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在拧紧

吴琦
undefined
Oct 27, 2021 • 51min

Vol.17 对话陶冶:不如跳舞,干啥都不如跳舞

本期嘉宾|陶冶,舞者主播|吴琦,单读主编话说,有人知道前一阵主播吴琦去走秀了吗?这场「陶身体剧场」艺术延伸品牌 DNTY 的发布会走秀,更像是一次现代舞聚会。毕竟「陶身体剧场」本身就是一个现代舞团,吴琦也是从看演出开始认识他们。作为观众,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作为表演者登上舞台。走完秀的第二天,他(@五七)还发了一条微博:昨天在舞台上虽然很囧,但很开心,少有这样的释放时刻。必须信赖自己的身体(虽然毫无自信)和同伴,也要尊重作者在背后的表达(愿意无条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幕后那些繁琐而有序的工作,魔术一般在台前得到充分甚至更好的展现,在重复中创造出不可思议。这么一想,走、行走、重走……的确都是无限的。这种感受,正是现代舞非常重要的意义之一。现代舞在现代,经常遇到几种批评,一是无用(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面对着这种质疑),二是不理解,有人认为现代舞就是在“发疯”。作为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之一,陶冶在新一期“螺丝在拧紧”里,就聊到了这两点批评。“艺术完全有用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艺术,解决自己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一些很大的问题啊。比如说他就是孤独,就是情绪上有障碍,就是与人的接触当中会产生各种堵塞……我经常在教室跟素人一起共舞的时候,会发现我们不再用眼神、语言去交流,而是用身体去接触的时候,很多人就找到了另外一种途径去打开自己的内在,觉得原来动身体跟讲话、读书都不一样啊。它是另外一种语言,可以唤起更多人对于身体的触动,然后到感知到时间、空间、多元的想象力。”今天,我们不只聊艺术。本期节目中,舞团管理者陶冶和编辑部主编吴琦将从具体的工作聊起:一直以海外演出为主的陶身体,自疫情发生以来,如何在国内迅速找到新的工作方法?国内外现代舞演出市场的差别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中国观众?身兼多职的陶冶如何平衡团队运营、艺术创作及自我管理这样的多边关系?以及舞蹈这门艺术如何帮助陶冶解决自己的问题......|本期声音||方法论|01:02 从具体的现代舞团工作聊起02:50 疫情以来陶身体的变化:从一票难求到密集国内演出,背后有怎样的考虑05:38 “动身体是打开自我的另一种途径”07:34 在国内和国外演出,两种工作方式的异同08:21 创作者的共同命题:了解你的观众10:43 国内友人的真情实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12:50 江湖气的剧场:有脾气的西班牙、友好的巴黎……16:06 不仅仅是舞者,身兼数职的管理工作令人崩溃吗19:56 方法论:把情绪搁置,让工作继续21:19 优化行政架构,保护舞者的纯粹性23:10 如何看待舞团成员的的流动性23:35 舞者:把自己当作普及身体运动的“教师”——“最痛苦的是他们离开之后就不跳舞了”26:27 当年轻舞者陷入梦想与现实的抉择……28:44 陶冶:现代舞帮助我面对自己的问题,走出抑郁30:38 舞蹈的疗愈性31:46 管理工作会“耽误/磨损”舞蹈创作吗34:20 不失控的艺术家,自控的管理者38:18 灵魂拷问:你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40:00 疫情结束之后,舞团会变得不一样吗43:48 如何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甚至留在现代舞剧场中44:47 一次实验:行走是可以千姿百态的、无限的46:59 生存焦虑:现代舞团,如何活下来48:24 无论如何,做千变万化的自己|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段妮,“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艺术总监王好,“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舞团经理小河,音乐人,“美好药店”乐队主唱范西,“陶身体剧场”视觉总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音乐家-谈话中提到的组织及其他陶身体剧场,陶冶、段妮、王好创立于 2008 年的现代舞团DNTY,陶身体创立的艺术延伸品牌“无限行走”,2021 年 DNTY 的首秀主题《11》,陶身体数位系列作品|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监制:彭倩媛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文字编辑:张迪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
undefined
Oct 13, 2021 • 1h 9min

