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早见Hayami,一位谨慎的语言使用者,一起来感受她对语言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将着眼于一个近来备受瞩目的语言现象,我们把它暂且称之为“语言低幼化”(或者“幼稚化”)。这些幼稚化的语词围绕疫情生活的中心,逐渐散开到方方面面。从上述问题意识入手,我们谈谈对于当下一些语言现象(防疫用语,饭圈用语泛化,互联网口号等)的思考;并且以前段时间热议的《中文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为例,辨析相关的争议,审视我们的语言。我们在使用语言时,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语言本身。
| 说话的人
早见Hayami
蛋妞、小盒子
| 本期你将听到
Part1.语言经验与现状
03:55 新的语言经验
10:17 换一种语言,才能表达愤怒的情绪?
14:06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反抗现实吗?如何反抗?
24:19 “大厂用语”背后的权力逻辑:“毕业”模糊了劳资权责关系
32:04 从亲密关系中的“低幼化称呼”看主客体的意向性
Part2.从现象到分析
42:13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与电影《降临》:语言能够塑造思维吗?
49:28 中文大约的确是死了,但死因你找对了吗?
56:30 从输出的角度重新思考信息碎片化:找回写“豆腐块”的能力
63:04 做“语言发生学”的考察,追溯语言现象的成因
67:43 语词的增加≠语用的丰富,概念的层次感变得均质化了(例如:怼)
70:20 对文学形象做口号化的道德批判,会让我们的理解力变得匮乏
Remember Everything You Learn from Podcasts
Save insights instantly, chat with episodes, and build lasting knowledge - all powered by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