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

巨有文化
undefined
Nov 6, 2020 • 57min

E27 | 买入卖出时请自省一下,自己是不是疯了【理财特辑(下):股票与区块链】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加入听友群     Introduction 本期播客是阿潘老师与Gareth对话的下半期。在本期当中,阿潘老师以举例的方法,介绍了自己在炒股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分析思路和判断方法。 而Gareth的问题则指向其反面:这套方法是否可以习得?如果可以习得,为什么证券分析师们没有这样做?推广开去,当我们在讨论选股票、选基金的时候,值得被讨论的内容有哪些?判断与误判,信息与谣言,究竟该如何甄别? 对话的最后再次谈到了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和成本分别是什么?如果我们要应用区块链,其应用范围又是由什么设定的?  Speaker 阿潘,男,北京大学金融学学士、会计学硕士。资深股民。 公众号/视频号:阿潘谈股市抖音/快手/小红书:北大阿潘财经笔记  Highlights *选股票的思路之一,就是环顾四周:大家在吃什么,喝什么,开什么品牌的车? *从元气森林到代糖,从共享单车到凤凰,从口罩到熔喷布。当疫苗问世的时候,涨的不仅有医疗板块,还有冷链物流和医用玻璃。 *短期波动会干扰大家对于长期趋势的信念。比如油价一路走低的时候,大家会误判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所谓“判断”“信念”,其实就是你对未来的想象。比如当你看到第一代iPhone时,是否会认为,这在未来将走进千家万户? *上述涉及的内容和方法,证券分析师难道不掌握吗? *有分歧才有机会。当大家观点非常一致的时候,利好空间就基本走到了尽头。 *各种非市场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本市场的“一碗水”并没有端平。 *跌了我认为它能涨回来,涨了我认为它能涨得更多。行为金融学早就发现,人们在股票市场的操作极为昏聩。 *阿潘操作失误的一个案例,归根结底还是时机的把握。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非常稀缺。它确实是去中心化的,但代价是低效和能耗。反过来说,区块链发挥作用的场景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在该场景中,去中心化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愿意忍受它的低效。   BGM *Julia Sheer,Jon D. - Little Talks*Lone Catalysts - Two's Company and Three's a Crowd*His Name Is Alive - Happy Blues*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E e v e e - Everything*His Name Is Alive - Happy Blues*清浦夏実- Over The Rainbow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出品:巨有文化   
undefined
Oct 30, 2020 • 38min

E26 | 经济学博士去银行存定期,于是被嘲讽【理财特辑(上):可转债、基金】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加入听友群   Introduction 作为一名金融学学士、经济学博士,Gareth对股市、理财却基本上一无所知。日前去银行办手续时,柜员的一番话引发了他的思考:定期利率低于通胀率,存钱就是亏钱,理财已经成一种必备技能。 与此同时,我们身边从来不缺财经知识,微博、知乎、抖音上有铺天盖地的股神、牛散、深度好文。但具体到如何操作,我们却好像依然很茫然。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阿潘老师,实打实的资深股民,同时也是财经内容创作者。Gareth把抽象的理财问题变成了一个简单提问,抛给了他:此时此刻,我的银行卡里有500元,我下一步该做什么?  Speaker 阿潘,男,北京大学金融学学士、会计学硕士。资深股民。 公众号:阿潘谈股市视频号:阿潘谈股市抖音/快手/小红书:北大阿潘财经笔记  Highlights *对个体而言,定期存款是一种已经落伍的理财手段。 *专业知识与理财实践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学金融、学会计的人,往往对理财一无所知。 *钱应该分成不同的账户,分别对应不同的需求。比如,一部分钱的核心使命在于保持流动性,此时其收益并不重要,赚点利息只是聊胜于无。 *市场机制会让套利机会趋近于零。反过来,如果想套利,就要找非市场机制运作的局部——比如可转债的抽签机制。 *对监管机构而言,1个人操作12个账户,和12个人各操作1个账户,有什么区别呢? *ETF基金既然追踪的是大盘指数,为什么不同基金的表现还会不同呢?  BGM *Sam Ock - Here I Go*Sam Ock - Rest Easy*Nappy Roots - Good Day*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kevatta - flirt*E e v e e - Everything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出品:巨有文化
undefined
Oct 23, 2020 • 1h 8min