Vol.16 追忆洛尔迦:向一百年前的诗人,学习爱与激进

本期嘉宾|汪天艾,译者,编辑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洛尔迦被聂鲁达称为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为世界所熟知的西班牙作家,但是,这位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诗人,如何影响着生活在 2021 年的我们,却很难清晰地说出。作为二十世纪西班牙诗歌的研究者、西语文学的译者,汪天艾将她对洛尔迦的重新理解放进了《提琴与坟墓》这本诗选的翻译过程中。这本书包含了 70 首洛尔迦的诗及两则剧本片段。在由早及晚的创作脉络外,选目还有内在叙事脉络的侧重,这一点也体现在“提琴与坟墓”这个书名中——一条线是艺术,一条线是对死亡的预感。洛尔迦的创作,充满着爱与死亡的张力,这几乎也是所有西班牙艺术创作中的核心矛盾——他们在爱中发现死亡,也在死亡中发现爱,他们对这组矛盾的理解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那是西班牙民族真实的生命动力。通过重新阅读天艾翻译的洛尔迦,吴琦好像也回到了过往的一次西班牙旅行,他在节目中读到一段自己的旧文——《西班牙 十二颗葡萄》,那是他关于西班牙的记忆...在本期节目中,吴琦和天艾一起回顾了他们和洛尔迦相遇的过程——最初如何与洛尔迦相遇、又是如何重新理解他的价值。他们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入去理解深歌、谣曲和诗歌的不同,洛尔迦在诗歌和戏剧创作中所展现的不同面貌,以及,他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如何能代表西班牙文化中所蕴含的爱与激进性。特别提示:本期是“螺丝在拧紧”的特别尝试,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活动现场录制而成。主播与嘉宾的四周围坐着读者,所以你可能会在节目中听到掌声、咖啡机声、逛书店的顾客发出的声音……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一起仔细听见,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向诗人洛尔迦学到些什么?|本期声音||方法论|02:00一百年前的诗人,和此刻的我们依然相关吗?02:21“专情”的译者:一直在译西班牙诗歌03:37翻译是译者与作者在情感与智识上发生强关联的过程04:04灵魂拷问:如何与洛尔迦相遇04:26天艾:初读洛尔迦“无感”,再读才被击中07:38方法论:重译经典的勇气和经验——如果你还有不同的声音想表达,就译——做自己的选本09:33在翻译的过程中,解开对洛尔迦的误解11:46再译与再讨论,展现新一代创作者的工作方式13:55吴琦:讲述西班牙之旅,在洛尔迦故居门前的徘徊与想象#从音乐到诗歌#15:41方法论:结构、声音、韵脚、气息的处理,如何译出他天真之中的力量感?17:36“洛尔迦是把弗拉门戈这门艺术融进诗歌做得最好的诗人”19:05深歌和谣曲:对民间艺术的挖掘,西班牙的精魂(duende)22:10天赋之外,更有那股极热爱的力量23:39翻译的浪漫时刻——夏天、阔叶树与风吹起来的闪光——满月、橘子与诗歌分享会27:47深歌与谣曲,和诗歌到底有什么区别?#从诗歌到戏剧#31:00如何看待洛尔迦中后期的诗歌创作?——重心转移到戏剧32:24时代背景:把戏剧归还乡野,“大篷车”流动剧团36:11洛尔迦:戏剧是活的,对国民有情感教育最有用的工具37:11洛尔迦的政治激进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戏剧上44:37 “诗歌是在街上走动的东西...而戏剧则是诗歌从书页上立起来,成为活生生的人...”48:00爱与死亡的张力,漫谈西班牙的民族性——爱的激进性是西班牙文学的母题51:54爱:“当你很爱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更得去处理和它之间的关系”52:36谈谈死亡:“如果我死了,请把阳台门开着。”56:19在游历和动荡中,艰难地处理和祖国的关系|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1898—1936),西班牙诗人、剧作家戴望舒(1905—1950),诗人、翻译家路易斯·塞尔努达(Luis Cernuda,1902—1963),西班牙诗人、文学批评家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智利诗人和小说家赵振江,译者,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教授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1936—1972),阿根廷诗人范晔,译者、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冷霜,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周瓒,当代作家、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安东尼奥·加德斯(Antonio Gades,1936—2004),西班牙演员、编剧卡洛斯·绍拉(Carlos Saura),导演、编剧、摄影师北岛,当代诗人、作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1904—1989),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1941),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886—1931年在位)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Calderón de la Barca,1600—1681),西班牙剧作家、诗人费利克斯·洛佩·德·维加·伊·卡尔皮奥(西班牙语:Félix Lope de Vega y Carpio,1562—1635),西班牙黄金世纪最重要的诗人和剧作家,有“西班牙民族戏剧之父”之称米格尔·德·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1864—1936),西班牙作家、诗人、哲学家,“九八年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智利诗人海梅·希尔·德·别德马(Jaime Gil de Biedma,1929—1990) ,西班牙诗人-谈话中提到的剧目《血婚》(Bodas de sangre ),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 )创作的六幕话剧。《叶尔玛》(Yerma),西班牙剧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创作的悲剧。《唐璜》(Don Juan,1665)法国剧作家莫里哀(Molière)创作的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1595),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创作的戏剧。《维也纳小华尔兹》(Pequeño Vals Vienés)西班牙诗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创作诗篇与歌谣。-谈话中提到的书籍《世界文学》,高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提琴与坟墓》,[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汪天艾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梦游人谣》, [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国内译本可参看北岛的翻译,收入在《时间的玫瑰》(三联书店出版)中《暗沉之爱的十四行》,[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阿吉拉尔出版社《诗人在纽约》,[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赵振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印象与风景》,[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汪天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奥克诺斯》,[西]路易斯·塞尔努达著,汪天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深歌与谣曲》,[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著,赵振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文字编辑:张迪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
undefined
Sep 22, 2021 • 1h 22min

Vol.15 对话晓宇:追着世界剧变跑的中国人,冒险还是猎奇?

