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

一席
undefined
Nov 17, 2022 • 34min

袁源:当国家诉诸武力时,每个公民都参与了暴力|一席

袁源,上海纽约大学哲学助理教授,战争伦理研究者。对普通人来说,“不能杀人”是最深的一条道德律令。但在战争中,原本也是普通人的士兵,职责却变成了“杀人”。他们要如何挣脱这条道德禁律?实际上,士兵因道德顾虑而不敢开枪的现象在二战中普遍存在。即便战争结束,很多士兵也长期陷在愤怒、愧疚、绝望的心理创伤中,甚至最终选择自杀——因为他们的道德信念被颠覆了。士兵所受的道德伤害与坐在家中的普通人有关吗?社会把“杀人”的脏活扔给了士兵,普通公民就会躲在岁月静好中,逃避对战争代价的思考。而对战争伦理的研究让袁源得出了一个“反道德直觉”的结论:“如果我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不是我们的士兵在杀人,而是我们都在杀人。”此时,普通公民也不得不面对战争伦理最基本的问题: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吗?我应该支持这一场战争吗?如果绝对的和平主义和军国主义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在哪些时刻,我们应该战斗?过去几十年,哲学家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给出了纷繁不同的答案。但战争伦理并不仅是哲学家、政治家关心的议题,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最极端,也最困难的道德选择。【时间轴】02:32 前线士兵的道德伤害:对杀人的恐惧,甚至胜过自己被杀的恐惧06:02 退伍后选择自杀的乔瑟夫08:52 完成这一次杀戮的不是乔瑟夫个人,而是无数美国公民11:17 个人身份和代理人身份14:11 这样的心理切割导致公民可以对国家发动的战争视而不见,假装岁月静好16:17 作为道德安抚原则的陪审团制度21:18 为什么要提倡这样一种关于战争杀戮的认知格式塔的转变?24:33 怎样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31:12 每个人的力量都只是一粒沙,但是聚沙成塔改变历史洪流的故事从来都不缺乏【延伸阅读】Steve说272期 - 袁源 - 伦理无法阻止战争,但让我们更接近和平
undefined
Nov 9, 2022 • 24min

汪剑钊:她从容地接受苦难,但没有向它们屈服|一席

汪剑钊,诗人、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和研究者。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阿赫玛托娃就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阿赫玛托娃早期的诗歌聚焦于自己的生活,写得精致巧妙,表达出常人所有而不能言的隐秘内心。但1917年的十月革命在当时的一批诗人身上留下烙印,阿赫玛托娃的写作风格也逐渐发生了转变。苏联的大清洗时代,她的丈夫惨遭杀害,儿子被捕流放。阿赫玛托娃在列宁格勒的探监队伍中度过了17个月,她把这份苦难写在了组诗《安魂曲》中。60多年后,汪剑钊来到阿赫玛托娃曾经忍辱负重生活过的地方,纪念馆工作人员为他播放了阿赫玛托娃自己朗读的《安魂曲》。她的声音是那么平静而高贵,仿佛死亡不是生命的中断,而是另一场生命的开始。那个曾经在失恋的沮丧不安中“把左手的手套/戴在自己的右手上”的抒情诗人,现在已经在史诗性的写作中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在那个精神分裂的年代,有些人被迫流亡,有些人放弃了立场,而颠沛流离的阿赫玛托娃选择为民族留下自己的证词。为什么她可以如此从容地面对屈辱和死亡?【时间轴】01:43 阿赫玛托娃如何表达爱情与失恋?05:08 俄罗斯文化的“白银时代”07:19 十月革命以后,她为什么没有像其他一些诗人一样离开自己的国家?09:2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阿赫玛托娃被剥夺了发表的权利12:25 “我在那里站了整整17个月”14:02 《安魂曲》不仅是个人苦难的书写,更成为时代的缩影18:18 她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也经历了人性的善良21:09 为什么她可以这么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汪剑钊老师的书《没有主人公的抒情诗——阿赫玛托娃传》新近再版,欢迎大家关注。
undefined
Nov 3, 2022 • 28min

