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Sep 29, 2022 • 1h 14min
124 用世界的眼睛回望故乡:行走观察的意义|周轶君&晓宇
疫情第三年,出国旅行成为需要仔细打捞的回忆。踏上远方的土地,被陌生的语言和异族的面庞包围,转身离开,回到故乡与邻人之间,或者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接受新一轮冲击。来去之间,一段“在路上”的生命,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
本期节目,跳岛的老朋友柏琳作为特约主播,与作家周轶君、青年学者晓宇教授聊了聊行走观察对一个人生命质地的改变。两位嘉宾都有着丰富的现场经历,曾分别作为记者和学者亲历中东、拉美等地的危机事件。如今回望那段人生,他们如何阐释“不安”对自己的召唤?作为时代气旋中的外部观察者,他们何时潜入深水,又何时抽身离开?当全球化再度成为一种愿景,不安全感迅速蔓延,除了呼唤远方的共情,能够逆转极化、重建信任的,或许正是这样和其他民族切身交往的经历。正如节目中周轶君所说,交流的力量可以跨越高山大海。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家门,或许不是为了逃离。在世界的另一端回望,才能看到故乡真正的模样。
【本期嘉宾】
周轶君,纪录片导演、写作者。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北京第二外语学院阿拉伯语文学学士。著有《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
晓宇,湖北武汉人,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曾供职于联合国。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长期进行评论和非虚构写作,出版有《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本期主持】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3:00 “舒适圈”外的诱惑:每个人都有走出家门的冲动
12:44 大事件的气旋过后,日常生活才是观察暗流涌动的最好时机
20:28 随时可以抽身离开的外来者,是否有权“干涉”当地人的生活?
33:33 中国人自己的事,外人永远搞不懂?:外部视角不可或缺
41:22 共情的多重维度:会引来对话与理解,也会导向分裂和极化
54:23 不安全感蔓延全球,当战争被景观化,看总比不看好?
69:57 行走观察如何改变生命质地:背着故乡的行囊出发,以世界的眼睛回望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1935-2003),国际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代表作《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
竹内好(1908-1977),日本文学评论家。代表作《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现代中国论》。
阿摩司·奥兹(1939-2018),以色列作家。代表作《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
周有光(1906-2017),中国语言学家。代表作《从世界看中国》《朝闻道集》。
书籍
《想象巴尔干》[美] 玛莉亚·托多洛娃
《与屠刀为邻》[法] 让·哈茨菲尔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Sep 22, 2022 • 1h
123 当歌词比诗更像诗,戴上耳机就看见了| 小老虎&顾悦
2016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引发过一轮不小的争议。不少人嘲笑歌词入选文学奖,其性质就如同“曲奇饼干获得米其林三星”一样荒谬。可是,歌词与诗歌真的如此界限分明吗?别忘了西方文学的老祖宗荷马就是一位游吟诗人,中国最早的《诗经》也是民歌合集。诗歌本就同源。从什么时候起,诗歌成了文学宝冠上的明珠,而歌词难登大雅之堂?当歌词比诗歌更像诗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得文学奖?
本期节目,跳岛主播广岛乱邀请到说唱歌手小老虎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顾悦教授,一起试着在诗与歌彻底分离的当下,重寻“歌诗”的传统。从崔健的“你问我要去向何方”到罗大佑的“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从户川纯的“乘着烦恼之舟,前往罪业之海”到莱昂纳德·科恩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古今中外,语言的音乐性在歌词中得到了充分的绽放和持续的更新。诗与歌的重叠也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从文学性的角度,如何评价方文山的“秋刀鱼”和“麻雀”?押韵对于现代诗人和现代歌手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在文字的游戏场中,歌词与诗歌的界限本就模糊又神秘。
【本期嘉宾】
小老虎,一个玩说唱的。
顾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文学译者,诗人,民谣音乐人(微博ID: 顾悦老师)。
【本期主持】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2:09 从游吟诗人到鲍勃·迪伦,诗与歌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
11:18 从什么时候开始,歌词成了烂诗的代名词?
14:38 聊聊方文山的“麻雀与秋刀鱼”:可以用文学性要求流行歌吗?
30:24 诗与歌分离的年代,把窃窃私语留给无韵诗
36:27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汉语的音乐性有多少种可能?
44:13 口水歌和现代诗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每一句都押韵?
