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随机波动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是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一档泛文化类播客,每周三中午12:00更新,新浪微博@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Aug 17, 2022 • 1h 11min
【随机波动098】再次与巫鸿聊天:历史的人称是“它”,记忆的人称是“我”
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美术史家巫鸿可能不会开始尝试一些实验性质的写作,比如《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比如《豹迹》。前者致力于在人的流动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追寻一种物的流动性,后者则在封闭和自我隔离的状态中开启一场精神回溯和漫游,往昔的人、物、事化作图像,依次浮现。感官上的鲜活回忆先于客观而抽象的时间,占领脑海,诉诸笔端。于是有了巫鸿所谓的“记忆写作”,即“以现在的我召唤出过去的我,在复述之中提炼出叙事、形象、线条和色彩”。
记忆是碎片,它未必完整,也不遵循线性规律。记忆是图像,它可能模糊,无需准确,并非照相机般对彼时彼地的精确还原,反而更像一幅画,画家利用线条、色彩以及图层的堆叠,传递情感、氛围和一些心绪。记忆也是影子,随时间的流动拉长缩短,或干脆消失不见。
捕捉影子似乎是一场徒劳,因为影子一旦被定格,它将“不再移动,不再消失,不再透明”。因此《豹迹》或可被称为一座记忆的坟墓,而写作的过程则变成一场以自我意识为对象的精神考古,是开掘过往时间地层中的遗迹,让潜意识如矿藏般浮现。
这矿藏丰富多样。它包含巫鸿在专业的美术史家和美术爱好者两个身份之间的反复摇摆和由此产生的张力,囊括经历和见证历史起伏、岁月变迁和城市发展后个人对集体记忆的思索,也涉及漫漫人生路上因各种际遇相逢或失散的人们。
欢迎来到这座记忆的宫殿(或墓园)。或许你会和我们一样,在感叹其构造之精妙时,猝不及防地撞见自己的影子。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巫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
[01:08]《豹迹》的缘起
[08:26]《豹迹》是想把感性的记忆写出来
[13:59]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20:05]记忆写作与回忆录有何区别
[23:56]《豹迹》如何体现了写作的实验性
[29:47]《豹迹》是否借鉴了中国古代行旅写作
[33:29]写作《豹迹》的过程是否类似发掘一个记忆的废墟
[43:30]艺术品中的“小时间”与“微叙事”
[51:27]巫鸿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57:39]集体记忆是什么,与个体记忆的关系是怎样的
[1:05:36]巫鸿会尝试写虚构作品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幻影交叠》,by陈勋奇,from《东邪西毒》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Aug 12, 2022 • 1h 16min
【随机海啸006】自然之声的共存与多元,不正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想?
你是否已发现:酷热如今夏,树蝉却变得比童年记忆里安静许多;当交通和生产再度开启,全球隔离期间低鸣欢唱的鸟儿也再次失去了更婉转的声部;而每有一种生物从世界上灭绝,我们不仅失去了它的形象,也永远失去了独特的声音。
你是否想象过:我们的语言和音乐从哪里来?为什么中非森林部落的音乐响亮而华丽,为什么欧洲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用喉咙的共振模仿呼啸的寒风,为什么亚马逊的民族试图翻译雨水敲打植物的声响?
你是否意识到:自然界的动物如同交响乐团,音景描述的是生态而非个体,每一种动物在寻找空隙发声的同时,也给其他动物留出空隙——而这种共存与多元不正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想?
