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是一档由几位穿梭在不同时区的媒体人共同创立的谈话类播客。它以跨文化的视野和女性的视角,探讨当下中国年轻人最关注的公共议题、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
Episodes
Mentioned books
Dec 10, 2019 • 1h 44min
跟两个患过绝症的朋友,聊了聊死亡与存在
【主播的话】这一期我跟三位朋友聊了聊疾病、存在和死亡。我一直对死亡观这个话题感兴趣,因为我自己一直是被死亡意识驱动的人,这些年来亲身经历过亲朋好友的离去、也在媒体上无数次旁观过他人的死亡。这是个相对私密的话题,它意味着沉重、无奈以及我们众所周知的忌讳;它也是个关乎每个人的公共议题,无数的因素决定了我们的社会或文化如何理解生命、如何面对死亡。不管直面还是回避,所有的生命都是向死而生的。躲不开,也逃不掉。过去的这一年,我先后得知身边两位好友被诊断出癌症,她们都是勇敢而豁达的人,又对自己存在的状态和生活的世界有着难得的清醒。于是我们决定坐下来,坦诚地聊一聊生与死。无论是我们边喝酒边录音的那个夜晚,还是重新去听这期节目,对我来说都并不轻松。但我想,正是那些加诸于死亡之上的神秘和恐惧感,以及我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建构的避讳文化,才让我们很少有机会去真正思索自己的「死亡观」,也远离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这一期是跟播客节目《别任性》联合制作的,内容涉及癌症、精神疾病、生死观、安乐死,可能产生不适,提醒大家谨慎收听。【本期主播】孟常(微博:@孟常) 【本期嘉宾】Alexwood, BIE别的“别的女孩”主编,《别任性》主播;Kiva,纪录片导演,媒体人;郭锦泓,独立艺术家,写作者。【本期剧透】02:40:近几年注意到更多年轻人面对生死关的消息,包括高以翔04:10:常年 “健康” 人类 Kiva 的癌症诊断经历08:20:常年 “不健康” 人类郭师傅的癌症诊断经历,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精神的癌症)的偏见,“得到这个诊断的时候,终于不用天人交战了。“10:40:“医生说你有病,和你有精神问题,得到的态度不一样。精神问题是因为你矫情。“ +《疾病的隐喻》13:20:“为什么会得癌?“ 之后的自责和羞辱,癌是个人的问题还是生存环境的问题?+《人间失格》19:10:得到诊断后,“反而是我在安慰别人”,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因为共情更 “懂事”,做更多的情感劳动。23:00:经历过这个疾病的 “警告“,她们也没有改变生活方式 “好好做人”:“除了做自己,我也做不了别人啊。”30:20:“没有所谓的无限的明天,也没有所谓初心,只有此在“ +《金刚经》+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33:30:我们和身体的关系:生病后,对身体的态度的确发生了变化,并不是更爱惜,而是更同在更信任,“以前对身体的感知只有美不美这个维度,那是一个负担。”38:40:生命的 “有限性”,我们会忘记:线性人生真的正当吗?为了40多岁当上华为的经理每天996真的合理吗?43:00:“活在当下” 到底是什么意思?+《正念冥想》44:40:关于死亡的随机性,Kiva 作为13年美国波士顿爆炸现场者的体验:“幸存的命运感和得 ‘绝症’ 的限度感是两回事。“47:30:Kiva 得到诊断后,将精力投入到哪,是更关键的问题:和具体而微的生活发生关系,喝咖啡不是为了提神,就是为了喝咖啡,工作不做到完美也没事,不被所有人喜欢也没事。51:50:郭师傅的 “两面性” 生存:革命性和虚无感。“我到今天终于接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也终于知道自己不会跟这个世界走在一起了。“ + 陀思妥耶夫斯的《罪与罚》58:40:常远和 Alexwood 如何看待生死?一个做好准备坦然面对,一个因为恐惧,所以极限体验人生。62:20:“有一种教育很重要,但我们从来没有得到过,那就是每个人该怎么孤独地去死。” 其实或许独自死去才更有尊严感。65:35:郭师傅由胡波的去世引出的究极问题:“我活得很用力,但我同时对生命非常厌倦。“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对生命意义的见解)+ 生命在死亡后还能继续?68:00:社会文化对死亡的顾忌是我们和父母聊一些必要话题的阻碍,以及得病长辈的知情权 + 电影《别告诉她》71:00: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特殊的身份:“我爸妈只有我”。73:30:“爱” 就是愿意彼此亏欠。74:50: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我不是你们想要的孩子。”