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undefined
Apr 13, 2023 • 1h 6min

147 黑塞笔下的并蒂水仙花:I人和E人可以成为灵魂伴侣吗?|李双志&见师

“耽美”一词起源于日本的唯美漫画,原意为“耽溺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指代美少年之间的爱恋(Boy's Love)。相较于今日流行文化中的cp文学,德国作家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似乎是一个更接近“耽美”原义的故事。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在极度浪漫、高度符号化的风格中蕴含了敏锐的现实洞见,承载着黑塞对“德国性”的全部爱恨。为了“加热”这部冷门佳作,主播于是邀请了德语文学研究者李双志和“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见师,从古希腊聊到后人类,一起探索这对CP的“正确磕法”。 在古希腊,长者的智识与少年的美貌被视为最理想的结合。这部小说的“双男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尽管同龄,却始终在情感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创作这部作品时,黑塞正深陷抑郁,只好求助于精神分析疗法。他相信梦境是对生命体验的拓展,能揭示人的心灵危机。歌尔德蒙或许就是苦修的纳尔齐斯的一场绮梦,所以试炼归来的美少年终将以牺牲成就完美的艺术和挚友的顿悟,如同临水照影的纳克索斯化作高洁的水仙。 水仙少年永远不会因瘟疫而死,他们唯有在梦中魂断威尼斯——2020年登上大荧幕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仿佛是男性友谊传统在瘟疫危机中回归的微妙象征。但是,在ChatGPT震撼世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真实的灵魂伴侣吗?当我们痴迷于靠四个字母来丈量他人与自我的相似度,我们是否还拥有在最深刻的不同中坚持相爱的能力?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块永远咬合的拼图。或许恰恰是在彼此人格的断裂带上,我们最能感知藏于躯壳深处的灵魂滚烫的震颤。 【本期嘉宾】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以研究德语文学与文学翻译为志趣,发表文学研究专著三部,译有黑塞的《悉达多》与《荒原狼》等。 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7 纳尔齐斯&歌尔德蒙的“磕学指南”:放浪者回头,静修者彻悟 11:15 这对CP的古希腊含量有多高?水仙纯爱战士应声倒地! 25:0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歌尔德蒙就像纳尔齐斯的一场梦 36:38 黑塞平等地脸谱化每个人,但他是在一个有层次的符号世界里反思德国性 45:55 从悉达多到德米安,黑塞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权社会里的受害者 59:00 在ChatGPT的时代,机器会成为我们的soulmate吗? 64:13 岛屿空间介绍:在长沙遇见镜中InTheMirror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纳克索斯:希腊神话中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投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花,人们用他指代自恋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著名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后因意见不合与其分道扬镳,创立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代表作《祈祷书》《新诗集》《给青年诗人的信》。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1937):俄国作家、女性主义者。她为尼采所深爱,深受弗洛伊德赏识,曾与里尔克同居同游。 书籍 《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德米安》《玻璃球游戏》[德]赫尔曼·黑塞 电影 《搏击俱乐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undefined
Apr 11, 2023 • 54min