你是否思考过:我们试图模仿的自然之声有多么虚伪,而人类制造的白噪音又到底是什么声音,噪音如何被用来系统地操纵心理与社会,噪音又如何与权力形成隐秘的对照,仿佛一个国家制造的噪音越大,它就越强大。
今年7月,随机波动与音乐家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进行了一场跨越太平洋的线上对谈。对我们三个人来说,无论是伯尼的著作、纪录片还是他专为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所作的展览,以及这次难得的连线,都让作为“声音工作者”的我们各自对于声音有了更多反思。我们习惯于听单一的重要的声音,而往往忽略了声音中包含的生态、地理、历史的复杂讯号;我们习惯于注意声音中的信息,却未曾想过信息之外的部分或许更加珍贵;我们习惯于用眼睛观看世界,以视觉主导观念,而不够珍视这双未曾关闭的耳朵,尝试在另一重感官里连起世界与我。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23]小动物如何感受和应对高温
[05:40]如何从声音角度理解气候变化
[07:30]为何夏天的蝉鸣在渐渐变得安静
[17:06]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感知bubble里,以为自己的感知就是世界的全部
[20:18]动物通过声音形成一个网络系统,彼此传递信息相互支持
[23:15]自然界中的“动物大乐团”体现的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而非单一物种的生存状况
[28:07]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绝对有害的,但往往导向同质化和单一化
[29:12]与自然生态系统同理,人类社会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并不一定代表稳定和安全
[33:31]不同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人类的音乐很多都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中声音的影响
[36:40]很多声称灵感源于自然的音乐是符合人类对自然想象的音乐
[38:50]影院音效、短视频背景音效和恐怖片音效:为何一直在刺激人的感官
[43:45]白噪音迷思:为何人造白噪音反而让人感觉疲惫
[49:05]为什么有些噪音是让人安心的?它能提示机器的良好运转
[52:20]罗兰·巴特对噪音的理解如何对我们懒散的播客剪辑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56:30]卡尔维诺的《国王在听》如何呈现了声音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1:03:03]“911”恐怖袭击在本质上可能是“噪音战争”
[1:06:24]为何人们总觉得失明比失聪更致命,海伦·凯勒不这样认为
[1:08:20]面对人类造成的噪音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和文章】
《了不起的动物乐团》[美]伯尼·克劳斯 著
《美洲豹阳光下》[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感觉的自然史》[美]戴安娜·阿克曼 著
《语言的轻声细语》[法]罗兰·巴特 著
《你注意到了吗,夏天已渐渐不再有蝉鸣》https://mp.weixin.qq.com/s/aqwSxktjlCPaFFkVR9whrQ
《与项飙对话:在不确定的世界,建设自己的大后方|谷雨》https://mp.weixin.qq.com/s/Sbby84fxZ7jQVYRo25iJFA
How Animals Perceive the World from The Atlant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22/07/light-noise-pollution-animal-sensory-impact/638446/
Can the Winter Olympics Survive on a Warming Planet from The Economist https://www.economist.com/1843/2022/01/31/can-the-winter-olympics-survive-on-a-warming-planet
Revealed: how climate breakdown is supercharging toll of extreme weather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2/aug/04/climate-breakdown-supercharging-extreme-weather
【本期节目题图】
From 纪录片《Bernie Krause: A Life with the Great Animal Orchestra》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Bird Language” by Chad Crouch
片尾:“Little Dream” by Chad Crouch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Aug 3, 2022 • 1h 16min
【随机波动097】Make Love, Not War
在随机波动第94期节目《性的湮灭》中,我们对电影《色,戒》的讨论引发了很多听众的共鸣。这样一个女性主义文本,打破了家国叙事中对女间谍“身心分离”的设定,王佳芝对父权政治的背叛,是通过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完成的,而这种背叛恰恰是她对自己女性主体性的忠诚。她在这段禁忌之爱中获得了短暂的作为人的自由。
在《论爱欲》的最后一章“奇遇”中,汪民安老师也谈到了《色,戒》,在他看来,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就是“奇遇之爱”的范例。这种爱摧毁了任何的习惯编码和体制框架,总是充满风险,不仅是爱的革命,也是文化的革命。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关系,一个新的自我,敢于冒险的爱情发明家们在不可能中找到了可能性。
“奇遇之爱”是这段关于爱欲的思想之旅最后一站。我们从古希腊的“真理之爱”出发,穿越基督教的“上帝之爱”,文艺复兴的“尘世之爱”,进入现代,又经过了作为承认的爱、作为事件的爱,最终,爱在奇遇中展开了一种面向未来和未知的无限潜能。爱的动因,从对死亡的超克与逃避,变为对人性和自由的实现。
在这次与汪民安老师的聊天中,我们发现,关于爱的理论探讨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现实面向。现实中充满控制和暴力的亲密关系背后,是一种以占有为核心的爱的观念在起作用;而对爱情从一而终的强调,反而容易让爱陷入某种结构性的权力宰制之中,爱的永恒也可能是爱的灾难,因此时刻需要为爱松绑。
在历史断裂的边缘谈论爱或许是一种奢侈,但正如黑格尔所预言的,爱作为一种终极的互相承认,会终结战争,终结一切权力关系,导向平等与和平。在聊天中,我们对这样的美好愿景感到迟疑,但回到现实,它似乎又是挽救人类的唯一希望。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04:48]为什么书中对现实之爱的讨论戛然而止
[10:28]与爱欲的关系:青年实践,中年反思
[16:10]《论爱欲》与之前的写作有什么不同
[20:25]对他人思想的阐释也暗藏着阐释者自己的观点
[22:47]爱是否一定指向一个外在对象
[24:42]爱一定要占有吗
[30:53]爱在于瞬间还是永恒
[36:00]爱的技巧与阶梯
[43:34]爱能导向平等吗?爱追求的是同一还是差异?
