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生活指南 MORE THAN A FARCE
 cover image

悲观生活指南 MORE THAN A FARCE

Latest episodes

undefined
Apr 1, 2021 • 57min

EP11 文青的焦虑|审美鄙视链困局、“假装看懂”及豆瓣打分压力

上集我们讨论了文艺青年对于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时的困惑,这一集我们会继续从文艺青年的视角出发,探讨关于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的焦虑感,包括:究竟什么才叫“看懂”一部作品?审美有舒适区和鄙视链吗?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走出审美舒适区?审美有门槛吗? 【微信WeChat聽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賬號: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28 焦虑之一:我们真的看懂了那些小众的抽象的文艺作品吗? 2:13 文艺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拓宽我们的生命经验 4:08 看不懂的当代艺术装置与无法言说的共鸣 5:15 欣赏当代艺术是脱离艺术家本意,和欣赏者产生更个人化的经验 8:21 艺术的发展是从具体的临摹到抽象的想象力的发挥 9:51 那些有清晰主题的艺术表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语言去看世界 13:25 艺术要表达的是真实世界的chaos,与简单化的法律规则不同 14:52 不懂乐理知识,我们真的能听“懂”音乐吗? 18:18 大众难以真正知悉艺术家创作某件作品的本意 20:46 明天(不会)更好,悲观生活(没有)指南,悲剧更接近人生本质,伟大喜剧的内核也是悲剧与讽刺 24:34 看过《春潮》我们对于要不要分析电影中出现的“难懂”意向与一位朋友产生了分歧 31:50 不喜欢文艺圈很高赞誉的艺术作品,是我的审美能力不足吗? 36:05 焦虑之二:审美的偏好、舒适圈、盲区与封闭 37:17 我们的审美偏好与个人的性格、成长、需求有关 38:37 我们让对方看到了自己审美的盲区 40:36 昆汀从早期香港武打片汲取灵感,让我对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产生了困惑 41:27 审美有门槛吗? 44:35 审美水平与审美口味 46:56 焦虑之三:审美能力是否有高低?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48:17 艺术鉴赏能力关乎广度而非高度 50:10 审美能力的提升就像积累词汇量,是一种习得新的语言的过程 50:58 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55:17 我们拒绝用审美标签来限制自我 【本期提到的内容】 (小说)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小说)毛姆《异国他乡》 (歌曲)罗大佑《明天会更好》 (电影)《你丫闭嘴》 (电视剧)《 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 (小品)《卖拐》 (电影)《春潮》 (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电影)《蓝丝绒》(Blue Velvet) (电影)《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 (电影)《电话谋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播客)《展开讲讲》 20.《甄嬛传》是理解中国权力叙事的一把钥匙 你想要和其他听众及两位主播继续探讨我们在播客中讨论的话题吗?你对悲观生活指南有什么建议吗?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添加方式可以在播客单集信息shownotes中找到哦。你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涵、Wei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undefined
Mar 28, 2021 • 46min

EP10 文青的困惑|金基德的不正确vs奥斯卡的正确——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

你和我们一样,自称“文艺青年”吗?我们从文青的身份出发,讨论了若干在欣赏文艺作品时遇到的困惑:如何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对于那些抽象的文艺作品,什么才是“看懂”?审美是否也有舒适区和鄙视链?这个话题一共分成两集发布。 【微信WeChat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14 “悲指”有听友群啦,以及一段听友的留言——“无用”却有共鸣的播客 4:50 “文艺青年”这个标签的意义及刻板印象 8:06 在具有女性意识后,重看金基德的电影,我对他的作品表达的价值观感到不适却又被其美感所吸引 9:12 艺术表达与输出价值观的张力常常难以和谐统一 11:10 观众可以从作品中看出艺术家对待现实的个人观点 13:14 艺术创作需要是真诚的,我们无法要求创作者是绝对正确的、是完美的 14:48 艺术家的价值观让我们不适,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局限性 16:00 “正确”的标准是多样的,我们不该用“正确”去限制创作与表达 19:10 《无依之地》只有白人演员政治”不正确“吗? 21:24 正确且艺术价值也很高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 27:13 奥斯卡的“正确”无可厚非且有其价值 29:23 艺术家的表达应当离“政治”越远越好吗? 33:04 一些与我们价值观不符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宣扬”“不正确”的价值观 36:55 《包法利夫人》带给我们的困惑、思考和观察 40:36 人们总是想要为复杂的事情寻找一个简单的出口 43:21 下集预告:文青的焦虑 | 什么才是看懂一部作品?审美是否有舒适区/鄙视链? 【本期提到的内容】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EP01 裸辞可以解救社畜人生吗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SP1 既已悲观,何必指南?|真诚的表达,共情的力量及创作的快乐 (电影)《弓》 (电影)《坏小子》 (播客)《反向流行》vol23 张悦然:从村上春树到萨丽·鲁尼的写作 (社评)新华网转载光明日报 《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6/17/c_1126124455.htm (电影 )《无依之地》(Nomadland) (电影)《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电影)《月光男孩》(Moonlight) (电影)《82年的金智英》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小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你想要和其他听众及两位主播继续探讨我们在播客中讨论的话题吗?你对悲观生活指南有什么建议吗?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听友群!添加方式可以在播客单集信息shownotes中找到哦。你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涵、Wei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undefined
Mar 13, 2021 • 38min

