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席
一席
人文 科技 白日梦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Dec 4, 2017 • 35min
【一席】许子东:网络上的人民
许子东以郁达夫、张爱玲、“文革”小说研究著名,2000年起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担任嘉宾。“做学问,我希望达到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事情大家说了很多,但我仍能说出不同的意见。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不知道我这辈子能不能达到。那就是我写一个东西,我在讨论A,但是最后不仅影响了大家对A的看法,而且我的讨论方法,别人可以拿去用来读B、读C、读E、F,这是我的理想。”“这就是我们最吊诡的地方。我们在网络上仇富、仇官、支持大多数。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想发财、想升官、想做精英、想做特别的人。这个矛盾是我们每个人的矛盾,也是我们身为人民、公民和网民的内在矛盾。”
Nov 29, 2017 • 31min
【一席】何哲:内盒院与插件家
除了拆掉重建或者花很长时间改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胡同居民在老房子里住得更好?这是臧峰、何哲、沈海恩和他们的众建筑工作室2010年就开始研究的问题。他们观察老房子,思考并尝试解决空间狭小、采光不足、没有卫生间等难题。从他们工作室所在的苕帚胡同37号开始,一种低成本、易于安装、节能、环境舒适的盒子陆续被塞进北京大栅栏的胡同里。“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最具社会野心的一个项目。”
Nov 27, 2017 • 33min
【一席】陈根远:穿越碑林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1087年,经过九百多年的网罗搜求,现已收藏碑石墓志造像石雕4000余件。如世界四大名碑之一的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用叙利亚文和汉文记载着基督教贞观年间传入及其后100多年流传中土的情况;记载斯里兰卡高僧不空来到大唐创立密宗的《唐不空和尚碑》。碑林也保存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巨匠碑版,是一部立体的中国书法史。“碑林是中国人的思想库。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儒家经典的准确性,曾经七次大规模地刻经,碑林收藏有前三次。第一次是《熹平石经》,因为是在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开始刻,所以得名。当时刻了五经四十六石,立在洛阳太学。在研究东汉的最权威的史书《后汉书》上记载说,这个碑立好了以后,每天来这观摩学习的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1800年前,洛阳堵车了。”
Nov 25, 2017 • 27min
【一席】毕啸天:一本正经 胡说八道
清华博士毕啸天的研究方向是“膜法水处理”,通俗点说就是找到更高效率的海水淡化办法。他还运营着一个经常在朋友圈刷屏的公众号“毕导”,冬天会通过模型计算出最御寒的“帝都冬季穿衣法则”;夏天吃了几十个西瓜后发明“避开所有瓜籽的科学吃瓜法”,因为不想洗袜子就做一个自动洗袜机……。粉丝在给他的留言中写道:在你的文字里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化学世界,总觉得你是在“玩”化学。“经常有人在看完我这些文章之后会问我,你整天研究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生活中我特别害怕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也同样害怕我在生活中会变成一个要求别人去做有用的事情的人。我觉得本来一个单纯好玩的事在你要求它变得有用的时候,那一个瞬间它就变得不好玩了。”
Nov 23, 2017 • 30min
【一席】王家葵:麻沸散与蒙汗药
《三国演义》里华佗为曹操诊视头风病后提出:“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吴用设计往酒里面下了“蒙汗药”,杨志等人饮下药酒,在晁盖、刘唐一声声“倒也,倒也”的呼唤中,软倒下来。麻沸散、蒙汗药真有这么神奇,还是小说家的游戏笔墨?它们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王家葵将从这两样药开始,讲他研究的本草学和药理学。“在元明之际的小说、话本和戏曲里,蒙汗药出场的机率非常高。甚至在元代的一本法律书《元典章》里,还专门记载了一例使用蒙汗药进行抢劫的判例。判例里讲述了李某人调和了一剂使人发蒙的蒙药,害了吴某人。这个吴某人吃了以后就昏迷过去,李某人趁机抢劫云云。看来蒙汗药真有其事,那么这蒙汗药是什么?”