【乒乓台】我们的现实主义,或许只能是歇斯底里

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其代表作《白噪音》中,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借用科幻技巧,讽刺性地设想了一种可以精准消除人脑中恐惧感的药片“Dylarama”。然而,科技进步却无法真正拯救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们。被空前繁盛的媒介全方位包围的他们,宛如迷失在超市货架前的选择困难症顾客。现代文明的污染正是这样一种无法消除的白噪音,逼人逐渐歇斯底里。 2022年,小说出版近四十年后,曾凭《婚姻故事》屡摘大奖的美国导演鲍姆巴赫勇敢地挑战了这部一度被认为“无法改编”的作品。电影《白噪音》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那个众声喧哗的八十年代,并杂糅经典类型片的视听语言,放大了原著中的喜剧元素。只是回头看来,德里罗笔下那种轻松得近乎肆意的反讽力,实际上根植于前9·11时代大范围的和平和极度繁荣的物质文化。在当病毒再次触发末日恐慌、保守主义盛行的当下,鲍姆巴赫的黑色幽默还是否能打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 本期「乒乓台」,主播竞菲和于是请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黄昱宁,再次连接文学与电影的岛屿,聊一聊这部被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划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白噪音》。歇斯底里的社会,还需要歇斯底里的创作吗?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本期书影】 《白噪音》 作者:[美]唐·德里罗 《白噪音》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上映时间:2022-08-31 地区:美国 【本局精彩回合】 03:00 《坠落的人》作为分水岭:911之后,幽默的德里罗也变得抑郁 07:01 德里罗作品的核心内容: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09:40 当詹姆斯·伍德把德里罗的小说纳入“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究竟想说什么? 26:46 怀旧系统中的波普美学:鲍姆巴赫对《白噪音》的保守改编 32:37 “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适合被搬上荧幕吗? 43:08 我们应当如何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上帝已死,这个任务交给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托马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拍卖第四十九批》《万有引力之虹》《梅森和迪克逊》等。 保罗·奥斯特:美国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詹姆斯·伍德:英国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现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代表作《不负责任的自我》《小说机杼》。 扎迪·史密斯: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代表作《白牙》《论美》。 萨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作家。代表作《午夜之子》。 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巨人传》。 让-吕克·戈达尔:著名法国导演。代表作《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 安迪·沃霍尔:美国艺术家。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 ·书籍 《坠落的人》《人体艺术家》《大都会》《地下世界》《零K》[美]唐·德里罗 《迷雾》[美]斯蒂芬·金 《中性》[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影视 《一切安好》(Tout va bien,1972)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 《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äktenskap,1973) 《迷雾》(The Mist,2017) 《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南方公园》(South Park) 《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undefined
Apr 6, 2023 • 1h 5min

146 论肺科病人:不能承受的天才之病丨沙仑的玫瑰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140周年暨诞辰210周年。身为瓦格纳的忠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借小说《特里斯坦》中的肺病患者之死表达了他对瓦格纳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反思。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将讨论这篇小说及其背后的故事,以纪念这位他们都很喜爱的音乐巨匠。 如今,肺科疾病已在集体记忆中蒙上瘟疫的白色恐怖,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浪漫派的字典里,肺结核一度是个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从雪莱到林黛玉,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向来不乏敏感忧郁的肺病患者。他们发热、吐血,仿佛某种天才的激情正在燃烧他们的生命力——凡人的生命之轻注定不能承受天才之重,这种叙事主宰了人们对肺病的认识,以至于身患肺病、四处疗养成了19世纪的艺术家们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毕竟对他们而言,常人的“健康”相较死于“天才”的肺科病人反而显得庸俗粗鲁。 小说《特里斯坦》中,肺病患者加百利拉在演奏完《爱之死》后吐血身亡。瓦格纳魔法般的乐章让死亡在加百利拉的病体中迅速发酵,然而艺术能量的膨胀绝非肺病患者所能承受,对肺病扭曲的崇拜,让加百利拉被选为艺术的祭品。可以说,她并非死于肺病本身,而是死于肺病的隐喻。托马斯·曼巧妙地拆解了“天才病”的神话,也引领读者窥见浪漫主义艺术观的暗面:对卓越的追求,往往成为献祭生命的借口,又有多少真正强悍的艺术家,可以驯服孤身走向黑暗的冲动,在保全肉身与艺术献祭之间保持精巧的平衡?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0:49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世今生”:脱胎于民间传奇的致命歌剧 13:58 托马斯·曼的改编是神话原型的扭曲镜像,英雄在其中沦为小丑 25:24 在疾病的隐喻体系里,肺病一度是专属于敏感多思者的浪漫主义天才病 32:33 托马斯·曼借瓦格纳歌剧探讨的核心议题:艺术到底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37:14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καθαρσιζ):艺术通过制造幻觉实现涤荡灵魂的效果 43:26 对浪漫主义式自我献祭的反思:真正强悍的艺术家不必屈从于向死的欲望 63:04 岛屿空间介绍:衡山·和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特里斯坦(Tristan)&伊索尔德(Iseult the Belle):特里斯坦是亚瑟王传奇中与兰斯洛特齐名的骑士,他意外与叔叔的未婚妻、爱尔兰公主“美人伊索尔德”共饮了爱情魔药,两人因此必须相爱至死。为了防止这段无法停止的不伦恋情被叔叔发现,特里斯坦选择和“玉手伊索尔德”(Iseult with the White Hands)结成有名无实的夫妇,这段四角悲情造成了致命的误会,以特里斯坦和美人伊瑟的死亡告终。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托马斯·马洛礼(生年在1415-1418年之间 - 1471):英国作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 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约生活于12世纪下半叶或13世纪初。德国诗人。曾以中古德语根据法国诗人贝鲁尔的长诗创作了同名骑士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以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著称,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绰号“疯王路德维希”。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评论家、诗人。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夜之赞歌》《圣歌》。 卢基诺·维斯康蒂(1906-1976):意大利导演、编剧。代表作《魂断威尼斯》《白夜》《豹》《路德维希》。 书籍 《特里斯坦》《魔山》《死于威尼斯》《马里奥与魔术师》《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undefined
Mar 31, 2023 • 1h 60min

