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岛FM

中信出版·大方
undefined
May 4, 2022 • 1h

105 一起读《城堡》:出得去的大厂,进不了的卡夫卡之门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不久前,豆瓣网友@K这条戏仿《变形记》的创作引发了一轮经典改写的热潮,也让很多人再次意识到卡夫卡是如此切近当下。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二期节目,我们来读他于100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城堡》。 一本讲一个人想进城堡进不去的书,为什么会读得人一边深受挫败,一边忍俊不禁?一边读不懂,一边感同身受?本期节目中,初读《城堡》的普通读者何润哲、研究德国文学的专业读者见师和前大厂员工飞行读者K.,交流了各自大相径庭的读后感。那个庞然而神秘,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城堡,究竟象征着什么?是官僚体系,权力神话,还是信仰?主人公K和城堡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无法放弃这个不可能的目标?卡夫卡本人的犹太背景和信仰,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和他同时代的本雅明,怎样阐释卡夫卡作品中的智慧和愚蠢? 正如见师在节目中提到的,城堡是“看得见的虚空”,是“让人忍不住撬开的锁”。对于这样一本矛盾之书,我们既可以将其中的诸多“不正常”理解为寓言,也可以像在大厂亲历过《城堡》翻版情节的飞行读者K.那样,认为卡夫卡不过是忠实地记录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K可以是每一个困在系统中的当代人。城堡那不可见的黑暗阴影,或许已经笼罩在我们头上。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飞行读者:K.,前大厂员工,现从事文产投资。读点哲学的现代人。 【作品简介】 《城堡》写于1922年,卡夫卡在完成创作前逝世,遗稿由其友人整理出版。小说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半夜抵达城堡下的村落,却因缺少证件无法留宿。为了顺利任职,K和城堡当局展开了持久繁琐的拉锯战。然而直到结尾,K始终没能进入近在咫尺的城堡。故事的氛围黑暗荒诞,宛如梦魇,是对一个无法实现目标的徒劳追求。普遍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人的异化、讽刺了官僚体系的笨拙和不透明。 【作家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作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生前作品多未发表。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1915)、《乡村医生》(1918)及长篇小说《审判》(1925)、《城堡》(1926)等。 【时间轴】 1:31 震惊!德语文学教师给《城堡》打了两颗星 6:12 斜杠青年卡夫卡:不够犹太的犹太人 12:14 城堡是锁、是看得见的虚空、是系统中的死循环 21:40 “我的老板是克拉姆吗?”:在大厂亲历现实版《城堡》 26:07 要理解K与城堡的拉锯战,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权力的神话 35:48 在“法的门前”等一辈子:拖延也可以是一种解决之道 48:28 傻子般的助手二人组: 这些荒诞角色承载着卡夫卡笔下最纯粹的快乐 58:14 一起读小撇步:要读《城堡》,不如去读卡夫卡的……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卡夫卡 (1883-1924),奥匈帝国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城堡》《在法的门前》《审判》《乡村医生》《唱歌的老鼠》《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 布洛德 (1884-1968),奥匈帝国德语犹太作家,卡夫卡的好友。 瓦尔特·本雅明 (1892-194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代表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让-吕克·南希 (1940-2021),法国哲学家。代表作《解构共同体》 雅克·德里达 (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论文字学》 查理·卓别林 (1889-1977),英国演员、导演。代表作《摩登时代》 伍迪·艾伦 (1935-),美国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安妮·霍尔》《午夜巴黎》 尼采 (1844-1900),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作品 《威尼斯商人》[英] 威廉·莎士比亚 漫画《丁丁历险记》 电视剧《是,大臣》《是,首相》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undefined
Apr 29, 2022 • 1h 13min

