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几位穿梭在不同时区的媒体人共同创立的谈话类播客。它以跨文化的视野和女性的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关注的公共议题、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
Latest episodes
Feb 25, 2020 • 45min
生于 2020 年的江山娇 | 讲真
【主播的话】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番外节目「讲真」,在这个系列的节目中,我们会对当下热点进行快速评论,也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更多和我们个人兴趣相关的内容。希望你们会喜欢。疫情仍焦灼,我们却关注到了江山娇。江山娇是虚拟的偶像,也是现实的人物,从她上线的那一天起,就已跨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跟我们的生存经验和情绪认知连接了起来。防疫一线,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女性,但是女性卫生用品却迟迟未进入物资援助的清单。宣传话语里,头发和生理期都成了可供权力差遣的性别符号,一彰一隐,都是为了加固已有的权力结构。在这样的现实张力之下,江山娇被公众赋予了新的叙事生命,她成为了面向不公正的性别关系发出抗议声的 icon。2020年生的江山娇,就是每一个挣扎在现有性别结构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江山娇。【本期剧透】一条微博引爆舆论,女权主义者们顺势接过江山娇的形象,把中国女性长久以来所受的压抑和苦楚通过这么一个icon表达出来,发出了对不平等的控诉在中国做一个女性究竟有多难?我们成长过程中究竟会经历什么?江山娇成了中国版的金智英作为男性,做一个女权主义者为女性发声的困境【延展推荐】《82 年生的金智英》纪录片《月事革命》【本期音乐】《82 年生的金智英》OST《摇摇晃晃》《江山娇》/翻唱处处吻 @卢殃《江山娇光头记|五十五问》【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shen【制作总监】王若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 、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官网:https://theweirdo.fireside.fm/
Feb 14, 2020 • 59min
在自我隔离的日子里
【主播的话】这段时间,许多人应该都和我们一样隔离在家。在这样特殊的“战时状态”,我们仨也经历了很多个无眠的夜晚,以及愤怒和心碎的时刻。这期节目里,我们远程聚在一起聊聊了最近的生活与思考。当时的我,以为事情已经糟糕到尽头,直到李文亮医生逝世那一天,我觉得有一些东西在我内心彻底改变了。在隔离的这段时间里,我重读了《病毒星球》《血疫》《事实》,也重温了当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看了很多传染病相关的纪录片。似乎没有哪个时刻比当下,更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瘟疫和病毒的知识。一边在读过去历史,一边看着当下的新闻,我常常觉得很恍惚。乐观点想,如果和当年的西班牙流感,黑死病相比,人类在医疗技术上真的进步了很多。但我没法儿以此安慰自己,去平息这次的愤怒、悲痛和不理解。更没法忘记 2020 年冬春之交,那些在绝望中死去的人,那些被抛弃的人,那些被裹入时代漩涡里的人。我庆幸自己的家人没有受到影响,我的工作没有受到影响,但我会怀着这份“幸存者的愧疚”去永远记住那些善良的、勇敢的普通人。【主播】若含(微博:@X_Ruohan)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剧透】-我们三个的春节分别是怎么过的?-关于海外华人受到歧视的一些探讨-人们日常纠结和困扰的那些事情,在真正的灾难面前就像一场恩典-这段时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件-“全球突发事件”对中国意味着什么?-陷入“肺炎恐慌”当中,我们该如何做?【延展信息】《病毒星球》《血疫—埃博拉的故事》NCP 生命支援【本期音乐】Don’t Cry-Guns N’RosesDon’t Stop-Glee Cast【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shen【制作总监】王若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官网:https://theweirdo.fireside.fm/
Jan 29, 2020 • 59min
春节自救指南