Nov 21, 2017 • 33min
【一席】严明:摄影是一个因果
@嚴明 大学学的是中文,当过十年摇滚乐手,做过十年记者,2010年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重庆、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他带着相机,穿越大半个中国。拈花细嗅的大叔,下班的米妮,壕沟里的大象,夔门的猴子,便溺的马……这些浪漫、忧伤,又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拼合成严明镜头里的马孔多,他将其命名为“大国志”,获得包括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在内的多项国内外大奖,贾樟柯说他“不是去记录,而是去深刻地创造。”“中国有个词叫江郎才尽,我后来反复在思考这个词:江郎这个人他怎么会才尽呢?他是不是原来有个口袋,里面装的都是才,被他像钞票一样一张一张花光了?这个才是哪里来的呢?我分析这个‘才’应该叫‘持续感动的能力’。我们看到东西,看到社会,看到人,我们还会有反应,会有感动,这就是你再继续去创造、去创作的一个根本。”
Nov 19, 2017 • 25min
【一席】袁凌:青苔不会消失
做记者的十多年里,袁凌写过多篇特稿和调查报道,《守夜人高华》《走出马三家》等。但写的最多的,是大量像青苔一样绵延在社会下层和各个边缘行业的人——尘肺病矿工,湘西留守儿童,北京五环外的大杂院,云南雷区里的农民。在袁凌的笔下,这些褶皱层里的人不是时代的纪念碑,也算不上无名英雄,但他们在仅有的立足之地上承担了自己的生存,那份生活的质地和纹理,“比显眼舞台上的布景更切实”。“除了变成他们生活的自己人,在写作的时候还要注意不要使用矫揉造作的语言,不要忙于发泄情感和发议论。虽然说议论看起来很重要,但是比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并不重要。”
Nov 17, 2017 • 26min
【一席】陈伟峰:磨房深圳百公里
2001年,6名来自深圳的磨房网户外运动爱好者终于踏上了东冲海岸,完成了24小时内从蛇口到南澳的103.85公里的徒步穿越。这次行走,开启了深圳完全发自民间的“百公里”徒步。此后每年三月份的某个周末,人们如节日般相聚在一起,日夜赶路,翻越山海,感受城市。到2016年,参加人数已超过了十万。“百公里像一个种子,你把这个种子丢到山里面,有阳光、有雨露的时候,它自己会发芽。”
Nov 14, 2017 • 29min
【一席】童银栋:生了病的湖
很多时候,他能从水的颜色,读出岸上的故事:如果水体呈现铁锈色,那是三价铁离子呈现的颜色,周边可能有工业区或是矿山。为了解决自己十多年前的一个好奇——我们建了那么多污水处理厂作用有多大,童银栋他和团队历时两年多,对中国境内的862个湖泊进行了水质数据的跟踪分析。这份为中国湖泊开具的体检报告,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地球科学》上。“我们答题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要点的话,你就玩命地往上写,总有几个是对的。我们发现中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突然也成了这个局势。我们甚至不知道城镇污水处理厂到底有没有用,就玩命地建,以为建得越多效果就越好。但事实上到底怎样,我们并不清楚。我在过去三年中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去思考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到底值不值得。”
Nov 12, 2017 • 30min
【一席】向帆:秘密的设计
向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运用公开的信息数据创作数字媒体作品。最初她只是为了解答自己各种各样的小困惑:究竟什么样的人每天来看我的博客?天安门广场上的游客到底都在拍些什么?如何能在美国日落大道上遇到明星?怎样才能在全国美展上获奖?……她尝试将视觉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去探索数据中隐含的关系,用新的视角理解日常生活。“虚拟世界和数字世界最后还是逃不过物理世界,终归要回到人与人真实的接触上。数字媒体之所以现在看上去高冷,是因为数字媒体刚开始,还没有找到它的‘人’味。”“这个网站的设计帮助我们赢得了 Science 杂志去年主办的数据故事比赛,跟我们一起获奖的是美国国家实验室NASA、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还有Climate.gov国家气象实验室。他们用的是航天的数据、太空的数据,而我用的仅仅是网上和书里搜集的一些图片的数据而已。我没有大数据,我的数据非常小。”“我总觉得这样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会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