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硅谷AI agent闷头挣钱了,中国朋友这回能吃上肉吗?|S5E06
几乎毫无疑问,AI agent会进入千行百业,改造千行百业。
当然,“AI agent”这个词也可以换成“互联网+”、“数字化”、“Saas”,这句话几乎是十年前的翻版。
十年后,AI agent的故事又起来了。《商业why酱》今年第3期节目,创新工场的汪华老师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 随着今年AI基座模型能力的大幅提升,垂类领域的AI agent,从用户满意度、到付费表现,都有指数级飙升。
不过,汪华老师说的,基本都是硅谷AI agent的故事。
硅谷的to B服务诞生了很多赚钱的公司,但中国确是一块盐碱地。那么,“AI agent”这波,会成为重演“Saas/互联网+”to B企业服务在中国的扑街故事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跟过去十年都在硅谷做to B赛道投资、Fusion Fund的创始合伙人张璐聊了聊,她过去十年“不投to C,只投to B”。她对AI agent在硅谷落地的真实情况了如指掌。
如果想进一步探讨AI、AI agent有关的话题,也请关注“商业why酱”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ai听众”,会弹出群聊二维码,扫码即可入群。
主播:杨轩 36氪原创内容负责人
嘉宾:张璐 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
时间线跳转:
1:38 巨头垄断大模型(算力/资金门槛高),开源生态激活中小企业应用层创新。
3:48 “AI迭代速度已不能按年或按月计算,而是按周甚至按天——快,就是现在最大的特点。”
- 垂直领域的“巨鲸市场”
4:05 AI Agent红利期紧迫——等到明年再做?太晚了!
4:48 AI Agent将渗透服务业(金融、医疗、物流等),覆盖美国50%+GDP(远超互联网时代)
5:36 所有有高质量数据的行业都是战场
6:13 7人团队用AI完成商业票据自动化,拿下某世界500强企业60亿美元订单。——垂直≠规模小,单点市场规模巨大。
8:12 一家AI医疗影像公司,用AI完成低精度扫描→高精度成像,落地60+医院。
- ToB应用的范式变革,医疗与金融站在AI爆发的最前线
9:21 某知名软件企业停招新人却要提升3倍效能——未来领袖必须学会管理人类与AI两种劳动力。
13:32 你的AI产品若只能帮客户省钱,定价一定受限;若能帮他们赚钱,价值才能真正释放。
16:34 全球30%数据是医疗数据,但利用率不到5%——这是沉睡的巨矿,联邦学习正在唤醒它。
19:19 金融、医疗等严监管行业,对联邦学习的接受度很高。
22:26 AI在金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挑战也很巨大,例如声纹伪造可能催生“AI防欺诈”新需求。
- 破解幻觉:B端AI落地生死线
25:58 ToB场景对幻觉零容忍——一个错误可能摧毁客户信任。
26:19 通过RAG消除大模型带来的幻觉,给AI装上“事实校对员”。
- 底层重构:CPU也能跑AI?
27:44 底层架构上,大模型+强化学习架构融合成主要趋势
28:51 CPU运行AI模型成为可能
30:32 谷歌Gemini实现实时跨语言声纹通话——25年前埋下的AI种子,正在爆发。
- AI Coding:开发者“效率革命”
32:29 初创公司依赖大模型API,易被上游切断生态
36:11 开发者心态:快乐>恐慌。写代码群体对AI Coding技术接纳度最高——Debug的苦差事交给AI,创造力留给自己。
36:45 去年两家创业公司:10人团队年收2000万美金,30人年收1亿美金——AI把创新成本压成纸片。
- 终于到了AI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
38:17 美国70%的AI机会都将属于大厂
40:55 开源对于创新至关重要
43:21 物理AI及太空科技发展也很快
45:04 数据孤岛+行业认知门槛——连续创业者更容易创业成功
49:51 Fusion Fund内部的AI分析师Ada
59:41 硅谷大公司CTO们手握几十亿预算——他们找初创企业像在超市扫货,很短的时间内就能签百万美元级订单。
- AI Agent尚未爆发,现在只是序章
01:01:05 500强企业中,员工选择AI心理咨询师比例>真人
01:03:38 C端应用方面,硅谷焦点主要在于数据隐私的担忧
01:06:07 未来对算力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
01:07:26 AI加速Lonevity(长寿)、提升生命质量的技术发展
01:08:56 AI Agent尚未爆发,现在只是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