本期嘉宾|晓宇,学者,青年作家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每天一睁眼发现又有一个巨大的新闻砸下来,然后你就非常恍惚地继续过你这看起来没有变化的一天。你也不知道到底我的生活哪部分被改变了,但是你又很确信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未来已经不一样。”吴琦如此描述。从2020到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这些问题像慢性病一样扎在最近几年的生活里,如鲠在喉,无计可施。本期「螺丝在拧紧」的嘉宾,青年作家、学者晓宇将在节目中给出他的回答。晓宇还有一套独特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到现场去。如果你已经看过他的新书《利马之梦》,就会知道晓宇“乱入”一场秘鲁总统大选的故事。去秘鲁之前,他正在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在联合国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现在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是一名青年教师。求学与生活一直稳定、按部就班的晓宇,对“冲突的现场”有执念,总是追着政治的剧变在跑。他到底为什么而去?本期节目中,晓宇和吴琦两位老朋友还谈到了很多由此展开的话题,比如:如何去到现场、如何看待大众媒介的怪象、如何建立对阿富汗等国际问题的认知、在日渐逼仄的公共讨论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输出等等。当然,还有非常具体的刺激经历,比如晓宇在非洲第一次被人用枪指着……|方法论|02:37 国际关系研究学者也会被当下的国际新闻影响情绪吗03:23 晓宇:坐不住,就是想去冲突现场05:42 强烈的冲动背后,去现场为何具有持续的吸引力——不成熟的冒险?学术观察的需要?07:38 去冲突现场只是残酷的猎奇吗09:25 “在任何冲突地区,中国商人永远快人一步”——晓宇=学术界的“战争贩子”?10:13 冲突地区的学者与商人,有何相似动机12:35 不断被中断的日常生活,我们如何消化时代慢性病带来的割裂感?——放下日常,关注当下16:58 每个人都在表态,阿富汗事件真的“出圈”了吗——大众舆论中对美国形象的变化21:15 积极回应的背后是对中国角色的想象27:12 普通人如何认识远方的战争——大众情绪反映了时代精神29:16 一有热点就列书单?——营造的是虚幻的稳定感——知识的积累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31:30 什么样的文本是理解国际新闻的正确途径?34:25 迅速提供解释的文本只是一个框架——突然事件中更需要的是了解事实,而不是依赖框架36:45 灵魂拷问:从冲突现场能带回什么?做何输出?——“不一定要有输出”40:47 灵魂拷问:如何在冲突现场展开具体的生活和工作?——意外:秘鲁之行是一场邀请——巧合:在哥伦比亚与游击队员喝啤酒——贸然闯入:叙利亚的现场45:47 在冲突现场,如何面对危险?49:06 在个人抵达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工作者建起了涟漪50:39 方法论 1:文本输出只是建立涟漪的第一步52:48 方法论 2:知识生产者要迎接争议、而不是回避——在舆论环境中要辨析争论从何而来58:03 方法论 3:如何面对质疑和杂音?——放下学者包袱,自我流氓化1:06:30 晓宇:在互联网时代,权力的非具象化是个体面临的危险1:07:51 自我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1:11:03 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文人相轻”是问题吗?1:14:00 流氓与网红|57 请回答|1:14:37 冻柿子树:开始听“不在场”了,之前看完了 57 推荐的“我们是由奇迹构成的”。螺丝有一部分功能是安利好物,不好吗?1:15:48 还是那个雨停:想问 57,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创作者,如何看待及处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这和单纯作为一个在他乡工作的人如何看待渐渐远去的故乡有什么不同之处?会不自觉地通过个人经历与感观带出对这一主题的社会性观察吗?又或许对故土的感受总是私人的甚至是有排他性的。|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苏格兰裔美国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 28 任总统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捷克小说家(经核查,音频中提及的“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为卡夫卡 1914 年8 月 2 日的日记)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谈话中提到的影片《徒手攀岩》(Free Solo,2018),导演: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金国威(Jimmy Chin)《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谈话中提到的书籍《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项飙、吴琦著,单读·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 年|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文字编辑:张迪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undefined
Sep 1, 2021 • 1h 19min