【主播的话】这期节目的录制是在一月中旬。当时我正在准备接下来一周去瑞士的出差、和出差之后回国过春节的计划。在海外留学和工作,我已经十年没在老家过春节了。跟小伙伴们一聊起,大家似乎都有那种面对回家过节又爱又怕的感觉,于是攒了这么一期节目。那个时候,我们对武汉正在蔓延的疫情一无所知。我没想到,随之而来的疫情大爆发,会让我不得不取消回国的计划。也没想到,2020年开头的这一个月,会过得如此艰难。现在回过头来听,这期节目里提到的许多地方,真的是...太矫情,太不合时宜了。当时的我们抱怨着往年回家过年的种种恐慌,没想到两周以后的春节,五百万武汉人被迫离乡,不计其数的武汉人因为旅行限制没法回家,还有那么多因为染病得不到救治而天人两隔的悲惨故事。像是几个谈论“第一世界的烦恼”的人,突然一下子被抛到了第三世界的语境之中。这个过程来得那样快。快到一期节目都还没有完成后期制作,天色就已经全变了。但我们思考再三,还是想把这期节目发出来。是一种自我反省——战争与和平的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远;也希望提供陪伴——在这个不太平的新年里,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理当更珍惜和家人共处的时光。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在此时显得更为重要。【主播】若含(微博:@X_Ruohan )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剧透】5:17 春节让我们感到恐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1:11 我们这一代人与上辈人之间的代际冲突12:40 随着年岁增长,我们逐渐明白了那些隔膜背后的原因14:16 虽然我们都近乡情怯,但许多优秀的作品却都来自于家乡18:04 春节这个时间点,有一种要和身边的亲人交卷的感觉19:00 常远怒怼相亲角的幕后故事24:12 我们和父母那一代人难以言说的许多话题27:00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 和春节之间的联系29:15 父母对我们的“逼婚”和其他期待背后的原因和矛盾是什么?35:00 我们在原生家庭里的苦恼,以及为什么应该多与父母真诚沟通?42:00 今年如何和父母更好地沟通和相处,我们的一些方法49:00 2020 年我们仨的新年愿望【延展信息】Marshall Rosenberg 《非暴力沟通》费孝通《乡土中国》【本期音乐】《Everyday》 - Carly comando《Hero》 - Mariah Carey《Fix You》 - Coldplay【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张莉萍 & 西米【制作总监】王若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官网:https://theweirdo.fireside.fm/
Jan 17, 2020 • 54min
气候女孩 Greta 和她的时代
【主播的话】谁是Greta Thunberg?瑞典高中生、环保运动家、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个沉默而执着的瑞典女生不仅席卷了欧美气候政治圈,还在全世界的社交媒体上成为了极具争议的存在。有人称赞她的道德勇气有如圣女贞德,也有人怀疑她的言行背后有着搏出位的动机。这一期,我们试图去梳理和还原“Greta现象”。或许在这些争议和幻象之外,真正重要的是去问,为何陷入泥潭的全球气候政治需要这么一个少女英雄?为何年轻世代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事关他们「未来」的议题更加敏感、愤怒?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个瑞典女孩的性格和言论,都不得不承认,她其实只是在“复读”一些气候领域的早已有之的共识和科学常识。如《时代周刊》的报道里所说,她“并没有魔法”,打赢气候变化的战役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Greta是一个刺耳的警告,是闯入这个时代的宴会、揭穿歌舞升平假象的示威者,她把我们面临的严峻气候挑战甩到了全世界舆论的面前。国内的主流舆论群起而攻之,或许是我们讨厌被指出糟糕的现状,我们本能里就不喜欢那些制造异见和“麻烦”的人。【主播】若含(微博:@X_Ruohan) 孟常(微博:@孟常) 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剧透】02:00 谁是Greta?何时开始听说她的?06:13 人们对她的争议更多停留在标签层面,而不是她究竟说了什么07:40 为什么年轻世代更关注气候变化?Greta提高了气候议题的声量11:00 Greta说得有道理吗?或许只是说了些科学界的共识13:00 Greta特别的性格和患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经历反倒让她成为了坚定的行动者17:45 气候变化的常识和人类行为的影响20:15 Greta的出现冲击和推动了早已陷入泥潭的全球气候政治25:00 发展与环境是冲突的吗?什么是发展正义和环境正义?29:13 孩子们登上政治舞台,号召政客领袖们关注环境并非孤例29:45 2020 年对于各国解决气候问题来说都是特别关键的一年34:40 我们身边人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可以做什么?42:30在西方和中文语境下,为什么对于异议的声音和人群的态度差异如此大?【制作总监】王若弛【收听方式】推荐您使用「苹果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互动方式】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官网:https://theweirdo.fireside.fm/