E25 | 社会学视角下的泰坦尼克号与无处安身的中国话剧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加入听友群     Introduction 本期播客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生梦梦。相比于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比较容易“顾名思义”的学科,社会学给人的感觉却是“不明觉厉”: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吗?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人以后可以做什么? Gareth和梦梦的对话就从这里出发。他们以「泰坦尼克号」为例,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是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什么是社会学中所谓的“结构”视角,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又该如何融合。 梦梦被自己导师戏称为「主修戏剧学,辅修社会学」。作为一名社会学博士,为何对戏剧如此着迷?为戏剧而行遍天涯的她,如何看待当前中国戏剧发展的现状,又准备如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中国戏剧的未来做出回答?  Speaker 梦梦,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在读博士生  Highlights *开学第一课老师对我们说:“你们不要先试图搞清楚社会学是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年的社会学研究,大家问我什么是社会学,我都很难用一句两句去解释清楚。” *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泰坦尼克号》,冰冷的伤亡数字值得进一步解构:男性和女性、老人和孩子……不同群体的人为何伤亡率有所不同? *在灾难发生的时刻,社会学的视角让我们具备一种视角,区观察到人性的光亮。 *泰坦尼克号上坐的不是原子化的个体,而是有明确阶级差异的鲜活的人。 *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他既回应了历史,又开启了未来。 *城市居民离开了土地、不再务农,但“乡土中国”的逻辑却依然在发挥作用。 *如果一定要解释我为什么喜欢戏剧,那最好的解释只能是“偶然”。 *当你走进剧场时,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都是陌生人,却在那个空间、那个时间拥有了共同的情感表达。 *戏剧在中国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可能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产业问题,而是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公共关怀进行表达。 *当你在慕尼黑看话剧看睡着了,旁边的观众会很关切地问:你刚刚为何睡着? *人人网倒下之后,中国的社交软件似乎一直存在一个空洞,没有被填补。微信和微博并不足以填补原来人人网的空白。 *当下发生的一切,其底层驱动力可能早已被前人描述过,只是我们没有察觉。 *定性和定量研究之间没有壁垒,我们要做的是融合。导师会鼓励我,不要浪费现有的数据资源。   BOOKS *费孝通「乡土中国」*严飞「社会学的想象力」  BGM *石塚徹- Spark*Cujo (Amon Tobin) - Fatass Joint*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Thomas Hanreich - Rooftop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出品:巨有文化
undefined
Oct 16, 2020 • 1h 7min