Vol.14 对话段炼:电影节是导引图还是致幻剂

本期嘉宾|段炼,策展人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FIRST 青年电影展、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国内的电影节展越来越多,我们习惯了关注它们的动态,下载排片表,上闹铃抢票,甚至飞到另一个城市,度过一个属于电影的周末。电影(节)似乎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这些电影节展究竟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在第 15 届 FIRST 青年电影展结束整整一个月之后,我们再次与在那里工作了 8 年的策展人段炼聊起了它,聊起一个电影节到底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它的意义何在。他用一个故事给出了回答。“露天放映《两个星球》的时候,真的有一个观众是从映秀赶过来看的。他经历过一样的事情,他的亲友也在那场地震(汶川地震)当中丧生。他想他要不要来看,不知道会不会再次把那个伤疤揭开。他最后到现场了,就是他做出的决定。他想要去疗愈自己,想要去面对崭新的生活吧。这是电影之外,它的价值和意义,是电影节应该发生的事情。”段炼说。“FIRST 青年电影展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这期「螺丝在拧紧」里,吴琦对段炼说,“我理解这种另类并不完全在于它自身的定位或者宣称,而是它事实上和整体的行业、文化环境构成的这样一组独特的关系:反常中的正常,正常中的反常。”在特殊的舆论环境里,它强调回归创作的一般规律来策展,而在商业化的大潮之中,它又聚集了富有艺术性和作者性的作品,受到专业电影人和年轻观众的欢迎。在这个“另类”的电影节里,段炼已经主持了八年的选片、策展工作。作为一个在西宁长大的人,他参与这个电影展的建构,也见证了它对一座城市的影响。从一个人均观影消费不高的城市,到现在的电影游乐园,西宁无疑因为电影发生了变化。几年前,西宁的出租车司机只知道每年有一天,明星们会来西宁走红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越来越有活力的西宁工作……电影与社会,悄悄地彼此改变着。本期「螺丝在拧紧」,两位新朋友畅聊那些与电影(节)相关的故事。电影与城市、工作与故乡、赞美与批评、社会现实与艺术创作,一个资深策展人,如何在这些具体的焦灼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方法论|01:00 吴琦:电影节是“另类”的,策展人是“神秘”的04:52 段炼是谁?08:04 从媒体到电影节:通过排除法做人生选择09:18 人在西宁:故乡与工作交融,是属于自己的叙事11:20 如何处理自己与家乡的关系——“当你离开故乡的时候,故乡才会变得具体”11:54 通过工作反观故乡,理解才真正开始13:49 在具体的环境中看电影,呈现新的思考方式15:37 吴琦:西宁是一座电影游乐园16:32 如果电影节没有进入当地人的生活,怎么办?16:56 电影节本身就是飞地,容易制造幻觉18:00 不是去改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期待电影与在地文化共存22:33 到底什么是好的电影节?——构建保有活力的多边关系,让每一边都鲜活,都发声26:18 在策展人构建的多边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是什么27:06 具体的焦灼 1:官方与公众27:50 尽量做一个中立的转译者28:18 具体的焦灼 2:要给不喜欢的东西打高分28:55 具体的焦灼 3:“变老”的自己 VS. 永远年轻的观众——处理年龄及情绪的变化30:52 具体的焦灼 4:个人选择与系统34:15 电影节是一张导引图——“我需要夹带一些个人的东西,这是我们回应当下的方式”36:39 不回避社会现实议题;在不停试探与博弈中才有松动的可能38:50 如何应对尖锐的意见?45:04 “要批判,不要单方面的批评,要抗辩,而不是粗暴的抗争”46:21 策展的核心:入围影片所呈现出的社会图景46:49 策展工作中的遗憾——没有对影片的讨论做出更健康的引导51:50 “电影没那么重要啊,生活比它大多了”54:00认识和观察世界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必须是电影55:3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辞职是一个困难的决定吗?57:01 灵魂拷问:最重要的成长时刻?1:00:05 灵魂拷问:工作 8 年,有进步吗?1:03:00 “不知道如何面对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回头看看”1:04:44 灵魂拷问:辞职以后,如何保持输入与输出|57 请回答|1:13:54 小馆:吴琦说一开始进这一行是抱着想在一个相对安静、纯粹、自我的空间,去进行表达、书写,但后来发现与期待不符,原来这份职业的社会性非常强,需要去做许多内部外部的沟通,以及许多琐碎的事。请问吴琦跨出舒适圈时是主动性或者说自愿成分更强,还是被迫接受的成分更强?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权衡随性自然与跨越舒适圈呢?如果一直鸡汤去跨越,会不会最后变得很不像自己,还美名为成长?1:24:58  Azzia:好无聊,因为是吴老师做的节目才关注的。结果都很乏味,也许是因为话题都是围绕一个人在展开吧,没有聊起来的感觉。|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西川,诗人戴锦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栗宪庭,当代艺术批评家、理论家,编辑,策展人谢飞,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胡波(1988-2017),作家、导演、编剧雷磊,动画导演、实验影像艺术家吴文光,纪录片导演-谈话中提到的影视作品《流浪的迪潘》(Dheepan,2015),导演:雅克·欧迪亚《海上焰火》(Fuocoammare,2016),导演:吉安弗兰科·罗西《雨打芭蕉》(2021),导演:闫冰《动物方言》(2019),导演:雷磊《两个星球》(2021),导演:范俭|来互动|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姜彦竹、殷佳琦
undefined
Aug 19, 2021 • 56min

Vol.13 反问:在文化工作的前线,你是一颗怎样的“螺丝钉”