六兽:喜剧讲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是个“怪人”|一席

六兽,单口喜剧演员,喜剧编剧。六兽刚到单立人喜剧时是行政岗位,下了班才去讲段子。一年多以后,他成了全职单口喜剧演员。在去年的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他转入幕后做了一名编剧,创作了很多“含着说”的本子,好笑之余让人偷偷抹眼泪。在演讲开始,他借着30年前的经典小品《警察和小偷》抛出了一个概念——“怪人”。而看似难以被人理解的“怪人”也是六兽喜剧作品中的主角,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是怪人。“在我的作品里,我不想出现那种十恶不赦的脸谱化的坏人。我希望至少在我的作品里,每一个人物都是值得被拯救、被原谅的。既然喜剧讲的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故事,如果他们值得被拯救,那我们也是值得被拯救的。”【时间轴】01:45 穿制服的小偷04:26 怪人和直人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喜剧搭档07:11 “迎着屁股向前闯”12:33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怪人14:14 密室里的最后一课:我们开始尝试找冰山下的那部分18:33 喜剧是什么?喜剧讲的就是剩下的253个人的故事23:06 喜头可以悲尾吗?为什么非得“来这么一下子”?
undefined
Oct 28, 2022 • 38min

琴人杨岚:我知道了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自由|一席

杨岚和古琴的故事开始得并不十分顺理成章,年少时他因为叛逆而辍学,离开“正常”的轨道开启了一种“跑题”的人生。2003年他花4500块买了一张坏琴,而后又去洛阳看人弹琴、斫琴,最后也开始自己斫琴。在寻找诗意世界的横冲直撞中,在生离死别的人生遭遇中,古琴成为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十几年来杨岚通过弹琴和斫琴认识自己,完成了一场自我教育。“无论什么艺术,重要的是人,人是大于这一切的,人不需要匍匐在任何一种伟大艺术前面。生活比艺术重要,现在比理想重要,人比这一切都重要。”【时间轴】01:51 2003年,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张古琴02:59 我要退学,学校里学不到我想要的东西8:46 我去了嵩山,因为觉得琴就应该在山里弹10:59 他看了看我的琴,说我被人骗了,我就跟他们学了做琴13:39 我爸特别喜欢音乐,他是我们家唱歌最好听的16:13 他让我学会去关心一些无用的事物15:23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自己开始做琴,但白天实在舍不得工作20:14 人就是一个人,他不必成为任何特定的人21:50 我们在一件事情中能获得的独特体验,多半是由绕弯路带来的25:18 如果要给自己贯之以一种身份的话,我想是琴人27:50 《流水》
undefined
Oct 25, 2022 • 35min

朱宁:亏钱这个事不需要我的帮助,大家已经做得很好了|一席

朱宁,经济学家,行为金融学研究者。最近,动荡的市场给很多投资者再次上了一课。作为散户,我们如何减少投资中出现的失误?这是朱宁试图回答的问题。朱宁是行为金融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师从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希勒。他的研究重点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十年来一直在做投资者教育。他看到股灾时有散户把毕生积蓄赔了进去,也观察到年轻投资者改买基金,但却把炒股票时犯的错误又全都照搬到炒基金里去。在投资中,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在半年前的演讲中,朱宁讲了最常见的四种——过度投资、听消息、追涨杀跌、不愿止损。市场变化莫测,我们可以怎么做?对此,朱宁也给出了一些小建议。⚠️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时间轴】01:26散户在股市上的体验和表现不尽如人意,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04:34为什么散户跑不赢大盘?10:53错误一:过度交易15:02错误二:听消息19:22错误三:追涨杀跌22:31错误四:不愿止损26:58一些给散户的小建议30:00散户是市场中的弱势者【参考资料】[1] Barber, Brad M., et al. "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2.2 (2009): 609-632.[2] Barber, Brad M., and Terrance Odean. "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 The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5.2 (2000): 773-806.[3] Barber, Brad M., and Terrance Odean.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invest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1 (2001): 261-292.[4] Zhu, Ning. "The local bias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2002).
undefined
Oct 24, 2022 • 28min

鲸类研究者陈炳耀:为什么鲸类搁浅和伤亡现象越来越常见?|一席

陈炳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类研究专家为什么鲸类搁浅和伤亡现象似乎越来越常见?今年春天,在宁波象山搁浅的一头抹香鲸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游向深海。8天后,人们在临近海域发现了一头抹香鲸的尸体,从位置和体型来看,很可能就是在象山获救的那头。这样的新闻并不是个例,陈炳耀说,“世界各国近年来鲸类搁浅的案例中,最终成功存活并回归海洋的案例非常稀少,绝大部分搁浅的鲸最终都没能存活。”过去18年,陈炳耀和团队从事布氏鲸、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和保护,也多次参与搁浅鲸豚的救助行动。调查过程中,他们目睹了鲸鱼所受到的伤害。人类活动威胁着鲸鱼的生存:繁忙的交通和近距离船只影响鲸豚行为、干扰个体间的交流联络;不断增多的人工岸线使种群分布越来越破碎化;围填海和养殖进一步侵占和破坏适宜栖息地······虽然有禁渔、设置保护区等措施,但鲸类近岸分布区与人类活动区重叠,很难完全规避人类影响。面对它们,我们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时间轴】01:04 每一种鲸都有自己的特点05:37 第一天出海就幸运地看到了布氏鲸08:58 涠洲岛到底有多少头布氏鲸?10:53 这些鲸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14:17 鲸界“干饭王”——布氏鲸如何捕食17:29 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20:10 触目惊心的伤害22:06 鲸为什么会搁浅?25:17 怎样救助搁浅的鲸?不能等到搁浅之后再行动
undefined
Oct 19, 2022 • 30min