E24 | 科研这条路充满了艰难跟挣扎,而此时我们只想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加入我们 Introduction 本期播客是Gareth与李知味对话的下半篇。在这期播客录制时,还没有发生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事件;当这期播客播出时,科研的痛苦与研究生的挣扎已经为更多人所熟知,但是以一种非常悲怆的方式。 知味在这两期博客中一以贯之的特质是坦诚。她对神经科学曾经有过好奇,当下则深怀不满,因为这个学科无法满足她的求知欲和“野心”。当她基本决定要离开科研之路时,却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并以对话的方式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了下来。 博士和科研工作者或许是人群中的少数,但挣扎、迷茫和自我怀疑则是人的普遍情感。Gareth和知味希望,能够将博士和科研人员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特别是给处于迷茫期的同行们以慰藉。  Speaker 李知味,也不是很懂大脑的神经科学PhD在读,想突破认知的认知科学研究者。 公众号:自我与人类观察站播客:迷惘青年寻路记   Highlights *02:15 我基本放弃要继续做科研了,但在离开学术世界之前,还想再看一眼。 *05:50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特征不是有规律、讲自律,而是“大起大落”。 *13:16 关于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嘲讽是“大二学生心理学”,因为被试的主体都是大二学生。 *18:26 经济学研究者始终提醒自己要谦卑,因为自己只能看到事情的一个侧面。 *22:14 我们该如何认识竞争?ofo和Mobike除了你死我活之外,有没有积极的协同效应? *40:33学术争论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对于争议的具体内容达成一致:我们究竟在吵什么? *43:04凡是一个人自称自己是“XX经济学派”的,那一定是民科。 *48:57科研工作者要有一种贯穿始终的警惕:不要被自己的学科绑架。 *58:18 读paper的难点不在于读懂paper本身,而在于确定paper与现实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1:04:40“人不吃饭就会死”,这个研究结论当然正确。但这种研究做来何用? *1:06:06 “网红”这个行当,听起来就很不自由。  BGM *渡邊崇-端書き*Leola - I & I  相关节目:子非鱼E22 |「人为什么会问为什么?」:博士们的迷茫也有点让人迷茫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出品:巨有文化
undefined
Oct 9, 2020 • 49min

E23 | 前Facebook产品经理曲晓音:做一款产品,让妈妈也能参加国际会议

「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Introduction “产品经理”是一个神奇的工作岗位:广泛存在于各类企业当中,却没有任何与之对应的专业。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产品经理?具备怎样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做产品经理?以后大学里会出现“产品学”专业吗? 在互联网行业的圣地——硅谷,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能与国内相比又有何不同?在Facebook,产品经理与工程师之间是否也会吵架?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跨越各种文化壁垒,在Facebook担任产品经理?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前Facebook产品经理、Run the World创始人曲晓音,一起聊聊产品经理和硅谷创业的故事。  Speaker 曲晓音,美国波莫纳大学计算机、经济学双学士。前Facebook产品经理,Run the World创始人,畅销书《硅谷产品》作者。  Highlights *疫情固然是挑战,但却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如果没有在线大会,一位医生很少有机会跟海外的同行交流。 *“会议”和“活动”是不同的。Run the World做的是线上活动而非会议,所以不在乎zoom的潜在威胁。 *在职业选择上,我对于事情本身没有偏好,但对于事情的结果有偏好:要能够改变人类社会。 *自身不具备硬技能没关系,你可以把具备相关技能的人组织起来,进而让他们发挥出来。 *为了达成目标产出,在激励团队这方面就是要“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给团队成员介绍对象。 *产品经理没有对应的大学专业。如果一定要深挖其定义,核心特征在于“聪明人”。 *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玄学。比如“调性”,没人能说清楚,它却客观存在。 *经济学的具体知识对工作没有任何用处,但它的思考方法确实可以让人变聪明。 *Run the World并非要把线下活动搬到线上,而是要前瞻性地去想:在未来,“活动”的形态应该是怎样的? *很多产品喜欢在启动界面展示很多功能,表现自己的强大。Run the World反其道而行之,希望让用户快速明白,这个产品在干嘛。 *硅谷和国内产品经理工作内容的差异,底层驱动因素在于工程师的素质和水平。  BGM *Cotton Jones Basket Ride - I Am the Changer*His Name Is Alive - Happy Blues*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出品:巨有文化
undefined
Oct 2, 2020 • 52min