本期嘉宾|吴琦,单读主编主持人们|A. 牟彤,单向空间多媒体编辑,电影研究人员B. 刘婧,单读编辑,偶尔写点东西,如果咱俩关系不赖,你也可以叫我籽今C. 野鸭,单读搞活动的,螺丝在拧紧制作人D. 殷佳琦,单读实习生,历史系研究生,即兴发挥学习者很多听众留言说,“螺丝在拧紧”这档播客信息量巨大,一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前两期吴琦对话戴锦华老师(点击收听)和项飙老师(点击收听)的节目,主题和内容格外扎实。甚至原本轻松的子栏目「楼底下」,也被他越拧越紧......为了主播和听众的身心健康,“松螺丝”势在必行!这一期,我们按下暂停键。从 2020 年开始,整个单读编辑部都陷入了自转陀螺一般的忙碌周期,“螺丝在拧紧”的声音也通过多种媒介抵达了更多地方。可是,当一个人进行越来越多的表达,表达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面向大众,会感到恐惧吗?当社会身份和工作角色越来越复杂,又有怎样的反思和警惕?这次我们将解锁第二个子栏目「猛回头」,反问吴琦。本期节目,四位单读编辑部的新老同事将联合客串主持人。其中包括:刚刚加入我们不久(还没完全习惯)的专业播客制作者 A,不关心吴琦只关心《单读》的编辑 B、比起“狗屁工作”更关心个人生活的编辑 C、什么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知道的实习生D。她们将轮番发起“轰炸”。如果说“螺丝在拧紧”的主要节目是参与文化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讨论,子栏目「楼底下」是呼朋唤友、彼此激励(抬杠)的过程,那么「猛回头」则是一个更为私人的角度,撺掇大家反主为客,一起“剖析”主播,快来一起加入吧。|搞气氛|03:14 快问快答:最有成就感的事、最尴尬的事、给多少钱愿意离开单读......|搞事业|04:40 问:为什么离开记者行业——在行业危机中不自觉地换了“跑道”05:50 问:编辑、主编、作者、译者、主播……最喜欢哪一个身份——被编辑身份的矛盾吸引:在文化生产的前线“隐身”08:06 问:做主编以来,觉得自己进步了吗11:26 问:对单读编辑部的吐槽&期待——吐槽无用,不如有话直说——期待单读可以流动、随时重组15:40 作为领导:面对年轻同事,会主动回避友谊的产生17:58 作为主编: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也是书本之外的营养20:24 身兼多职:如何抵制油滑——说真话,不说大话25:12 问:国企、公务员、互联网大厂……刚毕业的你会如何选择——“做好一切工作的准备”31:42 问:如何警惕文化媒体的精英化——没有好的答案,去思考、去实践35:16 问:分众化的圈层如何沟通——意识并行使自己的文化身份|继续搞气氛|39:11 你也许可能想知道生活中的他46:05 对创作者的态度是近年来最大的改变——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是后置的,实践和忍耐率先发生——将个人的偏爱放在公共的理性之后|57 请回答|50:42 薇拉:57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听戴老师的电影课,那么对戴老师讲的电影最深的是哪一部,为什么呢?可以分享一下两个人之间有趣的事吗?53:36 庄与鱼:戴老师认为电影要能够展现出对社会的关注,直面社会中大多数人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一部电影的制作往往又带有很强的滞后性,也很少有像《熔炉》那样能直接助推社会某条具体法律的改变。那么电影的公共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只在于唤醒人们对某个议题虚无缥缈的“关注”吗?|本期音乐|苏维埃计算机 -THE BOOTLEGS 靴腿不确定的自由落体-虎啸春塞车恰恰(伴奏版)-旺福|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商务统筹:张煜视觉设计:李政坷
undefined
Aug 4, 2021 • 1h 27min

