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左忽右
JustPod
「忽左忽右」是一档文化沙龙类播客节目,试图为中文播客听众提供基于经验视角的话题和内容。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曾荣获苹果播客2019年度播客。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May 27, 2018 • 47min
15 「一群德奥左派主张的君主复辟运动」
20世纪是王朝覆灭的世纪,欧洲大陆的帝国竞相崩溃,而他们的王室也随之失去尊荣。但仍有不少政治活动家,至今仍认为君主制是解决宪政民主国家难题的良药,他们甚至付诸实践、组织党派。本期《忽左忽右》,译者陆大鹏 为大家带来有关欧洲贵族与君主复辟运动的现状。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陆大鹏,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外文译者。代表译作“地中海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新浪微博:@陆大鹏Hans)
[02:05]学者写作《王公之泪》只因祖先曾是对印度犯下罪行的殖民者
[04:10]英国的爵位系统比法德等欧陆国家的爵位系统简单很多
[04:40]「从男爵」一般不算做贵族,但是世袭身份
[05:10]历史学家蒙蒂菲奥里的先祖是英国著名犹太金融家
[05:55]英国比较早实行了「长子继承制」
[06:45]德国的贵族头衔泛滥,「伯爵侯爵何其多也」
[07:30]邓莲如1990年获封「骑士桥及香港岛女男爵」
[08:00]英国的许多爵位已和封地脱钩,仅成为进入上议院的工具
[09:15]陆大鹏前不久参观了维也纳的奥匈帝国遗迹
[10:20]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别墅装修十分朴素,卧床仅容一人睡
[11:40]路德维希二世倾尽财力修筑新天鹅堡
[12:30]弗朗茨皇帝的勤政很像雍正,是「国家第一公务员」
[14:05]近代欧洲涌现了一大批勤奋自律的帝王
[14:45]路易十四式的穷奢极欲在19世纪的欧洲宫廷已经落伍
[15:30]陆大鹏为德皇威廉二世鸣不平
[17:40]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的权力远没有后人以为的那么大
[19:25]最喜欢接近新闻媒体的皇帝,「德国的川普」
[20:00]德皇与沙皇在芬兰私自缔约,双方均遭到手下官员批评
[20:35]威廉二世非常接地气,说柏林方言,亲近资产阶级、犹太金融家
[21:45]与传统普鲁士容克贵族的矛盾让威廉二世失去政治支持
[23:20]1918年的威廉二世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25:50]戈林曾拜访威廉二世,被评价「餐桌礼仪非常糟糕」
[26:30]德国保皇党从利用纳粹走向反抗纳粹
[28:10]德皇的孙子写历史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28:50]英国历史学家卷入德国历史翻案丑闻
[30:00]君主复辟运动在今天的欧洲国家依然存在
[30:25]霍亨索伦家族后裔结婚,诸多欧洲王室、前王室纷纷出席
[31:15]德国的王室、贵族头衔被纳入姓氏,传承至今
[32:05]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完全禁止使用贵族头衔
[32:25]奥托·冯·哈布斯堡大公的身份证上去掉了「冯」
[33:15]霍亨索伦家族的现任族长是银行家
[33:45]巴伐利亚君主形象在一战后保存完好
[38:15]陆大鹏与韦尔夫家族复辟运动组织者建立了联系
[40:15]哈布斯堡家族一战后并没有宣布退位
[42:20]奥托·哈布斯堡曾希望二战后重建统一的中欧帝国
【音乐】
"Promenade I"(Wie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ra)·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2016·Deutsche Grammophon)