104 【自由潜水】粮食会有的,精神食粮也要有的

饭都快吃不上的时候,人还要想着读书吗?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在上海居家隔离月余的主播何润哲、猫弟、肖一之连线身处北京的老朋友许小凡,一起聊了聊特殊时期,肚子和心灵对粮食的需求和消耗。 陌生的匮乏体验,让三位主播不约而同地开始反思自己和食物的关系。当土豆、萝卜和五花肉脱离外卖软件和塑料包装,我们好像一夜回到了童年时代,会贪恋白砂糖的甜,认真对待每一片要烂掉的菜叶。我们的生活,正如张定浩的新诗《在上海想起薇依》: “如今我每天醒来,接受火的布道, 钻研粮食、蔬菜和水果的文本, 盘点那些维系我们残存秩序感的 非必要物资的存量” 在巨大的不确定感之中,比咖啡更加“非必需”的阅读,也经历了一次脱轨。从一开始读不进书,到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瘟疫、饥饿和危机的影子,从《马可瓦尔多》到《四世同堂》,从《使女的故事》到《鼠疫》,缓慢“复健”,重拾阅读习惯的同时,我们在书本中听见历史的回声。或许,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在这个足不出户的四月,我们会和新拥有的每一个真实的邻人共同意识到,自己并非独一无二,也并非孤身一人,而这个残忍的春日也并非不可战胜。 【时间轴】 01:51 足不出户一个多月,渴望每一寸自由的空间 13:52 一个苹果引发的负罪感:谁在定义必需与非必需? 22:04 体会一杯红糖水的满足感,反思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31:35 再谈“附近”:团购群让我们看见藏在口罩后具体的脸 34:42 拿起书本,总能精准识别瘟疫、封闭和饥饿 47:23 老舍、奥威尔和加缪:同样的故事早已被讲过 64:13 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 68:55 来听肖老师报菜名:我们还能坦然面对一个空荡荡的冰箱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罗莎·卢森堡 (1871-1919),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哲学家及革命家。节目中提到她的《狱中书简》 威廉·燕卜荪 (1906-1984),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代表作《朦胧的七种类型》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英国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动物农场》及文章《我为何写作》 阿尔贝·加缪 (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鼠疫》《戒严》 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节目中提到他提出的概念“大洋般的感觉”(Oceanic Feeling) 梁宗岱 (1903-1983),诗人、翻译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文章《论诗底应用》,摘自《诗与真续编》(2006) 作品及文章 《在监狱》(“In Prison”) [美] 伊丽莎白·毕晓普 《使女的故事》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活山》 [英] 娜恩·谢泼德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哈姆雷特》《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末日爱国者》[美] 詹姆斯·洛尔斯 《萨拉热窝传真》(Fax from Sarajevo) [美] 乔·库伯特 《100:小小说百篇》[意] 乔治·曼加内利 《失明症漫记》[葡] 若泽·萨拉马戈 《生死场》萧红 《四世同堂》老舍 “La Peste - Annales d'une épidémie ou roman de la solitude?” [法] 罗兰·巴特 《苦炼》[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 玛琳娜·柳薇卡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影视作品 《JOJO的奇妙冒险 石之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undefined
Apr 26, 2022 • 1h 6min