[47:02]爱不仅是练习,而且是创造
[50:55]友谊是朝夕相伴还是保持距离
[58:40]死亡与爱和友谊的关系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All You Need Is Love (Remastered 2009), by Beatles, from Magical Mystery Tour (Remastered)
片尾:《化蝶之火》,from《蝶:音乐剧纪念原声辑》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15 snips
Jul 27, 2022 • 1h 57min
【随机波动096】我与工作:遍寻意义,却是狗屁
美剧《人生切割术》想象了一种最糟糕的工作的形态:办公室仿佛一个巨大的全景监狱,员工被实施了记忆切割手术,分裂为上班人格和下班人格,看似无聊的“宏观数据精炼”工作,其实是整个公司邪恶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里则想象了另一种最糟糕的工作的形态,其中没有赤裸裸的规训与惩罚,却有无尽的荒诞和虚无,他称之为“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狗屁工作无意义甚至有害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它的存在找出理由,而且不得不假装它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
尽管毫无意义,这样的工作还是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从事它的人被这种无意义感吞噬,承受着长期的精神虐待,却没有选择离开。像是每天给接待台上的糖果盘装满薄荷糖的前台,看管四壁空空、没有展品的博物馆展厅的保安,没空阅读自己负责的图书却要把它推销给所有人的营销编辑,向全世界宣传剑桥大学是一所好学校的公关……他们的工作可有可无,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讨好上级、填补系统漏洞,或者创造更多的狗屁工作。
格雷伯敏锐地指出,号称效率至上的自由市场,并没有像它承诺的那样,淘汰掉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人类也并没有像自由市场的虔信者设想的那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享受到越来越短的工作时长,和越来越多的闲暇。相反,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社会财富的积累也没有惠及到所有人。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近代以来围绕工作形成的一整套道德观念,如何塑造了作为劳动者的我们?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毫无意义的工作》这本书聊起,最终又回到了那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既然现实糟透了,那我们可以创造什么替代性方案吗?无论新的道路是否行得通,都希望这期节目能安慰到正在上班的你,你的所有不适和不甘都是正当的,并且被千万人共享着,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学者,把它具体、深刻而风趣地写了出来。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3:14]何为“狗屁工作”
[04:14]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我们的听众都做过什么“狗屁工作”
[11:20]“狗屁工作”的第一判断标准是个人感受,指向的是个人与整个社会制度的关系
[15:02]狗屁工作之一——随从: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显示上级的重要性
[19:01]狗屁工作之二——打手:最典型的存在是国家武装部队
[21:21]狗屁工作之三——拼接修补者:收拾烂摊子的人(为何女性往往是拼接修补者)
[24:21]狗屁工作之四——打勾者:被雇佣来掩盖某个组织不作为的员工(政府成立的“事实调查委员会”)
[28:29]打勾者现状: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要不停地做PPT
[31:30]我们仨做过什么狗屁工作:跑口记者、签图员、在时尚杂志目睹明星争番位
[43:10]从大学到社会,我们如何通过“狗屁工作”的预演长大成人
[46:10]主流社会对于何为长大成人只有一种脚本,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长大,而是我们没有按照现有的模板长大
[52:30]“狗屁工作”带来的精神虐待以及BDSM关系在职场的蔓延
[1:01:02]八小时工作制是如何形成的
[1:06:10]996工作制为何变成一种耗时竞赛
[1:09:10]为什么说现行的资本主义既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
