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下载地址
可以在地址:flipradio.3adisk.com
第三章问题意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再次扎入“中国特殊论”。当然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典文明,特殊是一定的,但这个特殊性到底是什么呢?
本期问题意识:
礼是在人与人之间塑造秩序的精微面相,但是不是每个处境下,每个大的环境下,都有达成的可能呢?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通过之前的节目,我们应该了解了儒家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以及在所有微观的实践处境中,如何谨慎而不教条地使用礼来塑造秩序。
但我们依然不禁去想,如果生活在一个全是君子的世界,这样的观念当然是极好的。但如果一个君子在一个全是恶人的世界执着践行这个信念,虽然依然是可能的。不过除了自己遍体鳞伤外,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礼的主张如何面对一个无礼的世界呢?恰好,孔子所在的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无礼的世界,那么《论语》是否对与这样的秩序话题和更复杂的政治生活世界给予解释呢?
2 儒家对恶的深思
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总是建立在对“问题”的理解上的,如果人的自然状态就已经完美,那么自然没有什么“政治”可言。理解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就要从儒家对“恶”的考量上得到。
而儒家对恶的洞察,比起霍布斯,比起荀子在之后的观点,都要高明不少。
A.《论语•阳货》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这里也用到了《荀子•性恶》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