SP1 既已悲观,何必指南?| 真诚的表达,共情的力量及创作的快乐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自称悲观?我们又何以为生活提供指南? 悲观是我们的起点,而不是目的。直面问题让我们感到巨大的痛苦,却也给予了我们共情的能力与思考的力量,这是我们的勇气。 生活,于悲观的人,或许是一场闹剧。但我们相信闹剧的背后,一定有更宝贵但东西等着我们发现。于是我们审视、质疑、行动、同时保持开放。 也许我们说了谎,因为我们无法提供悲观生活的指南。成功学、社会达尔文主义似乎已经给出了满足现代人的快速高效答案。而我们想做的,却是看见复杂性,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提出问题,质疑规则,探索一种全新的可以由我们掌控的生活。 《悲指》订阅达到1k,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里程碑。感谢大家的聆听,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声音目录】 1:4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向对方袒露了彼此的脆弱,开始感受到共情与连结的力量 5:47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议题却似乎很难找到同样感兴趣的朋友 7:41 表达与对话是梳理自己的思路与接纳新信息的重要方式 8:24 播客是我们记录自己与寻找更多高质量连结的方式 14:00 做播客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值得被看到,我们要互相给予力量 16:40 我们喜欢去审视规则,而不喜欢苛责个体 19:00 拒绝粗暴有效的“成功学”,我们想要看到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的多样性 21:34 去个人化的工作的输出与表达自我的创作 24:17 我们为什么悲观,又何以指南? 27:18 你的不幸是因为你不够努力?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强者强加给弱者的规则 29:39 保持真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同时保持开放,敢于推翻自己 35:12 《悲指》最被低估的一期与我们聊的最尽兴的一期 【本期提到的内容】 (书)林培源《小镇生活指南》 (播客)得意忘形 (播客)不合时宜 (播客)随机波动 (播客)想·聊天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 EP01 裸辞可以解救社畜人生吗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 EP06 女上司难相处?|她们虐我千百遍,我为她们忙喊冤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 EP03《心灵奇旅》给了我们如何幸福生活的答案吗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 EP09 温和无用?极端有罪?|女权主义者的困惑|想·聊天串台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涵、Wei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SoundOn等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并与我们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undefined
Mar 6, 2021 • 1h 1min