"Panzerlied"(Andreas Waldetoft·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Hearts Of Iron IV Soundtrack·Paradox Interactive)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May 20, 2018 • 43min
14 当我们谈论算命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命理、八字、风水,中国人对这些词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到每个人都知道,陌生到其实没几个人说得清它究竟如何运作。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豆瓣著名的命理系id@海伯利安,来谈谈易学圈的八卦,和算命这档子事。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海伯利安,豆瓣命理系id(豆瓣ID:海伯利安 )
[03:20]海伯利安在世界杯期间利用六爻du球
[04:40]拜山门对于命理研究者很重要
[07:00]八字、六爻、梅花、大六壬等只是不同的“翻译”手段
[05:00]从唐代的禄命术到宋代的《渊海子平》
[07:25]《推背图》名气虽大但在易学爱好者眼里价值并不高
[08:30]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紫微斗数
[08:50]明清是命理理论辟谬和集大成的时期
[13:45]顺境中成长的人往往不相信命运
[17:00]全人类的八字只有104万种排列组合
[17:55]2014年才推广火葬的中国乡村
[18:40]盲派与书房派的命理推演方法异同
[20:15]“小爷爷”的风水故事
[22:35]娶妻生子的散居灵宝派道士
[23:40]海伯利安目睹的道家法事
[23:50]当我们谈论法事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8:10]各大文明都保留了巫文化的痕迹
[28:35]朴槿惠案背后的萨满教魅影
[33:00]今天的部分西方占星学已经自我定位为心理辅导
[39:00]预测命运不如顺心而为
【参考书目】
《子平真诠》清·沈孝瞻
《渊海子平》宋·徐大升
《八字正解》徐伟刚
【音乐】
《天师捉妖》(叶德娴·边缘回望·1987·黑白唱片公司)
《道道道》(张学友·一颗不变心·1991·宝丽多唱片)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May 4, 2018 • 1h 5min
13 被现代日本「冷落」的明治维新
2018年是明治维新运动150周年,主播杨一前往关东旅游,却发现东京并无任何大张旗鼓的纪念活动。明治维新这一中国教科书上的改革样板,在日本似乎正受到不一样的对待。其中究竟存在哪些因缘?中国民众对于明治维新又存在哪些经典误读?学者沙青青做客本期《忽左忽右》,与两位主播一起交流被冷落的明治维新。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
[02:15]东京很难看到对明治维新150周年的纪念
[05:10]司马辽太郎作品过度美化了明治时代
[05:40]日本人的「少年情结」
[07:00]《坂上之云》的第一集名为《少年の国》
[08:20]「倒幕」并不一定通向「维新」
[09:30]樱田门之变中的倒幕派其实思想保守
[10:50]孝明天皇也是「攘夷派」
[12:15]德川幕府对藩主的控制在19世纪初出现松动
[13:30]日本知识界对明治维新性质的反思
[14:10]萨英战争改变了萨摩藩的「攘夷」态度
[15:25]德川幕府对黑船事件的回应无意中拔高了天皇地位
[17:30]「江户无血开城」与胜海舟
[18:15]新选组与远东第一共和国「虾夷共和国」的诞生
[19:20]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形象颇为正面
[20:45]无论幕府还是倒幕派,上台后都会维新
[22:10]《清俗纪闻》记录了日本人对清朝的观察
[23:05]江户时代阳明学、朱子学大盛
[24:00]《脱亚论》是明治维新思潮的集大成之作
[26:40]《明治维新亲历记》中的吐槽
[29:30]维新派的内战远比倒幕战争残酷
[29:50]西南战争的日军伤亡远多于甲午战争
[31:30]幕末与明治成为日本文艺作品最爱的题材之一
[33:25]西乡隆盛的形象影响过晚清许多中国人
[39:35]亚细亚主义在日本的产生
[43:10]明治时代对昭和时代负有一定责任
