇

收听提示 1、腐优朋友健康回来了,真好。 2、历史学家如何研究瘟疫? 3、哪四种方式会带来更平均的财富分配? 4、传染病过后,人们的财富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集图书 《瘟疫与人》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 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不平等社会》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沃尔特·沙伊德尔回溯从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经济史,从长远的时间维度追寻和解释经济不平等。他从最早的文明危机谈到20世纪的灾难性世界战争、革命,颠覆性地指出经济不平等从不会悄然消失,大规模暴力和灾难才能够显著改变这一切,换言之,只有战争、革命、瘟疫和国家崩溃才能重新洗牌。 本集相关 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交换,又称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欧洲人与非洲黑人)、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地域的一件重要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不仅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更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这个观念。 占领华尔街 占领华尔街,是一连串主要发生在纽约市的集会活动,由加拿大反消费主义组织广告克星发起。行动灵感来自2011年发生的阿拉伯之春,尤其是发生在2011年埃及革命期间的开罗塔利尔广场周围的集会与示威运动。行动于2011年9月17日开始,当日近一千名示威者进入纽约金融中心华尔街示威,警方更一度围起华尔街地标华尔街铜牛阻止示威者进入。 人口论 1798年版《人口论》的标题页 《人口论》,于1798年由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为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马尔萨斯注意到许多人误用他的理论,痛苦地阐明他没有仅仅预测未来的大灾难。他辩解道,“……周期性灾难持续存在的原因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经存在,目前仍然存在,并且将来会继续存在,除非我们的大自然的物理结构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因此,马尔萨斯认为他的《人口论》是对人类过去和目前状况的解释,以及对我们未来的预测。 人口论的论点为粮食增加仅会呈等差数列,而人口的增加却会呈现等比数列。所以他觉得人类必须顾虑食物的缺乏,而减少结婚的预防限制,以及受现实穷困的折磨、对已生人口所加压迫积极限制。 黑死病 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极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中南部喜马拉雅山区,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4世纪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而“黑死病”之名是当时欧洲的称呼。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根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的中世纪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 黑死病对欧洲人口造成严重影响,改变欧洲的社会结构,动摇当时支配欧洲的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并因此使得一些少数族群受到迫害,例如犹太人、穆斯林、外国人、乞丐以及麻风病患者。生存与否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产生“活在当下”的一种情绪,如同薄伽丘在《十日谈》之中所描绘的一般。 *相关资料引自维基百科、豆瓣 本集问答 1、如何看待意大利人为了自由不戴口罩? 2、隔离和禁止入境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经常说“众所周知”,是要筛选听众吗? 4、如何看待肖战粉丝大战事件? 上集回顾 邪教、异端、新兴宗教有什么区别? 《八分》特别篇每晚8点更新 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