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社会学学者孙哲、工作文化研究者王行坤一起,聊了聊“零工经济”时代的困境与出路。
【本期介绍】
零工经济(Gig Economy),通常指由短期、临时、任务导向型的工作组成的劳动体系。这类工作往往通过互联网平台撮合,比如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也包括广泛意义上的数字游民群体。零工以“灵活”与自由著称,但也意味着缺乏长期合同、社会保障与职业晋升路径。
而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灵活就业”成为热词,“稳定工作”成了被怀念和渴望的对象。这一转变反映出人们对于工作保障与自由之间矛盾关系的体察。
但是,不同的零工群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比如数字游民与外卖员,他们在工作方式与生活处境有着怎样的分野?相比于传统的白领和蓝领,零工面对的真正焦虑是什么?个人工作的不稳定与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是对应的吗?在平台与个体的拉扯之外,零工作为一种劳动形态,是否仍蕴藏某种被忽视的潜能与想象力?
本期播客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本期问题青年】
孙哲,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工作(MSW)中心主任,播客《社会学人》主播
王行坤,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编有《“后工作”理论》,在「看理想」开设课程《反思现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寻获自由》
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3:40 相比于长期稳定的工作,零工经济具备哪些特点?其对与工作的定义和边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09:06 从历史维度看,“稳定工作”是例外,“灵活用工”才是常态
13:46 从白领、蓝领再到零工,三者面临的困境与焦虑,有何异同?
20:40 “中产想象”的衰退,全球同此凉热。所谓“打工人”,既是广泛的社会自嘲,也是现实的共同命运。
23:08 “零工”的就业趋势不会因制造业的回流而逆转,反而会随着服务业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愈加普遍。如果不能正视劳动结构的根本变化,就无法真正回应广泛的失落与焦虑感。
26:05 “去技能化”会剥夺人在工作中的意义感,重建意义的关键在于“再技能化”,比如学会一门手艺。
33:09 从《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2》到《派遣员的品格》,影视剧里的零工形象,映射出“不稳定工作”的身份状态,如何在关系里处于失位?
40:58 追求确定感是人的天性。如果把时代的不稳定,当作自己的文化选择,那就彻底失去了提出集体诉求的可能。更值得问的是:要怎样争取社会的托底?
47:18 当劳动市场已无法容纳所有人,就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理解劳动: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事都在市场里发生。承认“非市场劳动”的价值,并配套以合理的分配机制,那么更多人就能将时间和能力安放在自己真正愿意、也有社会意义的事上,而不再被迫进入那些他们不愿意、也不适合的岗位。
53:42 香港社工的高收入与高认可度,能给内地带来怎样的启示?
01:09:40 在零工经济的时代,需要重新看见“照护者”的价值,并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系统,来支撑社会的持续运转和情感联结。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