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台电(翻电)

翻转电台FlipRadio
undefined
Nov 30, 2020 • 25min

何谓“作为方法”(伦理规则的生成 1/3)维特根斯坦

讲义下载地址(墙外)Google Drive: https://cutt.ly/flipradio(墙内)3adisk: http://flipradio.3adisk.com/本期问题意识:上期我们提到“以伦理作为方法”,而不是“以说法作为方法”,但是这具体该如何去理解?怎么样才能把伦理作为方法,伦理是怎么生成的?规则在今天是个非常有张力的事儿,“人应该帮助他人”是个什么样的规则?是一句空话?是一个康德认为可以由逻辑确定的“必然规则”,是一个我们发明用于压迫他人的教条?进入一种“个人主义”的时代后,不管在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管制,在教育,“规则”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要么证明规则的必然性,用科学的逻辑来证明。要么说明规则即教条,人需要绝对的“内在动因”,需要自己内在认可的才是自由。既然上一期,我们说“伦理作为方法”,无规则不成伦理的,那么就来看看规则的生成吧。1 何谓“作为方法”上期我们提到“把伦理作为方法”,这是什么意思?项飙老师的“自己作为方法”,梁鸿老师的“乡愁为作为方法”,为何有这么多“把XX作为方法”,通过这种思路,要解决何种问题?
undefined
Nov 26, 2020 • 21min

翻电 2.0 小品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208-241 节 VOL.09

第二章我们用句读的方式,所以平时可以散步通勤睡前的时候反复听听这期节目,对文本有一些印象,听的时候不用多想,就当 “维特根斯坦的 50 断片” 那么听就行。使用的是陈老师的《哲学研究》译本。如果想看到对应的文本,我稍后会添加到小程序的时间轴上。
undefined
Nov 25, 2020 • 52min

翻电问答 • 47 | 择业中屈服于现实,我们是否得偿所愿?

问题是:我是一个普通大学的理工生,现在正面临考研和就业的问题。我学习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可我并不太喜欢这个专业,相比起来更想考研时报考心理学这一方向。但是不得不说就业的问题,在当前的中国,心理学等一大批文科性强的专业并不吃香,就业问题不好解决。最近和家人商量此事,他们表示反对我报考心理学,还是希望我走理工方向。他们说的的确也有道理,毕竟在中国,每个人尤其是男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成家立业是不能任性的。我个人也很迷茫,在我们青年面前,摆着很多的可能性,但为了成家立业,能有立身之本要求着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而转身投向更赚钱的行业,即使并不喜欢这份职业。我的疑问是就业的考虑是选择向现实妥协还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呢?这个问题有些低级乏陈了,但真心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复。当然,虽然发问者的问题是现实和理想的二元选择,回答绝对不会在理想和现实的二元中,而是需要找到新的思路,恰恰就是从对这个二元对立的打破开始。今天的内容是:•发现现实并富有,理想并非贫穷的狭隘之处•教育的结果是高收入,可以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吗?•所谓理想所指的东西是否存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在选择什么?•为家庭承担时,我们在承担什么?如果你要提问请将问题邮件发到 ask@flipradio.club 非常感谢提问!
undefined
Nov 20, 2020 • 55min

翻电Special 清华学姐事件,正义的语境和难度 VOL.36

清华学姐事件再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位,一件小事再度闹到全国皆知,并成为所有人攻击女权主义的理由。从这件事中,除了无奈,我们能看出什么新东西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基于互联网的正义?我想,重要的是了解互联网正义的语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面临何种正义的情况,这种正义追求的难度何在?我想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努力,逐渐避免下一次此类事件的发生。今天的内容包括:1 事件简单的回溯2 理解各方行为的视角3 简化问题,设定标准是不可能的4 我们必须接受什么?一种互联网舆论正义的语境5 面对互联网舆论正义的妥协
undefined
5 snips
Nov 5, 2020 • 2h 38min

FF30 | 04 安东尼奥尼 转瞬即逝的真实

FF30 是翻转电台最终摸索出的电影类节目样式,以一个导演为单元,将其作品与社会勾连到一起。以符号解读的方式阐释电影,着重在电影的 “价值阐释” 方面。一共选择了 30 位导演进行,做完即止。这是第四集,我们来介绍欧洲三大电影奖大满贯得主,对20世纪电影发展有巨大影响力,也是现代主义电影奠基人之一的米开朗基罗 • 安东尼奥尼。节目内容和时间如下,可以分段收听:1 安东尼奥尼探讨的问题:电影的真实性 01:02真实性重要吗?作为可以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还原的电影,是否天然的具有真实性?1.1 电影本应该更真实1.2 电影不真怎么了?真作为反教条1.3 电影技术的不真实1.4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现代主义电影2 安东尼奥尼的真实性探索主要介绍安东尼奥尼的几个重点作品,以及作品中对于电影真实性与生活真实性的塑造。2.1 《呐喊》 58:40Guilty Love的不真2.2 《奇遇》 01:15:15新奇导致不真2.3 《夜》 01:26:19迎合的疯狂导致不真2.3 《蚀》01:43:19世界与生活空间丧失导致不真2.4 《放大》02:04:49求真的歧途导致不真3 虚无主义时期的安东尼奥尼 02:22:04简单介绍后期两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这里,他丧失了早期对于问题细节的敏锐洞察,而变得有点流于对于绝望情绪的流露。3.1 《扎布里斯基角》3.2 《过客》4 纪录片《中国》,我们与影像的关系 02:29:28安东尼奥尼与中国还大有渊源,在1972年,他来到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但这部纪录片的命运。也不断提醒了我们与影像紧张的关系。接下来要讲的几位是 04 柏格曼 05 费里尼 ,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看看这些电影了。对于 FF30 节目,有什么你的意见,欢迎提出!
undefined
Nov 2, 2020 • 2h 24min