54:36 “后悔”与“梅花”之间的诗意,只可能存在于汉语中
唱出的诗歌不会轻易消散。声音是记忆最坚固的载体。
跳岛的好朋友单向空间最新推出的“声音盒子”,由一个迷你播放器和 101 张经过特殊处理的声音卡片组成,代表了 2020 年以来从 6326 个读者投稿中挑选出的 101 段声音记忆。之中有的关乎公共事件,有的来自私人经历。这些卡片或许不能代表这三年间最重要的时刻,但却是一个个真实个体向世界按下的快门。将声音卡片插入播放器,就可以随机收获一位来自远方朋友的声音记忆,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实在的安慰,一种及时的纪念。
你可以在单向空间旗舰店搜索“声音盒子”购买,备注“跳岛FM”可获得专属明信片福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
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代表作《荷马史诗》。
萨福(BC.630-BC.560),古希腊诗人。代表作《致阿那克托里亚》。
鲍勃·迪伦(1941- ),美国音乐人。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
方文山(1969- ),中国台湾作词人、导演。代表作《七里香》《青花瓷》。
罗大佑(1954- ),中国台湾音乐人。代表作《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代表作《序曲》《水仙花》。
莱昂纳德·诺曼·科恩(1934-2016),加拿大音乐家。代表作《哈利路亚》《著名的蓝雨衣》。
张玮玮(1976- ),中国音乐人。代表作《白银饭店》《2020》。
管平湖(1897-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代表曲目《流水》《广陵散》。
书籍
《邂逅:户川纯随笔集》[日] 户川纯
《崔健诗歌集》崔健
《人类的音乐》[美] 耶胡迪·梅纽因
《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李皖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日] 长谷川町藏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日]毛利嘉孝
《The Anthology of Rap》Adam Bradley; Andrew Dubois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Sep 13, 2022 • 60min
122 要改编好电影,必须先刺杀小说家?| 双雪涛x万玛才旦x戴莹
从电影诞生初期的《月球旅行记》算起,百余年来改编自既有文学作品的经典影视剧数不胜数。相比直接从剧本成长起来的影片,改编电影背负着“原著小说”这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前世,如何处理文学和影视两种媒介之间天生的差异,就成了一个没有唯一解的问题。
前不久在北京,跳岛的主播广岛乱和特邀主持余雅琴一起,邀请到作家双雪涛、导演万玛才旦和制作人戴莹,从不同视角出发,聊了聊文学影视化这个话题。身为《刺杀小说家》等多部大热影视剧的原著作者,双雪涛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万玛才旦身兼导演和作家双重身份,改编过多部自己的短篇小说,他认为小说改编最难的是什么?作为“迷雾剧场”的总制片人,先后推出三部紫金陈小说的改编剧集,戴莹对悬疑这一类型有怎样的理解?此外,夸一部电影有“文学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东北文艺复兴”、“藏地新浪潮”之类的标签,它们是限制还是吸引外界注意力的抓手?故乡与方言对创作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是9月8日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与影视的对话”线上直播活动的精选剪辑版回放。关注微信视频号预约更多直播内容。
【本期嘉宾】
万玛才旦,电影导演,编剧、小说家。电影代表作《静静的嘛呢石》《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已出版《乌金的牙齿》《故事只讲了一半》等多部小说集。
双雪涛,小说家。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刺杀小说家》《天吾手记》《翅鬼》《猎人》等。
戴莹,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资深制作人、“迷雾剧场”总制片人。投资制作《心理罪》《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影视作品。
【本期主持】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策展人。曾参与策划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与实验影像中心“特写——当代影像的思考与实践”项目。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2:28 在电影与其他艺术体裁的碰撞中,文学是最优先的一种
08:37 “迷雾剧场”系列诞生背后的故事:12集网剧的体量是冒险之举
12:43 电影改编的三种方式:哈利·波特式的、李安式的和王家卫式的
31:03 悬疑作为一种叙事的策略:爱情电影也可以是一种悬疑电影
38:12 玄幻仙侠片过气了,现实主义题材是新风尚?