Jan 5, 2020 • 1h 48min
食物和人类:关于「吃」的文化、道德和谜思
【主播的话】人是会吃、擅思考、爱享乐的动物。似乎是由于离本能太近,我一度以为,「吃」是最不需要讲什么道理的人类活动:吃就完了。但也正因为如此,食物似乎触达了我们生存的本质:考古学家通过食物遗存来想象远古人类的社会风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用跟「吃」相关的仪式来确认秩序和关系,到了现代,「吃」又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蒋寻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还是个热爱法语、从伦敦跑到巴黎学商科的女生。后来,她说她决定正式做个厨子。此言一出,巴黎那些或普通或名列米其林的餐厅后厨里多了个蓬头垢面的中国女生,切、洗、煮、烹,我眼见她吃了不少苦。再后来,她说她要做个食物人类学的研究者——她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做饭这个手艺活儿了,她要更深入地理解「吃」这件事——或者说,通过「吃」理解人类。米其林榜单的发布一次次引起追捧和争议,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决定成为素食主义者,而环保主义者们声称,吃肉者们”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碳排放,要为气候变化承担责任。我们决定找蒋老师聊一聊。食材跟地域有什么关系?一个地方的食物好不好吃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为什么法餐和日料给人感觉那么”高级”?如何讲好一个国家美食文化的叙事?好吃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美食文化的传播取决于文化话语权吗?吃素就更健康更有道德吗?人造肉究竟靠不靠谱?食物关乎感官和创造力,也本质上决定着我们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食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本质上跟重要的人共同分享的那些生命中的美好时刻。吃什么、怎么吃,其实就是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个就着大闸蟹和毛豆、喝着小酒的夜晚,我们聊了很久很久。希望你也能找个放松的时刻,拿杯小酒,加入我们这一期的餐桌吧~【本期勘误】经过一些朋友指正,本期节目在聊到18:00左右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事实性错误,现经核查后做出说明:四川是产盐大省,产井盐,自贡被称为“盐城”。因此吃辣主要还是因为产辣椒、遮腥味,并非用来替代盐。我们错了,我们以后注意,恳请大家继续监督!【本期主播】若含(微博:@X_Ruohan) 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蒋寻 《味之道》常驻嘉宾,美食行业从业者,曾在法国学厨【本期剧透】2:28-9:35 吃究竟代表着什么?美食评论家是什么样的职业?大众对于美食届有很多误解9:35-13:20为什么优秀的人类学家,都喜欢用食物来研究人类?13:20-24:00 地理环境、人文性格与食物是如何互相影响的?食物背后象征着阶级和历史变迁,由于瘟疫导致啤酒和红酒的诞生26:00-30:00 学厨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做法餐之后,我反而无法再进行评论的工作了?30:00-40:00 做菜好吃的秘诀是什么?就是追求各种化学反应,为什么水煮在中国是高级的烹饪方法?40:00-48:00 最后,作为中国人我发现自己真正不会做的是中餐,把越多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事情48:00-1:00:00 日本成功将东方文化价值输出到西方,这是为什么日本食物受到国际认可的原因。美食是文化和经济的一部分1:00:00- 1:16:00 中国的文化断层情况太严重,杭州其实有很多和日本很像的审美意识形态1:16:00- 1:30:00 关于吃的正义,怎么吃才是对的?所有的沙拉、健身、素食其实是一个相当美国的概,From farm to table 是怎么来的?1:30:00-结尾 不存在绝对的食物正义,绝对正义就是吃得杂,一个社会的多元程度越高可能会活得更幸福【延展信息】纪录片《食品公司》纪录片《主厨的餐桌》《第三餐盘》丹·巴伯《杂食主义者的两难》迈克尔·波伦【片尾音乐】La Vie En Rose
Dec 20, 2019 • 1h 7min
膝下无子 猫狗双全