E22 |「人为什么会问为什么?」:博士们的迷茫也有点让人迷茫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Introduction“博士”与“科研”或许是离大多数人都非常遥远的字眼,或者说多数人对其认识都主要来自于一些刻板印象。犹如在讨论企业家时大家总会先想到马云、马化腾,在谈及科学家时人们也总是先想到很多熠熠生辉的名字。但对学术研究而言,同样有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诺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无数光环之下,是诸多仍在拼搏、奋斗、挣扎的硕士、博士、青年教师,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困难、迷茫、挣扎。为什么要读博士?是不是要继续读完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做什么?我当初对科研工作怀有的愿景,是被现实击碎,还是因现实而丰满?Speaker李知未,也不是很懂大脑的神经科学PhD在读,想突破认知的认知科学研究者。微信公众号:自我与人类观察站播客:迷惘青年寻路记Highlights*02:20 对每一个读博的人而言,迷茫是必由之路。*04:57 我的迷茫不在于要不要继续读博士,而是在于我现在所研究的学科——认知科学——不能满足我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 *07:34 人为什么会主动学习,学习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快乐? *10:39 夸大是认知科学的一种传统? *13:12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你知道现在脚踏实地,最后能让你走向星空。 *21:46 效率至上的方式并不能够让我幸福;有时候很没有效率的一些事情,也会让我很开心。 *23:22 如果一个运动员注定与奥运冠军无缘,他为何还要从事这项运动? *26:42 作为一名跑步运动员,不仅要思考金牌,还要思考自己如何看待跑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跑步。 *36:18 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还愿意去研究它,这就是真的喜欢。 *41:40 所谓“穿透力”,就是用更少的基础原则去推导出更多的理论。Reference*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郭帆「流浪地球」 BGM *菅野よう子-宇宙船はマヒマヒの夢をみる*Madison McFerrin - Gravity Bounce*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Mocky - A.I. LABO*Mocky - WARM GROOVE*Shortwire - Reconfig*UNKLE,Richard Ashcroft - Lonely Soul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阿边丹
undefined
Sep 25, 2020 • 1h 6min

E21 | 绩点为王?一起吐槽一下清北学生的现状:有困境,但不至于是囚徒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Introduction 如果说北大清华是内卷化领域的代表性高校,那北大光华和清华计算机或许可以算两所学校的“卷中卷”。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来自清华计算机系的李晓涵,与北大光华的Gareth一道,聊聊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枷锁。 本期节目的缘起之一是三联刊发的「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一文。作为兼具科研人员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人,晓涵和Gareth不约而同地对这篇文章怀有批判态度。 作者写出了什么,遗漏了什么?在一个公共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放下什么?这篇文章何处值得肯定,哪里值得批判?除了情绪的宣泄,我们还可以表达什么? Speaker 李晓涵,一个努力毕业的前本科生辅导员&前团委书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 微信公众号:有关风月知乎:李晓涵 Highlights *02:09 三联《绩点为王》一文虽然写得很差,但还是比较准确地捕捉到了一个趋势,即近年来北大清华“卷”的程度是在提升的。 *11:40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是意识问题,因为之前压根没想过;也有可能是能力问题,即便尝试去想,也找不到答案。 *12:30 大部分人在考虑职业选择时,拥有的只是概念,却不了解事实。 *15:30 内卷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在于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高速流传。于是大家手头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16:52 对“内卷化”的批评不是否定努力,而是反思过度努力。“努力”与“过度努力”的边界,在于边际投入产出比。 *21:02 大家在锦标赛当中过于精神紧绷,于是忘记了一个重要事实:自己是可以从锦标赛中离场的,自己是具有退出选项的。 *24:25 三联文章之所以让人不喜欢,一个原因在于表演式的“共情”:我看到你流了这么多眼泪,我还非要跟着嚎啕哭泣以表现我对你的共情,然后把我的眼泪全堆到你身上去。 *25:50 我们至少要承认一些前提:北大清华校领导不傻,各大用人单位也不傻。所以“绩点为王”是有底层原因和内在合理性的。 *32:25 我们要警惕一种虚假的教育改革:从原有的大饼当中分出来一个小而美的部分,这个小赛道上的竞争确实变得小了一些,然后得意洋洋地宣告成功。然而整体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 *42:08 名校的文凭给大家提供了兜底选项,按道理来说大家应该更安心、从容。结果恰恰相反,因为有了兜底选项,大家更加肆无忌惮地去竞争,不夺全胜誓不收兵。 *56:48 宏观、抽象一点说,虽然我们处于一个增速减缓的转型期,但改革红利还远远没有释放完毕。技术、增长上的天花板,依然是远处的约束;有大量近在咫尺的问题有待解决。 Reference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德隆·阿西莫格鲁、詹姆斯·罗宾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BGM *Adam Green - Jessica*Belle & Sebastian - Little Lou, Ugly Jack, Prophet John*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
undefined
Sep 18, 2020 • 1h 5min