[1:14:10]为什么很多“狗屁工作”多集中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1:20:10]现行的职场文化让人变成了一个需要自我营销的企业
[1:25:29]当“企业文化”和“自我营销”渗透到幼儿园
[1:30:20]有关工作的道德观:“狗屁工作”比好吃懒做好,工作是通过苦行自我实现
[1:37:30]美剧《人生切割术》中对于工作的想象
[1:45:30]我们对于工作图景的未来想象为何如此贫乏
[1:52:30]停止制造资本主义!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感觉身体被掏空” by 彩虹合唱团 from《感觉身体被掏空》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ul 20, 2022 • 1h 3min
「亲爱的 Love, Actually」穿过委屈与害怕,我们成长为大人
你现在听到的是随机波动最新推出的mini series「亲爱的Love, Actually」的第三期节目,主题是“穿过委屈与害怕,我们成长为大人”,我们与该系列的联合制作人Serena邀请到了同为新手妈妈的电影人潘萌,一起聊聊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表现以及如何应对。
让潘萌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的,是她不到两岁的儿子在游乐场的一次遭遇。他被一个五六岁的大孩子推下转盘,一切发生得猝不及防,潘萌一边惊讶于所谓的“游乐场政治”比预想中发生得更早,一边无措于现实与书本之间巨大的差异——妈妈苦心习得的育儿知识,到了现实中居然全成了纸上谈兵。
从小小的游乐场到幼儿园、学校,再到社会,成长就意味着不断地遭遇竞争、冲突,甚至伤害。父母既想尽可能为孩子遮风挡雨、披荆斩棘,又不希望妨碍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经历高山低谷,体验人生百味。挫折教育和爱与呵护是矛盾的吗,父母又该怎样去化解其中的焦虑与无力?
这次对谈的主要参与者是潘萌和Serena,之琪和建国认真旁听并且在后半部分忍不住发言来着。如果你在后半段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请不要感到诧异。
「亲爱的Love, Actually」系列节目试图透过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喜悦与收获,打开对于家庭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思考。该系列的每期节目将以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作为开篇。亲爱的,这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思考,是我写给未来的你们的一封声音之信。
【本期对谈嘉宾】
潘萌,电影人,新手妈妈,目前生活工作在洛杉矶
Serena,「亲爱的Love, Actually」联合制作人,前VC投资人,新浪微博@Serenana喵,即刻@Serena喵
[07:21]孩子的“游乐场政治”比预想中更早到来
[12:21]要不要教育别人的孩子
[21:16]我们小时候遇到的冲突和委屈
[26:55]在飞机上或厕所里遇到“熊孩子”该怎么办
[31:15]“熊孩子”的问题要靠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父亲的参与来解决
[34:00]男孩女孩、中国小孩外国小孩的社交与冲突有什么不同
[41:27]我们曾经都是“书斋里的小孩”
[45:34]集体生活如何塑造了孩子的道德观念
[51:41]该不该让孩子尽早接触到真实的世界
[57:38]家长能保护孩子的时间比想象中更短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黄雷蕾,新浪微博@黄雷蕾Linali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Love Actually Theme, by李哲
ciao sweety no whistle, by dapun
特别感谢马鲨鲨和推迪对本期节目音乐的支持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关于「亲爱的 Love, Actually」】
随机波动全新mini系列节目「亲爱的Love, Actually」将以季播形式更新,每季四集,主题将涉及全职主妇,育儿嫂,孩子与宠物、与游戏、与阅读的关系,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中长大的小孩等等。该系列目前开放招商。如果你所在的品牌对本系列有好奇、感兴趣,或是希望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的邮箱是surplusvalue@163.com。

Jul 13, 2022 • 1h 31min
【随机波动095】罗新:故事是江河,历史是海洋,人又是什么?