【主播的话】这一期节目,我和好朋友@ Siyu 还有@思聪,一起聊了聊自己和身边那些推迟婚育,却终日沉迷吸猫撸狗的年轻人。“如果说养狗是养小孩的预备役,那么养猫就是预备役的预备役。““猫和人的共生关系就好像是你们彼此之间签订了一个契约,人类负责给猫喂食、铲屎,猫负责……猫可能什么也不负责。””在一套单一的价值观之下,选择不一样的道路,并不是说你毅然走了自己的路,你就能快乐的生活了,而是周围的人会试图去同化你、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同化你,这其实是一种很强大的暴力和压迫。”“若要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能给孩子提供自身的多元性。否则Ta不光在社会上要遭到单一价值观的审视,回到家里,你还是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他,孩子真的会挺伤心的。“没有人能拒绝猫,也希望大家不要拒绝这一期充满了智慧、温柔和爱的节目。【本期剧透】01:15-03:30 本期节目的背景介绍03:30-17:00 为什么我们想养猫?养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17:00-19:00 猫咪在人群中为什么越来越受欢迎?19:00-25:00 现代人养猫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25:00- 27:00 养宠物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27:00- 28:30 阿兰·德波顿《你为什么会和一个错误的人结婚》29:00- 30:00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选择宠物来陪伴而不选择人来陪伴?30:00-39:50 养孩子和养宠物最大的区别39:50- 46:00 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不完美,除非你能活明白才不会伤害下一代46:00-结尾 完全不想养孩子的人是怎么想的?想象一种全新的未来社会新形态【本期音乐】片尾音乐 Derek Clegg 《On To You》
Dec 10, 2019 • 1h 44min
跟两个患过绝症的朋友,聊了聊死亡与存在
【主播的话】这一期我跟三位朋友聊了聊疾病、存在和死亡。我一直对死亡观这个话题感兴趣,因为我自己一直是被死亡意识驱动的人,这些年来亲身经历过亲朋好友的离去、也在媒体上无数次旁观过他人的死亡。这是个相对私密的话题,它意味着沉重、无奈以及我们众所周知的忌讳;它也是个关乎每个人的公共议题,无数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或文化如何理解生命、如何面对死亡。不管直面还是回避,所有的生命都是向死而生的。躲不开,也逃不掉。过去的这一年,我先后得知身边两位好友被诊断出癌症,她们都是勇敢而豁达的人,又对自己存在的状态和生活的世界有着难得的清醒。于是我们决定坐下来,坦诚地聊一聊生与死。无论是我们边喝酒边录音的那个夜晚,还是重新去听这期节目,对我来说都并不轻松。但我想,正是那些加诸于死亡之上的神秘和恐惧感,以及我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建构的避讳文化,才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去真正思索自己的「死亡观」,也远离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一期是跟播客节目《别任性》联合制作的,内容涉及癌症、精神疾病、生死观、安乐死,可能产生不适,提醒大家谨慎收听。【本期主播】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Alexwood, BIE别的“别的女孩”主编,《别任性》主播;Kiva,纪录片导演,媒体人;郭锦泓,独立艺术家,写作者。【本期剧透】02:40:近几年注意到更多年轻人面对生死关的消息,包括高以翔04:10:常年 “健康” 人类 Kiva 的癌症诊断经历08:20:常年 “不健康” 人类郭师傅的癌症诊断经历,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精神的癌症)的偏见,“得到这个诊断的时候,终于不用天人交战了。“10:40:“医生说你有病,和你有精神问题,得到的态度不一样。精神问题是因为你矫情。“ +《疾病的隐喻》13:20:“为什么会得癌?“ 之后的自责和羞辱,癌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生存环境的问题?+《人间失格》19:10:得到诊断后,“反而是我在安慰别人”,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共情更 “懂事”,做更多的情感劳动。23:00:经历过这个疾病的 “警告“,她们也没有改变生活方式 “好好做人”:“除了做自己,我也做不了别人啊。”30:20:“没有所谓的无限的明天,也没有所谓初心,只有此在“ +《金刚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3:30:我们和身体的关系:生病后,对身体的态度的确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更爱惜,而是更同在更信任,“以前对身体的感知只有美不美这个维度,那是一个负担。”38:40:生命的 “有限性”,我们会忘记:线性人生真的正当吗?