EP09 温和无用?极端有罪?女权主义者的困惑 | 想·聊天串台

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们艰难的“出柜”,背负着女权主义者这个标签的不实污名。于此同时,对于实现性别平等的美好愿景,我们也有诸多疑问: “温和”的女权有用吗?真的可以帮助我们争取跟多的男性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吗?我们需要去争取男性吗?我们要如何看待男性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 “极端”的女权有罪吗?极端的行为可以归因于女权主张吗?还是说颠覆现有性别结构的过程中极端是不可避免甚至不可或缺的?极端是一个阶段吗? 感谢《想·聊天》主播大宁邀请我们以及另一位嘉宾Keer一同讨论这些困惑。 【声音目录】 2:18 CH“从平权到极端女权”的讨论 3:28 突破两个底线可能就属于“极端女权” 5:32 “极端女权”是不是一个伪概念以及“极端”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标准 6:46 极端的行为可以归因于女权的观点吗 7:20 “极端女权”是用来识别敌我的标签 9:01 “极端”是因为现有性别结构中我们的想象力是非常极限的 10:04 用极端的手法去争取权利对女性产生了新的压迫 12:01 “极端”行为的另一方面——女性议题被推向公共讨论空间 12:56 攻击个体是因为很难找到其他发声的途径 14:30 成长中没有感受过多的男女不平等,我想要去了解她们为什么“极端” 15:12 “极端”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的 17:33 讨论“极端女权”是有意义的,她们可能损害了这个社群及运动 19:03 形式上的平等是达到实质平等必须要经过的过程 22:45 我们不需要害怕伤害个体男性而不断的自我审查 24:24 男性在现在的性别结构中也受到了很多束缚 25:25 男性对女性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遭遇的不公很难有强烈的共情 27:10 “极端女权”的“排他性”与女性包容的特质是相悖的吗 30:40 “排他性”针对的是结构,而不是个体 31:24 我们需要容忍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声音 32:43 后现代女性主义尊重个体差异化、去性别化符合多元化的趋势 33:40 现在看来激进的言论可能随着时间慢慢被接受 34:47 帮助男性用女性视角看世界、 去性别化的合作是女性主义的目的 35:52 女性争取的是rights还是power 39:29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 45:55 为什么相对先进的欧美社会,仍有很多女性冠夫姓? 50:44 中国社会的女性意识发展以及其不足 55:42 对“极端女权”的担忧及我们自己“极端”的经历 主播:Wei、Michelle、大宁(《想·聊天》主播)、Keer(嘉宾) 剪辑:涵、Wei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SoundOn等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并与我们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undefined
Feb 26, 2021 • 44min

EP08 何以为家|故乡、北京及远方,城市的温情与冷酷

在若干城市居住过,我们开始回顾自己与城市的关系。与城市的互动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曾对城市有着浪漫化的期待、渴望被城市接纳;城市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却在一些时刻我们感到城市的冷酷无情;我们对一些城市感到失望,决定逃离到陌生的远方;回头看时,又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愧疚与情感。 我们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对不同的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新的时代之下,“故乡”的定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纽约、北京一般的城市真的如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包容与接纳吗?被接纳是被允许还是被看见?以及一个终极的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城市我们愿意称之为“家”? 【声音目录】 5:16 按照旅行攻略是感受不到一些城市的魅力的 6:25 我对自己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感到失望 9:48 大城市对个体的接纳是真实的吗 12:06 不被主流评判就等于被接纳吗 13:18 人们对城市的浪漫化想象 14:11 城市对我的遭遇冷眼相看,我与城市很难建立深刻的连结 14:41 城市像音乐,见证着我的成长,承载着我的故事 17:29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常常感到自己终有一天将离开城市 19:58 我们对家乡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也对任何集体都感到怀疑 22:39 我们想要逃离的家乡带给我们的刻板印象 25:37 阅读“东北文学”让我为自己对家乡的无视感到愧疚 27:12 贾平凹《废都》描述的西安反而拉大了我和家乡的距离 28:50 “呼愁”与城市 33:37 不爱纽约是被允许的吗 35:08 Where are you from? 我希望自己的答案是北京 37:13 何以为家——真的存在完美的我们愿意称之为家的城市吗 40:46 我们与城市故事的结局很可能是“客死他乡” 【本期提到的内容】 (书)贾平凹《废都》 (书)萨利 鲁尼《正常人》 (书)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电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 (歌曲)汪峰《北京,北京》   (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 (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 (综艺)《奇葩说》第6季第15集“伴侣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要放下一切跟TA走吗” 【本集配图背后故事】 去美国前,Michelle的家人特意给她带了一瓶老家土坡上的黄土,装在塑料小药瓶中,据说带着家乡的土可以缓解水土不服。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涵、Michelle、Wei 文案:Wei 片头曲:Paradise City (演唱:Guns N’Roses) 片尾曲:Going Home (演唱:Sophie Zelman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SoundOn等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并与我们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undefined
Feb 14, 2021 • 53min