FULL 伦理作为方法 174-207 节(维特根斯坦 08) - 翻转电台 2.0

讲义下载地址(墙外)Google Drive: https://cutt.ly/flipradio(墙内)3adisk: http://flipradio.3adisk.com/本期问题意识:上次我们提示了一种“终止解释”的概念的存在,但是,到底问题是什么样的?如何摆脱,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呢?语言是一种主客一体的系统,我们将在语言上克服围绕主观与客观的争端。在科学系统中,客观性(同一性)在于逻辑,在于数学,在于物理的实存物。在这一切被维特根斯坦瓦解后,语言的客观性将系于何种对象呢?科学的“客观基础”排除了人的世界与目的,那么在语言的客观性中,伦理、传统、人的目的,又如何得到保全呢?获得一种语言的实感,也就获得了一种生活的实感。1 停止向内探究语言有一种“向内探究本质”的冲动,这种冲动将人的内部状态当作“实存物”,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回望的解释,是一种比喻和形式。这当然不是真的。从心里的确定到外在的信号174节:不理解就是一种“表现上的不一致”175节:纠正不是逻辑和经验直传,而是“换个观看方式”176节:语言的同一性就在语言本身177节:语言应用就是语言同一性的标准178节:一种错误:将无限的语言应用收敛到有限的“语言外”对象上179节:知道即应用180节:语言现象“知道”可以凝结为“内部状态”吗?181节:区分“理解”和“能”也许就是问题本身2 语言崇拜的混乱混淆意谓和解释的关系,本质的冲动成为一种语法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详细描述语法问题的生成,理解为何思维与探究,被语言的误用所耽误。终极解释:对意谓的大混淆182节:解释性与“意谓验证”183节:回看的解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184节:言说对象在我心里复现了(“曲调在那里”)就是个最糟糕的解释185节:解释的不同是外在基准理解的差异,而非内在的186节:没有固定内外一致的判断基准——直觉187/188节:解释必然囊括意谓189/190节:不是解释决定意谓,而是意谓决定如何解释191节:我们当然可以掌握多种不同的意谓(但不是直达终极解释)192节:超级意谓 / 超级解释从解释崇拜到语言崇拜193节:即便解释有个范本,那也不可能是全部194节:声称预计是对应某种实在结果仅仅是语言的用法而已(这种连接是纯语言的)195节:一个语言的使用其意义在于具体情境中196节:实存物崇拜是一种语言崇拜3 伦理即确实性在维特根斯坦瓦解了诸多思想观念对于确实性的构成后,他终于提出了自己对于确实性的看法,公共实践 + 话语作为确实性的来源。客观性在公共共识和实践中197节:那么语言的确凿性从何而来?198节:稳定的用法和习俗(而非必然性和永恒性)199节:语言中的确凿性在于一种稳定的“用法”200节:概念与外观(表象)的实在关系201节:遵照规则的行动不是解说着规则,其就是规则本身202节:遵从规则一定是实践性的203节:语言的自然使用与语言的回溯和预测204节:先有实践,后有命名(反语言崇拜)205节:意向不是最初的开始,意向不具备确定206节:规则都需要更广泛的习俗基础207节:离开一致性的行为,语言就陷入混乱
undefined
Nov 2, 2020 • 38min

伦理即确实性(伦理作为方法 3/3)维特根斯坦

讲义下载地址(墙外)Google Drive: https://cutt.ly/flipradio(墙内)3adisk: http://flipradio.3adisk.com/本期问题意识:上次我们提示了一种“终止解释”的概念的存在,但是,到底问题是什么样的?如何摆脱,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呢?语言是一种主客一体的系统,我们将在语言上克服围绕主观与客观的争端。在科学系统中,客观性(同一性)在于逻辑,在于数学,在于物理的实存物。在这一切被维特根斯坦瓦解后,语言的客观性将系于何种对象呢?科学的“客观基础”排除了人的世界与目的,那么在语言的客观性中,伦理、传统、人的目的,又如何得到保全呢?获得一种语言的实感,也就获得了一种生活的实感。3 伦理即确实性在维特根斯坦瓦解了诸多思想观念对于确实性的构成后,他终于提出了自己对于确实性的看法,公共实践 + 话语作为确实性的来源。客观性在公共共识和实践中197节:那么语言的确凿性从何而来?198节:稳定的用法和习俗(而非必然性和永恒性)199节:语言中的确凿性在于一种稳定的“用法”200节:概念与外观(表象)的实在关系201节:遵照规则的行动不是解说着规则,其就是规则本身202节:遵从规则一定是实践性的203节:语言的自然使用与语言的回溯和预测204节:先有实践,后有命名(反语言崇拜)205节:意向不是最初的开始,意向不具备确定206节:规则都需要更广泛的习俗基础207节:离开一致性的行为,语言就陷入混乱
undefined
Nov 2, 2020 • 53min