为了40多岁当上华为的经理每天996真的合理吗?43:00:“活在当下” 到底是什么意思?+《正念冥想》44:40:关于死亡的随机性,Kiva 作为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现场者的体验:“幸存的命运感和得 ‘绝症’ 的限度感是两回事。“47:30:Kiva 得到诊断后,将精力投入到哪,是更关键的问题:和具体而微的生活发生关系,喝咖啡不是为了提神,就是为了喝咖啡,工作不做到完美也没事,不被所有人喜欢也没事。51:50:郭师傅的 “两面性” 生存:革命性和虚无感。“我到今天终于接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也终于知道自己不会跟这个世界走在一起了。“ + 陀思妥耶夫斯的《罪与罚》58:40:常远和 Alexwood 如何看待生死?一个做好准备坦然面对,一个因为恐惧,所以极限体验人生。62:20:“有一种教育很重要,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就是每个人该怎么孤独地去死。” 其实或许独自死去才更有尊严感。65:35:郭师傅由胡波的去世引出的究极问题:“我活得很用力,但我同时对生命非常厌倦。“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对生命意义的见解)+ 生命在死亡后还能继续?68:00:社会文化对死亡的顾忌是我们和父母聊一些必要话题的阻碍,以及得病长辈的知情权 + 电影《别告诉她》71:00: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特殊的身份:“我爸妈只有我”。73:30:“爱” 就是愿意彼此亏欠。74:50: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我不是你们想要的孩子。”78:35:强行拉回到琼瑶和她的公开遗嘱,“不要插管,不要心脏复苏,不要祭奠“ 等等 + 台湾《自主权利法》+ 电影《血观音》83:50:Kiva 插管的经历:“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给世界制造麻烦的躯体“。但是和父母的生物性联结也由此强化,因为这种时候他们的角色没人能替代,护工也不行86:25:郭师傅:然而也不是每个人的亲子关系都可以这样和解,“如果看过你裸体生出来的父母都切掉了和你的联系,那么什么还可以燃起你对世界的一些联系?” + 让·埃默里,“人类有死亡的自由”88:30:“生命自主权” 下一步就是安乐死 ,“死亡也成了一种权利” +傅达仁的安乐死直播92:10:中国文化对 “死” 的避讳,和对 “孝” 的绑架93:00:嘉宾推荐:健康心理学 + 哥伦比亚医学院的 “死亡课” + 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偶尔治愈” 公众号【延展信息】健康心理学哥伦比亚医学院的 “死亡课”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偶尔治愈” 公众号《别告诉她》傅达仁安乐死直播琼瑶遗嘱事件生前预瞩推广协会【本期音乐】LifeOne LoveIt's A Wonderful LifeDo What I DoCondolence
Nov 29, 2019 • 1h 3min
火人节:这场大型生活实验只存在七天
【主播的话】六七年前在欧洲时,我第一次听身边的朋友提起「火人节」。对于那些向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士文化的朋友来说,火人节似乎意味着某种复杂的情绪:它传承了叛逆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却又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主流,成为只属于少数人的昂贵体验。火人节这两年在国内也“烧”了起来。对于不曾到过黑石城的人来说,它永远只是关于狂欢、另类体验和乌托邦实验的想象。究竟什么是火人节?在这一期节目里,我找我的朋友Eric聊了聊,他是国内最早接触和参与火人节的人之一,这些年去遍了世界上各大festival,一直致力于推广Festival Culture和户外旅行体验。在给《Wallpaper》杂志的撰稿里,他这么写道, “在内华达州炎热多风的沙漠边缘,阳光像沸腾的糖浆。每年夏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这个原本的贫瘠之地,自发搭建一座只存在七天的城市。在第七天,人们将城市烧毁,不留痕迹,如此年复一年。这是一个超然于现实世界之外充满慰籍的世界。”在这个北京的秋天里,我跟Eric在他的工作室聊了几个小时,他打破了我很多对于“火人节”的刻板印象,也分享了自伍德斯托克以来那些有着鲜明文化元素的那些festival——日本的Fuji、英国的怀特岛、美国的Coachella……在他看来,这些“有文化的festival”不同于常见的音乐节或嘉年华,它们本质上是一座有着独特世界观和美学态度的pop-up city,更是一场让我们有机会暂时从现实生活抽离、尽情进行自我探索的生活实验。对了,火人节和节目里聊到的那些值得一去的festival,都即将开票(qiang)了;) Have Fun!