47:59 “东北文艺复兴”与“藏地新浪潮”:地域标签挺好,自由也很重要
56:21 方言不只是语言问题:同样一种红色,在汉文化里象征吉祥,在藏文化则不然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影视作品
《隐秘的角落》(2020)《沉默的真相》(2020)《无证之罪》(2017)
《本命年》(1990)
《黑骏马》(1997)
《天才瑞普利》(1999)
《月球旅行记》(1902)
《卧虎藏龙》(2000)
《人世间》(2022)
《东邪西毒》(1994)
《奥丽芙·基特里奇》(2014)
《钢的琴》(2010)
《白日焰火》(2014)
《东北虎》(2021)
《让子弹飞》(2010)
人物
谢飞(1942- ),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本命年》《黑骏马》。
贾樟柯(1970-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山河故人》《三峡好人》。
王小帅(1966-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地久天长》《十七岁的单车》。
刁亦男(1969-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王家卫(1958-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李安(1954-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断背山》《饮食男女》。
爱丽丝·门罗(1931- ),加拿大作家。代表作《快乐影子之舞》《逃离》。
书籍
《天才雷普利》[美]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坏小孩》紫金陈
《长夜难明》紫金陈
《卧虎藏龙》 王度庐
《人世间》 梁晓声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Sep 6, 2022 • 1h 6min
121 有一种性感和风月无关:欧巴桑的闭经之歌 | 蕾克&默音
过了更年期的女人,也可以很性感吗?除了无名的妻子、焦虑的母亲,她们还有没有别的人生剧本?本期跳岛,我们聚焦三位独特的,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的日本女作家,她们极富生命力的自我叙述,彻底革新了刻板印象中那个随日渐干涸的经血一同枯萎的“欧巴桑”形象:冈本加乃子笔下的老妓,借男青年来满足自己对人生的探索欲,《日日杂记》里的武田百合子大方坦承自己对口红的依赖,伊藤比吕美更是在《闭经记》中为月经高唱赞歌,自诩是“山姥一般的女汉”。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本期跳岛,主播钟娜和这几本作品的译者蕾克与默音跨洋连线,聊了聊这三位有趣的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老年对于女性身份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凋萎,还是解放?年纪渐长,死亡的造访也越来越频繁。面对亲友的离世,这三位作家分别有着怎样的体察?对死的坦然,又如何与她们对生的欲望相互映照?作为欲望的象征,她们笔下的食物会展现出怎样的维度?阅读她们笔下的生死与日常,平静之下总是暗流汹涌,别有一种戏剧性张力的余味。或许这正是生命力熟成之后的性感:松弛自在又不容侵犯,正如蕾克在节目结尾所引用的那句短诗——“口衔丹花行世间,无忧亦无惧”。从生育与流血的周期中解放出来,她们从衰老走向新生。
【本期嘉宾】
蕾克,译者,撰稿人,现居东京,微博@Lelac,译有坂元裕二《往复书简 初恋与不伦》、伊藤比吕美《闭经记》、冈本加乃子《老妓抄》等。
默音,小说作者,日本文学译者。已出版小说《一字六十春》《甲马》《星在深渊中》等,译有《日日杂记》《青梅竹马》《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等。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53 是妻子,是母亲,也是作家:女性创作者的双面人生
10:01 老年女性的性感,是松弛和坚固的矛盾综合体
17:53 品味女作家笔下的食物:百合子的“反诗意”,加乃子的“魔性”和比吕美的“温度”
39:57 因为年老所以坦然:对死亡不投射幻想,才可以直白地说“丈夫死了”
51:36 日本作家的文体变化:老一辈作家熟谙中国文化,更舍得“花力气”,现代作家相对西化
57:14 “有趣的灵魂”其实就是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张力
62:08 “欧巴桑”教会我们的:用肯定的态度回顾自己的过去,不必羞耻
oddsome离普造物,由性科普节目@硬糖视频 推出的女性个护品牌,主推导管式卫生棉条(小绿柄棉条),期待更多女性能认识棉条,尝试体验另一种经历月经的方式——无感无味、无拘无束。
女性的月经值得「被看见」,女性的月经体验值得「被改善」。
📢岛民福利: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号:TDFMZS)加入听众群,在小宇宙App本期节目的评论区留言,或转发节目微博参与活动,我们会一共抽取20位幸运的岛民,送出oddsome试用装一个。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武田泰淳(1912-1976),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森林和湖水的节日》《富士》。
冈本太郎(1911-1996),日本艺术家。代表作《空间》《玻璃》。
冈本一平(1886-1948),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探访画趣》。
武田花(1951- ),日本摄影师。代表作《流行大作战》《猫光线》。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加拿大诗人、小说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圣约》。