语言崇拜的混乱(伦理作为方法 2/3)维特根斯坦

讲义下载地址(墙外)Google Drive: https://cutt.ly/flipradio(墙内)3adisk: http://flipradio.3adisk.com/本期问题意识:上次我们提示了一种“终止解释”的概念的存在,但是,到底问题是什么样的?如何摆脱,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呢?语言是一种主客一体的系统,我们将在语言上克服围绕主观与客观的争端。在科学系统中,客观性(同一性)在于逻辑,在于数学,在于物理的实存物。在这一切被维特根斯坦瓦解后,语言的客观性将系于何种对象呢?科学的“客观基础”排除了人的世界与目的,那么在语言的客观性中,伦理、传统、人的目的,又如何得到保全呢?获得一种语言的实感,也就获得了一种生活的实感。2 语言崇拜的混乱混淆意谓和解释的关系,本质的冲动成为一种语法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详细描述语法问题的生成,理解为何思维与探究,被语言的误用所耽误。终极解释:对意谓的大混淆182节:解释性与“意谓验证”183节:回看的解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184节:言说对象在我心里复现了(“曲调在那里”)就是个最糟糕的解释185节:解释的不同是外在基准理解的差异,而非内在的186节:没有固定内外一致的判断基准——直觉187/188节:解释必然囊括意谓189/190节:不是解释决定意谓,而是意谓决定如何解释191节:我们当然可以掌握多种不同的意谓(但不是直达终极解释)192节:超级意谓 / 超级解释从解释崇拜到语言崇拜193节:即便解释有个范本,那也不可能是全部194节:声称预计是对应某种实在结果仅仅是语言的用法而已(这种连接是纯语言的)195节:一个语言的使用其意义在于具体情境中196节:实存物崇拜是一种语言崇拜
undefined
Nov 2, 2020 • 55min

停止向内探究(伦理作为方法 1/3)维特根斯坦

讲义下载地址(墙外)Google Drive: https://cutt.ly/flipradio(墙内)3adisk: http://flipradio.3adisk.com/本期问题意识:上次我们提示了一种“终止解释”的概念的存在,但是,到底问题是什么样的?如何摆脱,以及我们该怎么做呢?语言是一种主客一体的系统,我们将在语言上克服围绕主观与客观的争端。在科学系统中,客观性(同一性)在于逻辑,在于数学,在于物理的实存物。在这一切被维特根斯坦瓦解后,语言的客观性将系于何种对象呢?科学的“客观基础”排除了人的世界与目的,那么在语言的客观性中,伦理、传统、人的目的,又如何得到保全呢?获得一种语言的实感,也就获得了一种生活的实感。1 停止向内探究语言有一种“向内探究本质”的冲动,这种冲动将人的内部状态当作“实存物”,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回望的解释,是一种比喻和形式。这当然不是真的。从心里的确定到外在的信号174节:不理解就是一种“表现上的不一致”175节:纠正不是逻辑和经验直传,而是“换个观看方式”176节:语言的同一性就在语言本身177节:语言应用就是语言同一性的标准178节:一种错误:将无限的语言应用收敛到有限的“语言外”对象上179节:知道即应用180节:语言现象“知道”可以凝结为“内部状态”吗?181节:区分“理解”和“能”也许就是问题本身
undefined
Oct 21, 2020 • 1h 1min

翻电问答 • 46 | 我们需要哪些领域?什么样的科学素养?

问题是:之前听节目了解到一些您对科技领域的看法,这次想请教一下您对人文领域对科技的看法。今天我看到一种说法,对方说:现在这个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最应该走出人文领域舒适区,去了解技术的力量,去拥抱技术,否则未来他们会失去的不仅是敲钟的能力。请问您觉得人文领域的知识分子应该去拥抱技术吗?如果需要的话,首要了解的您觉得是那个方向呢?以及要了解到那种程度呢?所以,我们需要“拥抱”科学和技术吗?如果不是一种拥抱的态度,我们为何需要科学素养呢?是什么样的科学素养?今天的内容是:•在科学为基础信念的时代我们必须面对科学问题•所谓的“第三种文化”并不能调和科学与人文•科学哲学式的“本质追求”不是我们要的•通过细节,完成对科学的“常识性把握”(谱系学的科学去魅)•现代医学/教育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全球变暖/网络技术/经济学/编程的去魅和科学素养今天提到的书籍包括《医疗与帝国》《坏血》《众病之王》《象牙塔的变迁》《告别功利》《自达尔文以来》《人类的误测》《意识探秘》《难以忽视的真相》《数字乌托邦》《经济学的真理》如果你要提问请将问题邮件发到 ask@flipradio.club 非常感谢提问!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