103 人生就像骑单车,左摇右摆找平衡:对话译者鲁伊

如果你关注过最近一年的好书榜单,一定会对《奶酪与蛆虫》《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这两个书名有印象。这两本大部头里的故事一个发生在16世纪的意大利,另一个则迄今短短36年。在这两本聚焦历史角落中的普通人的作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鲁伊。在今年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她凭借杰出的译笔获得了“年度译者” 奖项提名。 本期节目,同为译者的主播钟娜和鲁伊聊了聊翻译这门技艺:对于鲁伊来说,翻译一本书的过程,也是召唤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命经验,让它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陌生的主题相遇的过程。谁能想到500年前的意大利宗教法庭卷宗,会和雍正皇帝大规模刊发的《大义觉迷录》有共通之处?千里之外的苏联普里皮亚季,和鲁伊在中国东北的故乡又共享怎样的悲喜和坚韧?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奇妙的契合,作品与译者生命经验的契合,如鲁伊所言,正是翻译中最有趣的体验。 无论是微观史学中的考据,还是纪实文学中的“节制”,都在尝试勾勒具体而复杂的个体面貌。今天的译者,或许正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斟酌着一字一句,试图缝合文明的裂缝,传达对人、对问题的真实关切。 【本期嘉宾】 鲁伊,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译有《奶酪与蛆虫》《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等。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48 聊聊职业身份转换:人生就像骑单车,一边左摇右摆一边找平衡 07:30《奶酪与蛆虫》:六百年前的一位意大利磨坊主可以有多勇敢? 18:33 从卡尔维诺到雍正皇帝,都能点亮翻译时的灵感! 21:22 文本细读是一种奢侈,但对译者来说是本份 35:00《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在他人的叙述中,找到亲切感和置身其中的勇气 48:29 做文字和素材的减法,虚构和非虚构都在努力逼近某种真实 58:52 译者的主体性:挑选与自身契合的作品,向优秀的写作者学习 本节目由跳岛FM和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共同呈现。 书店是永恒的思想之家。自 2016 年起,单向空间发起全国首个书店行业的文学奖评选——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旨在集结中国本土书店对阅读的观察与审美,邀请 100 家中国本土书店提名候选,由权威学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联合终审,评选出华语出版界在过去一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声音。我们鼓励年轻的思想和写作者,传递出新的时代性和世界感,倡导不流于消费时代的精神价值。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苗炜|苗师傅读书会 Vol.27 鲁伊|把“声儿”小的人从历史的碎片里打捞出来 卡洛·金茨堡谈微观史学|鲁伊专访金茨堡 人物 卡洛·金茨堡 (Carlo Ginzburg, 1939-),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节目中提到他的《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木头眼睛》(Wooden Eyes: Nine Reflections on Distance)、《线索与痕迹》(Threads and Traces: True, False, Fictive) 及文章《作为人类学家的宗教法庭审判官》(“The Inquisitor As Anthropologist”) 娜塔莉娅·金茨堡 (Natalie Ginzburg, 1916-1991),意大利作家,卡洛·金茨堡的母亲。代表作《家庭词典》(Family Sayings) 约翰·泰代斯基和安妮·泰代斯基 (John and Anne Tedeschi),《奶酪与蛆虫》英译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 (Adam Higginbotham, 1968-),英国作家、记者。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张纯如 (1968-2004),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鲁伊翻译过她所著的《蚕丝:钱学森传》和她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马克·布洛赫 (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封建社会》《为历史学辩护》 作品 《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澳] 杰弗里·布莱内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美] 罗伯特·达恩顿 《且介亭杂文》鲁迅 《大义觉迷录》(清) 爱新觉罗·胤禛 《帝国地图》[阿根廷] 博尔赫斯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美] 张盈盈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undefined
Apr 22, 2022 • 25min