[47:15]「元老制度」成为明治政府的遗产
[49:05]幕府鼎盛时期直接控制的土地仅有日本四分之一
[50:00]幕府将军后人开了家「德川将军咖啡」
[53:05]沙青青推荐「明治维新之旅」路线
[54:45]「幕末奇男子」坂本龙马
[55:50]清末与明治时代政治暗杀的区别
[57:55]战后日本左翼知识界兴起批判明治维新
[59:05]将明治与昭和切割有利于日本重建民族自豪感
[61:55]安倍晋三是山口人,对明治维新怀有感情
【音乐】
"Attack"(Hans Zimmer·Pearl Harbor: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2001·Hollywood Records)
"我神州"(滝廉太郎·滝廉太郎全曲集)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Apr 27, 2018 • 47min
12 为什么在星巴克喝不到好咖啡(下)
星巴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饮品销售商,但在咖啡爱好者眼里,星巴克的咖啡水准却饱受诟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所谓的「品咖啡」是故弄玄虚吗?以及,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本期节目里,资深咖啡发烧友、《第一财经周刊》主笔许冰清为我们厘清关于咖啡消费的种种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许冰清,《第一财经周刊》主笔(新浪微博:@约小亚holic)
[10:30]绿山咖啡的k cup占据了全美50%的咖啡市场份额
[12:30]星巴克在美国面临的困境
[12:50]甜甜圈品牌成为星巴克的竞争对手
[13:20]COSTA使用半自动咖啡机导致饮品质量不稳定
[15:50]西雅图的咖啡店多如牛毛
[16:40]硅谷诞生新的希望取代星巴克的品牌
[20:30]“不靠谱的顾客”如何诞生
[21:35]精品咖啡的拓客方法单一
[22:30]传统茶叶市场或对咖啡市场形成冲击
[23:45]「小罐茶」和「蓝瓶咖啡」的品牌定位异同
[25:10]中式茶一直在尝试塑造品牌,但效果不大
[26:00]近来流行的新式茶饮难以成为未来市场主流
[27:20]很多人分不清TWG和Twinings是两个茶饮品牌
[27:55]港台商人带起了普洱茶的流行
[29:25]饮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到底占据什么位置?
[32:20]阎连科批评中国流行“苦咖啡文学”
[34:00]精品咖啡馆其实不适合坐在里面写作
[36:20]在上海街头“撞店”的小技巧
[37:50]「一点点」等奶茶品牌的流行和中国人对糖精的偏好
[38:40]台湾奶茶味道偏淡,并且会默认顾客少糖
[40:10]咖啡店重要的是不要迷失方向
【音乐】
"Born Under a Bad Sign"(Richard Hawley·Coles Corner·2005·Mute Records)
"You Have Loved Enough"(Leonard Cohen·Ten New Songs·2001·Columbia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Apr 18, 2018 • 46min
11 为什么在星巴克喝不到好咖啡(上)
星巴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饮品销售商,但在咖啡爱好者眼里,星巴克的咖啡水准却饱受诟病。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所谓的「品咖啡」是故弄玄虚吗?以及,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到底有多大?本期节目里,资深咖啡发烧友、《第一财经周刊》主笔许冰清为我们厘清关于咖啡消费的种种误读。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许冰清,《第一财经周刊》主笔(新浪微博:@约小亚holic)
[02:15]杨一在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偶遇安德鲁·索尔金
[10:15]带酒的吧台是烘焙工坊最受欢迎的吧台
[11:10]咖啡原教旨主义真的存在吗?