EP07 对话Sonia: 多边恋是我的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和个人灵修

开放关系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文语境的讨论范畴中。本期播客我们请来了多边恋(开放关系的一种模式)的长期践行者Sonia,聆听她的多边恋经验并一起探讨了若干与开放关系相关的话题。 Sonia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有过中美等多国的生活经验。亲密关系方面,从小自信、开放、爱冒险也爱分享的她是多边恋的长期践行者,目前经历过四段长期的开放关系。事业方面,她投身于公益法律服务,特别对LGBTQIA+以及女性权利充满热情,同时也在从事翻译工作以及同伴心理咨询公益服务。如今73岁的她,定居在夏威夷,过着充实的生活,仍然保持着好奇、诚恳、开放与活力。 在对话中,Sonia关于多边恋的一段描述非常触动我们,她说:多边恋不仅是我的生活方式,而且是我的价值取向,成了我的理想信念。多边恋不仅是亲密关系,也是最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way of life、way of being。如Sonia在对谈中提到的,开放关系可能是一种相对小众的亲密关系模式,不一定每个人都有土壤与条件实践开放关系。但是看见、了解并接纳与主流规则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定会让我们变得更广阔与自由,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包容。 本期节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为Sonia的自述;第二部分为两位主播与Sonia的对谈问答。欢迎大家收听,并与我们互动:) 【声音目录】 第一部分——Sonia自述 2:27 Sonia相关背景及人生经历自述 4:06 Sonia的亲密关系及几段开放关系经历概述 5:24 Sonia介绍开放关系的概念以及几种类型 7:19 Sonia开始了解并践行开放关系的契机及过程 9:25 Sonia意识到与前夫感情破裂,决定重新开始寻找新的感情 9:50 在旧金山湾区,Sonia参加了相关开放关系的讲习班,开始了开放关系的探索 11:10 Sonia遇到第一位开放关系长期伴侣Don 12:24 Don生病后,鼓励Sonia去寻找新的伴侣 13:02 Sonia遇到第二位开放关系长期伴侣Lionel 15:32 Sonia与李银河老师的一些轶事 16:42 退休后在夏威夷花园岛,Sonia遇到第三位开放关系长期伴侣Tim 19:24 过完70岁生日,Sonia遇到第四位开放关系长期伴侣Charlie 22:57 Sonia与自己伴侣的其他伴侣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第二部分——问答部分 24:10 所有人都适合多边恋吗? 26:22 多边恋关系中如何处理“嫉妒”的问题 32:34 多边恋是解决一对一关系问题的替代方案吗? 35:50 适合多边恋的人有哪些特质? 36:34 在践行多边恋的过程中,Sonia是否有过自我怀疑? 38:24 因为践行多边恋,Sonia是否受到过周围人的另眼相看? 40:22 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Sonia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 41:22 开放关系与性的关系是什么?践行开放关系的人对性有什么独特的理解? 44:15 “同妻”的悲剧、打破婚姻制度的霸权与提升女性的权利意识 47:55 Sonia与伴侣的前女友一同创办了“All Ears”(洗耳恭听)同伴心理咨询公益项目 50:09 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想要尝试开放亲密关系,但另一方抗拒要怎么办? 【本期提到的内容】 (书)M. Evans & Company:《开放的婚姻》(Open Marriage: A New Life Style for Couples) (书)Deborah M. Anapol:Polyamory: The New Love Without Limits : Secrets of Sustainable Intimate Relationships (书)米歇尔·福柯 《性经验史》 (书)李银河《李银河说性》 (书,Sonia 2008年自传)Sonia J. Song Donkey Baby: From Beijing to Berkeley and Beyond (书,Sonia 2019年自传)Sonia J. Song: Refired in Paradise (同伴心里咨询公益组织)All ears(洗耳恭听)http://allearshawaii.org 主播:Wei、Michelle 嘉宾:Sonia 剪辑:Wei、涵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并与我们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undefined
Feb 5, 2021 • 50min