E20 | 从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聊起:我现在的幸福只需要十二块钱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听友群 Introduction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晓宁,她曾经与杨超越、魏大勋一道登上“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单。这是一个怎样的榜单?为什么天差地别的人汇总在一个榜单当中?榜单上的人彼此之间有互动吗? 然而即便杰出如晓宁,也曾面临过深刻的自我怀疑。我们生而为人,自我价值最终体现在什么地方?关于“我是谁”这个永恒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找到答案?你是否曾因自己的外貌感到不甘或沮丧? Speaker 晓宁,女,八年读了两个本科的教育体验者,互联网大学Minerva的首届学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 晓宁现在是Viva la Vida创始人兼CEO。Viva la Vida是一个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创作社区, 启发每一个普通人通过创作进行真正的自我探索与自我表达,并通过创作与他人建立深层次连接。 微信公众号:晓宁Carmelita Highlights *02:07 为什么你跟杨超越、魏大勋会登上同一个榜单? *11:18 之所以升级打怪、考试竞赛上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最亲近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的价值观形成深刻的塑造。 *22:25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与饥荒,很少直面生离死别。所以情感上的剧烈冲击一旦发生,通常会带来深刻的改变。 *25:48 我们面临很多潜在的约束条件,但大部分时间自己却没有意识。 *38:43 不要对人的动机做过度揣测。你的任何行为,别人只要说一句“这是装的”,你就无法自证清白。 *43:45 我身上确实有一种要出家的气息,但我又斩不断与城市的联系。 *57:20 我们都在盲人摸象,这没有关系吗,只要我们自己清楚就可以。要克制一种狂妄:认为自己看到的全部,而别人都在盲人摸象。 Reference 书目:*亚当·斯密「国富论」 影视:*「寻梦环游记」 BGM *三宅純 - Lillies of the valley*手嶌葵 - Blue Moon*Elliot Goldenthal - Still Life*Elliot Goldenthal - The Journey*Germano Rocha - Os meus Olhos*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Owain Phyfe - La prima vez*Trio Marimberos - Viva la vida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 
undefined
Sep 11, 2020 • 1h 10min