145 【自由潜水】三周年特别节目:文艺青年们请回答|路内&慕明&何雨珈&周嘉宁

今天是跳岛FM的三周岁生日。三年前的今天,我们向宇宙发出了“一起跳岛”的邀请函。当一座岛屿与另一座岛屿相连,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确认的生存方式。三年不易,感谢你的陪伴! 这期特别节目,我们献给每一位陪伴我们这份“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共同成长的忠实听众,聊一聊“文青”这个可能已显得有些过时的标签。 你是文青吗?你被人说过是文青吗?这一情绪复杂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什么?经历过白衣飘飘的黄金年代,今天的“文青”,真的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翻身的贬义词吗?拨开伤春悲秋、小资情调、不切实际等等刻板印象,现实生活中的文青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在关心什么,怎样理解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在三周岁生日这天,我们决定为“文青”正名,为“文艺”祛魅,还“青年”信心。主播于是、钟娜、肖一之与筱狸分头请来了四位“文青”代表——路内、慕明、何雨珈与周嘉宁。希望他们多元的身份、背景和表达,可以为你展现“文青”这两个字的更多可能。 从文学青年成为职业作家,路内见证过文青最滋润的年代,也因为所谓“文青的劣根性”被网友痛批过。为什么文学青年不招人待见?是否青年的历史,本就是提出异见,开拓可能性的历史?路内给出了他自己的解答。 刚刚出版了推想小说集《宛转环》的青年作者慕明本职工作是忙碌的软件工程师,她同时还是一位新手妈妈,她很高兴能在带娃的间隙和大家聊聊文学。作为一个目睹技术革命在眼前发生的创作者,慕明说,想给这个古老的文字共和国带来一些新的故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有猫自由译者何雨珈的日常,“与心目中的文艺生活相去甚远”。之所以会坦然领受“文青”这个标签,是因为她所理解的“文艺”指向的是某些跃出日常的浪漫瞬间,只要多一点感受力就能发现。而一个可爱的城市,会给予每个人当一会儿文青的空间。 对于曾经的北漂周嘉宁而言,“文艺青年”似乎属于一个失落的黄金时代。当年的朋友们如同河流般交汇又离散,在坚定流向的同时也难免丧失更多的可能性。不过,筱狸和周嘉宁愿意相信,即使批评声不绝于耳,青年们也总要更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去年冬天,在跳岛的专访节目中,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被问及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时答道:“做好自己的事,坐下来,写书。”我们无意为文学青年重塑金身——他们能做的事情的确有限,但至少还可以坚持“做好自己的事”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 再次感谢岛民们的支持,希望在这三年里的某一刻,跳岛曾经成为过你的慰藉。往后也请多多指教! 【本期嘉宾】 路内:小说家,著有小说《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慈悲》《雾行者》《关于告别的一切》等。 慕明:推想小说作者,出版有《宛转环》。 何雨珈:有猫,自由译者,撰稿人;翻译的书有些还挺好看的。好吃,不算懒做。需要人群,但更爱自然。说起出去耍全身都是劲儿。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浪的景观》《密林中》《荒芜城》等作品。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筱狸: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PART 1 于是x路内:是文青不行,还是青年不行? 01:37 青年之迷茫:当我们能想清楚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青年了 07:58 广告行业救了一大批文青:讨论诗歌的漂亮话用来做营销也不错 10:52 “文青”什么时候成了骂人的词?谁在讨厌文青? 17:13 追溯历史,文艺青年一度就是左翼青年 20:19 为理工男说句好话:别拿自己不当文青! PART 2 钟娜x慕明:一位非典型女文青所理解的世界 26:28 “我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进入到所谓的文学语言中” 39:04 在聚焦个体成为主流的当下,还有一些小说在尝试全景式地反映世界 49:00 小说家要做的工作是预知危险,在核弹爆炸前给人发碘片 60:57 扩大“文”的定义:从literature(文学)到humanity(人文) PART 3 肖一之x何雨珈:文艺与日常的距离,是一点感受力 61:32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文艺青年不应该是贬义词” 67:23 文字工作者的八小时办公桌日常,“离我想象中的文艺生活相去甚远” 76:58 所谓“文艺青年”,只是多一点感受力,一些对浪漫的向往 79:41 成都的文艺青年“不够用”:“那些最文艺的瞬间,我其实都没有洗头” PART 4 筱狸x周嘉宁:北漂文青的友谊与黄金时代 93:52 千禧年前后的北京欢迎你的一切可能性 101:29 “年轻人由于共同的志向而形成的友谊是最珍贵的” 109:57 钢筋水泥建设了城市,也构筑了我的青年时代 116:55 为青年辩护:在批评声中更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唐·德里罗(1936-),美国作家。代表作《白噪音》。 保罗·奥斯特(1947-),美国小说家、诗人。代表作《纽约三部曲》。 周云蓬(1970-),中国内地民谣男歌手、诗人。 汉娜·阿伦特(1906-1975),政治哲学家、作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1962-),波兰小说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特德·姜(1967-),美国技术编写师、科幻小说家。 刘宇昆(1976-),美国华裔科幻作家,曾翻译《三体》《北京折叠》。 唐诺(1958-),作家。代表作《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 竹内好(1908-1977),日本社会学家、汉学家。 王德威(1954-),学者。代表作《被压抑的现代性》。 陆大鹏(1988-),翻译者,主要从事英文和德文翻译。 张恨水(1895-1967),章回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金粉世家》。 丝绒陨(1985-),诗人、摄影师。代表作《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余幼幼(1990-),青年诗人。代表作《7年》。 作品 《笑傲江湖》金庸 《文学青年编年史》方岩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表面张力》[美]詹姆斯 · 布利什 《魔山》[德]托马斯·曼 《梦游者三部曲》[奥]赫尔曼·布洛赫 《毁灭者亚巴顿》[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万物的签名》[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钦天监》西西 《苦炼》[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月亮与六便士》[英]毛姆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乔安娜·拉斯 《克拉拉与太阳》[英]石黑一雄 影视 《周末情人》 《一代宗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阁楼客 陈不理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Mar 28, 2023 • 54min