Vol.12 戴锦华×吴琦:从摄影机到手机,电影还有未来吗

嘉宾|戴锦华,学者,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在刚刚落幕的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间隙,「螺丝在拧紧」的主播吴琦和他的老师(也是他不怕肉麻称呼的偶像)戴锦华进行了一次对话。这次,戴老师受邀出任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评审,对话也就非常具体地从手机创作延展开来。在本次超短片大赛中,由移动设备拍摄完成的作品占比52%,比去年多了21%。他们谈到日益普及的手机所带来的变化,手机镜头捕捉到的生活图景是奇观还是日常,媒介特性的变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目光。面对“人人都是创作者”这样高涨的创作热情,戴老师的追问不止于此。在谈话中,她透露了共识与分歧并存的超短片评审过程,评委们试图讨论和厘清的不仅仅是作品的高下,而是更深的思索:如何区分短视频、超短片和电影?竖屏与横屏、大银幕与小屏幕到底有何不同?媒介的变化又如何改变创作的艺术性和社会性?深爱电影的她,也始终关心电影的生存与未来。当数码取代胶片,戴老师曾以为电影会就此陷入危机,而现在,媒介生态发生了更多元的变化,不同艺术之间似乎实现了更为自由的穿梭——艺术家可以拍电影,导演可以进驻美术馆,而普通的男女老少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一段流动影像。与此同时,她的担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也将在这股浪潮中被忽视、被放逐。最后,一定要听到节目的结尾,吴琦(忍不住肉麻地)分享他个人对戴老师的理解与爱。在疫情、公共舆论和世界情势所制造的各种围困之中,我们如何站在一起,面对现实,继续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电影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民创作的时代,在每一个不吐不快的时刻,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到底说什么?又如何去说? |方法论|01:24 作为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评审,戴老师有何感受02:30 评审分歧:如何定义超短片——是否需要讲故事——是否等于短视频07:44 达成共识:寻找具有社会洞察与媒介想象力的作品09:20 使用手机创作的超短片,会改变电影的未来吗10:51 方法论 1:——媒介本身的物质性,就是它的社会性——电影能否继续生存,正取决于社会性和公共性14:03 电影是摄制的艺术,不是绘制的艺术17:34 既爱且恨的电影节有何意义——一次电影人的嘉年华——一个信号丛:不仅关于电影,而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问题19:29 数码是一个无尽的弥散和粉碎的过程,而电影史也是不断颠覆又不断回答24:28 方法论 2:把电影节的短名单(而不是获奖名单)当作导引图29:20 方法论 3:研究者始终与创作者保持距离,是对彼此的保护31:57 艺术作品的血肉和情感,一定是非理论、非观念的32:59 方法论 4:理论工作者所能提供的是一种空气,供大家分享和呼吸37:02 鸡汤发射器的苦恼:意识到行业的困境和不公,如何与年轻创作者站在一边——墙不是用头撞破的,更不是用鸡蛋撞破的——对于现状、历史和结构的判断,也是一种社会介入42:02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电影都是需要用爱发电的事业46:00 电影是昂贵的媒介:不要去独白,至少要倾诉48:47 降低门槛的手机拍摄,带来了哪些新表达53:01 自我奇观化的影像不等于真实的生活状态1:00:07 粉丝观察 1:不再被代沟困扰的戴老师——“选择留在属于自己的年代”1:05:47 粉丝观察 2:各种围困之下,社会表达变多的戴老师——“说我能说的,做我能做的,说我相信的,做我认为无害的”1:13:18 倾诉与聆听:和戴老师一起置身无尽成长的过程1:18:14 拒绝成熟:“这才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和特权”|57 请回答|1:19:07 Mirror:单读能在很短时间里将这次对话用视频、音频和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是太棒了!我想问的是,你认为不同的媒介形态对这次内容的传播有什么影响呢?单读最近在全媒体领域的探索又有怎样的考虑呢?1:20:57 Yino:希望这个特辑一年一度都会有更新,项飙老师的对话,就是为了播客而生。当初看《把自己作为方法》时就在想,把对话变成播客多好!现在,它诞生了!|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朋友曹斐,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黄轩,演员蔡明亮,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法国演员、导演、摄影师牟森,独立戏剧制作人、编导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2016),伊朗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伊朗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橄榄树下的情人》《樱桃的滋味》等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法国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谈提到的影视作品《彼岸》(1995),导演:蒋樾《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导演:毕赣《特写》(Nema-ye Nazdik Close Up,1990),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烟火人间》(2020),导演:孙虹《二〇二〇年的一场雨》(2021),导演:李永超《一代宗师》(2013),导演:王家卫-其他桌面电影,用电脑和手机桌面素材拼接而成的电影,风格以惊悚、悬疑为主。吸引力电影,由电影理论家汤姆·甘宁提出,是一种以视觉奇观吸引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早期电影风格。小剧场戏剧,于上世纪 90 年代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演出不景气的背景下诞生。小剧场戏剧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以实现话剧作品的突破,吸引观众重回剧场。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最早由美国艺术与语言 (Art & Language)小组艺术家在《Art-Language》杂志中正式提出。作为艺术的一种,观念艺术主张作品所牵涉的意念比当中的物质性甚至传统美学更为重要。|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商务统筹:张煜后期制作:牟彤、cc编辑:张迪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undefined
Jul 21, 2021 • 1h 8min

Vol.11(上)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方法论(上)|#从一本书的诞生开始#02:00 总结:《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至今,这本书对各自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或变化02:30 编辑丹妮:不断重读,依然有新的启发03:14 作者吴琦:用不同的媒介实践,寻找“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的答案06:24 作者项飙:进入新的工作地点和角色,从研究者到组织者的转变#对话在继续#12:06 几百封读者来信都来自哪里、来自谁#自我#14:01 提问:提出“自我”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多共鸣和批判,为什么这个概念比较关键,成为我们的入口29:41 提问:如何将个人经验问题化,如何看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41:00 提问:如何辨析年轻人的自我、自私与自身50:49 提问:你们是否忽略了阶层与代际的差异|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铁月亮》,许立志著,太白文艺出版社,2019 年 1 月-谈话中提到的学者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麦吉尔大学教授阎云翔,文化人类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谈话中提到的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成立于 1911 年,是致力于生物学和医学、物理化学技术、人文科学等领域的德国科学研究机构。|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胡晋溢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undefined
Jul 21, 2021 • 56min

Vol.11(下)项飙×吴琦×罗丹妮:把自己作为方法,然后呢?

嘉宾|项飙,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嘉宾|罗丹妮,单向空间编辑总监主播|吴琦,单读主编在“对话在继续——《把自己作为方法》一年后”的直播连线中,作者项飙、吴琦和责编罗丹妮,选择了读者来信中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做了集中回应,将暂停了一段时间的对话继续下去。在与读者的隔空对话中,项飙将《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中很多概念进行了再解读,“自我”、“乡绅”、“人的再生产”、“跨界”……这些在书中开启的话题如何继续展开、进一步深化?又将如何回答读者们的关切和追问?时隔一年,从新冠疫情到河南暴雨,世界图景不断震荡,个人生活也多有变迁,在这期知识量巨大的节目中,他们还谈到:过去的一年各自在工作中做了哪些新的尝试?转折中又面临哪些难题?面对各种社会情绪和危机,“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一个起点,而我们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汇聚更多具有差异性的普通人的声音。|方法论(下)|#乡绅#00:33 提问:今天整体的政治和物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为什么要重提乡绅精神11:11 提问:如何做乡绅式的观察和研究#人的再生产#18:52 提问:后疫情时代,“悬浮”“内卷”等集体焦虑是否有所缓解或者变化29:46 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教育45:54 未尽的对话:将对话继续下去|57 请回答|48:36 老虎不出门:对“螺丝在拧紧”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49:55 开心 233333:问下主播,你会在意每期节目的流量吗50:35 Lessing: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在真实生活中,男女之间的友谊都无比稀缺。不过在“螺丝”里,57 与他的女性朋友们既是同事也是私下很好的朋友。这些女性朋友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这种关系是必要的吗?我们是不是对男女之间关系的认识太表面化了?|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牟彤、胡晋溢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丁莹
undefined
Jul 7, 2021 • 1h 20min