78:35:强行拉回到琼瑶和她的公开遗嘱,“不要插管,不要心脏复苏,不要祭奠“ 等等 + 台湾《自主权利法》+ 电影《血观音》83:50:Kiva 插管的经历:“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给世界制造麻烦的躯体“。但是和父母的生物性联结也由此强化,因为这种时候他们的角色没人能替代,护工也不行86:25:郭师傅:然而也不是每个人的亲子关系都可以这样和解,“如果看过你裸体生出来的父母都切掉了和你的联系,那么什么还可以燃起你对世界的一些联系?” + 让·埃默里,“人类有死亡的自由”88:30:“生命自主权” 下一步就是安乐死 ,“死亡也成了一种权利” +傅达仁的安乐死直播92:10:中国文化对 “死” 的避讳,和对 “孝” 的绑架93:00:嘉宾推荐:健康心理学 + 哥伦比亚医学院的 “死亡课” + 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偶尔治愈” 公众号【延展信息】健康心理学哥伦比亚医学院的 “死亡课”让·埃默里的《变老的哲学》《罪与罚的彼岸》《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偶尔治愈” 公众号《别告诉她》傅达仁安乐死直播琼瑶遗嘱事件生前预瞩推广协会【本期音乐】LifeOne LoveIt's A Wonderful LifeDo What I DoCondolence
Nov 29, 2019 • 1h 3min
火人节:这场大型生活实验只存在七天
【主播的话】六七年前在欧洲时,我第一次听身边的朋友提起「火人节」。对于那些向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嬉皮士文化的朋友来说,火人节似乎意味着某种复杂的情绪:它传承了叛逆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却又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主流,成为只属于少数人的昂贵体验。火人节这两年在国内也“烧”了起来。对于不曾到过黑石城的人来说,它永远只是关于狂欢、另类体验和乌托邦实验的想象。究竟什么是火人节?在这一期节目里,我找我的朋友Eric聊了聊,他是国内最早接触和参与火人节的人之一,这些年去遍了世界上各大festival,一直致力于推广Festival Culture和户外旅行体验。在给《Wallpaper》杂志的撰稿里,他这么写道, “在内华达州炎热多风的沙漠边缘,阳光像沸腾的糖浆。每年夏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这个原本的贫瘠之地,自发搭建一座只存在七天的城市。在第七天,人们将城市烧毁,不留痕迹,如此年复一年。这是一个超然于现实世界之外充满慰籍的世界。”在这个北京的秋天里,我跟Eric在他的工作室聊了几个小时,他打破了我很多对于“火人节”的刻板印象,也分享了自伍德斯托克以来那些有着鲜明文化元素的那些festival——日本的Fuji、英国的怀特岛、美国的Coachella……在他看来,这些“有文化的festival”不同于常见的音乐节或嘉年华,它们本质上是一座有着独特世界观和美学态度的pop-up city,更是一场让我们有机会暂时从现实生活抽离、尽情进行自我探索的生活实验。对了,火人节和节目里聊到的那些值得一去的festival,都即将开票(qiang)了;) Have Fun!【本期主播】孟常(微博:@孟常 ) 【本期嘉宾】Eric Chen, 摄影师,story-teller, 户外生活方式爱好者,The ALFA Adventures 的联合创始人,曾担任 Patagonia 等户外品牌中国品牌和市场总监。【本期剧透】03:25 究竟什么是火人节?05:39 一座只存在七天的“城市”07:10 火人节给我带来的冲击——重新思考Default World(默认的世界)19:20 去火人节的都是什么样的人?从嬉皮士到硅谷25:00 Burner和自我探索:你究竟是谁,而不是做什么职业28:25 围绕火人节的神秘和猎奇都来自不了解它的人?31:20 在一座新的”城市“,赋予不同词语新的意义35:10 火人节不只关于疯狂:学习自我探索,以及不要过界40:00 在火人节典型的一天48:00 全世界的Festival Culture:不是show,而是一场生活实验54:30 实用干货:该如何去火人节?【延展信息】Tomorrowland(比利时 )Fuji Rock(日本)Wonderfruit (泰国)Glastonbury(英国)Isle of Wight(英国)Iceland Airwaves (冰岛)Fusion (德国)Coachella (美国)Holy Ship(船上)Region Burn(以色列、南非、丹麦...)【本期音乐】《San Francisco》《Woodstock》《After The Gold Rush》
Nov 22, 2019 • 54min
三十年后在欧洲寻找柏林墙