102 Bonus 舌克斯毕or莎士比亚?傻傻分不清楚 | 沙仑的玫瑰

在这期莎士比亚专题节目的番外篇中,「沙仑的玫瑰」三人组聊到了和莎剧翻译有关的诸多冷知识:舌克斯毕是哪位小天才想出来的中译名?当胡适组局翻译莎剧,是谁在其他人集体摆烂的时候独自坚持到了最后?哪些大师推动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全装进口?来到德国,最著名的莎剧译本背后居然有位少女深居简出,成为了幽灵译者?老冤家法国在安利这位邻邦大师的同时,为何不忘顺手高级黑? 其实早在被译介到世界各地之前,莎士比亚自己也堪称一代“译改大师”,懂拉丁、喜西班牙、更爱意大利,不同的原材料都可化为己用。放开对于原创性的迷思,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或许正源于他创作中的不自由。 【客座主播】 包慧怡,青年诗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节目中提到他的《仲夏夜之梦》(1595-6),《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无事生非》(1598-9),《皆大欢喜》(1599-1600),《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0-2)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翻译: 《大英国志》[英] 慕维廉 梁启超 (1873-1929),思想家、政治家。著作编为《饮冰室文集》 田汉 (1898-1968),话剧作家、戏曲家、文艺批评家。代表作《丽人行》 胡适 (1891-1962),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 梁实秋 (1903-1987),散文家、翻译家,中国独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第一人。代表作《雅舍谈吃》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 朱生豪 (1912-1944),浙江嘉兴人,翻译家,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且较多的人之一。 绿原 (1922-2009),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浮士德》 卞之琳 (1910-2000),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方平 (1921-2008),作家、翻译家,中国诗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屠岸 (1923-2017),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梁宗岱 (1903-1983),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德国和法国的翻译: 《论德国》[法] 斯塔尔夫人 维兰德 (1733-1813),德国诗人、翻译家,曾将大量莎士比亚著作译为德语。 奥古斯特·施莱格尔 (1767-1845),德国诗人、翻译家,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 路德维希·蒂克 (1773-1853),德国诗人、翻译家。 伏尔泰 (1694-1778),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哲学通信》 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 (1828-1873),法国翻译家,曾将大量莎士比亚著作译为法语 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 1951-),美国作家、学者。代表作《布莱森英语简史》 作为“译改大师”的莎士比亚: 《诗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英] 杰弗里·乔叟 普劳图斯 (前254-前184),古罗马剧作家。代表作《吹牛军人》《撒谎者》 米南德 (前342-前291),古希腊喜剧作家。代表作《恨世者》 泰伦提乌斯 (前195/185-公元前159/161),古罗马剧作家。代表作《安德罗斯女子》 奥维德 (前43-17/18),古罗马诗人。代表作《变形记》,节目中提及皮拉莫斯和提斯比的故事 薄伽丘 (1313-1375),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代表作《十日谈》 马代奥·班戴洛 (Matteo Bandello, 1480-156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 莫里哀 (1622-1673),法国戏剧家、演员。代表作《伪君子》《吝啬鬼》 席勒 (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强盗》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undefined
Apr 19, 2022 • 1h 3min

102 重新认识莎士比亚:悲喜剧里的欲望漂移|沙仑的玫瑰

新一年的世界读书日又要到了,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诞辰和辞世的纪念日。跳岛很荣幸地迎来了复旦大学的三位青年教师,德文系姜林静、法文系陈杰和英文系包慧怡,用一期解读莎翁的节目开启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走入英法德文学的交错小径。 关于这位(据说)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的大文豪,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出身卑微,只读过文法小学,一边写剧本一边跑龙套的“暴发户乌鸦”,凭什么能成为文学大师?《哈姆雷特》如何震惊了海峡对岸的德国人?为什么雨果会认为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背后是一种全新的悲剧性?透过莎剧中看似狗血的三角关系、身份互换等情节,现代人又可以怎样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欲望?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继续阅读莎士比亚? 在这期节目里,借助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的摹仿欲望理论,我们看到莎剧人物间交错的欲望投影:就如同《仲夏夜之梦》里惨遭“乱点鸳鸯”的两对情侣,我们常在不自知中欲他人之所欲,在狂热的追寻和欣羡中迷失。而每个人在渴望成为他人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成为他人欲望的中介——莎翁因为他天才的直觉而发现的这个“真相”,不仅适用于剧中人,也适用于集体的人类命运。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今天的我们依旧可以从悲喜交织的荒诞中读到自己,嘲讽自己或者怜悯自己,并因此通向自我,也通向普遍性。 预告:时长原因,部分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内容将作为加更节目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线,敬请期待! 【客座主播】 包慧怡,青年诗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0:50 有诗有酒,「沙仑的玫瑰」因莎士比亚而结缘 04:44 莎翁其人:小学学历、龙套演员、幸存大师……或者根本不存在? 09:40 德国人推崇莎士比亚,是要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之后“另寻新欢” 19:33 《哈姆雷特》:一个高贵的“疯子”如何实现对复仇剧的复仇 27:56 雨果读《哈姆雷特》:他的悲剧不在于宿命,而在于内心的犹疑 35:13 莎翁作品中的三角关系:看到“狗血情节”背后的欲望发生论 42:44 《仲夏夜之梦》:我不止想要你所有的,我想成为你 50:08 从莎翁到雨果,人类的精神史是一部由“缺席者”连缀的群星闪耀 54:06 通向自我,也通向普遍性: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莎士比亚?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节目中提到他的《驯悍记》(1590-2),《仲夏夜之梦》(1595-6),《哈姆雷特》(1601),《暴风雨》(1611)及十四行诗第18首、第144首 朱生豪 (1912-1944),浙江嘉兴人,翻译家,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且较多的人之一 罗伯特·格林 (1558-1592),英国大学才子派戏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修士培根与修士邦吉》 克里斯托弗·马洛 (1564-1593),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帖木儿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本·琼森 (1572-1637),英国诗人、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炼金术士》 莱辛 (1729-1781),德国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拉奥孔》《汉堡剧评》 皮埃尔·路易斯 (Pierre Louÿs, 1870-1925),法国颓废派诗人。代表作《比利提斯之歌》 高乃依 (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与莫里哀、拉辛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代表作《熙德》 勒内·基拉尔 (1923-2015) ,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摹仿欲望理论”创始人。代表作《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 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书籍和文章 《拉辛与莎士比亚》[法] 司汤达 《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法] 维克多·雨果 《随笔》第三卷第二章“论悔恨”[法] 蒙田 引言 Homo sum; humani nil a me alienum puto.(拉丁语) Chaque homme porte en lui la forme entière de l'humaine condition.(法语)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undefined
Apr 5, 2022 • 1h 20min