Vol.10 赵梦莎×吴琦:再谈工作与友情,留给朋友的是遗产还是鸡汤

嘉宾|赵梦莎,编辑,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主播|吴琦,单读主编时隔 7 期,“楼底下”又回来了。先前情提要一下:“楼底下”是“螺丝在拧紧”的三个子栏目之一,不同于日常更新,吴琦会在本栏目中呼朋唤友,找来私下里最亲密的朋友,从个人层面聊聊“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些话题。所以这次来“楼底下”聊天儿的就是编辑、abC 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赵梦莎。第一次相遇在 abC 艺术书展,吴琦就感慨那时的赵梦莎俨然是一个巨大场合的沙龙女主人,轻盈地流转在稍显拥挤的会场中并自如地解答着各种问题,比如厕所在哪、xxx 在哪、能加个微信吗……当再进一步了解之后才发现,除了纯粹的商务合作关系,“我们可以是朋友”的这种感觉扑面而来。工作、友情道路上双向奔赴的吴琦和赵梦莎,在 2021 年的 abC 艺术书展开幕之际,趁机“公器私用”地聊了聊。节目录制前,两人各准备了十来个问题,计划以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一场不那么“拧紧”的对话,并妄想对标《康熙来了》。当然事情肯定不会按照计划发生。但无论如何,你还是将在本期节目中听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连夫妻都不敢贸然问的)第一次见面时对彼此的印象是什么、商务合作关系何时进化为友谊的、和朋友一起创业且很成功是什么体验、如何随时随地高兴起来以及关于 abC 艺术书展主创的工作方法分享。|楼底下的你问我答|01:07 本期嘉宾:感觉上辈子就有所“勾结”03:08 (死亡发)问 1:第一次见面时对彼此的印象是什么05:56 问:小时候的“天真理想”07:53 当记者的心理活动 & 采访艺术家的二三事12:42 看似大型活动的女主人,其实只个服务员 16:40 赵梦莎:像农民一样工作,“螺丝”别太紧了️18:07 (死亡发)问 2:商务关系和伙伴关系,哪一个先来?何时到来?22:34 (灵魂拷)问:57 你为何总爱“发射鸡汤”24:54 (死亡发)问 3:和朋友创业是什么体验/工作和友情能高浓度并存吗30:52 问:为什么总是说“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34:43 问:“螺丝”太紧了,如何斩断自己和工作的关系40:10 (灵魂拷)问 4:内部人员如何看待 abC 艺术书展的外部成功——没有成功的包袱、积极拥抱自由、在危险的边缘来回试探44:02 (灵魂拷)问 5:艺术书展主题化,“共同的街道”如何来49:22 (超好奇)问 6:为什么可以随时随地高兴起来???54:41 (灵魂拷)问 7:57 最害怕什么样的批评——最说到你心里去的批评,就是最难面对的1:01:21 (57 挠头)由听众评论引发的思考:何为自己的作品1:06:43 (摊平的)赵梦莎:我的工作像蹦床,我就是垫子|57 请回答|1:09:20 经过反思和消化,主播就关于“主播话有点多”、“引入问题的方式太学院”、“过于尊重嘉宾的个体叙事”、“开始不适应,现在很喜欢”等听众评论作出回应,请听~|没见过这么长的花絮|1:12:51 失败了!还是没聊成《康熙来了》的感觉...|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朋友刘宽(Kiva),导演、记者、前单读副主编刘小东,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美国视觉艺术家和作曲家颜峻,乐手、诗人周玥,abC 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赵阿萌,abC 艺术书奖项目负责人索马里,99 读书人高级编辑费大为,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居伊·德波(Guy-Ernest Debord, 1931—1994),法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电影导演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国作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 1961—2020),美国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活动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刘庆元,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郭玉洁,媒体人、作家-谈提到的书籍《40% 的工作没意义,为什么还抢着做?——论狗屁工作的出现与劳动价值的再思》,[美]大卫·格雷伯著,李屹译-提到的影像作品《钟》(The Clock,2010),导演: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提到的组织 & 机构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始于 2015 年,致力于推广中国本土艺术家书和自主出版物,并积极引入全球优秀的出版人和机构建立深度对话。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简称:VCD 影促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它致力于搭建一个观影、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艺术影像。随机波动  StochasticVolatility,由傅适野、张之琪、冷建国这三位女性媒体人所发起的泛文化类播客。|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胡晋溢、牟彤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殷佳琦
undefined
Jun 17, 2021 • 1h 22min