[14:30]星巴克咖啡的口味局限性
[16:30]许冰清讲述云南咖啡种植园之行
[18:50]过于粗放的种植方法影响了国产咖啡豆品质
[22:35]雀巢带起了云南的咖啡种植产业
[26:00]大众对于精品咖啡的经典误解
[28:30]杨一在马来西亚遇到了一杯喜欢的咖啡
[30:15]特调咖啡的可玩性让它在精品咖啡界很受欢迎
[30:50]夏天喝一杯氮气咖啡很舒服
[35:50]星巴克对中国消费者的咖啡教育功不可没
[38:00]80年代三线城市小群体中也曾流行煮咖啡文化
[39:05]雀巢咖啡早期一度成为礼品标配
[40:25]张朝阳在广告片里喝咖啡杯
[41:25]上海的咖啡文化易于咖啡消费习惯的建立
[42:00]台湾人带来了上海最早的精品咖啡
[43:30]日系精品咖啡注重深烘
[44:50]咖啡的流行往往受益于加班文化
【音乐】
"One More Cup of Coffee"(Bob Dylan·Desire·1976·Columbia Records)
"走过咖啡屋"(千百惠·走过咖啡屋·1989)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Apr 12, 2018 • 53min
10 隐形巨匠:费兰特和她的匿名写作(下)
从1992年开始,“埃莱娜·费兰特”这个名字便游荡在意大利文学中,2014年后,随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相继问世,费兰特一跃成为全球文坛瞩目的作家,然而却无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实身份。26年来的匿名写作,为费兰特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的图书编辑索马里,为大家带来关于费兰特和意大利女性写作的话题交流。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索马里,九久读书人编辑(新浪微博:@索马里索马里)
[06:35]美国女性文学传统和意大利女性文学的比较
[08:00]意大利文学受天主教影响很深
[09:10]法拉奇和费兰特笔下人物代表了两个年代的意大利女性
[28:30]一本好的作品是制造混乱和痛苦的
[32:00]索马里谈虚构和非虚构之中的那条线
[35:20]回忆也是一种文学加工
[36:45]小说家可以轻易地越界
[38:00]20世纪以来的西方作家不断寻找新的写作方式
[38:55]索马里经历过的一次非虚构写作危机
[41:50]“认识作者有助于理解作品”是读者的自负
[45:00]村上春树举例解答读者的质疑
[47:15]“不爱自己母亲的女人是迷失的女人”
[49:40]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结局就像奥德修斯回到家乡一样
【音乐】
"Medley: Tarantella Napoletana, Quadriglia Abruzzese, Eh, Cumpari!"(We Three·Bravo Italia!·1995·Mifflin Hills Music)
"Sotto Le Stelle Del Jazz"(Paolo Conte·Arena di Verona·2005·Atlantic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Apr 4, 2018 • 48min
9 隐形巨匠:费兰特和她的匿名写作(上)
从1992年开始,“埃莱娜·费兰特”这个名字便游荡在意大利文学中,2014年后,随着“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相继问世,费兰特一跃成为全球文坛瞩目的作家,然而却无人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实身份。26年来的匿名写作,为费兰特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本期《忽左忽右》,我们邀请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的图书编辑索马里,为大家带来关于费兰特和意大利女性写作的话题交流。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索马里,九久读书人编辑(新浪微博:@索马里索马里)
[01:35]《伯德小姐》导演表示电影灵感来自“那不勒斯四部曲”
[05:10]图书编辑一开始并不看好外国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市场
[06:55]欧洲每个家庭、每个年龄层都可能阅读费兰特
[07:10]文坛隐者埃莱娜·费兰特其人其事
[16:45]来自女性的视角在文学领域中长期缺席
[19:00]顾彬曾批评中国作家的直男癌倾向
[20:20]“那不勒斯四部曲”拥趸中存在大量男性作家
[20:30]弗兰岑很想成为美国的托尔斯泰
[21:15]“阶层决定了你对语言的坦诚程度”
[24:10]读者对中译本的反馈令索马里刷新认知
[24:30]中国的文学出版界一半的书是出给同行看的
[26:15]内地女性媒体人表达对这部小说的不屑
[34:30]费兰特写的是女性小说,也是南意大利的史诗
[38:20]丘吉尔的青年回忆录笔法迥异于世界大战回忆录
[41:50]费兰特式的写作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生长出来
[43:10]意大利语非常粗俗,与费兰特的写作相得益彰
[43:50]从小说中了解意大利的战后贫民史
[45:50]《纽约书评》非常乐意拔高这类写作题材
【延伸阅读】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已出三卷《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埃莱娜·费兰特