梅崎春生(1915-1965),日本小说家。代表作《幻化》《樱岛》。
深泽七郎(1914-1987),日本作家。代表作《笛山小调考》《东北的神武门》。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作家。代表作《假面自白》《鹿鸣馆》。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导演。代表作《野草莓》《秋日奏鸣曲》。
村上春树(1949- ),日本作家。代表作《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
书籍
《日日杂记》[日]武田百合子
《老妓抄》[日] 冈本加乃子
《闭经记》[日]伊藤比吕美
《富士日记》[日] 武田百合子
《黑雨》[日] 井伏鳟二
《东海道中膝栗毛》[日] 十返舎一九
《一间中国的房间》[中] 蔡小容
《金鱼缭乱》[日] 冈本加乃子
绘画
《东海道五十三次》[日] 歌川广重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Aug 30, 2022 • 1h 32min
120 与歌德同漫游:gap year可以消解少年之烦恼吗 | 沙仑的玫瑰
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出发,途径波德莱尔的法国,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第三期,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姜林静、陈杰和包慧怡转向了歌德的德国。你或许知道他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经典巨著的作者,但你是否了解过他从未停止“折腾”的人生?——年少成名,大学时代就被捧为天才作家;26岁跻身政界,进入“编制;做了十年公务员,又毅然告别体制生活,在37岁开启“gap year”,壮游意大利,完成自我教育。
这样看似随心所欲、尽在掌控的人生,实则有一段格外动荡的历史背景。歌德一生历经法国大革命爆发、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崛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等重大事件,但奇怪的是,时局的动荡从未直接撼动他的文学创作。生活在一个无法预测的时代,歌德选择以在小说中虚化历史背景的方式,向世界和时间敞开,构建一种更加普遍的精神力量。
少年维特式的烦忧,迷人却也危险。成人礼之后的歌德,意识到需要不断以激情来刺激生命是一种病态,赤裸裸地投入这个世界,敢于行动和决断,才是生命力的体现——哪怕是漫无目的地玩耍和漫游。面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封闭和保守,我们如何能像歌德一样,摆脱少年的感伤,却依然保有少年的冒险精神?
致净新生,敏感无惧。本期节目由妮维雅赞助播出。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4:18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夜成名,带火全套歌德周边
17:15 "gap year"背后的壮游传统:人在漫游世界中完整
34:30 在乱世中倡导多元的“世界文学”,而不是民族主义的固步自封
44:06 晚期作品《亲和力》:人与人的亲疏能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思路操控吗?
59:57 从《亲和力》中的爱情实验看西方“典雅爱情”的历史
61:52 典雅爱情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发展
79:28 歌德的一万个业余爱好:“实用”和“专业”真的是最高效的选择吗?
87:28 歌德的人生启发我们,面临结构性的问题,不能等待结构自身的质变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如下: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亲和力》
散文《意大利游记》
诗剧《浮士德》
诗集《罗马哀歌》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代表作《唐璜》。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代表作《夜莺》《希腊古瓮》。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意大利绘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大卫》《创世纪》。
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1717-1768),德意志考古学家、艺术史家,代表作《论古代艺术》。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哲学家,代表作《论美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1536),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代表作《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代表作《九十五条论纲》。
沙姆斯·哈菲兹(1315-1390),波斯诗人,代表作《诗颂集》。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代表作《知识分子论》《东方主义》。
其他作品
《玫瑰传奇》[法] 洛里斯的纪尧姆
《红与黑》[法] 司汤达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Aug 23, 2022 • 50min
往期回顾|67 聊聊“气候小说”如何照进现实 | 黄昱宁&袁源
干旱、山火、热射病,炎热前所未有地侵袭着我们的生活......在极端高温席卷北半球的这个夏天,邀请大家来回顾跳岛去年录制的这期节目——当灾难片里的骇人影像成为惨痛而难堪的现实,我们对气候问题的想象和认知将如何被挑战、被刷新?