【私人阅读史】鸟鸟:“丧”是一种诚实,我接受这个人格会过期

受邀来到【私人阅读史】第二期节目的嘉宾是脱口秀演员鸟鸟。在主播方岩眼中,鸟鸟是一位风格独特、写作功底非常扎实的表演者——尽管在鸟鸟口中,自己只是个“表演风格笨拙”的脱口秀演员。 虽然被媒体誉为“脱口秀文本之神”,鸟鸟却告诉我们,自己并没有多么特别的文学启蒙经历。和每一个曾在故事中得到快乐的小读者一样,她也会在卷子底下藏本漫画,把《读者》当成睡前故事,从一本“世界名著精选集”开始了解文学常识。 进入北大创意写作专业后,鸟鸟没读多少小说,反倒在看脱口秀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学院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脱口秀创作?在鸟鸟看来,脱口秀和文学创作之间有可比性吗?大众眼中的“社恐”丧系演员,要怎样面对标签和自我认知的错位?在重述自己不止于文本的阅读史时,鸟鸟依旧轻松而温吞地把“实话”说成“笑话”。 【本期嘉宾】 鸟鸟,脱口秀演员,编剧。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3:04 需要修改的是“丧”的定义:“我其实觉得自己的标签应该是积极” 08:45 《乌龙院》&《红与黑》:从小学起,我就感觉自己很需要“故事” 20:39 从《武林外传》到《周六夜现场》:让人发笑并不难,只要实话实说就行 35:45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vs《聊天记录》:萨利·鲁尼笔下的保守与反叛 51:28 《钢琴课》:“我特别喜欢不需要语言来表现的真实” 【节目中提到的】 人物 姜涛(1970-):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新诗史、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胡续冬(1974-2021):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克里斯·洛克(1966-):美国喜剧演员、导演、编剧。代表作《铃鼓》《无所畏惧》。 路易·C·K(1976-):美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代表作《路易不容易》。 黄阿丽(1982-):著名亚裔美籍单口喜剧演员。代表作《铁娘子》《风流女子》。 乔治·卡林(1937-2008):美国著名单口喜剧演员、作家。代表作《人生不值得》《这对你不好》。 萨利·鲁尼(1991-):著名的爱尔兰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作《正常人》《聊天记录》《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作品 《红字》[美]纳撒尼尔·霍桑 《坟》鲁迅 电影 《钢琴课》 《爆裂鼓手》 《巴比伦》 《梦之安魂曲》 《鲸》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10 snips
Mar 23, 2023 • 1h 18min