E19 |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蓝盈莹:聊聊存量时代里的奋斗逼们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子非鱼」有自己的听友群啦!欢迎入群跟我们一起交流。 添加有文化电台小助手(微信号:nicifanmei)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听友群E19 |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蓝盈莹:聊聊存量时代里的奋斗逼们Introduction本期节目邀请到了老朋友雾月大人,一起聊聊奋斗、划水、要不要躺平。 奋斗逼与划水怪,职场中两种异化形态。奋斗曾经是完全褒义的词,为什么逐渐衍生出了各种负面含义?姐姐当中绑沙袋的蓝盈莹,在微软强行加班的前阿里员工,他们的奋斗错了吗?抑或是围观群众太懒惰? 大家如果不是在嘲笑奋斗,那宣泄的是怎样的情绪?对财富的贪婪,对贫穷的恐惧,看似相同的动机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差异?为什么说“消费不会让人变得贫穷,投资才会让人变得贫穷”?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还有属于自己的奋斗与自由? Speaker 雾月大人,北大光华本科,清华经管MBA。前央企投资经理,现私募基金投资经理。B站财经视频up主。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雾月大人 Highlights *01:38 为什么微博网友批评蓝盈莹的努力,而不是批评她队友的倦怠? *08:39 努力是不可观测的。非要把一个不可观测的东西证明给大家看,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翻车。反过来说,蓝盈莹的努力人设如果真立住了,那她值得一个诺贝经济学奖。 *14:06 所谓内卷化,就是把自己的血泪全都堆在曾经的血泪上,还得不停地往上堆。 *29:21 工作本来的目的是到达目的地,可是大家逐渐发现只要过程舒服就够了。于是就会出现,大家喜欢上了摸石头,最终却最终不一定要过河。 *35:24 奋斗逼为什么被嘲笑?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大家并非在批判奋斗,而只是把奋斗作为了一个稻草人或者标的物。 *40:47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废掉,就让他忙到无法思考。 *47:40 东三环的灯火辉煌,晚上的星巴克咖啡……这种朋友圈是带着表演性质的奋斗形象,底层是一种无奈。 *54:36 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保研、实习、找工作,工作中不断跳槽……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吊着一口往上冲的气。但这口气一旦松下来,很多人的学习曲线就到了尽头。 *01:06:45 消费不会让人变得贫穷,而投资才会让人变得贫穷。  Reference 书目:*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 影视:*「乘风破浪的姐姐」*「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BGM *Cannonball Adderley - Mercy Mercy*The Hit Crew - For the Love Of Money*Teddy Wilson & His Orchestra,Billie Holiday - Easy Living*Eartha Kitt - C’est Si Bon*Buddy Guy,Tracy Chapman - Ain't No Sunshine*Antonio Carlos Jobim - Desafinado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 
undefined
Sep 4, 2020 • 1h 15min

E18 | 素质教育唯一的遗憾,是不教我们高考

「经济学的唯一讲义是生活」 Introduction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与Gareth同样毕业于青岛二中的张琳和曹柠,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素质教育vs县中模式,高中教育到底该走怎样的路? 本期节目的缘起是今年高考后发生的的“南京一中事件”:南京一中不加课、不刷题,直接后果就是当年中考数一数二的生源,三年后在高考中一败涂地。 Gareth、张琳和曹柠的母校青岛二中也同样是一所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学校,而他们三个人却分别走入了北大、清华和复旦。所以素质教育还是有希望的吗?素质教育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又是怎样看待素质教育与县中模式的对决的? Speaker 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播客「读书DJ」主播,巨有文化公司创始人旗下综艺“你次饭没”已实现亿级播放。 曹柠,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播客「咸柠七」主播修和书院联合创始人南风窗记者。 Highlights *03:56 在县中非常开心地度过了初中三年,毕业后却想到素质教育的高中看看。这种觉悟只能叫做“天启”。 *09:01 小镇做题家并不是一无是处。高考的成功表明,他们至少拥有“经过学习和训练去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11:01 阿里为什么不愿意招北大清华的学生? *20:30 工具性强并不可悲。难点在于,一个人如果工具性很强,有具备自反性,那就容易进入中年危机。 *25:23 如果要讲变革,中国的教育应该倒过来:小时候尽可能宽松,长大了再严格约束。现状恰恰相反,小时候管得严,长大了开始素质教育。 *30:39 要警惕“幸存者偏误”。素质教育里面当然也有胜出者,因为总有人可以考上北大清华。但不要因为这些人的光芒,忽略了在素质教育中陨落的人们。 *35:38 做个思想实验:一个中学分成两个学部,分别是素质教育分部和县中模式分部。 *43:31 教师素质当然重要,但教师素质的提升无助于教育走出囚徒困境。 *49:38 传递1:1的真实世界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01:00:27 我们是自由的受益者,但我们不敢成为自由的倡议者。  BGM *Lone Catalysts - Renaissance*EGO-WRAPPIN' - 色彩のブルース*Sekai no Owari - 花鳥風月*桥本和昌 - メインテーマ a 主播:Gareth_C视觉设计:Chancy音频编辑:Zhusd音频运营:六个大栗子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