Vol.9 王放×吴琦:野生动物进入城市,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一头野猪在武汉的高速公路上奔跑。一只东北虎闯入东北的村庄。三只金钱豹逃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群野生亚洲象自“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近 500 公里,几乎跨越半个云南省。从去年疫情开始,与动物有关的热点新闻不断出现,引起公众空前的关切。但不得不承认,很多关心都是茫然、混乱、隔着距离且没有着落。在繁杂的信息流中,我们虽有真挚的出发点,却常常浮于事件最浅层的表面,理不清思考的路径,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份关心转换为实际行动。动物行为的改变,背后可能是很多跟市场、经济、人们的行为有关的事,一环扣一环。在各类突发事件中,我们关心动物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关心它们改变行为方式的原因,但却缺少引导。本期节目中,吴琦将对话野生动物研究者王放,聊聊野生动物频频“进入”城市的背后的真实,带领我们思考人类行为如何影响着其他物种的生存,同时在城市规划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议题中,野生动物研究者、爱好者,甚至是普通居民,又该如何参与其中?|方法论|01:08 动物来了:野猪奔跑、老虎下山、豹子出逃、野象进城…03:25 从头说起:王放为什么选择研究野生动物05:38 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的儿时梦想可以成真07:56 怎么摆脱 peer pressure10:50 如何度过青年迷茫期14:46 珍·古道尔、潘文石、吕植、奚志农:师长前辈如何影响自我认知的建立影响自我认知的建立20:14 如何看待当下公众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情绪变化——感到遗憾:新冠初期,关注的背后是恐惧与不信任——喜忧参半:突发事件的娱乐化背后或有更多隐患24:18 动物研究者如何应对当下的变化与挑战——除了发论文,更要发声28:12 在突发事件的背后,到底什么是真实34:52 如何评价“野象进城”事件——不做极端的动物保护者40:13 城市公民科学家:在城市里也可以探寻人与环境的关系46:13 野生动物研究与城市管理——举例:如何解决人与貉的冲突51:02 世界上其他国家/城市的行动53:53 愿望:从关注到行动,全民参与生态观察55:01 无学科背景的生物爱好者可以做什么59:26 人对宠物和对野生动物的情感是相通的吗1:02:20 在行动:用城市规划打通人与自然的情感隔阂1:06:19 当下的工作状态:没有自我1:13:03 吴琦:庆幸还有时间,让最坏的结局再晚一点到来1:14:27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承认无知、打破偏见|听众提问|1:15:35 吾爱:除了“螺丝在拧紧”这类编辑个人运作的播客,还有很多出版社、杂志社、出版品牌、图书公司都踏足这一领域。您或者您的播客制作团队/嘉宾(甚至是许知远老师),是怎么看待当下越来越多出版类播客诞生的现象的呢?1:17:56 HD377176m:想问问吴琦老师“对话精神”这个命题是在新闻访谈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吗?如果是/不是这样,“对话精神”对于目前时代/日常生活的多元化应用意义是什么?对话类节目内容出版它是先有的线上内容,然后才有的出版物沉淀,那么比起那些读书类播客,先有的出版物,然后再有的线上内容,吴琦老师怎么看这两种形式的差别以及他们发展的市场趋势?|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学者&公众人物珍·古道尔(Dame Jane Goodall),英国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潘文石,中国动物生态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吕植,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奚志农,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工作室创始人徐正强,生态学博士,就职于上海动物园动物繁育保护管理科-谈话中提到的出版物《大熊猫的故事》,潘文石著,《末日松茸:资本主义废墟上的生活可能》,[美]罗安清著,张晓佳译《少年科学画报》《文汇报》-谈话中提到的纪录片《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 2017),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Jeff Orlowski)-谈话中提到的机构&项目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1996年6月成立,北京大学学术科创类社团。“城市里的公民科学家”,2019年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与王放保护生物学团队联合发起,该项目关注长三角地区貉、刺猬等在城市的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山水自然保护中心,(SSCC,Shan Shui Conservation Center),成立于2007年,从事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猫盟CFCA(Chinese Felid Conservation Alliance),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组成,是致力于中国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的非营利机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成立于1951年,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的自然环保组织之一。深圳市观鸟协会,成立于2004年,非营利的民间组织,主要致力于鸟类普查、环境监测、建立深圳野鸟基本资料库等工作。红树林基金会(MCF,全称为: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关注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生境花园,即“具有生境功能的花园”,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所需资源(如食物、庇护所、水源)和环境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同时,兼及周边生态品质,为城市居民建设就在身边可供观赏、休息和户外休闲活动的花园,该项目已在上海虹旭小区等地试点。-谈话中提到的部分野生动物小灵猫、印支虎、白颊长臂猿、绿孔雀、朱鹮、貉|和主播说说小话|想问主播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或微博 @五七 留下你对本期话题/本栏目/主播本人的任何想法或问题,请他回答!|关于「螺丝在拧紧」|出品人:于威、许知远、张帆制作人:胡亚萍后期制作:沈雨潇、冯琛琦视觉设计:李政坷原创音乐:徐逍潇实习生:邹今、殷佳琦

The AI-powered Podcast Player

Save insights by tapping your headphones, chat with episodes, discover the best highlights - and more!
App store bannerPlay store banner
Get the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