《青春》约翰·库切
《自由》乔纳森·弗兰岑
《哈德良回忆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我的早年生活》温斯顿·丘吉尔
《战后欧洲史》托尼·朱特
【音乐】
"Un Largo Adios"(Gato Barbieri·Last Tango In Pari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1972·United Artists Records)
"Lascia Ch'io Pianga"(Christophe Rousset·Farinelli: Il Castrato·1994·Auvidis Travelling)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Mar 28, 2018 • 1h 5min
8 练习传统武术前,不妨接触下现代搏击
传统武术是否真的一无是处?他们内部如何看待传统武术的实战性?本期《忽左忽右》,兼习太极、形意、八卦多门拳种的杨华及其师妹东来,为大家带来他们对于传统武术在今日的意义。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杨华、东来
[03:00]记者因《一代宗师》而接触武术
[07:20]杨露蝉对于推广太极功不可没
[08:30]晚清善扑营教练出自杨氏太极
[14:25]虹口公园一度是上海拳术的胜地
[16:10]大众对于传统武术存在太多误解
[17:10]打架是不可能气定神闲的
[21:00]中国武术中的80%其实是兵器格斗
[21:45]形意拳脱胎于军阵,八卦掌起于江湖
[23:40]太极拳往细节处下功夫,近于艺术
[30:30]古代的师徒考验有其合理意义
[37:10]传统武术很适合业余爱好者修习
[37:40]传统武术的错误练习方式容易伤及习武者
[41:20]60年代普查的一千个拳种如今仅余一百
[44:25]沧州老武师感慨孩子们都不愿意下苦功练了
[47:30]霍元甲的迷踪义已经失传
[49:10]杨华认为太极应该向咏春学习如何适应当代社会
[51:10]“拳来脚往”是大众对武术的误解
[52:55]“你们能看到的大师,往往真不了”
[58:45]普通人接触传统武术前可以先学习搏击
【音乐】
"醉拳"(成龙·醉拳II 电影原声带·1994·滚石唱片)
"Main Theme II - Dreaming of the 64 Hands"(Shigeru Umebayashi·The Grandmaster (Original Score)·2014·Lakeshore Records)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Mar 19, 2018 • 1h 11min
7 移民运动中的“歧视链”
特朗普上台以来,移民问题就不断刷新着国内新闻首页,中国的读者们似乎认为,移民问题直到近年才开始显现,事实上,移民与反移民的纠葛要久远许多,甚至贯穿了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本期《忽左忽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司法研究博士候选人游天龙为大家带来有关美国移民问题的许多掌故。
【主持】
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2 )
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
游天龙,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司法研究博士候选人、《选·美》联合创始人
[04:20]川普上台,游天龙所在的院系经费遭遇削减
[05:55]民调显示美国过去30年来民众对于移民的态度越来越负面
[08:40]小布什时代已经开始考虑「建墙」
[10:00]冷战以后美国迎来移民流入高峰
[11:15]模特和运动员也可以拿EB1A签证!
[13:50]捷共领袖杜布切克的父亲移民美国,却盛赞苏联
[15:00]移民与反移民是美国历史的两条主线
[16:40]盎格鲁-撒克逊移民在早期美国移民中地位最高
[18:00]天主教国家移民在美国受到鄙夷
[20:50]《乡巴佬的挽歌》与爱尔兰移民后代的现状
[26:30]20世纪初,白人移民细分非常详细
[29:50]近五百年来华人移民浪潮的变迁
[32:00]20世纪的几次华人赴美移民潮
[34:10]大批华人开始从美国回迁中国
[35:50]华人移民的早期族群构成
[39:40]美国亚裔族群的参政热情参差不齐
[43:55]在移民观念上,华人和犹太人其实很像
[46:55]美国依然为移民提供了相对多的机会
[51:35]印度裔与华裔在美国商界的地位差异
[53:30]同样教育水平的伊朗移民在北欧和美国的不同遭遇
[57:00]对于移民,法制不完善的地区机会往往更多
【音乐】
"Only in America"(Brooks & Dunn·Steers & Stripes·2001·Arista Nashville)
"The Hands That Built America"(U2·Gangs of New York: Music from the Miramax Motion Picture·2002·Interscope)
【logo设计】杨文骥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 、网易云音乐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互动方式】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
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