神经生物学博士后赵志磊:蚊子为什么爱咬人?开个颅看看|一席

赵志磊,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后蚊子有多烦人呢?试想夏日晚风,你躺在床上正要睡着,这时候传来“嗡~~~”,这恐怕是很多人的噩梦。它会嚣叫着飞到你身边,不经意地咬你一口,然后迅速躲闪。蚊子为什么这么爱咬人?为什么它们即使在黑夜里也能精准地识别到哪里有人?赵志磊研究了6年蚊子。他发现蚊子的大脑是靠气味区分人和其他动物的。那么人和动物的气味有什么不一样?蚊子如何分辨这些气味?世界上有3500多种蚊子, 专门咬人的蚊子其实不足10种,这些蚊子是怎么进化出对人类的“偏爱”呢?为什么有的人容易被蚊子咬?除此之外,蚊子还会传播病毒。新冠会通过蚊子传播吗?我们要不要消灭蚊子?一个没有蚊子的世界,真的会更好吗?赵志磊将带着他的研究为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谜底。【时间轴】01:37不是所有蚊子都咬人03:59养蚊子和收集气味07:54人类的气味有什么秘密?10:12蚊子的大脑在想什么?给蚊子做开颅手术20:05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21:20蚊子是慢慢进化成咬人专业户的24:18蚊子的存在有意义吗?【参考文献】[1] Zhao, Z., Zung, J.L., Hinze, A. et al. Mosquito brains encode unique features of human odour to drive host seeking. Nature (2022). doi.org[2] Zhao Z, Tian D, McBride C S. Development of a pan-neuronal genetic driver in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J]. Cell reports methods, 2021, 1(3): 100042.[3] New York Post, www.statistica.com;[4] Fernández-Grandon G M, Gezan S A, Armour J A L, et al. Heritability of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J]. PloS one, 2015, 10(4): e0122716.[5] Prasadini M, Dayananda D, Fernando S, et al. Blood feeding preference of female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for human blood group types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fecundity: implications for vector control[J]. Am J Entomol, 2019, 3(2): 43-48.[6] Fukuda S, Fukuda Y, Ishitsuka M,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olar neutrino oscillation parameters using 1496 days of Super-Kamiokande-I data[J]. Physics Letters B, 2002, 539(3-4): 179-187.
undefined
Oct 12, 2022 • 29min

张秋子:活着图个啥?

张秋子,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张秋子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外国文学,2020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她开始给学生远程上课。网课让一些原本被遮蔽的裂隙暴露出来,让张秋子不断地思考文学何为、意义何在。这期节目聊的话题跟“意义感”有关,换一种通俗的表述方式就是——活着图个啥?文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文学也无法回答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但是借由文学的隐喻,我们看到的生活可能更接近于:人们已经像哈姆雷特王子一样,不再相信古典时代的天经地义;可能大多数人都是被裹在时代语境的洪流与迷雾里,接受了某种价值观,然后奋勇向前,一辈子就这么囫囵地过去了,像《醋栗》那样;有一些人可能隐隐觉得此刻的生活是不满意的,但又想不到更好的解决之道,像《幸福》那样;而如果要背对社会、发明意义,那么下场会很惨,要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像《局外人》那样。人的认知其实无法超越时代的框定,我们总是跟在时代塑造的意义感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超前。米兰・昆德拉在小说《谁都笑不出来》中作了一个比喻,他说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蒙住眼睛穿越现在”。我们对于现在做的任何事情的评估都有可能是错的,是被蒙着眼的状态。只有在事后,当蒙眼的布条解开后,当我们审视过去时,才会明白曾经经历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明白它们的意义。【时间轴】02:11有钱、生活富足就等于幸福吗?03:52《幸福》与梨树:很多人都处于这种顿悟的边缘,可是顿悟却迟迟不来06:39惘然是一个圆,曾经画满了,现在缺了一块补不回去了07:57凭什么要“天经地义”?12:31成为一个平庸之辈就该受到讽刺吗?14:28《醋栗》与壕沟:我们绝大多数人自以为非常有个性的选择,都是外在植入的15:36追求精神生活就一定更高级吗?17:52蒙住眼睛穿越现在19:41我们总是跟在时代塑造的意义感后面亦步亦趋,无法超前23:19《局外人》与莫尔索:发明“意义”的人27:20活着图个啥?文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播客中提到的书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幸福》张爱玲 《半生缘》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契诃夫 《醋栗》米兰·昆德拉 《谁都笑不出来》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undefined
Aug 31, 2022 • 29min