一个南朝宋代的普通女性,在三十岁的年纪遭逢战乱,丈夫战死,她被掳去陌生的北魏,入宫成为宫女,她不曾想到,自己的余生还那样漫长。她因宫内权力斗争而中途出家为尼,她参与抚育过两代北魏皇帝,因被帝王感念,在死后获得了一个写得很好的墓志。正是这方墓志,让一千五百年后的一位历史学家注意到她,这个从未在任何史书中出现过的女人,并为她写了一本书,名为《漫长的余生》。这位北魏宫女名叫王钟儿,这位历史学家是北京大学的罗新教授。
这个小人物的故事值得讲述吗?仅靠一篇墓志足以讲述一段历史吗?情感能够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吗?关于性别的斗争为何无人书写?罗新老师在这期节目中说,“历史书里的女性占比太低了,就好像社会中没什么女人一样,这显然是违背历史真实的。”他在《漫长的余生》后记里写,“关心弱者,为边缘人发声,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重要责任吗?”
罗新老师在2020年春天终于鼓起勇气动笔写王钟儿的故事,也在那一年夏天开始了指甲缝里天天有泥的园丁生活。相比当时,到疫情持续的第三年,他说自己更乐观了一些。种种际遇让他感到,历史从无序的混乱变成了某种有方向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正从被动的承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理解当下的现实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超出自身生命的尺度允许我们重新丈量希望。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著有《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
[03:40]疫情期间罗新老师变身园丁
[10:00]罗新老师谈新书缘起
[13:10]北魏宫女王钟儿的一生
[19:40]“千万不要把王钟儿弄丢了”
[22:30]研究墓志会见到好多人,但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女性
[27:40]如何为墓志中闪现的女性写作
[37:40]历史能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吗
[40:10]如何理解历史研究中的“猜测”
[42:10]这本书写的不是王钟儿一个女性,而是北魏宫廷女性群像
[46:20]宫女靠的是专业技术而非容貌,重要的是经验和人脉
[50:40]古代“子贵母死”是父权制政权巩固自身的方式
[1:01:30]人与人的情感是历史研究无法触及的部分
[1:09:10]并非因理解历史而理解现实,而是因理解了现实才开始理解过去
[1:12:08]新兴宗教为所有人带来解放,尤其是最受压迫的女性
[1:23:10]历史不是混乱的,而是有方向的
[1:26:30]人从历史的被动承担者变成参与者和创造者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Prelude” by Mario Marianelli/Víkingur Ólafsson from Darkest Hour OST
片尾:“Wind Rain and Water” by David Byrne from The Last Emperor OS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ul 6, 2022 • 1h 26min
【随机波动094】性的湮灭
这期节目的主题既关乎一国的疆土,也关乎一己的卧房,它可以无限大、无限丰饶,也可以无穷小、无穷隐秘,它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也发生在千万人之中。
我们从自己的私人经验谈开去,回望了历史、文学和电影中,那些或美好、或暴虐、或激情昭彰、或暗流涌动的性。它既是揭示时代巨大变动的一颗指针,也是理解政治与人性的一把钥匙。
对于投身其中的男性和女性而言,它是如此不同。对男性来说,它既是愉悦又是危险;对女性而言,它既是任人宰割的战场,也是釜底抽薪的利器。在一代一代女性字字泣血的关于性与爱的书写中,我们终于明白,她们想要共同抵达的终点在哪里。在那个地方,通过一种粉身碎骨的抗争,女性有希望去获得一种无中生有的自由。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节目提到的电影和书籍】
电影
《霸王别姬》(1993)陈凯歌
《戏梦巴黎》(2003)贝托鲁奇
《色,戒》(2007)李安
《窃听风暴》(2006)多纳斯马尔克
书籍
《坚硬如水》阎连科 著
《第三帝国三部曲》[英]理查德·埃文斯 著
《1984》[英]奥威尔 著
《美丽新世界》[英]赫胥黎 著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德]赫塔·米勒 著
《心兽》[德]赫塔·米勒 著
《灰阑中的叙述》黄子平 著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德威 主编
《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美]贺萧 著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Wong Chia Chi’s Theme, by Alexandre Desplat, from Lust, Caution
片尾:《觉:(遥寄林觉民)》,by齐豫,from《骆驼飞鸟鱼》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14 snips
Jun 29, 2022 • 1h 26min
【随机波动093】是谁在监管和惩罚女人的身体?