Mar 9, 2018 • 1h 40min
6 美苏冷战与间谍小说的全盛时代
间谍文学一度被视为上不得台面的商业文学。然而在20世纪,伴随着冷战的发生,涌现出了一批间谍小说大师,他们作品的深度与思想性丝毫不弱于严肃文学,他们的读者里有商界领袖、学术精英甚至大国情报头目。本期《忽左忽右》,正在进行类型小说创作的《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为大家带来有关间谍文学的一切。【主持】程衍樑(新浪微博:@GrenadierGuard)杨一(新浪微博:@杨一1 )【嘉宾】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豆瓣ID:PomBom)沙青青,上海图书馆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竞争情报部副主任(豆瓣ID:BBpanda)[04:00]英国为何能在在间谍小说领域占据崇高地位[05:00]吉卜林笔下的文学形象启发了“剑桥五杰”[06:50]为什么冷战题材的间谍小说人物更具深度[07:40]勒卡雷与格雷厄姆·格林的有趣对比[10:40]肯·福莱特间谍文学里的工党价值观[12:50]007系列原著在英国上流社会遭遇冷眼[13:50]间谍小说家的苦恼:受欢迎还是被认可?[15:00]英国情报机构充斥着大量左派人士[16:10]《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其实是一本职场小说[17:30]情报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不神秘[18:45]詹姆斯·邦德在勒卡雷小说里成了干脏活的蓝领[22:10]冷战时代的记者作家常充当编制外的情报人员[26:30]美国国家档案馆与《信息自由法》[27:15]文化名流与情报机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30:30]苏联情报头子爱读勒卡雷小说[31:25]每个作家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间谍梦[32:40]西方文艺作品对于对手的社会描述往往很浅薄[34:05]张爱玲、钱钟书都爱看《柏林谍影》[35:10]间谍电影的一个问题在于男主太帅[36:05]英美情报机构青睐历史学者与摩门教徒[40:10]人类学“脑后有反骨”,不被情报机构喜欢[41:00]历史研究与情报工作方法论上契合[41:40]学界特工揪出学界“鼹鼠”的经典案例[49:00]每一座“谍都”都值得诞生一部经典小说[52:10]沙青青谈自己的情报纪实作品[58:43]局势复杂的地区永远都会有情报掮客[60:10]同一阵营的不同情报机构也会互相抢条线[61:16]韩国电影倾向于夸大自身情报机关的作用[62:40]英国人在面对CIA的存在时从容很多[69:25]满铁调查部曾容纳许多左翼日本人[73:50]郑诗亮谈《春天的十七个瞬间》[76:45]苏联七八十年代的间谍文学很优秀[79:06]许多类型文学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冷战题材[80:39]福赛斯的技术流小说堪称操作指南[83:13]类型文学发达得益于大众商业社会[84:33]金·费尔比准确预言了今天的俄国领袖[86:36]间谍出身与军人出身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87:26]情报人员跳槽前往商业公司很普遍[87:59]后冷战时代的出色间谍将在码农中诞生[88:15]剿灭拉登行动背后的“码农立志传”[90:23]未来间谍文艺还有很大的延伸空间【延伸资料】《三十九级台阶》约翰·巴肯《密探》约瑟夫·康拉德《柏林谍影》约翰·勒卡雷《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约翰·勒卡雷《寒鸦行动》肯·福莱特《007全集》伊恩·弗莱明《代号D机关》柳广司《伯恩的身份》罗伯特·陆德伦《澳新内幕》约翰·根室《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尤·谢苗诺夫《伟大的经典》F.R.利维斯《古典传统》吉尔伯特·海厄特《满铁调查》《豺狼的日子》弗·福赛斯【音乐】"James Bond Theme"(John Barry & Orchestra·Dr. No·1962·United Artists Records and Liberty Records)"National Anthem Of The USSR"(The Red Army Choir·The Best Of The Red Army Choir -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2002·Silva Screen)"Piano Prelude"(Sol Kaplan·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Original Soundtrack)·1965·Intrada)"La Mer (El Mar)"(Julio Iglesias·En El Olympia·1976·RCA)【logo设计】杨文骥【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忽左忽右》,也可通过喜马拉雅FM、蜻蜓FM、 荔枝FM、网易云音乐收听。【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微博:@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微信公众号:播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