一席 罗木散:新疆彝族务工者的流动生活

罗木散 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罗木散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族人。2000年左右,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陆陆续续外出打工。童年时,同村去新疆务农的村民,让新疆在他的印象中留下了种子,而「打工」这个词也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彝族人的记忆。2016年,他开始读人类学的研究生,重新关注起彝族人的流动情况。在搜集资料时他发现,关于彝族人去新疆的问题,几乎没有人研究,网上也很难搜索到他们的相关信息。为什么没有人关注这个群体?怀着这样的好奇,2017年7月,他踏上了去新疆的火车,开始了寻找新疆彝族人的旅途。从吐鲁番、乌鲁木齐这几个主要产棉城市,到相对偏北的克拉玛依市,在棉田深处,他找到了彝族人的踪迹。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时候,新疆的棉花种植规模扩大,彝族人就是这个时候被招工代理人们带进新疆的。到今天,整个新疆的彝族分布已经非常广泛。为了真正了解彝族人在新疆的生活,他来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和他们一起劳作,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发现和问题:为什么要拖家带口来到新疆? 为什么愿意去作为异乡人,忍受这些艰辛和边缘呢?新疆的棉田又是如何满足他们收入、住房等成家立业的需求,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救赎和希望之地?而随着他自己完成「成家礼」,真正步入彝族社会,他才渐渐理解了新疆彝族人对荣誉、尊严的重视和对故土社会的留恋。80、90这两代彝族人,总是在异地和故乡之间往返,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做着一些纠结、一些徘徊,然后妥协。他们把流动想象成暂时的,但实际上流动已经是永恒的生活。【时间轴】00:30这一代凉山彝族人的「打工」记忆02:26寻找新疆的彝族人06:43在新疆完成的「成家礼」12:40真空、暂时的新疆生活22:36面子和尊严:在流动过程当中所追求的人生意义26:23流动可能已经是永恒的生活📖 如果想继续了解罗木散关于新疆彝族务工者的研究,可以读读他的书《春去冬回:凉山彝族农民的流动生活》或关注公众号「彝族务工者」。
undefined
Aug 26, 2022 • 37min

一席 郑宏彬:西三歌队卡拉OK

郑宏彬 策展人,西三电影制片厂与西三歌队的联合发起人被臭水沟上的鸡档里的啼鸣叫醒,被隔壁高档小区排污的气味熏醒,暴雨天被路边的木板绊倒……2016年,策展人郑宏彬离开美术馆,来到广州番禺的城边村西三村开始社会实践。当时的西三村正在大拆大建,整个街巷到处都是建筑垃圾。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城市化进程里面,村庄都会必经一个这样的过程?带着这些困惑,郑宏彬与村里的艺术家们联合发起“西三电影制片厂”和“西三歌队”,同艺术家和村民一起发现身边的故事——独居老人、三轮车夫、河水污染……西三歌队有着独特的创作方法。这些非专业的音乐人将话筒和麦克风递向受访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收集他们的问题、遭遇、诉求,将村民的口述改编成歌曲,用吉他弹唱的方式唱出了村民们的故事。西三歌队为村里的菜农发声,和村口的大排档老板一起歌唱他的人生。他们还走出西三村,寻找村子外的故事。在深圳举办“清水河演唱会”,邀请打工者一起演唱打工者之歌,跑到水污染的河边、面临拆迁的城中村里歌唱。“歌”只是一种形式。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实践来回应“我们究竟应该面对谁去歌唱”,艺术家如何“回到地方,回到现场,让个体发声”。【时间轴】00:26广州西三村生活图景03:39“西三电影制片厂”的成立08:06西三电影制片厂的四条原则12:18“联合村民一起制片”:和村民在深圳白石洲共同拍摄纪录片《村民记者》16:37🎵《水流柴》:通过西三村民的口述制作22:30“西三歌队”的成立23:53在深圳清水河村的演唱会:从社会现场出发去工作28:44🎵《巢老板》:为广大底层而写35:55“我们究竟应该面对谁去歌唱”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