往期回顾 | 66 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荒野

在被疫情再度打断的这个春天,邀请大家来回顾跳岛去年录制的这期节目,听见一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现“荒野”的可能性——在碎片化的绿色中生活久了,自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过于遥远的概念。如何在城市里收集散落的春光、寻找自然的痕迹?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在皖南和新疆长大:沈书枝的少女时代在广袤水田放牛、日日看云起雨落,欧阳婷的童年在戈壁绿洲度过,走出生活的厂区就是大漠孤烟。或孤寂、或苍凉的荒野记忆和她们的阅读经验相互碰撞,也在成年之后继续滋养着她们的城市生活。 每次雨过天晴,我们都能在朋友圈的摄影大赛里“云看云”;居家隔离期间,我们也仍翘首盼望着窗外的生机。即便身处“贫瘠”而没有野性的都市,我们依然能拥有对无垠的向往、对自然的乡愁。抬头看云,迈步出门,看凤仙花如何把种子弹出去,看蜀葵在暮色中的凝滞色彩,看二环以外的天空呈现出墨水般的澄澈蓝色。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似乎很难找到,然而,我们距离其并不遥远。在这段特殊时期,让我们重温这期去年录制的节目,回忆那些与自然发生过的连结。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今天的荒野之所在。 【嘉宾】 沈书枝,作家,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拔蒲歌》。 欧阳婷(豆瓣ID:花椰菜),媒体工作者,成长于新疆,工作居住在北京。著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2:34 什么是“荒野”?现代社会还存在荒野吗? 05:04 欧阳婷:在新疆的戈壁滩,小小年纪就体悟了边塞诗 14:00 沈书枝:在田埂上放牛唱歌的童年,长大后却开始怀念 19:10 看云是人类目光的惯性 22:41 荒野中步行的乐趣:慢慢走,欣赏啊! 33:54 观察杂草的意义:凤仙花怎么把种子弹出来? 50:23 欧阳婷的自然笔记:“观察自然是无心的漫游” 64:37 “归园田居”是现代城市人最后的退路吗? 【节目中提到的书】 《北方有棵树》欧阳婷 著 《我的阿勒泰》李娟 著 《瓦尔登湖》[美] 亨利·戴维·梭罗 著 《夏日走过山间》[美] 约翰·缪尔 著 《在中国大地上》[美] 保罗·索鲁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英] 大卫·爱登堡 著 《夏游记趣》[美]艾温·威·蒂尔 著 《活山》[英] 娜恩·谢泼德 著 《荒野之境》[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董越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感谢见师友情提供片头鸟鸣bgm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undefined
Mar 30, 2022 • 1h 9min