想必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经历了唐山打人事件的重击后,上周末再次被美国最高法推翻“罗诉韦德案”一事击倒。现实正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刺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争取女性权益的道路漫长而艰难,但坍塌和倒退似乎发生在一夕之间。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回到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反堕胎运动以及禁止堕胎的法律,究竟在保护谁,又伤害了谁?为什么说反堕胎运动是一种基于厌女的社会控制形式?为什么在父权制中,女性的身体,包括但不限于子宫,都时刻存在被殖民被奴役的可能性?我们回到一些最为具身的体验:在“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前的最后几小时,德州的一个堕胎诊所里发生了什么?医务工作者、前来堕胎的女性被什么样的恐惧包围,又在等待何种未知的、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命运?我们回到一些最为微观的抉择:在美国,当一个女性想做出堕胎的决定时,她有哪些选择,又受到哪些限制?在“罗诉韦德案”被推翻后的美国,当一个女性想要堕胎,她可以去哪,向谁求助,费用如何?她可能面临的法律上的控告有哪些?我们也回到一些历史现场:历史上的女性活动家是如何在夹缝中争取女性堕胎权的?为何女性堕胎权的倡导曾经与“白人至上主义”并肩携手,反过来强化了制度性的种族歧视?
我们希望,在把反堕胎法案的讨论置于宏大的政治框架内、置于州权和联邦权的角力、置于美国愈发白热化的党派之争的同时,也能看到具体的女性的遭遇、听到具体的女性的声音。因为宏观和微观的,都是政治的。甚至应该更进一步,我们希望质疑有关宏观和微观的划分,我们要问,是谁做出了这样的划分,是谁在议会和产房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将前者定义为“政治”,将后者定义为“非政治”?正如我们探讨性骚扰、探讨生育之痛一样,我们希望破除社会文化长久以来加诸于女性身上的“堕胎羞耻”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羞辱,我们希望女性能够找到自己的语言,并通过言说形成一种联结。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反堕胎运动监管女性的身体,监管女性的子宫,却不管束受孕这一行为的另一方——男性。在一个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是一种均质而连贯的存在,而女性注定被分割、被分配,注定是一种男性的补充。无论是在公共空间安全不受骚扰的权利,还是我的身体我做主的堕胎权,女性想要争取的,无非是像男性一样作为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人而存在的权利,是不再作为碎片,不再作为提供性快感和性愉悦的客体、提供子宫孕育婴儿的客体以及提供情感价值和养育服务的客体而存在。
而我们,还任重道远。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09]我们最近感受到的疲惫和无力
[05:48]VR眼镜、三明治店与我们身处的割裂世界
[11:39]被男性凝视和骚扰就是女性从小到大的日常
[17:47]禁止堕胎的法律究竟是为谁服务,又伤害了谁
[23:31]罗伊案被推翻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德州的堕胎诊所发生了什么
[28:47]要打破对堕胎女性的污名和刻板印象
[32:18]目前在美国哪些州堕胎依然合法,哪些州已经不合法了
[36:34]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堕胎的美国女性,你有哪些选择
[41:30]堕胎是否合法和是否可及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7:25]美国女性争取堕胎权的历史充满困难和曲折
[51:39]爱尔兰女性如何争取堕胎权
[53:37]堕胎禁令可能引发一系列更严重的滑坡
[1:06:15]男性是连贯均质的存在,而女性是碎片
[1:09:53]女性的命运共同体超越国族和阶级
[1:13:01]推荐一本关于堕胎的文学选集:Choice Words
[1:21:18]女性之间美好的连结让我们重新支棱起来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和文章】