144 当房思琪走出初恋乐园:文学不该是暴力的遮羞布

“是的,我同意了,那年我十四岁。” 在最近引进到国内的新书《同意》中,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讲述了自己在少女时代被比她年长36岁的作家G性侵的经历。G用精心编织的文学谎言吞噬了她的青春,也骗取了她人生的叙事权。这本创伤之书出版次年,法国首次立法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十五岁——这位“法国的房思琪”走出了“初恋乐园”,勇敢地夺回了故事的书写权。 然而,在受害者的自白撬动司法体制之前,加害者早已熟练地用文学的光环为自己的罪行加以诡辩。比起成为弱者的武器,文学似乎更容易成为掌权者的帮凶。如何看待文学的“巧言令色”之罪?艺术为何总能成为道德的飞地?当年的法国知识分子们借爱和自由之名做了什么? 本期节目,主播宝婷和请来一直在写作中高度关注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周婉京和我们的朋友弦子,从“性同意”中不对称的话语权谈起,聊了聊包装在艺术糖衣里的暴力。当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们为“性自由”奔走呼告时,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份欲望的“独立宣言”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落入了何种危险境地。奉艺术之名行狩猎之实的年长男性惯用华丽的智识装置诱捕少女缪斯,但正如他们的欲望游戏里只有自恋,男性的故事里也只有循环的同意。直到无数女性开始讲出自己的故事,人们才惊觉艺术家的表达自由不应凌驾于女性真实的痛苦之上,看不见的暴力是最可怕的暴力,用“同意”和“自由”来掩饰压迫的社会也是最畸形的社会。如果说所有性暴力都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那么走出盲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打破“同意”的黑箱,曝光其中的权力关系。毕竟,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本期嘉宾】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生于北京,后迁居香港。现任教于北京一所高校日语系。著有短篇小说集《取出疯石》、长篇小说《新贵》等。 弦子,编剧,自由撰稿人。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 【时间轴】 01:37 从《房思琪》到《黑箱》再到《知晓我姓名》:什么是真正的“性同意”?谁在说同意?谁是被迫同意的人? 13:27 匪夷所思的请愿书:性解放运动如何在实践中走向事与愿违 19:26 当#Metoo运动遭遇“调情的自由”:“法国特色”的实质是女性内部的阶级分化 22:40 “人们终于意识到不只是艺术家有人权,女性也有人权” 28:39 在男性艺术家的狩猎中,文字不过是一种“巧言令色”的造景工具 40:20 受害者不完美的口述证言,恰恰记录了属于弱者的历史真相 52:40 “帮助他流连于我身体的每一个孔洞”:从妇科检查的痛与耻说起 71:09 性别身份之外,房思琪们在用曾经属于男性的话语展现自己的主体性 74:34 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者。代表作《恶心》《存在与虚无》。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著名哲学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凯瑟琳·德纳芙(1943-):法国演员,代表作有《白日美人》《最后一班地铁》等。曾获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细雪》《春琴抄》。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斜阳》《人间失格》。 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漫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地狱之花》《隅田川》。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代表作《西洋近世哲学史》《“粹”的构造》。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雪国》《古都》。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金阁寺》《丰饶之海》。 罗曼·波兰斯基(1933-)法国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荒岛惊魂》《钢琴师》。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英国、美国双国籍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惊魂记》《蝴蝶梦》。 朱迪·科默(1993-)英国演员。代表作《Killing Eve》《失控玩家》,节目中提到她主演的舞台剧《初步举证》。 阿黛拉·哈奈尔:法国演员。代表作《无名女孩》《燃烧女子的肖像》。 香特尔·阿克曼(1950-2015):比利时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让娜·迪尔曼》《安娜的旅程》。 作品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 《知晓我姓名》[美]香奈儿·米勒 《厌女》[日]上野千鹤子 《口述证言能否成为历史证据——情感史研究对近现代史学的三大挑战》王晴佳 《隐君者女》周婉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Mar 16, 2023 • 1h 18min