文学如何处理气候变迁议题?在小说《追日》中,麦克尤恩用更衣室里消失的衣服来比喻被攫取的能源:一个小小的更衣室尚且有人顺手牵羊,何况是地球呢?近年来,气候小说(Cli-Fi)已经成为英语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类型。本期节目里,我们试图从麦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气候小说创作入手,请来译者黄昱宁和气候小说研究者袁源,一起观察作家们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呈现:如何在容量有限的故事里处理气候变迁的超长跨度?对于小说而言,气候问题是现代才出现的新题材吗?要警示读者,是不是只有描写末日地狱这个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要应对气候变化,读小说、写小说有用吗?有什么用?在这个想象灾难并不困难的时期,让我们重温这期去年录制的节目,回忆那些关于气候的想象与探讨。
在这一年间,跳岛也收获了很多成长:我们在小宇宙上迎来了15万粉丝,微博粉丝数达到了2万,豆瓣上也获得了1000位友邻的关注,感谢每一个你的陪伴!看到很多新朋友喜欢我们的周边,跳君决定推出一次特别福利活动:8月24日至9月7日期间上岛购买纸袋,就可享受岛民八折福利,附赠跳岛专属贴纸(只赠不卖),先到先得,售完即止~上次错过跳岛概念纸袋的朋友们,不要错过本次售卖哦!
售价:单个纸袋138元,A+B两款256元。
⚠️ 八折后单个纸袋仅售110元,A+B两款204元。
【嘉宾】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袁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访问学者(2018-2019)。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小说、文学空间批评等。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9 什么是“气候小说”(Cli-Fi)?有哪些代表作品?
12:50 阿特伍德、麦克尤恩……气候小说作家都是文理兼修
18:56 麦克尤恩像一位19世纪诗人那样使用新鲜的科学术语
23:04 气候小说不一定要描写末日:被冲进马桶的寄居蟹的故事
28:04 《追日》的写法不同于任何科幻小说,是从正面强攻现实
35:31 气候变迁的巨大时间跨度给小说家和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7:27 气候小说真的能改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吗?
勘误:节目第38分钟处提到“实用主义生态批评”,应为“实证主义生态批评”。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附有原标题的是暂无中译本的作品)
《追日》 《爱无可忍》[英]伊恩·麦克尤恩
“疯癫亚当三部曲”(《羚羊和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路》 [美]科马克·麦卡锡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石神》(The Stone Gods)[英]珍妮特·温特森
《被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英]J.G.巴拉德
《纽约2140》,“首都中的科学三部曲”(Science in the Capital Trilogy),《未来事务局》(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
《水刀子》《柽柳猎人》《赌徒》[美]保罗·巴奇加卢皮
《明日的赔率》(The Odds Against Tomorrow),《寄居蟹》(Hermie) [美] 纳撒尼尔·里奇
《荒潮》《霾》陈楸帆
《狼图腾》姜戎
《云中记》阿来
《卡彭塔利亚湾》《天鹅书》(The Swan Book)[澳大利亚]亚历克西斯•赖特
《黑暗》[英]乔治·戈登·拜伦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树语》[美]理查德·鲍尔斯
【嘉宾推荐的书】
《蟑螂》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Loosed upon the World Edited by John Joseph Adam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彭伊柳

Aug 16, 2022 • 1h 13min
119【自由潜水】当简·奥斯汀遇见Fleabag,扑街是必然的吗?
凡是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总会需要挑剔的原著粉来吐槽,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不过,最近一部尝试对简·奥斯汀小说《劝导》进行现代化改编的电影,受到的批评却尤为激烈。
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跳岛的常驻主播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特别邀请了一位奥斯汀的忠实爱好者刘漪,从这部口碑业已扑街的2022达科塔·约翰逊版《劝导》说起,聊了聊简·奥斯汀小说和当代的距离:新版电影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引发众怒?尝试在奥斯汀笔下故事中植入千禧价值观的难点在哪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和当下的浪漫爱距离有多远?玛丽安和布兰登上校的婚姻呢?奥斯汀所教导的那种老派的“贤者之爱”,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用伍尔夫形容她的话来说,奥斯汀年纪轻轻,却仿佛已经看透一切。在奥斯汀的小说里,叙事者与主人公的声音往往若即若离,不露声色地说出几句俏皮话,折射出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理解。或许我们需要向奥斯汀学习的不是“人间清醒”式的冰冷讽刺,而是那份识人知物的敏感。从认识一个人到了解一个人,需要小聪明,更需要判断力。
【本期潜水成员】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刘漪,有两只猫的英语译者,企鹅兰登中国图书编辑。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豆瓣ID:阿枣)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1:28 《劝导》的女主角安·艾略特是奥斯汀作品当中年纪最大也是最审慎的一个
14:00 “打破第四堵墙”在《伦敦生活》中效果很好,为什么不适合《劝导》?