100 两周年特别节目:在声音中联结,在阅读中相会

2022年3月31日,是跳岛FM上线两周年的纪念日。上线以来,我们制作了99期节目。在这反复被打乱的两年间,每周一次的更新成了整个制作团队生活中最为基础的秩序,也成长为一个个坚实的落脚点,150多位嘉宾,10万多岛民,很多人循着声音而来,在书籍和文字的岛屿上相会。 第100期节目,依然关于相遇与联结。我们请到19位跳岛的老朋友,来分享他们在阅读中偶遇的一个“共时性瞬间”——当他人写下的句子穿越时空,和你的当下发生奇异的共振,这种巧合总是让人惊喜。它可以点亮一段焦躁的排队做核酸的等待,也可以让京都与北京的两种春意重叠,或者还可以为迷茫的生活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而更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许在于,“共时性瞬间”的存在以及它恩赐般的频繁造访,是无数个“不确定”中的一种确证:存在“共时”也意味着存在“共识”。在喜爱阅读的人之间,在相信书籍的人之间,在不放弃创造的人之间,总归还是有着一些哪怕是微小的共同点,让你我之间的理解和共情成为可能。 再次感谢各位岛民朋友对跳岛的支持。最后,播报几则和节目有关的消息: 1.新一轮的跳岛听众满意度调研,点击链接,即可参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填写问卷,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会抽取3位填写者送出跳岛周边礼品。 2.我们将为跳岛制作全新的片头,此次向各位岛民征集一句话slogan,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投稿,描述你心中的跳岛,如经采用,我们也将送出跳岛周边礼品作为答谢! 3.新的实习生招聘已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到我们的公众号查看岗位要求和简历投递方式。 未来,让我们继续在声音中联结,在阅读中相会! 【时间轴】 02:12 大胡子阿细 《发光的小说》:莱夫雷罗的日记里有一只死鸽子,我的阳台上天天飞过一只鸟 5:12 拾壹《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阅读把我拉到高于我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7:35 赵阿萌 《上海胶囊》:当文学中的隔离生活与现实重合 10:15 苏枕书《燕京岁时记》:书籍与植物是能将我带回故乡的航船 13:26 梁希同 《斯人》:我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想念密西西比河,想念我到过或者没有到过地方 15:35 张腾飞《到大厂到底有多远》:这本书出版的时候, 我正好去南京读大学 19:23 见师《命运交响曲》: 非这样不可吗? 23:12 李乌鸦《美好的七年》:哪怕生活是这个样子,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把它变成更有趣的样子 26:51 我不跑调《俗女养成记》:我与书中的每个俗女都有“我懂你的”感觉 30:44 傅适野《规训与惩罚》:隔离对于我们的肉身、精神和社会性意味着什么? 36:45 许小凡《时光噬痕》和《距离》 :在同一天打开的两本书,无论他们有多么不同,总有奇妙的交叉出现 44:11 KTZhou 《金色梦乡》:哪怕不记得书中的具体情节,烟火的美仍重重地留在我的心里 46:43 文森特动物园《100个基本》:把手边的书变成答案之书,这是书籍进入我的一种方式 48:11 金鹏远《海子诗全集》:大理还是北京?城市与我眷恋的人有关 52:52 颜悦——冯·提尔、杰西·阿姆斯特朗和乔纳森·弗兰岑:我的生活被秃头之网捕获了 55:08 孟宵《革命之路》:当我被主流的评价和真实的欲望拉扯时,我看到自己身上有弗兰克的影子 59:32 方可成《新闻学概论》:实事求是,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经验 64:29 何雨珈 《全球真实故事集》:无论在文字中还是现实中,生活和历史都由普通人写就 67:03 杨大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不断追问”,仍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我要求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undefined
Mar 22, 2022 • 1h 2min