《应得的权利》[澳]凯特·曼恩 著 章艳 译
PlannedParenthood网站: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
Choice Words: Writers on Abortion by Annie Finch
Burning Questions: Essays and Occasional Pieces, 2004 to 2021 by Margaret Atwood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I Love You, by Son Lux, from瞬息全宇宙OST
片尾:Aqua, by坂本龙一, from Playing the Piano12122020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Jun 22, 2022 • 1h 36min
「亲爱的 Love, Actually」有没有那样一节关于幸福与尊严的语文课
你现在听到的是随机波动最新推出的mini series「亲爱的Love, Actually」。在这一系列节目中,我们邀请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曾经做客随机波动的新手妈妈Serena作为联合制作人,从她成为母亲的私人经验出发,透过育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喜悦与收获,打开对于家庭与社会、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该系列将以季播形式更新,每季四集,主题将涉及全职主妇,育儿嫂,孩子与宠物、与游戏、与阅读的关系,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中长大的小孩等等。本期节目的主题是“儿童和语文教育”,我们邀请到了《爸爸的文学课》作者王亮、《万千微尘纷坠心田》作者张秋子与Serena展开对谈。两位嘉宾真挚而坦诚,扎根切实可感的生活,警惕意义生产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文学是具体,是实践,是一种指向自我的践行准则,而非约束他人的道德要求。不论是对于儿童还是对于成人,好的文学教育都不限于课堂,而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教会我们如何有尊严地活着,也教会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
在正式进入对谈前,我们邀请王亮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王之月,和我们分享了她与爸爸共读的感受。王亮是一位“资深文学中年”,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随着女儿步入小学,他把曾经的“一人读”变为和女儿的共读。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双向的交流逐渐生成——父亲将一个广阔的文学世界带到女儿面前,而女儿则将一些成年人未曾想过的视角回馈给父亲。在王之月小朋友看来,和爸爸共读时,她眼前的文学世界如一颗大树,上面有好多枝干,仿佛分叉花园的小径,曲折蜿蜒,通向无穷的远方。
「亲爱的Love, Actually」系列的每期节目将以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作为开篇。亲爱的,这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思考,是我写给未来的你们的一封声音之信。
PS:该系列节目开放招商。如果你所在的品牌对本系列有好奇、感兴趣,或是希望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的邮箱是surplusvalue@163.com。
【本期对谈嘉宾】
王亮,《爸爸的文学课》作者
张秋子,《万千微尘纷坠心田》作者,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Serena,「亲爱的Love, Actually」联合制作人,前VC投资人,新浪微博@Serenana喵,即刻@Serena喵
[02:30]serena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
[05:50]父女对话:爸爸与我共读,如大树长出枝叶
[09:20]如何看待孩子在学校接受的语文教育
[11:50]小学语文教材在某些方面仍然是落后的
[13:20]和女儿共读,是希望给她建立起一层防护系统
[19:30]童年时候的文学印象是影响深远而持久的
[22:30]儿童学习语文,要背诵还是要理解?