28:25 奥斯汀小说中的德性之爱,在当下已经显得老派了
36:22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可能是奥斯汀作品中唯一符合现代浪漫想象的
49:19 直男视角下的简·奥斯汀:把她只当成爱情小说家是不公平的
67:17 英式乡绅生活与中式小镇社群,其实非常相似
70:20 一起来快速盘点:你最喜欢哪部奥斯汀影视化改编作品?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影视作品
《劝导》(2022)
《伦敦生活》(2016)(2019)
《理智与情感》(1995)
《爱玛》(1996)(2020)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
《怒海争锋》(2003)
《傲慢与偏见》(2005)(1995)
《真爱至上》(2003)
《利兹·贝内特日记》(2012)
人名
达科塔·约翰逊(1989-),美国演员、模特。代表作《社交网络》《五十度灰》。
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代表作《雾都孤儿》《双城记》。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代表作《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
韦斯·安德森(1969-),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代表作《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
安雅·泰勒-乔伊(1996-),美国、英国、阿根廷三国国籍演员。代表作《后翼弃兵》《女巫》。
书籍及文章
《劝导》[英] 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英] 简·奥斯汀
《爱玛》[英]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汀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Aug 9, 2022 • 1h 2min
118 小酒馆的椅子,是人类欢乐的宝地 | Nelly & 张定浩
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之前,“小酒馆”曾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欢声笑语伴随着觥筹交错,高背椅推拉,随时有新朋友加入。区别于吸烟室或者议会厅,这样的公共空间向所有人开放,不讲究贵族出身。在这里孕育的“俱乐部”传统,滋养了其后包括奥斯丁、伍尔夫在内的一整代英国作家对于社交、修辞和对话的关注。
本期跳岛所讨论的主人公塞缪尔·约翰逊,就是一位钟情于在小酒馆与朋友们约饭喝酒、侃侃而谈的人。他是作家、诗人,也是夹带私货的词典编撰者,为莎士比亚正名的评论家,更是现代英国作家们公认的“文学先父”。这期节目中,主播肖一之与作家张定浩和资深文化记者Nelly一起,从约翰逊和他的“小跟班”鲍斯威尔说起,聊了聊发生在18世纪伦敦文学俱乐部的种种趣事:当年曾因寡言少语而不合群的亚当·斯密,会不会喜爱如今“社恐友好”的微信聊天?约翰逊花费九年时光独力编出一本字典,是怎样的工作?今天还有可能复制吗?我们和词典、和语词的关系是否正在潜移默化地腐败?在俱乐部这样一个男性主宰的环境中,女性如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正如Nelly在节目结尾所说的那样,在当下阅读传记文学、重返昨日世界,最重要的启示或许在于:以后见之明回顾历史总是一目了然,然而哪怕是最伟大的那些人物,在生前也都无从预见未来。他们越是领先于时代,越是需要克服对未知的巨大恐惧,克服外部世界的不确定与自己内心的犹疑,坚持到人生的尽头。接受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并努力生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
本期节目剪辑自“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8月3日的线上直播活动。第二季“JUSTREAD!夏日读书月”仍在进行中,即日起到8月28日,每晚7点,十九家出版社、二十余档播客在JustPod视频号和公众号准时守候。这个夏天,一起读书吧!
