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

一席
undefined
Nov 9, 2017 • 23min

【一席】顾桃:回到北方我找到了呼吸

自2005年起,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深入东北边境,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猎民们的生存状态。他用十年的时间,超过 500 小时的素材剪出了《敖鲁古雅,敖鲁古雅 》《雨果的假期》《犴达罕》《乌鲁布铁》《神·翳》五部自成一体的人类学纪录片,无不蕴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壮和哀婉。如今顾桃仍致力于拍摄包括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蒙古人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纪录片。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影展,荣获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绅介奖等多项大奖。“现在想一想都觉得,自己从25岁到35岁的十年青春就像虚度了一样。其实虚度我倒也能接受,但就是觉得心里总有一个东西,不论你做的什么事情都不属于你,但是你要做的那个事还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时候是最难受的。”“孤独并不是坏事,它能让你小心翼翼去想自己的未来是什么。”
undefined
Nov 3, 2017 • 37min

【一席】谢广明:智能仿生机器鱼

谢广明教授的团队是国内较早展开多智能体系统相关研究的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智能仿生机器人、多机器人系统与控制等。听上去有些高冷,通俗说来,他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仿生鱼。仿生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一群仿生鱼如何实现水下的通信和协作?未来仿生鱼在海洋里可以做些什么?这些会是他将在一席分享的内容。“我经常会观察真鱼,有时候看多了会恼火,自然界的鱼太厉害,仿生鱼的差距还是挺大。”
undefined
Nov 1, 2017 • 21min

【一席】鬼卞:Being towards Death

音乐人@鬼卞_鬼老师 在一席讲述自己破碎重组再生的故事:「Being towards death 向死而生」。“那段时间我最爱做的事就是在那个废弃工厂摊开自己的四肢,躺在地上听,听风声、听雨声、听自己的呼吸声、听心跳砸在大地上的声音。会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活着,也突然发现这也可以是死了。”
undefined
Oct 28, 2017 • 27min

【一席】郑永春:地球会毁灭吗

如果以地球的年纪作为参考标准,人类在这颗星球上的寿命大概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经历过哪些毁灭性的打击?未来,我们赖以为生的这颗星球又可能会经历哪些变故?从事月球与行星地质和环境研究的郑永春博士将聊聊地球命运。“当天空中掉下来一辆公交车,并且公交车的时速高达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那就不得了了。”
undefined
Oct 26, 2017 • 28min

【一席】黄丽群:大命运上的小机关

黄丽群,台湾作家,著有《海边的房间》。你问我当时有什么感觉,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澎湃的感动。我祖父是个小人物,是在汹涌的历史之河中一个过河卒子,是那个一将功成背后的万古枯。不管1944年的他有没有在一个无名无姓的状态下被留下这张照片,都并不会改变大叙事的进程,也不会改变他个人的生命。但是,这张照片就是那个“随机性”,是那个大命运中的小机关。 我曾经在偶然中失去了和父亲说再见的机会,但是数十年之后,又被许多琐碎的偶然领到了半世纪前我父亲的父亲面前,跟他重新相逢。这张照片为我家族中原本带有一点点悲伤气息的命运,下了一个决定性的定义,就是世间也有着偶然的慈悲。
undefined
Oct 17, 2017 • 37min

【一席】舒德干:5亿年前的人类远祖

云南澄江化石库是我回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里有我的用武之地,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化石,已经等待了上亿年。在一块两寸见方的石块上,舒德干教授发现了一个不足两厘米长、模糊得几乎无法辨认的鱼状化石。它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老祖宗”,这是舒德干教授在“寒武纪生物大爆发”领域的其中一个研究成果。达尔文曾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感到费解,因为他在《物种起源》里提出的观点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一时期生命突然大量丰富。舒德干教授在这一领域的发现被作为标志性成果录入多国教材。“就是这样的一个途径,从这个微小的动物,我们把它叫皱囊虫,然后经过古虫动物类似的有鳃裂的东西,它有肛门了,然后就长出头来了,最后才诞生了人类,整个故事就完整了。”
undefined
Oct 15, 2017 • 28min

【一席】张天伟:下一个做什么,我也不知道

1986年第一次潍坊风筝节后,从事机械设计的张天伟开始研究动态机械风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以风为动力,将风轮、齿轮、曲轴、连杆、滑槽、摇臂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把东张西望、吐舌头、抬眉毛这些不同动作对应截然不同的“引擎”构造,每一个细节都环环相扣。他手中的仙鹤会摇头鸣叫、螃蟹能张牙舞爪,猪八戒会追西瓜、两只公鸡能打架,最复杂的秦始皇陵铜车马风筝做了8个月,“有一次在梦里解决了问题。”
undefined
Oct 13, 2017 • 31min

【一席】马志飞:石头是地球的往事

从钻石水晶祖母绿到锡石芒硝黑钨矿,全世界四千多种矿物颜色、纹理、形状各不相同,每一块都是凝固的亿万年时间。马志飞从事地质灾害研究,他决定给这些宝石和矿物“立传”:石头从哪里来,哪些石头长得像,什么石头做涂改液,什么石头能治病,夜明珠究竟是什么。一写就是百余篇。“石头是地球的往事,讲讲我们如何认识一块石头吧。”“直到20世纪初,在俄罗斯,有人如果去珠宝店买珠宝,看到整个珠宝店有欧泊存在的话,他们就会转身离去,他们觉得这是一双邪恶的眼睛在盯着他们。”
undefined
Oct 11, 2017 • 26min

【一席】王远:潜向未知

2008年第一次潜入广东佛山的水下洞穴,王远就迷上了洞潜,在水下几十米到上百米的深蓝洞中,可以看到阳光穿透泉水的魔幻效果,还有水下钟乳石上凝固的亿万年地质变迁,此后他开始探索各种人迹罕至的地下迷宫,去世界各地的洞潜圣地佛罗里达、菲律宾宿务、墨西哥、巴哈马洞潜400多次。为了发掘、保护中国水下洞穴,绘制水下迷宫地图,他辞去了警察的工作,跟朋友们一起成立了WUD环球水下探索组织。“很多人说洞穴潜水是极限运动,说洞穴潜水非常危险、非常可怕。但实际上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你要去的洞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是你是什么样子的。”
undefined
Oct 9, 2017 • 24min

【一席】周易正:一间任性出版社的几个实验

行人出版社1998年由陈传兴创立,2009年更名为行人文化实验室后,包括主编周易正在内的4人团队,开始发展完全由编辑们发起制作的自制书,举几个例子:《台湾妖怪研究室报告》,介绍台湾最具代表性的16只形态、个性和能力各异的陆生类、水生类、植物类妖怪,还整理出观察记录指南教你怎么找妖怪;《讨海魂》,耗时1年走遍台湾1600公里海岸线,记录13种即将失传的捕鱼技法和12位捕鱼人“与海共生”的生存之道;《透明的记忆》,走访台湾仅存的八卦窑玻璃厂,探寻半个世纪以来台湾手工玻璃的往事与未来;《活字》,以一本活字印刷书籍的制作过程为主轴,通过铅字工人的故事,追寻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