143 和梁文道谈简·莫里斯:我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丨独上阁楼

这个春天,重新出国看世界的热情前所未有地强烈。 本期【独上阁楼】,正在巴尔干半岛游历的主播柏琳邀来对旅行写作情有独钟的媒体人梁文道,一同借简·莫里斯这位曾行走世界的英国国宝级作家来聊聊旅行和阅读旅行文学的意义。 作为二战后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简·莫里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游历了“每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和广博的历史素养创造了一种旅行写作的典范。然而与大多数读者对游记类作品的期待相矛盾,莫里斯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记录的是个体经验。她书写香港、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终归是为了“在他者的经验中看见自我”。莫里斯的态度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自问:跟着游记去旅行是成立的吗?别人用肉身体验到的气温和底噪,可以通过阅读吸纳吗? 在柏琳和梁文道看来,游记的魅力,正在于它拉开观看的距离——游记所描写的,是确实存在却不可抵达的彼处,是浓缩不同时空的“冻干”,只待在此刻“泡发”。借助游记这把尺子,我们量度现实和想象的差距,也重新确认写作者与读者、写作者与被写作者之间不可否认却因此而更加有趣的个体差异。毕竟怀念往昔往往是出于对当下不满,出走世界也可以是为了再次认识自我的陌生向度。正如简·莫里斯本人所言:“作为新手也作为老兵,作为男人和女人,作为记者和有抱负的写作者,在这半个世纪,我游历了这个世界,并且写下它。我拥有一段绝妙的时光。” 【本期嘉宾】 梁文道,媒体人。 【本期主持】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在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2:09 关于简·莫里斯:从詹姆斯变为简,她是行走世界的首席记者 10:00 莫里斯的旅行写作不好学,学不好就容易显得“自恋” 18:38 反思“跟着游记去旅行”的可行性:他人的主观经验对于我们有何意义? 24:26 阅读关于自己家乡的游记,可以借游客的目光看到自身的真实 33:40 道长印象最深的简·莫里斯游记片段:威尼斯人特别爱哭 40:00 柏琳的黑山见闻:房东说出了和几十年前《黑羊与灰鹰》中一字不差的台词 49:24 简·莫里斯的“帝国情结”,实质是一种“今不如昔”的怀古美学 01:06:24 优秀的旅行作家不重复经验,而是为后来者创造观看世界的模型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作品】 人名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著名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代表作《苦炼》《哈德良回忆录》和“世界迷宫三部曲”。 D.H.劳伦斯(1885-1930):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20世纪英语文学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 V.S.奈保尔(1932-2018):英国印度裔作家,与石黑一雄、鲁西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 保罗·索鲁(1941-):美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小说家。代表作《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大铁路集市》《旅行上瘾者》。 地名 科托尔:黑山南部海港。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一战期间是奥匈帝国海军的三个主要基地之一。 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日尔曼、拉丁和斯拉夫文化在此交汇,曾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作品 《世界:20世纪的道别》《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威尼斯:逝水迷城》《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英]简·莫里斯 《黑羊与灰鹰》[英]丽贝卡·韦斯特 《陶庵梦忆》[明]张岱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歌之版图》 [英] 布鲁斯 · 查特文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Mar 9, 2023 • 1h

【乒乓台】奥斯卡特辑:“好莱坞年会”只剩怀旧一招鲜?