99 在自媒体时代追忆BBS:虚拟空间里的真实浪漫

对于不少95后乃至00后来说,BBS已经是一个略为陌生的名词。千禧年前后,网络论坛(BBS)曾经盛放了一代中国人的好奇和表达欲。人们在这里激情版聊、长文论战,也因此与网线另一头的陌生人结下奇妙的缘分。先后诞生的榕树下、黑蓝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坛,给一代文艺青年的生活与创作留下深刻的印记。二十年后的今年,微博和公众号成了最主流的发声渠道,早期互联网那种蓬勃得有些天真的社群氛围也逐渐成为众多老网民的追忆。 本期跳岛,我们请到了青年作家老王子和三三。作为从BBS时代起就在各大文学版潜水的老网民,他们的创作都曾或多或少地从那段历史中汲取灵感,描绘电子废墟里的各色文艺青年。在节目里,他们与主播猫弟、于是一起考古了那个奇妙又精彩的年代:每个人的网名背后有什么小心思?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网友见面故事?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氛围与现在有什么不同?BBS时代是否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文学论坛衰微后,文艺青年可以去哪里发表创作,如何与他人产生新的联结?当我们回望那一段互联网早期历史的时候,我们仍会感动于那些鲜活、热烈、自由生长的表达与创作。 【本期嘉宾】 老王子,原名王梓。小说家、诗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合唱》《鸟藏》,长篇小说《上海滩的贾斯汀·比伯》《黄金海岸》。 三三,知识产权律师,青年作家。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研究生班。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3:22 西祠胡同、轩辕春秋、聊天室……网络奇遇的神秘入口 15:56 三三:“给‘梓庭君’这个网名写小说是我文学道路的开始” 21:22 随着BBS的消逝,以笔为刃的长文论战也成为过去 33:56 老王子:“用二次元的精神生活支撑三次元的痛苦和艰辛” 40:12 论坛时代的浪漫回忆:段子手博主、用工资养诗人的网友…… 47:46 网络上的交游,如何在作家的创作中延伸和变形? 57:23 一场“魔都春梦”:网络和现实,说不清哪个更虚幻 【节目中提到的人和作品】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界面文化 【随机波动005】苹果、长城、道士塔:和历史学家罗新的第二次聊天 《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英] 约翰·伯格 《正常人》《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美国女性作家。代表作《好人难寻》《智血》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undefined
Mar 15, 2022 • 1h 8min

98 把《背影》还给语文老师,重新上一节散文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谁没被语文老师逼着背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呢?可随着记忆消退,散文这种文体似乎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和阅读:印象中,它不如小说缤纷,不如诗歌灵动,不如戏剧惊险,你还记得自己读的上一篇散文是什么吗?另一方面,散文又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体,永远忠实地接纳现实生活的碎片。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青年作家张怡微,她在复旦创意写作专业教授现代散文。脱离了语文课本再来看散文,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散文究竟是什么?日记是散文的一种吗?140字的微博呢?同样都有人物、故事和情节,散文和小说有什么区别?我们熟悉的“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至高标准吗?“以景语写情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网络热词“新陈代谢”不断加速的今天,追求“文笔”的意义何在?这一堂“散文课”,让我们看到一种重新靠近散文的方式:阅读散文和写作散文,就是在漫长的思考中建立内心的秩序、就是接受现实生活的结局并继续前行。作为一种自省的途径,散文永远朝每一个人敞开。 【本期嘉宾】 张怡微,上海青年作家,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导师。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5:34 把语文课上学过的还给老师,再问一次“散文”是什么 14:25 散文是试金石,能让人看见晦暗的情感 22:56 小说好比“大变活人”,而散文只处理真实的生活 35:44 回到“借景抒情”:散文里的景物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 44:09 五四以来,散文的语言和创作生态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56:09 散文里的物质符号:为什么说“小确幸”不足以成就一篇好文章 65:48 把写散文作为一种路径,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 【节目中提到的人和作品】 书籍和文章 《今夜星光灿烂》《情感的生命》王安忆 《始经丧乱》,收录于台静农的散文集《龙坡杂文》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窄门》[法] 安德烈·纪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我的师承》,王小波为小说集《青铜时代》所作的序 《异乡记》张爱玲 人物 黄锦树,台湾著名的马华作家、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比较文学及文学评论学者。 V·S·奈保尔 (1932-2018),印度裔英国作家。 萨尔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文学家,作家。 余光中 (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杨牧 (1940-2020),台湾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undefined
Mar 8, 2022 • 1h 27min