EP06 女上司难相处? | 她们虐我千百遍,我为她们忙喊冤

你也遇到过“难搞”的女上司吗?这一期我们讨论了职场中女上司难相处的刻板印象,并分析了其成因。在这一期中,我们表达了自己非常强烈的观点,也为此感到不安,害怕自己的观点会冒犯一些人。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侃侃而谈建议大家远离“撒泼打滚”的女上司的男性视角言论,我们觉得自己需要发声,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听到一种基于女性身份体验为我们带来的女性视角的声音。当然,一如既往的,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也随时做好推翻自己的准备。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告诉我们你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亲身体验或观点。 【声音目录】 3:47 女上司“难搞”的刻板印象 6:47 为什么女上司好像更喜欢男下属 17:34 为什么女上司好像更容易将因个人生活产生的情绪带入工作中 21:28 我们期待以女性视角去重新建构职场环境并重新定义领导力 22:47 为什么女上司常常很难恰当的发挥自己的女性特质并使其成为优势 27:45 从公司以及体制的角度看,他们是如何对待“难搞”的女上司的 29:16  对女上司的刻板印象最终将对所有职场女性产生二次伤害 30:08 职场中真的遇到为难我们的女上司时,我们一边逃离抱怨,一边为她们辩护 34:21 作为职场中的个体我们该如何看待刻板印象 35:07 一些从男性视角给出的“女上司‘难搞’的解决之道”如此粗暴 36:09 那些与刻板印象不同的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更有共情能力的女上司 37:57 Metoo运动中女性的共情vs一些男性选择“狼狈为奸” 41:53 以产假和陪产假为例——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42:36 以育儿责任和出差为例——同样是累,为什么家务及育儿劳动让人想要逃离 45:21 影视作品中女上司的刻板印象与榜样 【本期提到的作品】 (文章报道)The Atlantic “Why Do Women Bully Each Other at Work?” (播客)《悲观生活指南》EP01 ”裸辞可以解救社畜人生吗“ (播客)《干嘛电台》“女上司啥情况,又红又专要求高,升官发财还不一定给” (书)上野千鹤子《厌女》 (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Pretend It's a City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The Devil Wears Prada (电视剧)艾米丽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电视剧)傲骨贤妻 The Good Wife (电视剧)欲望都市 Sex and the City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Wei、涵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片头/尾音乐:“Bitter Heart”(词曲/演唱:Zee Avi) 你可以在苹果podcast、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spotify等各大播客平台订阅收听我们的节目,并与我们留言互动,同时,也可以在新浪微博搜索@悲观生活指南 找到我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请在苹果podcast上给我们五星好评,转发分享,与我们一同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结。
undefined
Jan 30, 2021 • 45min

EP05 关于春节的复杂情感是因为我们无法适应成年人的身份吗

我们对春节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从小目睹父母因春节产生的种种矛盾;家庭中的女性在春节中遭受不平等的待遇;长大成人后春节成为检验我们成人身份的场合;而出国后又成为我们表达自我身份的重要途径。这期节目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聊到了很多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创伤与记忆,也探讨了我们对成年人身份的不适。 今年的春节非常特别,很多人因客观原因无法像往常一样回家过年。这样特殊又难忘的一年,和我们一同看见那些与春节相关的成长记忆吧。 【声音目录】 4:00 当我们能够看到成年人,尤其是女性(母亲)因春节承担的压力后,春节开始变得不那么美好了 6:14 去男方还是女方家过除夕夜极易产生家庭矛盾 7:26 主流媒体营造的合家欢乐的春节主旋律与个体家庭在春节中爆发的矛盾 9:00 现代年轻人如何解决去谁家过年的问题 11:30 关于春节印象深刻的三个记忆片段:为钱苦恼、因性别产生的创伤以及富有美感的传统习俗 15:04 童年的另一段与性别相关的创伤 17:42 春节像面试,要努力“表演”以获得有条件的爱与赞赏 19:54 父亲缺席的春节,是不用被规矩束缚的快乐春节 21:24 父辈更注重形式上的“孝“以及营造出的合家欢乐,常常忽略了个体的真实感受 23:21 大学离开家乡后,回家过春节是“近乡情怯” 24:29 我们对成人身份的不自信与家人对我们长大成人的期待 23:57 我为什么讨厌爸妈说“孩子长大了” 27:36 工作后春节给爸妈红包, 是宣誓自我独立的方式 29:00 成人的身份为什么如此让我们不适 32:56 不想顺从主流的规则,让我们抗拒父母对我们“长大了”这个评价 35:39 家人对我结婚生子的期待让我抗拒却又愧疚 36:39 亲戚们的无语问题是因为缺少对我们生活的了解与参与 37:55 海外过春节,春节成为了我们与过去身份的连结和表达传统记忆的途径 43:44 本期节目的特别说明 【本期提到的作品】 《82年生的金智英》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Wei、涵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undefined
Jan 25, 2021 • 54min