柏林电影节刚刚落幕,本周末又轮到好莱坞作东举办年会了!为着这次大事件,「乒乓台」的两位主播于是和竞菲再度登岛,押一押今年的各大奖项将会花落谁家,也顺便追溯一番奥斯卡的前尘往事。 当全世界的院线都在亏钱,接踵而至的大IP电影续作究竟靠什么赚钱?今年大爆款《瞬息全宇宙》背后的A24是一家怎样的制作公司?放眼今年入围奥斯卡的影片,两位主播不禁感叹好莱坞江河日下。面对流媒体的大行其道,好莱坞似乎只得一头扎进往事中,挖掘神话重塑庙堂。于是乎,电影越拍越长,企图“造梦”却只能催人“入眠”,电影厅变成了修道院,主题先行盖过了人物和故事,一时间竟分不清楚是在说教还是投机。或许只有带些欧洲味道的《悲情三角》和《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能让人一瞥电影艺术的荣光,不过,越来越看重政治正确的奥斯卡真的会把大奖颁给它们吗? 吐槽归吐槽,喜闻乐见的押宝环节依然不会少。于是和竞菲一边嫌弃一边填出了一张乒乓台版奥斯卡彩票:最佳女主角大概率不是凯特·布兰切特就是杨紫琼,最佳男主角颁给比尔·奈伊就会太好玩,至于最佳影片,会是《西线无战事》《造梦之家》还是《瞬息全宇宙》?……以及,今年的奥斯卡现场还会出现类似于威尔·史密斯打人的现象级事件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听众群和我们一起押宝!特别感谢上海黑法师西点为本期「乒乓台」提供了录制场地,另外,我们为本期节目同期制作了视频版,欢迎在小红书搜索🔍@跳岛list,即可收看录制现场两位主播相爱相杀的珍贵影像资料!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局精彩回合】 02:39 今年的大爆款《瞬息全宇宙》:杨紫琼会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亚裔最佳女主角吗? 09:52 为“好莱坞暴发户”正名:奥斯卡为什么又叫“学院奖”? 22:30 好莱坞的怀旧潮,是面对流媒体冲击重建庙堂的一种努力 29:24 《猫王》《金发梦露》与《波西米亚狂想曲》:以传记为名的人物片 36:14 奥斯卡提名片单中有很多“命题作文”:好莱坞题材、偶像题材与性别题材电影是否主题先行? 48:19 押宝环节到!——竞菲和于是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 【本届奥斯卡部分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阿凡达2》、《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猫王》、《瞬息全宇宙》、《造梦之家》、《塔尔》、《壮志凌云2》、《悲情三角》、《女性的谈判》 最佳导演: 托德·菲尔德《塔尔》、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瞬息全宇宙》、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造梦之家》、鲁本·奥斯特伦德《悲情三角》 最佳女主角: 凯特·布兰切特 《塔尔》、安娜·德·阿玛斯《金发梦露》、米歇尔·威廉姆斯 《造梦之家》、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致莱斯利》、杨紫琼《瞬息全宇宙》 最佳男主角: 奥斯汀·巴特勒《猫王》、布兰登·费舍《庞然大物》、比尔·奈伊《生之欲》、科林·法瑞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保罗·麦斯卡《晒后假日》 最佳原创剧本: 《瞬息全宇宙》、《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造梦之家》、《塔尔》、《悲情三角》 最佳改编剧本: 《西线无战事》、《利刃出鞘2》、《生之欲》、《壮志凌云2》、《女性的谈判》 最佳国际影片: 《西线无战事》、《阿根廷,1985》、《亲密》、《安静的女孩》、《驴叫》 最佳纪录长片: 《生生相息》、《美人与流血事件》、《火山挚恋》、《碎片之家》、《纳瓦尔尼》 最佳剪辑: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猫王》、《塔尔》、《壮志凌云2》、《瞬息全宇宙》 最佳视觉效果: 《西线无战事》、《阿凡达2》、《新蝙蝠侠》、《黑豹2》、《壮志凌云2》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Flo(音频)玛丽昂(视频)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4 snips
Mar 2, 2023 • 1h 3min