[27:30]如何理解学习的内驱力和外驱力
[32:20]秋子教学体验:文学对人来说绝对不是必需品,而是调剂
[37:30]语文这一学科的奇妙之处在于对老师的个人魅力要求极高
[40:30]语文教学中的可教和不可教
[50:20] 作为学生情感容器的网文和畅销书
[56:20]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可能是一种被植入的迷信
[59:20]如何看待语文教育和学习中的功利主义
[1:04:10]如何看待古文和文化传承
[1:10:30]高考作文并无多大意义,只是一篇公文,一个技术活
[1:15:10]秋子分享研究生时候的“高考作文批改女工”体验
[1:18:30]文字的“不可见性”和文学的独特性:激发想象力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Love Actually Theme, by李哲
Breaking Point, by Ian Post
“Lonesome Town” by Ricky Nelson from Pulp Fiction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黄雷蕾,新浪微博@黄雷蕾Linali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关于「亲爱的 Love, Actually」】
随机波动全新mini系列节目「亲爱的Love, Actually」将以季播形式更新,每季四集,主题将涉及全职主妇,育儿嫂,孩子与宠物、与游戏、与阅读的关系,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中长大的小孩等等。该系列目前开放招商。如果你所在的品牌对本系列有好奇、感兴趣,或是希望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的邮箱是surplusvalue@163.com。

Jun 15, 2022 • 1h 15min
【随机波动】线下生命力,线上共时性:寻找一种非必要的生活
在北京封锁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受到老朋友、艺术家曹斐老师的邀请,参与了Prada五月清单的创作,为大家推荐了几档我们喜欢听的播客。而在北京解封的第一周,曹斐老师也成为了我们恢复线下录制的第一位嘉宾,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回望了各自在隔离中的生活,讨论了对附近和远方的渴求,也邀请大家一起在线上观看Prada2023春夏男装秀。
Prada1913年成立于意大利米兰,1993年,Prada首次推出了男装服饰及鞋履系列。今年1月,在Miuccia Prada和Raf Simons共同呈现的Prada 2022秋冬男装秀上,十位全球知名的男演员应邀出席并走秀,其中包括大卫·林奇的御用演员Kyle MacLachlan和《上帝之手》的主演Filippo Scotti。这场秀被视为是对2012年Prada秋冬男装秀的致敬,十年前,Tim Roth、Gary Oldman和Adrien Brody等多位影帝曾同台走秀,成就了时装史上的一个经典时刻。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们为什么还要关注远方的文化事件,无论是电影节、双年展还是时装秀,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远。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工作室见到了曹斐老师,她穿着一身跑步的装备迎接我们,这是她在封锁期间发展出的新爱好。
2020年初,曹斐和家人在新加坡居家隔离了几个月,后来她根据这段经历,创作了作品《不安之岛》,对她来说,与世隔绝的家,像是一个漂浮的不安之岛。而如今,这座岛屿搬到了北京,困在岛上的人,想要努力拓展自己生命的外延,于是曹斐一边重温侯麦的老电影,在电影里感受夏日的田野和假期,另一边开始跑步,让身体进入到自然和荒废的城市空间中去。
但在一个瞬间,她跑步路过北京的一片草地,看到几个年轻人分别捧着厚厚的书,在旁若无人地阅读,就像是侯麦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她感到虚构与真实,附近与远方,线上和线下空间之间的区隔被打破了,那是一个夏日灵光闪现的时刻。
在聊天中我们发现,自诩孤独的人类,实际是如此地需要彼此,病毒和封锁无法阻隔这种强烈的愿望。于是我们在护城河里相见,以黝黑的皮肤和裸露的汗珠彼此问候,在排污管和高架桥的包围下跃动、畅泳;我们也在直播间里相见,用弹幕和刷屏彼此确认,封闭的国界、错位的时空无法阻碍我们同看一场秀,共唱一首歌。
在紧急状态下对于“必要性”的拷问,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疑惑,为什么还要关注,为什么还要参与,为什么还要相见,为什么还要快乐。答案或许是,正因为曾经的日常生活已经变得困难重重,才要更努力地去连接和分享,与爱的人在一起。
最后,在马上就要到来的6月19日,欢迎大家与随机波动一起守候在线上,观看Prada2023春夏男装秀的直播。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曹斐,艺术家
[06:41]曹斐在封锁期间重温了很多侯麦的电影
[08:17]《不安之岛》像是一个诅咒,仿佛一直没有结束
[10:54]作为末日生存控,曹斐如何囤物资
[18:44]国际艺术圈很好奇中国发生了什么
[23:01]艺术家摆脱不了国族标签
[27:13]人需要很大的弹性去接受开放后又封闭的过程
[32:40]做核酸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42:43]技术时代人的感知在退化
[46:30]当北京的草地与侯麦的假期相遇
[54:46]封锁期间的护城河充满赤裸的生命力
[59:57]封锁使得城市中灰色、不被归类的空间被利用起来
[1:06:52]曹斐分享线上线下看秀的经历
[1:09:28]直播让分隔的人们体验了一种共时性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Piano Sonata No.2 in F Major, K.280, by Mozar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