【本期主播】孟常(微博:@孟常 ) 【本期嘉宾】Eric Chen, 摄影师,story-teller, 户外生活方式爱好者,The ALFA Adventures 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 Patagonia 等户外品牌中国品牌和市场总监。【本期剧透】03:25 究竟什么是火人节?05:39 一座只存在七天的“城市”07:10 火人节给我带来的冲击——重新思考Default World(默认的世界)19:20 去火人节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从嬉皮士到硅谷25:00 Burner和自我探索:你究竟是谁,而不是做什么职业28:25 围绕火人节的神秘和猎奇都来自不了解它的人?31:20 在一座新的”城市“,赋予不同词语新的意义35:10 火人节不只关于疯狂:学习自我探索,以及不要过界40:00 在火人节典型的一天48:00 全世界的Festival Culture:不是show,而是一场生活实验54:30 实用干货:该如何去火人节?【延展信息】Tomorrowland(比利时 )Fuji Rock(日本)Wonderfruit (泰国)Glastonbury(英国)Isle of Wight(英国)Iceland Airwaves (冰岛)Fusion (德国)Coachella (美国)Holy Ship(船上)Region Burn(以色列、南非、丹麦...)【本期音乐】《San Francisco》《Woodstock》《After The Gold Rush》
Nov 22, 2019 • 54min
三十年后在欧洲寻找柏林墙
【主播的话】严格来讲,这期其实我不算主播。因为它其实是我做客另外一档播客“剩余价值”的一期节目,和我一起来录制的还有另外两位媒体人,张之琪和傅适野。适野在微信上联络我想做这期节目时,我人还在柏林出差,做关于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的报道。正经的采访和理性的分析,其实在报道里头也都写了不少;但个人的观察、感性的认识,却还没有机会仔细梳理。看到适野扔过来密密麻麻的播客提纲,一方面激发了不少表达欲,另一方面其实还是有些紧张。做嘉宾和做记者,对我而言,毕竟是很不同的角色。在今天,柏林墙的概念在文化符号层面、现实层面和城市景观层面分别有什么意义?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势头为何愈演愈烈?后冷战时代出生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对历史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这些宏大的问题之后,我们还分享了从文化新闻与国际新闻出发、可能会分别有些什么不同的报道角度;以及对我而言,向中国读者讲述欧洲的意义。希望你们也会喜欢。【本期主播】张之琪(新浪微博@Zzzzzhiqi)傅适野(新浪微博@ssshiye)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剪辑】剩余价值【本期剧透】08'52''当我们谈柏林墙的时候,我们究竟谈的是什么?12'35''民粹主义今天为何在铁幕东边重新崛起?21'19''统一之后的东德和改制之后的东北具有某种镜像关系27'27''国内媒体对于柏林墙倒塌30周年的报道是偏历史向的39'58''参访史塔西总部,看到了前数字时代监控的极致形态42'44''中国读者讲述欧洲的意义【延展信息】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气球》《窃听风暴》《无主之作》【本期音乐】片头:Kurt&Elisabeth, by Max Richter, 电影《无主之作》原声带片尾:Hey Jude, by Beatles
Nov 14, 2019 • 55min
从伦敦生活说起:新女性的挣扎与成长
【主播的话】今年早些时候,被许多朋友安利了英剧《伦敦生活》。兴奋地找来看,开头的几集却始终被一种“不适之感”所包围。故事围绕着女主Fleabag以及她与身边几个人的关系展开。女主几乎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她把自己从身体到情感的各色烦恼,不加修饰地全抛给了观众。不得不说,我是有些措手不及的。但等到我把两季都刷完、对这部剧彻底“路转粉”的时候,它已经是今年艾美奖的大赢家。编剧+主演菲比也从一个小圈子里的偶像成为了好莱坞的新宠。我跟另两位主播若含、孟常一起聊了聊,这部剧为什么打动了你?生活里一地鸡毛的真相,你真的有勇气去直面吗?【本期主播】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剪辑】若含,Qìng【本期剧透】02’50‘’ 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我们还想聊《伦敦生活》?04‘47’‘ 为什么会被这部剧打动?34‘16’‘ 这部剧的“女权”底色39‘34’‘ 影视剧中的男性角色41‘15‘’ 禁欲是一种新性感吗?【延展信息】美剧《百年酒馆》电影《送我上青云》黄阿丽 美国脱口秀演员【本期音乐】《This feeling》—Alabama shakes【特别感谢】Logo 设计师刘刘(ins: imjanuary)插画师雷雷(ins: iso_ray)视觉设计师 Tarry Wu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