【本期嘉宾】
张定浩,作家,评论家。著有文集《既见君子》《取瑟而歌》《爱欲与哀矜》等。
Nelly,媒体人,资深文化记者,「鼓腹而游」主播。(微博@林奶粒)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53 一本讲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史的书如果写得好,并不只有英文系的人会喜欢看
09:03 从亚当·斯密也曾因寡言而不合群,看日常交流中“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的此消彼长
13:48 塞缪尔·约翰逊的经历启示我们,不怨天尤人是一种宝贵的品格
21:07 “长难句辨析”的老祖宗,原来是约翰逊擅长的“圆周句”
24:28 字典不应是粗暴的工具书:我们使用语词,也被语词所使用
37:30 对话的意义:开放的18世纪俱乐部传统,滋润了后世的一整代英国小说
55:29 阅读传记文学的意义:对未来一无所知的人都怎样过完一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英国评论家、诗人、散文家。代表作《约翰逊字典》《诗人传》。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英国肖像画家。代表作《阿尔贝玛伯爵夫人安娜像》《内莉·奥勃伦像》。
大卫·加里克(1717-1779),英国演员、剧作家。代表作《忘川》。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1751-1816),英国剧作家。代表作《对手》《圣·帕特里克日》。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詹姆斯·鲍斯威尔(1740-1795),英国传记作家。代表作《游赫布里底诸岛日记》《约翰逊传》。
亚历山大·波普(1688-1744),英国诗人。代表作《批评论》《鬈发遇劫记》。
威廉·琼斯(1760-1831),美国政治家。
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英裔美国诗人。代表作《西班牙》《新年书信》。
范妮·伯尼(1752-1840),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埃维莉娜》。
弗朗西斯·雷诺兹(1729-1807),英国画家。代表作《品味随笔》《忧郁的故事》。
书籍
《昨日世界》[奥地利]斯蒂芬·茨维格
《约翰逊传》[英]鲍斯威尔
《天路历程》[英]约翰·班扬
《新闻的发明》[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
《诗人传》[英]塞缪尔·约翰逊
《维特根斯坦传》[英]瑞·蒙克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英] 林德尔·戈登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6 snips
Aug 2, 2022 • 58min
117 在七夕和汪民安聊聊爱与欲:爱神不只有一副面容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对方的全部”“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爱一个人,就会卑微到尘埃里”“爱会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爱是永恒的”“爱是流动的”……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论断多如牛毛,每一句都斩钉截铁,却又经常互相矛盾。从古希腊城邦的爱之阶梯到21世纪约会软件的大数据速配,借用雷蒙德·卡佛那句著名的标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古今中外的眷属怨偶所召唤、祈求、乃至诅咒的,是同一位爱神吗?
本期七夕特别节目,跳岛迎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他刚刚出版了新作《论爱欲》,梳理了两千余年来西方思想史中关于“爱欲”这一概念的论述。哲学家们对爱的讨论之丰富、之多元,打破了我们关于爱情的神秘化刻板印象,也启发我们想象爱的更多可能:爱是排他的吗?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好几个人吗?爱一定是积极的吗?死亡如何成为一种爱的确证?在愈发热衷于回避风险的当下,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爱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谈恋爱是实践爱的唯一方式吗?我们是否拥有拒绝爱、放弃爱的权力与自由,却依然可以实现主体性的彰显和自我的完满?
爱,不应止步于苍白的、单一的符号。作为“情动”的爱,同时是拒绝定义和自我定义的行为。泪水与微笑相融,生命和死亡共存,爱欲自古以来便带有打破既定规则的蓬勃野性。愿我们都能够拥抱这份力量,既能大胆去爱,也能勇敢地说不爱。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联合跳岛FM共同呈现。
【本期嘉宾】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文化记者。(微博/小红书ID:郝汉Eric)
【时间轴】
02:14 重读《十日谈》的发现:爱欲的故事驱散了瘟疫的死亡阴影
07:13 追忆八十年代的爱情:当下的年轻人谈恋爱更“理性”了吗?
15:34 “合二为一”的爱与“一分为二”的爱:爱指向自我的牺牲还是承认?
30:19 思考爱的消极性:存在没有风险的爱情吗?
38:43 聊聊开放性关系:爱究竟是排他的延续,还是短暂的冲动?