96 隐秘的、共享的、切身的:生育,这个成为母亲的选择

你小时候有没有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你得到的回答,是不是也属于诸如此类的玩笑:垃圾桶捡来的、洪水冲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这些堪称奇幻的叙述中,生育这件事被轻巧绕开,作为个体的母亲以及她切身的疼痛也无形中被埋进沉默。是什么造成了女性生育经验在日常讨论和文艺作品中的缺位?本期跳岛,我们邀请了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学者许晶,她长期关注、研究儿童发展,也是一个12岁男孩的“老母亲”。在节目里,她与跳岛的主播于是、钟娜一起,聊了聊她对“成为母亲”(motherhood)的思考。 与言说生育的缺位相互映照的,是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的恐育情绪。越来越多年轻人害怕生孩子,怕的具体是什么?生育恐惧具体指向哪些恐惧?是否生养,可以作为一种划分女性的标准吗?未婚未育和已婚已育的男女,是否真的无法共情?而所谓的母爱,真的是一种“本能”吗?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文艺作品中的“逃跑的母亲们”,试图理解她们所体会到的“母爱的游移”。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解到,所谓的母爱不一定和生育这个动作绑定,而是在和孩子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状态,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的经验。正如主播钟娜所说的,无论是否为人父母,我们总归是女儿、是儿子。对于生育这件事,无论我们是否有生育的经验或愿望,都能在共情与思考中获得更深的理解。 【广告时间】 本期节目由Athletic Greens赞助播出 Athletic Greens是一家全球性的健康品牌,其使命是通过关注基础营养,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主动权。AG公司的旗舰产品AG1是一个多合一的基础营养补充剂,是包含了75种成分、9种必需营养品组合而成的一款方便美味的饮料产品,旨在为顾客提供简单、高效的营养补充解决方案。 关注Athletic Greens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跳岛FM”,获得专属福利。 【本期嘉宾】 许晶,人类学学者,儿童发展研究者,著有《培养好孩子》(The Good Child),现居美国西雅图。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40 大多数母亲生孩子的时候都没准备好,全部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 16:42 生孩子,是刀枪不入的当代职业女性那个“魔法失灵”的时刻 22:52 从“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到儿童性教育:两代妈妈如何讲述生娃之痛 36:35 核心家庭的养育模式并非由来已久,养孩子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50:34 想逃跑的母亲和游移的爱:重新思考“母爱是一种本能” 57:40 在与孩子交互的过程中,“母爱”可以是全人类共有的经验 66:49 诚实地谈论生育不一定会“劝退”,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更理性的选择 74:48 许晶: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养育过程中的权力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书籍、专栏文章 《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英]蕾切尔·卡斯克 《初为人母》[英] 安·奥克利 《最好的决定》[美] 梅根·多姆(编) Motherhood by Shelia Heti, 2018(中文版即将由99读书人引进) "Thanksgiving in Mongolia" by Ariel Levy, The New Yorker, 2013.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Mothers and Other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y Sarah Hardy, 2011 《包法利夫人》[法] 福楼拜 《我的奋斗》[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影视剧 《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 2021),改编自费兰特的同名小说,导演玛吉·吉伦哈尔 《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 2022),改编自亚当·凯的同名小说 《虚构安娜》(Inventing Anna, 2022),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 《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改编自莱昂内尔·施赖弗的同名小说,导演琳恩·拉姆塞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