【主播的话】严格来讲,这期其实我不算主播。因为它其实是我做客另外一档播客“剩余价值”的一期节目,和我一起来录制的还有另外两位媒体人,张之琪和傅适野。适野在微信上联络我想做这期节目时,我人还在柏林出差,做关于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的报道。正经的采访和理性的分析,其实在报道里头也都写了不少;但个人的观察、感性的认识,却还没有机会仔细梳理。看到适野扔过来密密麻麻的播客提纲,一方面激发了不少表达欲,另一方面其实还是有些紧张。做嘉宾和做记者,对我而言,毕竟是很不同的角色。在今天,柏林墙的概念在文化符号层面、现实层面和城市景观层面分别有什么意义?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势头为何愈演愈烈?后冷战时代出生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对历史又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这些宏大的问题之后,我们还分享了从文化新闻与国际新闻出发、可能会分别有些什么不同的报道角度;以及对我而言,向中国读者讲述欧洲的意义。希望你们也会喜欢。【本期主播】张之琪(新浪微博@Zzzzzhiqi)傅适野(新浪微博@ssshiye)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本期剪辑】剩余价值【本期剧透】08'52''当我们谈柏林墙的时候,我们究竟谈的是什么?12'35''民粹主义今天为何在铁幕东边重新崛起?21'19''统一之后的东德和改制之后的东北具有某种镜像关系27'27''国内媒体对于柏林墙倒塌30周年的报道是偏历史向的39'58''参访史塔西总部,看到了前数字时代监控的极致形态42'44''中国读者讲述欧洲的意义【延展信息】本期节目中提到的电影:《气球》《窃听风暴》《无主之作》【本期音乐】片头:Kurt&Elisabeth, by Max Richter, 电影《无主之作》原声带片尾:Hey Jude, by Beatles
Nov 14, 2019 • 55min
从伦敦生活说起:新女性的挣扎与成长
【主播的话】今年早些时候,被许多朋友安利了英剧《伦敦生活》。兴奋地找来看,开头的几集却始终被一种“不适之感”所包围。故事围绕着女主Fleabag以及她与身边几个人的关系展开。女主几乎搞砸了所有的事情,她把自己从身体到情感的各色烦恼,不加修饰地全抛给了观众。不得不说,我是有些措手不及的。但等到我把两季都刷完、对这部剧彻底“路转粉”的时候,它已经是今年艾美奖的大赢家。编剧+主演菲比也从一个小圈子里的偶像成为了好莱坞的新宠。我跟另两位主播若含、孟常一起聊了聊,这部剧为什么打动了你?生活里一地鸡毛的真相,你真的有勇气去直面吗?【本期主播】王磬(微博:@声几又石) 【剪辑】若含,Qìng【本期剧透】02’50‘’ 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我们还想聊《伦敦生活》?04‘47’‘ 为什么会被这部剧打动?34‘16’‘ 这部剧的“女权”底色39‘34’‘ 影视剧中的男性角色41‘15‘’ 禁欲是一种新性感吗?【延展信息】美剧《百年酒馆》电影《送我上青云》黄阿丽 美国脱口秀演员【本期音乐】《This feeling》—Alabama shakes【特别感谢】Logo 设计师刘刘(ins: imjanuary)插画师雷雷(ins: iso_ray)视觉设计师 Tarry Wu
Nov 14, 2019 • 60min
偷渡者往事
【主播的话】今年十月的一桩死亡货车案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从最初被认为是中国人,到最后确认为越南偷渡客,这些遇难者身份认定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我们的主播 Qing 曾在第一时间赶往了英国萨塞克斯郡的事发现场,另一位嘉宾少远则来自于中国有名的偷渡之乡,她说家乡偷渡的往事,就是一个寻找魔戒故事。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而我也相信,她们带来的不同叙述视角,会拼凑出一个关于偷渡群体更完整、更具体的故事。【本期主播】若含(微博:@X_Ruohan) 【嘉宾】少远,自由撰稿人,前公共政策记者。专注于城乡变迁、女性、教育等非虚构写作领域域。【剪辑】若含,Qìng【本期剧透】02’13‘’ 英国货车事件现场见闻10‘58’‘ 少远自述35‘42’‘ 欧洲回访曾经的偷渡者【延展信息】金色冒险号事件著名蛇头 郑翠萍梁文道《八分》39 名偷渡者之死【本期音乐】《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亚细亚的孤儿》《新鸳鸯蝴蝶梦》【特别感谢】Logo 设计师刘刘(ins: imjanuary)插画师雷雷(ins: iso_ray)视觉设计师 Tarry Wu
Nov 7, 2019 • 32min
番外:距成为“主流电台”还剩 100 期
这是《不合时宜》正式开播前的小番外。纯属我们三人的吹水闲聊,方便大家认识我们。【主播】若含 孟常 王磬【本期剧透】0’00‘-8’25‘’ 我们仨的独白介绍8’25‘‘-32‘12‘’ 为什么叫不合时宜?我们对于这档节目的期待【特别感谢】Logo 设计师刘刘(ins: imjanuary)插画师雷雷(ins: iso_ray)视觉设计师 Tarry 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