50:27 “命中注定我爱你”:作为“相遇”的社交软件match体验
55:52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听到“我爱你”:爱不是认同感的唯一解
美妆品牌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是我们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也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爱与亲密关系」这一永恒的母题。
去年,珀莱雅以主题TVC《致爱里的勇敢者》成功破圈, 鼓励更多消费者以勇敢者的姿态,在爱里选择去爱或选择不爱,也点明了「爱」与「不爱」不可缺少的前提:学会充分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才是爱自己,守住自己?在爱情中,爱自己与相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年,珀莱雅延续#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通过真实人物的影像与故事,以诠释如何在爱情里看见自己,拥有在爱里改变的勇气和不变的底气。
2021年的520,珀莱雅提出“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追问爱的内核。2022年的七夕,珀莱雅延续这一主张,携手富士影像和摄影师罗洋,邀请诗人余秀华、辩手马剑越、作家安东尼等多组嘉宾,将真实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一起探索恋爱中的自我形态。我们在见证无数浪漫故事的西子湖畔,在爱的环线上,以光影、以文字,将真实的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通过群像影展的方式,和大众一起走进那些藏在生活中的爱的横切面。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播客
翻转电台|翻转问答Vol8 《来吧,你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亲密关系》
人物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诗人。代表作《十日谈》《菲洛柯洛》。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代表作《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
阿里斯托芬(B.C.446-B.C.385),古希腊喜剧作家。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
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作家、哲学家。代表作《世纪》《哲学宣言》。
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代表作《精神分析社会学》《爱的艺术》。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苏格拉底(B.C.470-B.C.399),古希腊哲学家。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哲学家。代表作《内在体验》《文学与恶》。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小说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恶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哲学家。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代表作《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代表作《笛卡尔哲学原理》《知性改进论》。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代表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书籍
《十日谈》[意] 薄伽丘
《爱欲与文明》[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美] 弗朗西斯·福山
影视作品
《颐和园》(2006)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Jul 26, 2022 • 1h 8min
116 一起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都无法避免媚俗吗?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到这句话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似乎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相悖。但是在昆德拉看来,沉重的负担把人压向大地,而灿烂的轻盈只会令人远离生命与真实的存在。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三期,我们来读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次“一起读”的三位读者,初读这本现象级长篇小说的时差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专业读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艾江涛,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觉得体验不佳,之后才读出味道来;而飞行读者曹利群作为古典音乐评论家,则意外地在古典音乐这条“歧路”上找到了解读昆德拉小说艺术的钥匙。作为尚健在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昆德拉何以执着于隐藏在作品背后?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媚俗”这一概念,应当如何理解?我们有可能彻底摆脱“媚俗”吗?如何理解小说中的古典音乐元素?在以戏谑、轻巧的方式阐释灰暗现实这一点上,昆德拉与卡夫卡有怎样的异同?一如四重奏的旋律,对同一事实的多重视角阐述是对复杂世界的隐喻。或许,与其挣扎在摆脱媚俗的漩涡中,不如投身于具体的生活,播一曲明丽的音乐,感受生命的重量。
❗:由于远程录制,本期节目的音质不佳,给大家造成的收听不适还请谅解!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专注于文化、文学领域的热点报道,热爱诗歌,关注乡土、手艺、文物。
飞行读者:曹利群,古典音乐评论家。曾任《爱乐》主编。出版有《肖邦不住17号》《缺失的档案》《梅纽因访谈录》等。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
【作品简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于1982年,两年后在法国以法语出版。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捷克首都布拉格,讲述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四个男女间的复杂感情纠葛,描绘出动荡历史时期中个人命运的沉浮,以此质问人的存在本身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也对许多关键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永恒轮回、媚俗、轻与重、灵与肉等。
【作家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19岁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于布拉格电影学院修读电影专业,迷恋音乐和诗歌。1975年,昆德拉流亡至法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中篇小说《慢》(1995)、随笔集《小说的艺术》(1986)、《被背叛的遗嘱》(1993)等。
【时间轴】
02:10 时差二十年的经典初印象:先读原著还是先看电影,差别很大
10:32 昆德拉对“隐身”的执念:“艺术家应该尽量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
17:19 从“第二滴眼泪”谈起:不得已而为之的媚俗,是一种生命的妥协
30:02 生命的轻与重,就像诙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
40:15 昆德拉看卡夫卡:在混乱、灰暗和分裂中发现诗意的可能
47:36 如何避开哲学的方式讲哲学?:昆德拉的“重复”叙述
57:39 小说的“混沌”之美:让我们共情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的处境
64:07 一起读小撇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吗?
本期节目是《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它的播客朋友们”1200期串台活动中的一期,8月份,拥有二十余年发展历史的《三联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第1200期。在7月末至8月中的活动期间,各档播客栏目将对谈多位《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记者,从不同领域畅聊“三联人”眼中的“生活、读书和新知”。
欢迎关注播客「Talk三联」,每一期都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记者们,分享报道背后的故事。
岛民福利: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号:TDFMZS)加入听众群,我们会抽取幸运听众,送出“三联中读”数字刊会员月卡福利,快乐免费看/听《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米兰·昆德拉(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节目中提到的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告别圆舞曲》《笑忘录》《被背叛的遗嘱》《小说的艺术》《慢》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莱奥什·雅纳切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代表作《卡佳·卡巴诺娃》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作曲家。代表作《第十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候国的波恩。代表作《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巨人》《复活》
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俄] 列夫·托尔斯泰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
电影《布拉格之恋》(1988)
电影《低俗小说》(1994)
电影《暴雨将至》(1994)
音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贝多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