142 在特殊时期共读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是隔离好伴侣吗?|熊阿姨&张晖

2020年那个全球陷入停滞的春天,华裔作家李翊云通过美国杂志《公共空间》组织起一场名为#TolstoyTogether(托尔斯泰为伴)的线上共读会,带领读者一起,每天花半小时,用85天的时间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这本巨著。一年后的春节,北京也出现了一个十人小组,“抱团阅读”俄罗斯文学。10天的假期,他们一起攻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2022年的春节,他们又用另一个十天翻越了《战争与和平》。 本期跳岛,参与过“托尔斯泰为伴”的主播钟娜请来了这个小规模读书会的组织人、深度报道记者熊阿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张晖,一起侃侃在特殊时期共读俄罗斯文学的体验。 “阿列克塞·费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弗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开篇第一句话究竟劝退了多少原本心生向往的读者?有多少人一年年念叨着“早晚要读”,却总也无法下定决心翻开动辄几卷本的“俄式巨著”。在特殊时期涌现的线上共读小组,为何能有魔力让笨手笨脚的皮埃尔和偶像剧男主般的安德烈等等在书架上“吃灰”的人物重现于我们的面前?以及一个貌似无厘头却在此时此刻合情合理的问题——你最愿意和哪个书中的人物一起隔离? 回忆起共读的经历,既有第一次看见书中一度囫囵过去的细节、学到新知的欣喜,也有被托尔斯泰穿越时空的目光所“看透”的惊讶和敬服。托尔斯泰以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持续的自省写作。书中格言般的句子俯仰皆是,被它们击中时,你不仅能感受到托翁与19世纪的读者交流的热望,也仿佛能触摸到某种永恒。倘若可能,你又是否会选择将自己的当下交付给托尔斯泰笔下的历史,成为一个故事里走丢的人? 【本期嘉宾】 熊阿姨,深度报道记者/编辑,自2021年组织小规模俄罗斯文学读书会。 张晖,西北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讲《俄罗斯文学史》等课程。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0:56 一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千人共读:在疫情期间和网友一起读《战争与和平》 13:40 XX什卡、龙骑兵和镖骑兵究竟是什么:一起读就不怕问蠢问题! 26:15 托尔斯泰惯用的 “陌生化”写作方法是使其显得“当代”的重要原因 30:58 托尔斯泰为何总能看透我们?——永远追问,永远质疑自我 36:52 19世纪的言情高手:托尔斯泰对浪漫爱的建构与解构 44:13 皮埃尔、娜塔莎还是俘虏营里的狗:你会选择谁作为隔离时期的伙伴? 54:24 托尔斯泰的“否定描述法”:历史是怎样的?历史不是怎样的!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人物 李翊云(1972-),旅美华人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巨匠。 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作家。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作家,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作家,20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莉·鲁尼(1991-),爱尔兰作家,代表作为《正常人》、《聊天记录》。 作品 《托尔斯泰为伴》李翊云 《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樱桃园》[俄]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异乡记》张爱玲 《伊凡·伊里奇之死》[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播客:黃心村×蘇枕書:「調整焦距」,重新發現張愛玲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undefined
Feb 23, 2023 • 1h 17min

141 论疯子:是笑着流泪的小丑,是不愿成材的天才 | 沙仑的玫瑰

启蒙时代诞生的《百科全书》,对“疯狂”有如下的定义:疯狂分为几种。由于意识上的欠缺,离开理性而不自知的,为痴呆(imbecile);受奴役于强烈的激情离开理性,而能够自知,为脆弱(faible);若是带有自信地离开理性,还坚信自己此时正在遵循理性,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谓的发疯。 这一词条出自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之手。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节目所讨论的文本,即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拉摩的侄儿》。这部小说采取对话体的形式,让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我”,在咖啡馆与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又狂诞不经的怪人相遇。“我”与“他”的交锋就此开始。《拉摩的侄儿》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塑造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直到今天,在网络上蔓延的“发疯文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不疯狂不成魔,以疯癫之名质疑理性的身影。 本期节目,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从这位“如酵母般使真理发酵”的佯狂者说起,遍数英法德文学史中的小丑、愚人与大智若愚的天才。追根溯源,在法语中,疯子与小丑共享一词。小丑往往自知其“疯癫”,洞悉自己赖以为生的阶级利益关系。这也是为何启蒙以来,哲学家们往往喜爱在常态之外反观社会:在这场庞大的人间哑剧中,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一刻扮演小丑的角色。如果我们所假定的“正常”本就可疑,那么该如何看待被我们称为疯癫的偏离?如果所谓的“正常”本身也不那么正常,那么失常会不会就是某种重生的契机? 注:节目中所提到的页码所参照的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中译本。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3:31 追溯“发疯文学”的前身:一部法国小说,却拜歌德所赐先在德国流行 13:12 疯狂也分“愚疯”和“贤疯”,而拉摩的侄儿属于后一种,能催化真理的发生 17:43 狄德罗、伏尔泰与孟德斯鸠:跳脱常态以反观社会是启蒙时代的传统 31:33 福柯的“愚人船”之辩:或许,整个世界才是真正的“疯人院” 37:36 从16世纪的莎剧到今天的塔罗牌,国王身边总需要有一个小丑 46:52 狄德罗早期道德观中,没有善恶,只有利害关系 56:34 从《拉摩的侄儿》看“德意志性”:一个人可以欣赏高雅音乐而行为丑恶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主持编撰《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法学家,近代欧洲国家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 书籍 《拉摩的侄儿》[法] 狄德罗 《浮士德》[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疯癫与文明》[法] 福柯 《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英] 威廉·莎士比亚 《人间喜剧》[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愚人船》[德]塞巴斯蒂安·勃兰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