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下载地址
可以在地址:flipradio.3adisk.com
第三章问题意识: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再次扎入“中国特殊论”。当然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古典文明,特殊是一定的,但这个特殊性到底是什么呢?
本期问题意识:
我们介绍了儒家实用主义的核心视野“礼”,即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概括,什么叫“人与人的关系”呢?该如何去做呢?
《论语》有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我们已经呈现了儒家的核心“关切(约)”,就是礼,人与人的关系。这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视野,即将一切如国家、治理、公正、情感、仪式,都放在“人与人关系”的视野下看待。
但这对我们,尤其是在个人主义、个体权利、个体感受、个体叙事高度敏感和熟练的时代,是个很困难的课题,甚至说,儒家这种“礼”的关注,恰恰是20世纪西化思潮中在克服的东西。
因此如何重拾这种视角,至少做到对儒家思想更深的探入和理解,这是我们接下来的任务。
1 人当然是手段 04:56
儒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并将其作为核心。这让我们想到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但这句话知易行难,在这个高流动性的城市生活中,人当然是手段。而且我们不禁要问,人为什么不可以是手段?互为手段,各取所需的公平生活不好吗?
2 无法摆脱的敬的需要 19:24
人真的可以将自己完全“手段化”吗?我们通过论语中的两个重要句段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考察,并在其中发现,我们无法摆脱的,对“礼”与“敬”的需要。
《为政》诸子问孝 26:20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十世可知 01:03:02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第一次三句总结 01:13:56
3 礼在人为 01:21:17
我们了解了“礼”与“敬”的重要性与不可获取的价值。那么到底如何进一步理解“礼”,一个个体又如何能够更好地在生活中用感知与理知接近”礼“呢?
《八佾》礼之本 01:22:58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绘事后素 01:32:45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礼的保守主义 01:53:29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二次三句总结 02:13:18
问答部分 02:17:43