EP04 注定被辜负的时光——你的大学生活也充满遗憾吗

2008——2012,我们在西三环北路2号度过的四年时光。开始大学生活以前,我们对自由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渴望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品尝美妙的爱情滋味,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四年如白驹过隙,如今回望,我们发现大学生活充满了失落与遗憾。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怎么可能完美无憾,我们聊遗憾,是想要看见那时困在当下的自己、接纳也感恩过去。 【声音目录】 3:09 大学四年为什么感觉如此迷茫 3:53 用一个词形容我们的大学生活:不精彩 6:01 进入大学之初,我们的自卑与失落 7:20 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 11:22 我们想要去融入的“主流”究竟是谁 13:22 加入学生会的风流人物的大学生活真的令人羡艳吗 19:20 我们为什么读法学;入学后,我们真的“学会”了法学吗 26:31 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更理想主义,如今的我们会不同吗 28:36 四年时间虽长,但当下的局限性却只能留下遗憾 30:54 入学前对大学爱情的憧憬和入学后的失落 32:49 大学时自己择偶竟然在想对方的户口和家庭等实际问题 36:11 入学前对友谊的期待和入学后的孤独感 40:40 交友前我会观察对方的价值观并迅速决定是否可能和对方成为朋友 41:15 不畏惧展现自己的脆弱性,才能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连结 45:19 那些让我们怀念的大学生活的时间、地点和蒙太奇碎片 【本期提到的作品】 Brene Brown: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 Ted*Houston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 | 左右乐队 Weezer “Island In The Sun” 许巍《蓝莲花》、《那一年》、《故乡》、《我的秋天》、《九月》、《闪亮的瞬间》 Brian Eno “Baby’s On Fire”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Wei、涵 文案: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片头音乐:Weezer “Island In The Sun” 片尾音乐:Weezer “Island In The Sun”以及Brian Eno “Baby’s On Fire”
undefined
Jan 19, 2021 • 56min

EP03 《心灵奇旅》给了我们如何幸福生活的答案吗

2020年圣诞节上映的《心灵奇旅》(英文名:Soul,港译《灵魂奇遇记》、台译《灵魂急转弯》)让很多普通人与之共鸣。我们要如何过好这一生?人生的意义何在?如果我感到自己迷茫、焦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该怎么办?《心灵奇旅》这样一部动画电影触碰了这些困扰当代人的“大问题”,并且看似给出了答案,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按照电影给出的答案活出幸福的生活吗? 【声音目录】 2:19 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及评分 6:19 基本剧情介绍 11:27 为什么导师一定是伟人 14:17 “The Great Before”可以被解读为生前的世界,似乎也在映射人类的童年时期 16:26 介于生死之间的空间——迷失的灵魂与进入“心流”的灵魂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 18:07 物理意义的存在与精神意义的存在 18:28 这部电影体现的佛教理念 23:41 22与对生活的敏锐感受与普通人的麻木之间的对比 24:32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实现了某个目标就会解 决自己生活的全部问题 27:25 鱼的故事——关于水与海洋的解读 29:11 究竟什么才是spark 31:51 22对“自己不够好”的自责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32:33 关注生活的细节真的是过好这一生的答案吗 33:54 当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成为了常态,我们要如何感知生活的美 34:20 这部电影真的 是在告诉我们“躺平“吗 35:24 我们仍然向往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36:50 基金经理和22同样可以问:what’s next? 38:21 当我们感知到“美”,我们也必将感到痛苦 39:19 让自己抽离出具体的生活,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可以让我们与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保持距离 41:20 如果未来我们不用再做社畜,只有有极高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能享受闲暇时光 42:38 我们对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的质疑与反思 48:49 如果我们的一生被做成幻灯片 52:52 我们很喜欢的电影中的细节与巧思 【本期提到的作品】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 林汣琰《九十年前的经济学预言:2030年每天只需工作3小时 | 短史记 》 杨德昌《一一》 假装思考,张根巨《<心灵奇旅>,一个不太平庸的解读》 主播:Wei、Michelle 剪辑:Wei 联系方式:bgshzn@gmail.com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